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剑桥风云》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剑桥风云》观后感10篇

2018-09-12 01:19: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剑桥风云》观后感10篇

  《剑桥风云》是一部由蒂姆·费威尔执导,汤姆·霍兰德 / 托比·斯蒂芬斯 / 鲁伯特·彭利-琼斯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 / 历史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剑桥风云》观后感(一):如果只能选一部英剧

  多么令人震撼的一部英剧,无法用语言形容。

  看了一次便不敢看第二次。

  一次看毕便久久不能自拔脑海中萦绕的只有一句话:人的一生有的时候真的是一个玩笑--虽然并不好笑。

  我看的英剧不多,但如果非要排个座次,那么这部就是当仁不让的第一。

  《剑桥风云》观后感(二):拍得倒是不错

  影片本身很棒,不过与史实或许有些差异

  我认为他们早年出于无知冲动,投身间谍工作,但他们都是聪明人,在获得了大量政治情报之后,他们不难得出客观结论。但是已经骑虎难下了。

  英国人对待历史的态度还是比较客观的,片子并没有把他们拍成十恶不赦的卖国贼,而是把他们描绘成一群忠于朋友的人。聪明理性,充满感情。很难想象我们能拍出这样的片子。

  另外,字幕翻译有些问题,还好大多能看懂。

  《剑桥风云》观后感(三):《剑桥风云》

  《剑桥间谍》,也就是间谍史上最著名的“剑桥五杰”,电视剧里选取了其中四人的故事电视剧以五杰中后来名气最大的Kim Philby为主角,从他被苏联间谍机构看中招募开始说起,直到五杰中的一员Donald Maclean因美国原子物理泄密事件被暴露,由另一位间谍Guy Burgess护送至苏联止。四个小时,四集电视剧,从30年代到60年代,几十年,人在变,世界在变,唯一不变的是剑桥教堂传来的那首赞美诗,第一集开篇,苏联方面联络人在教堂联络Guy Burgess时就在唱它,60年代,Guy和Donald离开后,五杰中唯一的那位暴露又没有离开英国的Anthony Blunt回到剑桥时,依然是它在空气中飘散。

  《剑桥风云》观后感(四):苏联搞了那么多间谍有什么用,到头来还是解体

  苏联搞了那么多间谍有什么用,到头来还是解体了,俄罗斯什么实力不用我说了吧。国家比拼还得是国家实力光明正大的比拼。

  内心强大的人大多很宽容,国家也一样,留在英国的那位结局不就是个证明。英国容忍了他存在

  幸好在苏联解体前都去世了,不然看着自己叛国为之热血奋斗过的理想最后轻轻一碰就到了,这种残酷真的是外人无法体会到。

  至于那位早早去世的,想来才并不适合当间谍,他太理想主义了。看到有人写他要求驻在伦敦的克格勃帮他买某家裁缝店的衣服,那人自己出了回忆录抱怨拿着他写的书单满伦敦逛书店买书,不禁一笑,这可真是贵族生活可惜了.....早早酗酒去世

  那三位都很主流了,那位菲尔金恐怕最现实,早早放弃理想,成为职业间谍了吧,个人猜测

  《剑桥风云》观后感(五):信仰不能排除万难

  恍惚间以为自己在看一部纪录片戏剧化了的,或许也是经过美化的。有追求、有怯弱、有矛盾、有友谊、有爱情、有尊严、有妥协……有很多很多,只是没有英雄自由

  看这部剧,是出于好奇,好奇于锦衣玉食之中诞生共产主义思想(或许 只是反法西斯?)。

  马克思告诉我们,物质决定意识。但人世间奇妙就在于:总有别样的人,选择别样的路,让历史没法儿评说~

  我信仰,信仰却不能排除万难。整部剧一直在纠结呀纠结,就像钱钟书先生的那本书名:《写在人生边上》。

  他们行走在悬崖边上,风起云涌之际,不知前路何方~

  《剑桥风云》观后感(六):看他们脸部细小变化,看外面大世界的改变

  首先我建议没看的同学上下部分一段时间看。

  这片的上部实在是生猛的可以,白花花的生鲜,让我的眼睛受不了特别是如我这样传统的“淑女”,G片看得少的,终于领教了一下BBC的“厉害”。怕怕得只好关了D机。

  本来想要放弃,心又有点不甘,毕竟剑桥的哥们,思想水准还是很进步的。过了段时间,听说下半部(故园风雨后)的美男要登场上演,这下我更是舍不得了,做好了被“生鲜”刺伤的准备,准备再次登陆大不列颠。没想到,没被刺伤,还被同化了。下半部绝对我喜欢的类型,隐忍、含蓄,连最最~的金和盖都收敛了很多。节奏也一步步加快,对理想的追求也由青年时代的一腔激情,慢慢地被生活和现实改变。

