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决战以拉谷》影评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决战以拉谷》影评精选10篇

2018-08-19 03:32: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决战以拉谷》影评精选10篇

  《决战以拉谷》是一部由保罗·哈吉斯执导,汤米·李·琼斯 / 查理兹·塞隆 / 杰森·帕特里克主演的一部剧情 / 犯罪 / 悬疑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决战以拉谷》影评(一):《决战以拉谷》简评

  我的心态负隅顽抗

  -------------------------------------------------------------------------

  层层迷雾谎言下,以为只是一场仇恨谋杀军队丑闻,却直指了另一个赤裸裸的现实问题人性两面性。老汤米饰演的父亲形象打动着我,父辈心愿和对后辈相信理解并不能为这个破碎世界减少一分残酷时光始终改变一代一代人良知道德底线,甚至有时候,有人直言不讳地将其践踏,而肩上却是被冠以正义名义美好时代或者早已过去了,回头过去,看着现在,能做的,或许只有惋惜和缅怀吧。老汤米的神情举止,都把这个“负伤”的爸爸沉着冷静又带着哀思的形象诠释得很有力度。

  《决战以拉谷》影评(二):美国的信仰危机

  如果你所见到的、执行的和你所受的教育,和你几十年的信仰不同,你会如何?

  空虚自暴自弃放弃一切、冷漠、无情,不知所以。显然,这是一种精神病态。

  本片反思的也许是美国政府政客们打着所谓的民主自由旗号赚取自己政治利益牺牲的确是国民的信仰。把国旗朝下象征需要盟友的拯救,而两次国旗的升降代表汉克自己对信仰的抛弃。

  深意并不仅仅局限于伊拉克战争的反思,而且对依拉谷中大卫的表现同样提出质疑,为什么让一个孩子去面对,他不恐惧吗?宗教意味含义提示,信仰真是值得肯定的吗?

  当然,除此之外,伊拉克战争的争论会一直持续,正反双方都会提出个案证明其中的正误,比如本部电影。但显然这是一个没有非彼即此的答案,任何个案都代表不了整个战争的含义。

  当然,对于每一个个案而言,战争的含义仅止于个案。正误的判断也仅从个案出发。

  《决战以拉谷》影评(三):大部分普通日子里,士兵们在做什么?

  一天晚上浏览这部作品的时候自己也没想到会有兴趣给它写一部观后感,毕竟这个时代值得点评的作品越来越少了。刚开始的时候,我以大段的跳跃式观看,因为从名字上就能感觉是部小众战争作品,不要说我朝,估计这个世界上基督文明以外的地方,99.9999的人都不会知道什么以拉谷在哪儿。所以我一开始猜这是个古代战争作品,描写着某个王朝的某个重要的决战之一,可能是西班牙,罗马甚至印第安部落

  第一遍粗看的时候发现导演骗了,这TMD明明就是部现代美国片,而且拉到最后我都没看到所谓“决战”场面,更别提那冷峻生僻的都不可能被输入法收录的“以拉谷”了。不过第一遍的收获还是有的,我看到了老戏骨汤米·李·琼斯(Tommy Lee Jones)和漂亮女星查理兹·塞隆 (Charlize Theron)。老戏骨的作用明显的,尤其这种靠文戏著名的老戏骨(对,我就是在讽刺史泰龙、施瓦星格、布鲁斯威利斯)。于是老戏骨拯救了这部优秀的作品,否则我会直接把它扔进“烂片”分类里。

  影片描述了一个老兵出身的父亲(汤米·李·琼斯)接到部队通知,称其次子在部队私自外出,不知所踪。老兵踏上漫漫寻子路。具体情节不表,下面写几点豆瓣中没有提及的细节,当然都是我觉得很赞的部分:

  1.老兵在和自己老妻对话中为自己辩解,称要当兵是儿子自己的选择,老妻引用了他说过的原话:“Both of my boys,Hank. You could've left me one. I seem to remember me being the one saying no and you saying it'd be good for his character...He never could've felt like a man if he hadn't gone. ”谁说影响别人的选择一定要自己亲口亲手要求呢?只要给对方设置一定情境,让对方觉得这是自己的选择而且是唯一的选择。自从有人类社会以来,这一贯是政府影响社会,社会影响家庭,家庭影响子女手段无声无息之中让每个人成为了凶手。已经忘记了是那部影片中有这样的对话:在战场上如果敌人杀死了我的亲人朋友,我可以把他大卸八块;但是如果我的亲人朋友死于生活呢?我找谁要凶手。这样简单深刻的对话,世所罕见

