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故园风雨后》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故园风雨后》经典影评10篇

2018-08-18 02:51: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故园风雨后》经典影评10篇

  《故园风雨后》是一部由朱里安·杰拉德执导,艾玛·汤普森 / 马修·古迪 / 本·卫肖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故园风雨后》影评(一):演员不错

  最开始知道这部电影是因为马修古迪,从闰年里初看他就觉得很对我胃口,后来开始关注他演过的片子,不得不说演技的确不是那么完美,不过有这样的一张脸,这样的眸子,也就够了。

  看了这部英国电影之后,有点儿喜欢Ben,忧郁加身的Ben、感情脆弱的Ben,在我眼中的他并不是那么惹人注目,直到后来看了《闪亮的星》,才觉出他的迷人,虽然那部电影演绎的爱情不能为我所理解,也仍然不能抹去Ben在我脑海里留下的影子爱恨情仇,不就只是那么一回事儿么,没有道理的、费尽心思的,到头来依旧物是人非

  《故园风雨后》翻拍自1981年的同名英国电视剧,这个资源我找了很久都没有找到,很遗憾,不过拍成电影倒也就看出了压缩故事出现问题情节安排有点儿偏感性了,还是得看完整的故事才能深刻理解吧。

  眼神交流之中我能感受到他们几个人的真感情,可是马修古迪的那张脸,总让人觉得好像一切对他来说是毫无意义的,真是个矛盾家伙

  《故园风雨后》影评(二):致英伦风情

  贵族庄园在维多利亚的电影时代负责维持观者做梦的状态,它像是一樽巨大容器,盛满的汁液符合万千人的口味。它们无一例外奢华,拥有数不清的窗格,雕塑,还有美得让人叹息的艺术画作。 布莱兹赫德庄园实属典型美丽惊心却又令人压抑生活在其中的人如陷沼泽思想上被禁锢,背负者宗教信仰,被统治,显得驯服。穿过合身枷锁,谁能够保证解脱。而外面的人却迫切地想要进入,所以不会有哪一段感情,能同在里面安好生存,因为两人的方向终究是不同

  而Sebastian无疑是这个容器中的叛离者。不免俗,这是一段三人纠葛,或许对你来说,这里没有第三个人,因为Sebastian并不是可悲输家。对于爱,我向来不以任何外在条件妄加评说,因为爱情从来只是灵魂之间的碰撞肉身只是附体不是本真,更何况那是存在光影里的,电影结束,便是永远的告别。所以,当Sebastian在布莱兹赫德庄园不知是晨是昏的天际亲吻Charlez的时候,我的心瞬间柔软了。他仍活得像一个孩子

  你知道越到后来就越会出现更为困重的思考或者觉悟,所以你连欣赏前面的美好时光都显得小心翼翼。

  致浓浓的英伦风情。

  观影愉快

  《故园风雨后》影评(三):永远的夏天

  其实这段文字应该在认真读完原著后写,但我怕时间太长,一些细弱如游丝印象会淡忘了。。。

  电影版的Sebastian更加本色,忸怩的肢体动作完全没有影响女性对他的痴迷。也不是原著中希腊男子隽永面容,但他的眼神是如此专注、清澈柔美,dove grey 的法兰绒外套,配一条双皱面的围巾。。。如果现代人只能用beautiful来形容,看看英国文学一角足够惭愧了。

  “Just the place to bury a crock of gold”, said Sebastian. “I should like to bury something precious in every place where I’ve been happy and then, when I was old and ugly and miserable, I could come back and dig it up and remember.”

  ebastian 对Charles说的时候手里举着一只烟,两人亲昵地靠着一株茂盛大树,在夏天草地河边。说到“old”的时候,他狠狠地吸了一口烟,然后深长地吐出,接着说后面的话。这时他倒没有如往常那般专注而饱含爱恋地凝视Charles的脸,却若有所思地望着很远的地方。。。他的语言是Sebastian式的,我不知道故事的结局是否有他重回这里的描述,但这个夏天,此时此刻——香槟草莓日子是他生命中最快乐的时光。以后他一味地酗酒、远走他乡,在一个偏僻的摩洛哥小镇与另一个男伴过着所谓“令自己每一天都快乐的日子”。那时的他身染重疾,气若游丝,是否快乐不得知晓,当衣着体面的Charles再次寻到他时曾经风流倜傥的Sebastian Flyet已经落魄惨不忍睹。清矍的容貌依旧,但眼神中少年羞涩和清澈荡然无存。那片薄雾一样迷茫是在问Charles你爱我吗?我快乐吗?这个世界是这样容不下一个叛逆吗?