  也许正是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发酵,我才可以慢慢地体会,20世纪30年代,英伦一部分贵族青年对苏维埃的想往,想往一个新的世界,得以摆脱欧洲贵族们身上潮湿腐朽,让心灵有所寄托

  这是一部需要时间沉淀来辅佐的剧集,不要着急慢慢看,看他们脸部细小的变化,看外面大世界的改变。

  印象最深的就是:当四个人得知苏联和希特勒结盟的消息时,那失魂落魄的四张脸。

  难忘

  《剑桥风云》观后感(七):俺理解的英国贵族精神

  如果BBC想感动你,你就很难装酷......

  很多哲学家美学家都讨论过贵族精神。俺对英国文化熟悉,也没有被牛津剑桥的等级含义逼疯过。但看完这片子,抓着头发想一想,俺的一点理解是:

  1.他们看起来缺乏野心,或者贪婪。在英国,雄心壮志是一个尴尬字眼。所以会有Effortlessly Fabulous这个词。

  2.他们甚至缺乏专注的兴趣

  3.他们不需要工作。所以他们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但如果做,就一定要做的很好。

  4.他们不能缺乏坚定的信仰。信仰黑白与否无关紧要,但一定要有勇气能力维护之。

  5.永远不能离开Gentleman's Club.请注意这是绅士俱乐部,不是功利至上的社交网络。这是个传统问题,和道德无关。

  6.可以失去生命,但要挽回尊严。

  俺想,虽然俺们一辈子都需要工作,养家糊口,但俺按照这些规矩做人大概也能体味到一点所谓的贵族精神。

  同时期的德国,却是贵族体制被摧毁的大变革时期。无论贵族精神与否,贵族和平民中都有令人感叹的故事。世界和历史是多么奇妙。

  这片子里对美国人的态度,是不屑一顾极端鄙视的。

  《剑桥风云》观后感(八):浓烈英伦风

  这部剧讲述了世界史上最著名的间谍故事,但要看懂它,没有对英国二战前后历史一定程度了解是很困难的,只有在知晓那些背景知识基础上,才能心领神会

  开篇就被那种浓烈的英伦风吸引了,优雅沉稳厚重,慢而有节奏。四位主角身为苏联间谍,却都是土生土长的英国上层阶级出身剑桥、伊顿,首相高官摇篮!他们没有像父辈期盼的那样成长为“祖国”的当权者,却坚定不移的荣膺叛国者!

  他们是不幸的,生活在战乱的年代;但他们又是幸运的,能有缘结伴为同一个信念奋斗,互相勉慰,互相扶持。在那大时代背景下的他们与现今的spys完全不是一个层次,他们为了信仰,为了理想,没有人企图通过做间谍而腰缠万贯、封妻荫子!

  老大风范的Anthony Blunt与痞气十足的Guy Burgess是剑桥的在读学生,他们另一个身份是已经被招募的苏联间谍,他们相中并发展了曾多次公开支持“共产主义”的Kim Philby和高官之子Donald Maclean。

  他们之所以成为苏联间谍,并不是他们不爱国,恰恰相反,他们无比热爱祖国,但他们也深深认识到国家的弊端,他们更愤慨法西斯的行为,鄙视懦弱的妥协者,他们致力于改变现状,他们是英勇无畏斗士!而事实上,他们的行为也的确改变了某些历史的走向,比如通知苏联人德国将秘密进攻,使苏联掌握了德国的军事情报,在关键的库尔斯克会战中掌握了主动;又如帮助苏联提前爆炸原子弹,一定程度平衡了美苏之间的力量

  原以为“共产主义”在西方世界好比洪水猛兽,但出乎意外,这四位叛国者的形象丰满、立体、可信,看不出诋毁和批判,主创们是站在中立甚至赞扬立场处理他们的故事。英国的文艺创作真是值得我们尊重与敬佩,他们可以不顾忌主流思想,不担心观众口味,创作他们认为好的作品

  ,BBC在这部剧中出现了,自我调侃。另外很可惜,BC才入行三年,戏份太少、角色分量太轻,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剑桥风云》观后感(九):少年的英国没有学校

  对于政治和战争感觉就是,老年人谈话,年轻人流血。

  这是偶然看见的一句话,转过来。

  我很喜欢那个英国人在窗口凝望时候的那种忧愁,没有家恨,却有国仇,或者说国愁。他看着大英帝国的腐化堕落,觉得新兴的苏联是可以带领世界走向光明的力量,或者说,他只是希望作为一种新的力量的使用者或者说,创造者

  当他渴望新的力量冉冉而生的时候,我想,这就是少年的通病了:天地微尘,我将使得星辰逆转。

  贺衷寒何尝不是想 少年的中国没有学校,他的学校是山川大地

  近藤勇带着众家儿郎在黑夜中逆风拔刀,他们何尝不是想 我以我血荐轩辕 呢

  金乌沉暗,我们有的是炽热滚烫的鲜血染红他!