  2.女警察查理兹·塞隆对老兵私下调查行为生气,因为如果老兵儿子的几个战友是凶手,那边对方的辩护律师完全可以利用这点否认调查结果。而老兵坚定的认为绝不可能。理由是他自己当过兵参过战,他深知当兵的虽然有杀人技能,他们之间也可能有矛盾冲突,但是觉不至于上升到自相残杀程度。可是他大错特错了,他忘记了很多事情。虽然都是兵,他的时代不一样,他参加的战争可能有着更加庞大规模类似诺曼底登陆),可是战争的性质和现在又大不一样了。老兵的时代参加的是“卫国战争”,时过境迁,老兵儿子参加的阿富汗战争也好,伊拉克战争也好,都是由“世界警察”美国发起的“侵略”战争。我特意用了“侵略”这个词不是要黑美帝。在二战中,美国选择参战的时候,几乎全世界明白战争的源头,战争的性质,战争的后果。那么参战就等同于选择了正义,这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而在美国成为单极之后发起的战争,性质就要复杂太多太多,既不会是单纯为了利益,更不可能单纯为了救民于水火。更重要的是,任何优越在上的国家可以轻而易举的打破落后者的国家形态,可是如何让被“解放者”的意识形态也达到和自己一样?这甚至都不是时间的问题,别的民族愿意不愿意和你们过的一样?这种事儿谁说的清楚

  在影片中,现代大兵私生活丰富,逛夜店,嫖妓,吸毒都是心照不宣的事儿。他们是职业军人,已经和二战中放下锄头,放下粉笔,放下手术刀而志愿参战的人们大不一样了。年轻,出身教育背景参差不齐精力过剩,有格斗杀人的手段,对战争没有思考没有选择,只是奉命行事。这已经是世界军队的常态。这和曾经的很多特殊职业:“白衣天使”,“灵魂工程师”一样褪下光环,而只是普通人谋生吃饭的一种手段之一罢了。每每读到此处,我都会想起北宋的军队。

  3.有怀疑对象的时候,首先就怀疑那些底子最不干净的。这种价值观国人是最心领神会的。调查期间,老兵问起这种背景的人怎么能参军的,对方告诉他:“征兵的标准连年降低”。一方面,相信大多数人都会对把这种坏底子的人培养成有熟练杀人技巧的兵有着深深忧虑;但另一方面,事实结果杀人者不是他。从古至今,无德而有才的人都不在少数。我们从小被教育到“不要和成绩差的学生玩,因为他们哪里都不好,会影响自己”。可是老师家长眼中的成绩优秀者,又有几个有德行呢?终有宋一朝,朝廷上下都坚信“一百个宰相贪污,也没有一个武将造反危害大”。这种基因源自于开国皇帝卑劣的窃国手段。在世上很多人眼里,恐怕只有急症算病,慢性病都不是病。

  这样的电影给了人们很大的空间反思战争。战争不是只有打仗时间,打仗前备战时间,围篝火唱红歌时间。事实上在军队里在战争里有大量的时间,就像生活中的时间一样,士兵都会做些什么,他们都在想些什么?这是那些热血战争片不会告诉你的。最后我发现该片的导演还拍摄过《父辈的旗帜》以及《crash》,这也就不难理解这部片子为什么有着极深刻的内涵了。

  《决战以拉谷》影评(四):另一种伊战视角

  “决战以拉谷”来自于圣经中的一个故事,也正是影片里汤米李琼斯给小孩子讲叙的那个小故事。这个片子也是来源于一个真实事件,一名士兵在伊战归来之后被三名战友残忍杀死的故事。但是电影却从一位父亲的角度来展开,它不仅仅有一些伊战的真实片段,更多的包括了美国社会中的种种现实影像,包括美国军营松散放荡和毒品买卖夜总会的脱衣舞女,警察和军方的关系,多种族化的社会组成等等。