  在夏日的庄园,寂静得只有他们两个人,在草地狂奔、在喷泉戏水、在草地画像、在长廊饮酒。。。日落时分,七八分醉的两人将十几个白酒红酒瓶混在一起,你一口我一杯地诗情画意不经意间,Sebastian慢慢地靠近Charles的脸,一个不深不浅的吻落在嘴唇上。。。Charles没有躲闪也没有迎合,在半醉半醒间享受着他并不明白的一个貌似蜻蜓点水,也许可以令Sebastian回味一辈子的吻。Sebastian转回头,依然用那幽幽的眼神看着远方,紧紧抿了一下嘴唇,似意犹未尽,然后用纤细手指举起杯中酒,慢慢饮下一口。这是整个故事中最情色的一段,除此之外再也找不到更加过于直白的关于他们友情的描述。一些细节却贯穿着始终:Teddy熊、眼神、围巾、点烟、递浴巾、吸烟的姿态、举酒杯的手。。。最后一次Charles在听完Sebastian的话之后,用手轻轻抚摸了一下他的头,这一抚摸包含着世人无法理解的深情怜悯无奈内疚,然后转身就再没有回头。。。

  中文书名故地重游》,电影翻译成《故园风雨后》,其实英文Brideshead revisited并不那么抒情,比起《春光乍泄》来相去甚远。一个阴郁的春日,晚间窗外雨点嘀嗒在房顶发出不小的声响阴冷让人早早钻进被窝。时间尚早,将很久前下载的一个电影带上床。据说有81年的电视剧版,发现主角竟然有Jeremy Irons,他饰演Charles,另外一个是真正具有古典希腊美的男子,不知是否本色出演。这版的内容充实了很多,但学院派的演员脱离不了原著而刻板很多。Benjamin Whishaw的相貌平平,不是英俊古典类,但骨子里有着一股任性的柔美。同样是一身象牙白的服装,在后者身上却是风情万种。。。说到本色出演,当年的张国荣也曾经矫情过,可怎么都不是那种娇媚的纤细美。是的,有一种男性的柔美,不是整容出来的,是象贵族一样骨子里面带着的。

  少年貌美如花、爱情却短暂即逝。。。

  《故园风雨后》影评(四):一样故园,两样风雨——评两版《故园风雨后》

  花了半个月时间,看完了1981年格兰纳达电视公司给英国ITV拍摄的11集迷你剧《故园风雨后》,然后又花了半天时间,看完了27年之后美国米拉麦克斯公司和英国BBC合拍的电影版《故园风雨后》。总体感受,如果用食物打比方,看前者如品佳酿,不舍一口饮尽;观后者却如同吃了一块糖果色的马卡龙,初看色泽诱人,初尝滋味甜蜜,但回味腻得让你不想再吃第二遍。这似乎也是从前的欧美古装年代剧和今天的欧美古装年代剧的区别所在,当05版《傲慢偏见》中凯拉.奈特莉那张无甚古典气质的脸在马车后座上冲着彭伯里的美景呵呵傻乐的时候,似乎已经没有多少人愿品味95版电视剧中珍妮弗.艾莉那含蓄慧黠的眼神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凯拉.奈特莉是英国人,而珍妮弗.艾莉是美国人

  先说说两部片子的选角吧。

  英剧一向是有帅哥美女的,而且老英剧里边不乏中生代演员老黄瓜刷绿漆扮演年轻人情况,这一点81版也没能幸免。但是1981年版《故园风雨后》的选角,从人物气质上说,简直可以用精准来形容。