  可是呢。

  这里我要提一下我非常喜欢那个他们之前的苏联方面的联络人:

  Marcel Iures,完全陌生演员,但我觉得他有那么种文艺气质,可以演洛丽塔里那个孱弱作家,可以演流亡华沙的钢琴家,岁月已经完全洗去了他的火气,只留下了沧桑变成一种嘲笑遗迹

  我随意搜索了一下,我不佩服自己都不行了,果然,他就是《战略专家》里那个钢琴家。

  那是个美国沙文主义可笑极点的片子,可是他在开头演了一个钢琴家,演一个被美国人炸得一片废墟失去家人的钢琴家,有个细节,他教授钢琴的时候,说:

  你要弹出艺术的感觉就一定要懂得忧伤,那种非常沉重的忧伤。

  这个里面,当某人兴奋地说要为苏联人打倒希特勒做什么的事情,他微微摇着头流露不为人知的苦笑,之后他怯懦于刺杀弗朗哥的任务的时候,他惆怅地说:

  你我都知道被召回莫斯科意味着什么?那个任务是可笑的,不过,别去想他了,总得有人为之承担后果

  跳看了结尾,只看了上半部,看着三个少年跳入冰冷的河流,他们的身体里咆哮着烈火战车。

  这个是个男同片,大把白花花男人屁股,玩女人的部分拍的很简略诅咒这个有同性恋传统的学府啊,不过好像类似这种集团:三青团,新选组都是男风炽烈地方,为什么不玩女人呢,女人多好玩

  《剑桥风云》观后感(十):Goodbye, Old Life

  关于剑桥的故事太多太多, 从此地走出的名人也载满史册。一直没有想起去英国前看了一半的《剑桥风云》。那时候迷迷糊糊地下了这四集片,满心期待,也算是为行程做准备吧。十分钟之后发现是政治片,虽然情节吸引人,但还是到半即废,现在想想确实符合自己性格……

  直到有那么一个晴朗凉爽日子,穿过国王学院,踏上旁边草地石刻《再别康桥》的某座不起眼石桥,听人提起,这就是Guy Burgess, Philby那帮人当年"裸蹦"之桥,才金光回闪,顿有种神奇的穿越感……

  Goodbye, Cambridge! Goodbye old life!

  红彤彤的理想,真正能实现的又有多少人?这部英剧间接告诉我们,因为历史和现实的残酷,答案是很少。但是这不能磨灭埋没在历史洪流中这些勇士贡献

  即便是剑桥五杰这样相对有名的人,我们也对其真正生活了解甚少,一些迷题争论也无从考究感谢这样一部严谨认真的剧,给我们或多或少展示了故事的一面……

  四个面相姣好的演员中,我最爱饰演Guy Burgess的Tom Hollander。虽然媒体评论大多是类似于“他是由于身高原因不得不将戏路限制在搞笑这一特质之上”,我还得为此人叫冤,像Guy这种人物,虽然幽默讨喜,终究还是悲剧性结局……第二,除去舞台剧表演经验,对于伯吉斯的演绎也是Hollander的成名作之一吧?

  说回剧本身,如果说Philby一行人牺牲之物都浮于水面,那么Burgess的牺牲和痛苦则是更深沉抽象的。他牺牲的也许就是自己又爱又恨的英格兰和宁静的后半生吧。苏联浑浑噩噩,疾病缠身的结局让人慨叹命运不公神秘放浪、口无遮拦、忠于同伴和深爱的人(他从来没忘记Julian),四人中感情最丰富,同时也最理智清醒的他没有像Philby那样得到实在的结果,船上对祖国的告别是他能得到的最后一点慰藉。那一刻,真正是对年轻、对自己的根、对无所作为的告别。

  我常想,如果将guy在苏联的后半生拍成一部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悲剧,也未尝不可。多少伟大的灵魂不是在郁郁寡欢中化为灰烬?但是理想主义留下了不能磨灭的遗产,它成了一种氛围,几乎随处可见。

  过了两天,又经此桥,看到一人站在桥上,面对剑桥一片夏日的绿色,满对清冽的River Cam,脱了上衣大喊一声:Goodbye, Cambridge! Goodbye Old Life! 随后一跃而进,旁人欢呼。这也是当初四人跃下桥的回响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