  汤米李琼斯那张布满沟壑的脸和这个故事一样令人深刻。这不像是一部纯粹的战争反思电影,更像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影片,平坦缓慢的剧情没有给人们带来更多心理视觉上的冲击,但是娓娓道来的情节安排和极富深刻的人物刻画却讲叙了一个反映美国伊战后的现实状态特别是从一个很普通的家庭角度。

  一位极其普通的父亲,一位越战的退伍老兵,一位代表美国传统精神老人,先后把自己的两个儿子都送到了军队,因为他从他的经验认为只有在部队的熔炉里才能成为真正的男人。但是大儿子直升机事故身亡,小儿子在伊战归国之后却忽然失踪,当他驱车来到儿子部队的军营,却看到儿子被残忍杀害后被分尸焚烧的惨景。不可否认,他此刻相当的坚强,他决意要通过自己执着方式去找到杀害儿子的凶手,幸运的是遇到了同样执着的女探员桑德斯要将此事情调查得水落石出

  随着儿子留下的那些毁损残留的DV和照片一点点被解码恢复,随着调查的逐渐深入和越来越多的线索拼凑,吸毒、走私、虐囚、杀害儿童、嫖妓等等这些丑行一一和心里那个乖巧儒弱的儿子联系在了一起,战争以及战争背后的故事如此令人难以接受,那种一定要找到凶手的执着也逐渐变得消沉起来,他甚至有些害怕得到真实的答案。

  最后的水落石出来自于一个意外,那个脱衣舞女偶然认出了账单上的笔迹小儿子是被三个在战场上同生共死的战友残忍杀死的,而缘由竟是一次酗酒吸毒后的小小冲突,当然看着和儿子同样稚嫩的凶手无所谓的娓娓道出事实的真相时,他的眼里已经看不到复仇的怒火,只有呆滞伤感

  他动身开始的时候,重新挂上倒放的美国国旗,因为他有传统的信念;真相一切大白回家之后,他亲手倒挂上了那张陈旧的国旗,因为长久以来他所信仰的那种信念崩塌了。他认为军队能让儿子成为真正的男人,却不知战争已经将人变得如此狰狞,而且他的两个儿子再也无法回来了,只留下两位老年丧子的斑白老人。

  一个普通的百姓家庭的故事,电影,本就应如此真实。

  http://www.wp1998.cn/read.php/144.htm

  《决战以拉谷》影评(五):《决战以拉谷》:孩子,你在经历什么?

  一个孩子用弹弓打死了巨人,我被这个故事鼓舞着,某国家领导人手枪干下了敌人的飞机,我被这个传奇逗笑了!勇气英雄,当这些观念伴随着我们成长的时候,我们何时才能记起自己作为一个普通人那与生俱来怯弱呢?

  ―――韩兮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反战的影片,那些本来怀着崇高理想年轻人却由于战争而迷失了自己,他们变得冷酷无情,变得对生命极度漠视,他们在一切违反道德违反法律的行为中放纵,从而麻醉自己,也麻醉了整个美国!

  影片通过一位父亲的视点讲述了一个年轻人参加伊战前后的变化,那个被父亲视作骄傲的孩子已经失去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冷血无情的自甘堕落的年轻人形象。而这位父亲的身份也极为特殊,他是一名老兵,具有典型的美国精神,并且具有相当冷静的分析头脑。前者是一种观念,影片将围绕着老兵的观念而审视现代这些年轻士兵的心理变化,而后者则是由于剧情的需要,达到推进情节发展的作用。

  儿子意外失踪迫使父亲不得不前往军营,但接下来的却是儿子惨死的噩耗,这令坚强的父亲不得不停留下来寻查儿子被杀的真相。观众想必已经能够隐隐约约地感受到儿子的死因与军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只是那真相到底是什么?导演安排了许多线索,儿子曾经传给父亲的照片,儿子手机上被破坏掉的电话号码以及视频文件,甚至是儿子邮到家里的那个神秘的邮包,然而,这些线索真的能够通向案件的答案吗?