  杰里米.艾恩斯,这位后来的奥斯卡影帝,彼时年方三十三岁,却恰到好处演出了查尔斯年少时的温煦纯真,也恰到好处地演绎了查尔斯中年时的落寞孤独。安东尼.安德鲁斯,他的塞巴斯蒂安把贵族气和阴柔气完美结合,但却丝毫不给人发腻的“娘炮”之感,可爱可恶之间的界限,他拿捏得非常准确。戴安娜.奎克的茱莉亚,高贵,叛逆,像一座有着冰冷外壳的活火山,贵族小姐的冷冽气质和内心的脆弱如此矛盾又如此合理地结合在她扮演的角色身上,除了她,我觉得不会有第二个人把这个角色演得如此精彩。西蒙.琼斯扮演的大哥布莱德,行为举止完全是一位古板到家的英国绅士,但眼神里却透着一种奇怪的光,恰如片中其他人物所说,“古板而怪癖”。克莱尔.布鲁姆扮演马奇梅因侯爵夫人,她把这个看似温和亲切实则专横冷淡的角色诠释得非常到位,全剧中她没有一次大发雷霆,说话永远轻声细语,却给人一种扑面而来的寒凉之感。劳伦斯.奥利弗扮演马奇梅因侯爵,出场戏份不多而表演极为精确,最重要的是举手投足里那股子挥之不去的贵族气,一般人根本学不来。简.埃舍尔扮演查尔斯的妻子西莉亚,光看那张脸,你就能把虚荣浅薄势利这几个词刻进脑子里。这些演员里既有当时的明星又有表演经验丰富实力派,他们的合作分外默契,不抢戏,不飙戏,但是这样的合作呈现出来的表演分外动人

  而08版电影呢,看得出片子在演员的年轻化和颜值上开始下功夫了,而且重要的配角用的不是炙手可热的英国明星就是英剧里边的熟面孔。很可惜,这样一群我本来都很熟悉的演员,演出来的戏却说不出地别扭。就好像一道荟萃了山珍海味的拼盘,吃起来却还不如一只普通的咸鸭蛋美味

  马修.古迪演查尔斯,我觉得他演这个角色没问题,发挥得也很好,但是写残了的剧本把这个角色生生弄成了一个渣男,这个后边吐槽剧情的时候会提到。本.威士肖扮演塞巴斯蒂安,当然原著和81版中查尔斯和小塞君从头暧昧到尾的朦胧情愫已经被08版的编剧坐实成同性恋了,但是同性恋跟娘炮还是有本质区别的,你一天到晚“娇怯怯柳腰扶难起”地搔首弄姿是闹哪样啊喂!还有塞巴斯蒂安首先是一个贵族,说好的贵公子气质呢,同样是小男孩儿撒娇,贾宝玉撒娇跟秦钟撒娇能是一回事儿吗?小本的塞巴斯蒂安变成了一个神经质爱耍脾气邻家男孩儿,但是可爱?我觉得比安东尼君差远了。最可怕的来了,海莉.阿特维尔扮演茱莉亚,此女士估计前脚从《公爵夫人》剧组刚出来就接拍《故园风雨后》了,满身小三狐狸气息,角色身上该有的高贵冷艳估计都被她丢到爪哇国去了。爱德.斯多帕德扮演大哥布莱德,他是BBC2010版《楼上楼下》的男主,我只能说,他也许够严肃,但是真的跟怪癖沾不上边啊,就算化妆师给他弄了个油乎乎的中分头和一撇小胡子还是没用,标签化的形象设计一旦跟演员表演脱节,只能越看越违和。艾玛.汤普森的马奇梅因侯爵夫人,怎么看怎么像是一个穿上了锦衣华服的,势利刻薄中产阶级太太,骨子里的贵族气息靠硬挤是挤不出来的,硬挤能挤出来的那是抬头纹。至于迈克尔.冈本老先生扮演的马奇梅因侯爵,怎么看怎么像是一个穿着鲜艳奇装异服的老暴发户,顺带说一句,你身为《哈利.波特》系列中第二任邓布利多校长,先在《高斯福德庄园》里对哈利的妈妈上下其手,又在《故园风雨后》里娶了占卜课教师特里劳妮当太太,这样真的好么?至于安娜.玛德丽扮演的西莉亚,从头到尾没说超过十五句台词性格塑造基本无从谈起

  相对于选角问题,影片的剧本似乎更值得吐槽。影片中所有最不能忍的缺陷,都是剧本写残导致的。而写残这个剧本的不是别人,恰恰是1995版《傲慢与偏见》的编剧,安德鲁.戴维斯。跟他给《故园风雨后》动刀比起来,朱利安.费罗斯在《唐顿庄园》系列中撒的狗血根本不算什么,至少人家糟改的不是名著

  在我看来,这个剧本有三大不能忍。

  第一不能忍,恶俗的三角恋。

  原著中查尔斯是先跟塞巴斯蒂安暧昧,后来去摩洛哥劝归塞巴斯蒂安未果,感情上绝望,才依从世俗娶妻生子。后来发现妻子出轨,婚姻失意,在邮轮上遇见茱莉亚,才有了他跟茱莉亚的一段感情。他为了茱莉亚,跟原来的妻子离婚放弃两个孩子抚养权,原因电视剧版里没说,但是我猜想是因为茱莉亚之前遭遇过生下死胎的打击,她希望能和所爱的人生一个只属于他们俩的孩子。而电影里呢?好像把塞巴斯蒂安和查尔斯的感情坐实成同性恋还不够意思似的,又让茱莉亚在威尼斯之行里插了一杠子,于是查尔斯在作品开头单纯善良的形象就这么被破坏了,他前脚跟一个男人接吻,后脚又吻上了他的妹妹!查尔斯,你感到戴维斯先生对你深深的恶意了吗?

  第二不能忍,刻意扩大“阶级差异”,制造人为的阶级冲突。

  影片中查尔斯第一次跟塞巴斯蒂安全家吃晚饭,马奇梅因侯爵夫人问他住在伦敦哪里,查尔斯回答“帕丁顿”,马奇梅因夫人立刻接了一句,“这么说你住在帕丁顿火车站?”查尔斯再穷也是中产阶级子弟,而马奇梅因侯爵夫人是老贵族出身,贵族对仆人都是有礼貌的,何况对查尔斯?说这种刻薄话,是非常没有教养的表现。别拿《傲慢与偏见》里的咖苔琳夫人来说事儿,你看看简.斯汀对她这个人物是什么态度,当时有教养的阶层对她就是什么态度。还有查尔斯穿着法兰绒西服参加晚宴什么的,我只能说,编剧,你把中产阶级和中产农夫搞混了吧!

  第三不能忍,也是最大的不能忍,丑化批判对象,解构崇高,在原著情节里夹带“私货”。

  似乎现在的英国影视作品,都是不讽刺挖苦下贵族阶层的虚伪浅薄势利自私不舒服斯基。于是查尔斯拿两幅画换得了茱莉亚的自由身,茱莉亚上一句还在嘲讽查尔斯,“我以为我至少值三幅画”,后一句就指责他只怕还惦记上了布赖兹赫德庄园的家产。于是两人之间因宗教产生的裂痕,蒙上了一层TVB才会有的狗血。安德鲁.戴维斯先生,您大概是《塞尔福里奇先生》写顺手了,觉得世界上人与人的关系无非是金钱和权力的交易吧?真对不住您,在赤裸裸的金钱和权力之上,还有同样赤诚的思想、哲学和人性,这点,写权钱交易已经走火入魔的您,大概是理解不了了。很遗憾,《故园风雨后》这部作品探讨的,正是宗教和哲学、文化与人性的碰撞。不是所有人都像您曾经笔下的班纳特太太,只惦记着女婿的年金有几千英镑的。

  原著中对天主教这种宗教的反思和批判固然存在,但断然不是像安德鲁先生在影片中表现的这样。影片中用两个人物的台词给天主教贴上了“虚伪”二字的标签,马奇梅因侯爵的情妇卡拉说,我们意大利人总是尽情做事,之后再去神前告解;而茱莉亚的丈夫雷克斯说得更直接,天主教徒是这么一群人,他们什么坏事都可以做,只要之后去告解就行了。标签化的还有跟天主教有关的神职人员的形象,影片中出现的两个神父,桑格拉斯和莫凯,都是一副丑角形象。用这样的丑角去执行马奇梅因侯爵的临终忏悔这样看起来圣洁崇高的任务,是的,谁都看得出是讽刺。但神父代表宗教代表上帝的福音啊,会信仰这样没有说服力的人,茱莉亚和塞巴斯蒂安以及科迪莉亚这几个角色不都成了傻瓜了?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把天主教神父写成小丑,就跟我们的抗日神剧把日本鬼子都写成弱智一样啊。这些角色看起来优雅,崇高,但是他们不幸,为什么?因为他们信仰的宗教。就好像《红楼梦》中的女性角色,那么美丽高贵,最后都逃不了毁灭的命运。一种坏的制度是会把美丽和崇高都毁灭的,包括它的信仰者。这样的批判,才是有力的批判。很遗憾,戴维斯先生似乎只顾迎合当代观众口味,却忘记尊重当代观众的智商了。

  08版电影的画面真的很美,配乐真的很赞,但我实在难以把它归到成功作品的行列。尽管它跟81版电视剧同在约克郡的霍华德庄园取景,但一样的故园,“风雨”却是两样。原著中浓浓的怀旧情结,到了电影中变成了色块深浅的光影游戏,和华而不实的年代服装场景秀。而81版,在完全没有电脑调色技术的情况下,单凭对自然光的把控和对人物衣饰、场景色彩的控制,把风雨前后的布赖兹赫德庄园拍得如此动人,着实令人称道。