  案件的侦破过程其实与这些线索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当父亲凭借着经验推翻了军方所做出的儿子死因时,案件其实已经陷入了僵局。于是,关于毒品交易的线索便出现了,父亲从视频上无意中发现了墨西哥裔的年轻人,便一意孤行地妄图抓到这个人,但结果也是失败。而将三名士兵提审的原因也是由于一名脱衣侍女无意中提供的线索。最后真相大白更是由于那名女警无意中发现的字体对照。可以说案件的整个侦破过程都是充满了偶然性的,故事的线索其实就在这种偶然中进行的,从剧作角度来说,这样的发展并不机巧,甚至可以说是十分偷懒的方式。

  但是,正是在侦破过程中的这些偶然性达到了弱化案件本身的作用,同时父亲的冷静也在这种偶然性中受到了质疑,即便他在某些细节的判断上的确没有失误。抛开案件的侦破过程,影片的视点线索其实就是对父亲的质疑,而这个质疑的主体即是父亲本人。首先,偶然中的必然,当父亲逐步地抛弃自己对儿子固有的美好想象之后,他开始认同自己儿子可能的犯罪,也就是开始质疑自己以前的观念,也正是由于对儿子堕落的认同,他才不会放过那些偶然出现的带有犯罪色彩的线索。其次,当真相慢慢地揭示出来的时候,父亲对自己观念的质疑便越来越深了,也就更进一步地认识到一个真实的儿子到底是什么样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影片中真正的线索不是案件本身的侦破工作,而是父亲对自己观念的质疑或者说是儿子真实形象的逐步完善,所以到了影片的结尾处,一个被战争扭曲的年轻人赤裸裸地呈现在了观众的面前,令人几乎不敢正视,难道这便是父亲眼中那个曾经充满了理想的正义的孩子吗?这时我们再回到儿子留下的那些线索上,手机上被破坏的电话号码以及那些视频,那张谜一般的照片,以及最后的邮寄包裹(个人以为,包裹这条线索出现得过早,有些故作玄虚之嫌,不太符合父亲渴望对儿子被害真相了解的急切心理),这些物件其实都是指向了一个真实的儿子形象。

  儿子的变化无疑成为影片中反战意义的体显,但值得注意的是,影片采用了父亲这个老兵的视点,当他面对儿子的那些战友的时候,其实是两代人的一种对话。年轻军人的世界与父亲理想中的军人世界明显存在着时代感,是那么地格格不入,父亲所有的理想在儿子意外死亡中都倒掉了。这是一种悲哀,这种悲哀其实已经上升到了对美国整体的认识上。父亲的那些战友全部退休,这个细节不但令父亲在故事中充分地发挥个人能力,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是父亲所信奉的美国精神的倒掉。尤其影片开篇与结尾时对升国旗细节的对比,破烂的国旗象征着现代美国的歧途,更具有一种时代的对话感。

  影片从儿子变化的角度来说无疑是反战的,但从父亲的视点来讲,这是美国的一种反省,对现代美国的一种评价,其意义更具有深远性。但客观地讲,父亲这个曾参加过越战的老兵成为美国精神的标准,这样的参照在某种程度上是十分滑稽的,所以与其说此片是美国精神的反省与警告莫若说是美国精神的再度宣扬与坚持!

  韩兮

  2008-2-15于通州

  《决战以拉谷》影评(六):不知为何,看完几乎没有感触,虽然感觉这是可以“推荐”的

  花了好久看完这部两小时的片子,估计大概三小时了吧,因为期间吃晚餐并且干了些琐事,不能一气呵成地看完一部电影是很不好的习惯,可是对于一部自己时不时就要暂停反复回拨观看的电影,一边吃一边看肯定是无法接受的。我隐隐约约还是觉得没有一口气看完非常影响我的观看体验、

  看完后的想法?感触说不上来,可以理解为感触不大,至少目前我脑海中没有任何想法.不知道是不是我脑袋太迟钝了,感觉好多剧情悬疑的片子自己都无法跟上节奏,不能准备把握发生了什么,而且一些话明明刚说过就给忘了,我是太不认真了么?我的头脑腐朽了么?好多地方我都是反复观看以把握剧情,当时还怀疑是不是字幕的翻译问题...