  有人说,应该先看08版电影,再看81版的电视剧,我倒觉得应该倒过来,先看电视剧,再看电影。第一印象总是最关键的,不是所有人都会在吃过一块甜美的马卡龙之后再去每天品一杯陈年佳酿,大多数的人,不过是浅尝辄止。

  7.7和9.1,分别是电影和电视剧版《故园风雨后》在豆瓣上的评分。我的评价仅供参考,想吃马卡龙还是喝陈年佳酿,诸位自便。:)

  《故园风雨后》影评(五):克制的美好

  若干年后,我仍记得《走出非洲》中的一个情节:斯特里普扮演的女主角说,我得了梅毒,要回去治疗。已经不记得她是对谁说的这句话,男主角?只记得当时她的脸,一片平静,仿佛那只是一件小事。没有眼泪,更不会和男人一起抱头痛哭,说一些“我爱你,我等你”之类的话。

  这就是隽永。情感是克制的,是被珍视、被珍藏的,是在情绪下面缓缓流动的。而那些表层的情绪,往往都是最次要的东西。

  《故园风雨后》显然没有很好地处理情感问题,片中的情感被过度诠释:弥足珍贵的友情被解读成单向的同性恋,疑似三角恋也最终走向了俗套。唯一印象深刻的是侯爵夫人最后时刻嘴角那向下的弧度,曾经的四平八稳、仪态万方,如今只剩下从里到外的脆弱与无力:“我只想给他们安全,他们却如此恨我。”

  《故园风雨后》和《公爵夫人》都是期待了许久的片子,看过之后却觉得不尽如人意。想重走一遍《赎罪》的光辉之路,哪那么容易?难怪大卫.耶茨要跑路,做HP6那锅菜,不管技术如何,票房势必会飘红,有赚;做《故园风雨后》这锅菜,结局是既无口碑又无票房,两头空。

  2009年2月19日

  《故园风雨后》影评(六):Summer time once more

  从博客搬过来的

  第一次写影评,真的是完全靠爱发电orz………不知道该怎么写,就随心所欲了。

  吸本是从故园开始的,似乎还有不少人是故园入坑的。当时的对本第一感觉就是惊艳,就像小雀斑评价他那样“本演什么他就是什么”。因为是先看了小说,中译本刷了两三遍,英文原版刷了第一遍的时候,当时没时间去看电视剧,抱着将就的心态点开了08版的电影,老实说,改编得很不如人意,我不说不尽如人意,我说的是很不如人意,剧情有很多脱离原文。如果之前没看过,我觉得我会把故园直接划进“文艺言情狗血片”的范畴,而不是像这样又爱又恨,完全是恨铁不成钢。(以下评论是基于我自己看原作的感受,见仁见智)

  首先是Julia和Charles在一开始的见面。电影几乎是很明显点出了这两个人之间会有点什么love affair,但是非要说的话那个时候Charles对Julia是有一种避之不及的态度的。比如说Charles去看槌球伤患Sebastian那次,Charles到的第二天Julia就走了,Charles早上剃须时从窗户看到Julia离开时的感受是像警报解除。这可以看出Charles对Sebastian家庭的介入还不深,他关注的只有Sebastian(这话说得像他们俩那时就有一腿似的,汗)。

  其次就是Cordelia的戏份。这个真的是很有问题,问题很大。在起码前一半的剧情之中,在Charles和Sebastian之间起作用最大的是Cordelia而绝对不是Julia,这完全是两码事。在电影里Cordelia完全就是Charles和Julia之间的助攻,这个设定Cordelia os:这设定老娘不背。Cordelia执着的不是拆散Rex和Julia,撮合Julia和Charles,她就是想传教,跟她哥她姐没关系啊。然后解释马奇梅因家族的事情是Cordelia包的,不是Julia,电影里Julia抢了很多Cordelia的戏,味道就完全不一样了。

  第三,Charles和Sebastian是真的爱过的,拍成Charles接近Sebastian完全是为了睡他妹真的有失偏颇,有故意制造戏剧冲突的嫌疑。电影看上去就是Charles辜负了Sebastian,我个人觉得Charles对不起Julia更多一些。因为在轮船上Charles碰到Julia才是他开始了解她,在此之前他对Julia的印象全部来自于别人口中提到的Julia,但是Charles是把她当作Sebastian的影子看待的。在他和Sebastian再也无法挽回的时候,他才注意到Julia,电影里也提到了Julia和Sebastian非常像,所以这特码是个神狗血的替身梗。他俩在船上啪啪啪之前还是之后(记不清了)Julia问Charles爱不爱他,这个他很显然指的是Sebastian,然后Charles承认了(天啊大哥你要不要这么耿直),就是说Julia也清楚Charles是把她当substitution了,其实是飞蛾扑火的行为。她这么做的理由也就是全文的主题,即面对宗教和特权阶级和中产阶级之间的隐形分界做出的抗争,这个很多大神都有解读,我也说不清,就不赘述了。

  还有就是关于博伊·马尔卡斯特,不知道其他的字幕有没有这个问题,我看到的版本直接把他的名字翻译成了“男孩”……………………………就算人家真的叫“boy”也不能这样啊,而且不点出他的全名就不能说明他跟Charles他老婆还有一层兄妹关系,也是对Charles婚姻不幸的一个伏笔。

  最最要命的是!!!!威尼斯啊!!!!!

  编剧你其他的改动我都能理解,你这个改的就玩大了啊!这相当于把整个剧情的拐点都改了,而fiction的关键就在于剧情的转折。本来的转折点在Charles,Sebastian和Boy一起酒驾被关到局子里去了,被保释出去之后马奇梅因夫人就开始对Sebastian各种监视,把Sebastian逼到他爸那条道路上去了;电影里拍的就像是纯粹是因为好基友跟自家妹妹好上了然后就颓了。excuse me?喵喵喵?虽然Sebastian的确是很痴情吧,到也不至于因为这种事情放弃人生吧。编剧你逗我?

  总之结尾呢还是很还原的,掐蜡烛那一幕绝对是亮点。我个人觉得Charles皈依天主教不是为了寻求救赎,而是为了补偿,为了表达他的内疚。因为他爱过的两个人都是被这个宗教毁了,虽然实际上很大程度上是马奇梅因夫人的过错,但是Charles认为对于Julia和Sebastian命运悲剧,他自己也是推手,并且没有去挽救他们。他把他们的悲剧归结于天主教,可能在Charles看来,信仰天主教是一种枷锁,他不是为了得到救赎,而是一种苦行,他自愿戴上这镣铐,以此赎罪,以此慰藉亏欠Julia和Sebastian的心。

  虽然这剧把原作改得不算是面目全非也算得上是不可同日而语了,但是本老师真的把Sebastian演活了!当时看第一遍就觉得本老师完美贴合了这个角色,真的完美符合我之前看书时的想象。虽然没想出来具体长什么样子,但是大概能想到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气质。给本老师的演技献上膝盖,我从未见过这样妖艳又不做作的男孩子,真的是把我惊艳到了。

  总的说来,其实两个小时的电影能把Brideshead Revisited拍出来已经是个很大的挑战了,不容易。场景和选角也很还原,但是我还是认为Julia的戏份在前一半过重了,把酒驾那一段加进去我觉得会更贴合原作一些,而不是一部略显狗血的love story。虽然说吧,拍得冲突明显观影感受会很鲜明很流畅,但是作为改编本,尊重原作还是非常重要的。我想如果我之前没有看原作,看电影的感受应该会完全不一样。

  想说的大概就是这些,旧地重游真真心头一段白月光,不管是同志文学这个意义上还是吸本hhhhh所以尽管拍的一般般我还是爱它的。

  《故园风雨后》影评(七):回头看看Sebastian吧

  我觉得自己还没有完全的看懂这部电影。

  我不关注关于宗教信仰的冲突,我关注的仅仅是Sebastian和Charles!

  当Sebastian离开布赖兹海德城堡,Charles到Sebastian所在的贫民区去看望时,当生病虚弱的Sebastian坐在院子的长椅上看着Charles离开时,我数着自己的心跳希望Charles能回头,你就回一下头吧!

  但是即使是电影,也没给我一个完满的结局。我总是抱着自己的期望去等待,明知这是不可能出现的结果。我等待着结局的时候,能在Charles的回忆中,或者在电影中给Sebastian一个完满的结局,但何谓完满?!