  看了网友的影片,发现导演保罗哈吉斯好像作为一个编剧挺有名的,而且也时常提到他的片子《crash》《父辈的旗帜》,嗯.先标记一下吧,以后有空看完他的前面的作品再接着看这一部

  《决战以拉谷》影评(七):好电影能让你看到很多很多

  关于反战什么的就不多说了,大家都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来。

  只想说说自己的一些感受,对剧中几个人物的感觉。

  1、女警: 不知道大家对片中的这个女警角色感觉如何,一个正义的,帮助老人把案子查到水落石出的好警察? 非也,她只是一个很平庸,没有什么本事,靠着与队长的关系而当上刑警的女人,因为如此,她渴望能有所建树,摆脱别人对自己的歧视眼光,所以,她才会在遇到这个案子的时候如此地拼命。 仔细回想几个细节就能清楚这点,和老人第一次到现场的时候,老人很快看出了杀人的地点以及拖尸的路径,还有绿色车实际上是蓝色车,还有后边他追墨西哥人时候的笨拙,整个查案过程可以说都是老人在带着她走的。 和我们常见的那些正义女警不同吧,这正看出了导演、编剧的水平,他们想要表现的就是真实,或者说现实的生活。

  2、老人:从最初看到儿子尸体的悲伤,到认为找到真凶时凶狠地棍击其头部,到最后听到真凶非常平静地述说杀人过程的无语,以及最后把国旗倒挂。 整个心理变化的过程清晰而自然,李.琼斯的演技没得说。

  3、杀人凶手panning:看看战争把人变成什么了,杀人机器? 变态? 他对于自己杀人完全没反应,特别是他有几次大笑的镜头,令人印象深刻,怎么也不能把他和杀人凶手联系起来,这就是战争,无比肮脏的战争。

  我想,我看第二遍、第三遍的时候能看到更多更多。。。。

  《决战以拉谷》影评(八):中文简介可能引起一些误解

  该片由真实事件改编一事其实是这样的。该片由导演 Paul Haggis 执导。剧本是导演和Mark Boal一起根据一件真实新闻报道编写的。该篇报道是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写的关于有16%从伊拉克回国的士兵存在的各种精神及其他方面的困扰。

  具体参考:http://www.spiritualityandpractice.com/films/films.php?id=17398

  《决战以拉谷》影评(九):以拉谷:你的勇气,和你下临诸河的乐园

  达乌德揭下对手的面甲,在那张虚胖的脸上看到了自己的恐惧;新十字军挺进巴格达的小巷,并没有找到传说中的大规模杀伤武器;多年以后同样虚胖的大卫王,臂揽娇妾手握金杯,记不得童年的恶战;而那些手持枪械与强权的锅盖头,会如十三世纪的前辈般血洒疆场,抛进河流化身肥料。没有墓碑与礼赞。

  “你当向信道而行善的人报喜;他们将享有许多下临诸河的乐园,……他们在乐园里将享有纯洁的配偶,他们将永居其中。”经训凿凿,如是者蕃,但那乐园的权限仅对信士开放。伪信者的命运是崩溃,是毁灭,他们的火热的枪膛和冰冷的心房,那么地狱中的火将像枪膛那样灼热,埋葬他们的尸坑正如死心一样冷淡。

  灌木王假装忘记,奥巴马轻描淡写,他们的民在非战斗人员的尸堆中缄默,孩子们在异国的惊恐中醒来,用恐怖的玩具传播更多的恐惧。开战的借口是新保守主义的自卫行动,但对手只是踩着高跷不是巨人,后来大家就只记得民主与爱国主义,以及作为一名“战士”的“勇气”,再往后是生存、纠结、心灵拷问,却不想想你们到底是谁。

  你们是侵略者,仅此而已。主在我们这边,他不会庇护你们。老汤姆真诚的哭泣你不会看见,他们会悲哀却不会真正的忏悔。一个作恶而不忏悔的人称不上伟大,在异国屠戮却不悔罪的国注定要付出代价。请不要再在反战电影里自怨自艾,美国。你们喝了巴比伦的水,焚烧尼尼微的城,在那些圣经里的地名,请做好准备。