  那一次Sebastian对Charles背影的凝望,就是Sebastian最后的镜头,关于Charles对Sebastian一家的情感,只能揣摩电影的开头,我不知道,Charles的后悔中,是怎么分割自己的情感。但后悔又能怎么样呢?后悔就只能是后悔而已。

  《故园风雨后》影评(八):夏日,酒杯,塞巴斯蒂安

  想去看这部电影是在单循了电影里的一支曲子许多次之后,第一次听它让我想起雷加,他“在悲哀中出生”,只爱独自带着竖琴到盛夏厅的废墟上弹奏。但继续听下来,这旋律又不可能属于马丁笔下的血腥世界,它是英伦式的古典,音符里仿佛有夏日午后一重又一重的树影重叠,纱帘被清风吹起,掠过林梢,恰如布莱兹赫德前的草坪。

  曲子名叫《Sebastian》,也只有他配得上这样的曲子。

  惊鸿一面是塞巴斯蒂安坐在木舟上漂过牛津河时的仰头一望,连他突然出现在夜晚查尔斯的房间,低头呕吐的样子也不显得狼狈。艺术家查尔斯注定要被这样的人所吸引,罔论内里如何,他都无法抵制那些华丽、精致甚至到糜烂地步的物事的诱惑。塞巴斯蒂安犯了最大的一个错误,他将查尔斯带到布莱兹赫德,带到那个有高高的彩绘穹顶、繁复的石工雕刻、华美的画像家具的庞然大物里。自称无神论者的查尔斯却不能不为这些带着宗教仪式感的雕梁画栋痴迷,他像个游客一般留连于庄园的每一个角落。

  故事的开头像所有夏日恋歌一样美好,查尔斯推着轮椅上的塞巴斯蒂安在草坪上狂奔,在碧水中游泳,酒杯相撞发出脆响,那时候塞巴斯蒂安身着丝绸上衣,喝酒时眉梢微蹙,暮色下两个情人相互依偎,仿佛永远活在夏日里。然而这是布莱兹赫德,马奇曼侯爵夫人的影子活在这里的每一寸雕刻、每一块瓦片中,犹记得影片里一句尖锐的台词,“这房子里住着一群怪物”,兄妹俩以不同的方式挣脱母亲的控制,却始终烙着她的影子。所以当查尔斯为了和茱莉亚在威尼斯发生的那个意外之吻一次次向塞巴斯蒂安道歉时,后者苦涩地回答“不是你的错”。他可以很轻易地原谅查尔斯,因为他从未怪罪于曾经的情人,一切只是更加让他认清他毕生都无法挣脱母亲的锁链,宗教的锁链。

  仿佛深深镌刻在巴黎圣母院上的“'ANAΓKH”,影片的结尾带着怀旧和属于命运的悲怆。这个家族里的人,仿佛受着某种诅咒,向他们明知是悲剧的结局义无反顾地奔去。其实塞巴斯蒂安一早就知道,他说“查尔斯,你独善其身,不与任何人乌合”,这位艺术家根本不可能和他一同对抗全世界,但他没有拒绝查尔斯的探访和安慰,不止一次地觉得这里的查尔斯是多么无情啊,“是你母亲要我来带你回家”,用他自以为的真诚将查尔斯推向无情的命运。但塞巴斯蒂安很平静,没有尖叫、没有暴泣,只是警告查尔斯“Run away”,他比茱莉亚更早地接受了命运。

  在所有人都以为查尔斯会和茱莉亚会在片尾走向一个美好结局的时候,死去的侯爵夫人仍然统治着这个庄园,就像那幅高高悬挂的圣母壁画。茱莉亚独自居住在曾经渴望逃离的庄园等待主的救赎,抗争了半生的侯爵死前离开意大利回到曾经的庄园里,在神父的注视下画了十字死去。查尔斯试图拯救的所有人都未曾逃离,他从头到尾仍是个过客。当身着军装的查尔斯重新凝视庄园前的水池,眼前掠过的是摩洛哥的塞巴斯蒂安,是他们曾经欢度的夏日夜晚,是平静地折磨子女的侯爵夫人,还是他初来牛津的那一天,看到的那一艘缓缓钻过桥洞的轻盈木舟?

  《故园风雨后》影评(九):最难风雨故人来

  拖沓了许久,总算给了这部片子一份了结。

  美丽的庄园,庞大的家族,强烈的宗教观牵引着人们的神经。若不走近,谁会想到衣食无忧的一群上流社会的人们会有多么痛苦,多么纠结,多么煎熬,多么挣扎。

  涉及宗教,不便冒犯多言。但是透过一个个或虔诚或坚定或飘忽或叛逆的灵魂,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在物、欲、压抑与自由之中始终在努力为自己找寻一个精神的平衡点。和平时期,他们依然在与自己博弈,日日月月,月月年年。

  难忘塞巴斯蒂安纨绔地一笑,不算英挺,英伦范却耍得着实销魂。他与查尔斯那绵长的一吻,镜头在背景音乐中游弋出了灵魂在向往真实那一刹那的释放。所谓爱的快慰,不是一大捧玫瑰,不是一枚钻戒,不是单腿下跪海誓山盟甜言蜜语,却恰恰是几杯酒精的润泽后,在水池里无所顾忌的嬉闹与四目交汇的那一刹那潇洒的缠绵。

  四年之后塞巴斯蒂安在医院的后花园羸弱的身影着实叫人心痛,但是如果习惯娇生惯养的富家子确定清贫劳苦与安宁是他的需索的话,如果他确定他那被摧残被捆绑的灵魂终于在自己的天空下得到了救赎的话,这是否值得人们安心,而不是悲哀呢。

  然而,即使灵魂安放,可是情殇,却永不修复。

  查尔斯与塞巴斯蒂安之间的暧昧情谊,是否也是那个庄园所笼罩的阴霾的殉葬。即使是,又可以改变什么。即使不是,又可以怪罪谁。

  若说查尔斯与塞巴斯蒂安属于禁忌之爱,那么查尔斯与茱莉亚便是礼教绝对的牺牲品。两情相悦却终不成眷属,这种再熟悉不过的桥段于斯,却另有一番辛酸。不仅仅是宗教,不仅仅是家族,不仅仅是可畏的人言,两个满怀心事的人面对一份最坦荡的爱情终究还是把它复杂化成了一份美丽的悲剧。

  他们都没错,他们都错了。

  若说法国电影是一部随想,那么英伦片就是不折不扣的浪漫曲。用轻巧却饱含玄机的音符俨然谱成了一曲艺术长廊似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主题太多,让我看罢难以瞬间消受。片末查尔斯在燃烧的烛火前驻足后那个悠长的转身,始终在我脑海间不停徘徊。

  最难风雨故人来。他会不会这样感慨。

  只是,和古诗不同,他的故人,离别不复。

  《故园风雨后》影评(十):人物分析

  电影的时期应该跟 唐顿庄园 是同一时期的,但是这府上的规模,尤其是仆人的规模好像大的多。

  塞巴斯蒂安 美丽的象被维纳斯爱上的水仙花(narcissus),在他剥开鹌鹑蛋,用兰花指递给 查尔斯 , 那风情应该只有女士才有。他想美少年一样,骨架一直处于少年状态,是被动,雄性特征不明显的。

  茱丽叶:成熟,性感,与弟弟相比,她有更大的承受能力,或者说适应现状。而 塞巴斯蒂安 只有在庄园里不堪重负,只能远离。

  姐弟们有守旧顽强的母亲培养大,但是他们的心是跟浪子父亲相同的。这巨大的家业,必然无法保存,不如一朝有酒一朝罪。如果用会计的观点来看,卖掉大宅住到方便的别墅里不是更好。但是庄园跟天主教信仰一样是他们家族的标记,怎么能轻易放弃。

  查尔斯:世俗,是众人眼中的好孩子,雄心勃勃而沉稳,是一个雄性化猎人的形象。

  几个主角,选角非常合适,我认为比1981年版的好多了,形象应该跟人物背景十分贴合。塞巴斯蒂安 的翘鼻子通常用来形容女人的可爱, 查尔斯鼻子的鼻子用来表示坚定。茱丽叶清澈的眼睛使人想到纯洁。1981年版里的铁叔 带着天生的邪恶感,跟本电影中的查尔斯不太符合。

  就像贾府要倒掉的时候,主心骨不失男人,而是那些资深美女。这个庄园里,侯爵夫人的印象无处不在,但是有点奇怪,像夫人这样的角色,一行要将子女按到既定的轨道上,难道看不出 查尔斯 是一个危险分子,也许在在英格兰这个新教国家里,天主教贵族也只能是一个弱势群体,在电影中,新教就代表世俗的欢乐,天主教就意味着赎罪,痛苦。

  电影中,最后一段有关宗教,当茱丽叶准备与查尔斯开始新生活的时候,浪子父亲回家等死,最后一刻,一直不肯接受牧师的父亲,画了十字(sign),这对天主教是无比的鼓励,迷途羔羊的知返了,茱丽叶怎么能够离开呢?新教的查尔斯也被震撼了,决定let go,惆怅的离开。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