  接受最后的审判。

  《决战以拉谷》影评(十):沙中城堡——《决战以拉谷》In the Valley of Elah

  2007年好莱坞拍的几部关于伊拉克战争、反恐题材的电影,在票房上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回应,影评人也没有给予高度肯定。比如《狮入羊口》、《节选修订》、《反恐王国》等等,包括明星云集的《查理•威尔逊的战争》和《决战以拉谷》都同样票房不佳。大概美国人已经厌倦了伊战这个话题吧。实际上,这几部影片的水准都很不错,尤其是《决战以拉谷》,细腻、内敛、凝重却并不乏味,相当值得一看。

  翻译成《决战以拉谷》其实并不准确,容易让人误以为故事是描写在以拉谷进行的一场战斗。其另一个译名《进退维谷》也没抓住关键。片名实际是来自于圣经中的故事,汤米•李•琼斯曾讲给影片中查理兹•塞隆的儿子大卫听:巨人歌利亚每天都穿过以拉谷向以色列人挑战,但没有人敢去对抗他。一天,送信的少年大卫主动向国王请求去和巨人作战。在以拉谷中,他战胜了自己的恐惧,用石头打中了巨人的脑袋,在他冲过来的时候把歌利亚杀死了。

  影片很聪明的没有去直接描写伊战,而是从一位伊战归来的士兵莫名失踪引出老父踏上寻子之路。在一个带着悬疑色彩的故事框架内,伊战给人内心带来的伤害、改变、困惑慢慢随着真相浮出水面。老父发现,自己那个曾经单纯、善良,抱着爱国热诚加入军队的儿子已经变成了他战友称呼的“DOC”(医生),因为他在伊拉克会按着那些伊拉克俘虏的伤口,问他们“是这里么?是这里么?”来取乐。而从儿子手机里收集到的残存视频中,老父更看到了儿子经历的一场心灵巨变:他开着装甲车,前面正巧有一个伊拉克儿童,然而在这里,美军的信条就是“千万不要随便停车,不然可能等待你的就可能是一次袭击”。于是,他猛踩油门冲了过去,所有战友都宽慰他“那可能不过是一条狗”。这些美国大兵从伊拉克回来,全都变了,在一次出去喝酒放纵的时候,儿子和战友因为一点小事对骂起来,扭打中,那个战场上生死与共的战友掏出刀捅向他——整整42刀!接着,他们中当过屠夫的一个把曾经的战友肢解、焚烧,然后用他的信用卡去吃东西……当了一辈子军人的老父亲几乎无法理解这一切,战场上的袍泽怎么能对兄弟下手?为什么一点小事就能让他们如此残忍?他默默回到家乡,讲一面旧国旗倒着升起,这表示着:快来救救我们,国家面临着重大的危机。

  以《撞车》一举成名的保罗•哈吉斯,在他的第二部影片里仍然表现出了对社会问题的独特视角,他借汤米•李•琼斯扮演的老父形象来展现战争带来的人性沦丧,以及社会变迁产生的道德失落感,可以说是相当聪明的手法。整个影片沉浸在一种悲悯婉转的沉郁情绪下,很能感染人心,并引人深思。而汤米•李•琼斯和苏珊•萨兰登的表演也可以说是臻于化境,圆润纯熟到了无可挑剔的地步,查理兹•塞隆也算不辱其影后身份。听起来似乎很完美了,是么?然而当我略略从影片出色的气氛中摆脱开时,却感觉到整部电影的基石并不牢固:即使作为背景出现,但伊战的描写仍然太过于表面,轧死儿童、虐待战俘,这些新闻式的故事未经咀嚼就直接变成了人物的内心情结;而开始铺陈了半天的悬疑氛围,结果却发现杀死儿子的案件完全是一次意外,最多只能说是某些人失控的结果,也让人觉得有点故意吊人胃口之嫌。整部影片都在说,战争是残忍的,战争改变了人性,然而人性是如何改变的?这些美国军人到底经历了怎么的心灵变化?却都被影片回避开了。保罗•哈吉斯的片子,看来都有点概念先行的味道,抓住一个点,用巧妙的故事和层层细节包裹起来,外面看上去俨然庄严坚实的城堡,实际却建筑在沙堆之上,久经风雨,还是会褪色甚至坍塌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