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沿线》观后感精选10篇
《铁路沿线》是一部由杜海滨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http://video.sina.com.cn/v/b/43791230-1616027890.html
影片地址
《铁路沿线》观后感(二):多几个字,短评写不下了。
狭长混乱的铁路沿线上,生活着一个小小的社会团体。他们因不同的原因贫穷流浪,以故土地名,神话传说标识起自己的江湖身份。你不必通过看到这些人的生存境况意识到自己的幸福,只需从杜海滨提供的窗口延伸自己的视野,“改革开放”、“新旧之交“这些字眼通通都无法在他们身上安放,他们只为下一顿饭而活。身世的颠沛、经历的流离给这些流浪汉覆上了一层奇幻的传奇色彩。杜海滨以采访与静观的双重方式与被拍摄者的生活发生关系,但绝不是粗蛮的介入,而是温和的询问与打量。印象最深的几个镜头:
2.杜在采访因火车到来中断时,摄影机一直停留在缓慢驶入的火车上。
3.霹雳舞
4.要钱
《铁路沿线》观后感(三):随便说点
杜海滨看到了铁路沿线,
而我看到了大街小巷。
有一群人被贴上了标签——“边缘人”,从看到这个词语到现在我都不能够理解到底什么叫做边缘人,同性恋?流浪汉?思想或行为不入主流的人?……
铁路上火狐狸一伙人算不算边缘人呢。
杜海滨最初大概只是好奇,到后来慢慢靠近,也许他到最后也说不清楚自己要拍的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但是却给了如我这般‘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一个思考的机会。我认为记录片的魅力就在此!
往往你想要根据某个主题来拍的时候,会发现,100个镜头里似乎有99个镜头都可以在该主题上蒙混过关。
甘露说她在拍张艺谋的时候,从没想过要把张艺谋拍成什么样。这个我相信。
记录片的镜头要有这样的魔力——镜头毫不加修饰地呈现,让观看的人都能从里面得到点什么。
最早听到遣送回籍,是在老罗的经典语录中,那时的老罗还在新东方,那时的老罗只是教书的,颇具调侃的言语,其实给我了一些顿悟。生长在温室中,接受正面教育的恩泽,对社会从不怀疑和提问已成了一种习惯,所以,对待就在我们身边的这群人,在我的脑海里只有忽略...当开始对“暗角落”关注的那天起,“暗”就成了我常去要补习理解的功课。
“铁路沿线”发生在我成长的城市中,当被“忽略”了多年后,看它似乎也是在引导我回忆。如导演所讲,他的整个拍摄过程中,也没有办法做到客观,个人的情感也会掺杂在中间,所以,一台简单的家用摄像机,就缔造了一部好作品。我也是,当我用眼睛看到,曾出现在自己身边不被关注的群体,他们每个人隐藏的故事、讲述的真实后,我也不能再左右自己的感情。冲击对我而言可能是更大的,大到我开始悔恨成长中的我没有学会正确的认识社会。
这群人没有也不会消失,我不知道还能说些什么...可能也是这部纪录片最多给我的东西吧~
《铁路沿线》观后感(五):repo
为什么出来流浪。
一群流浪汉之间的群体关系。
他们何以谋生(在哪吃,在哪睡,干什么活)。
流浪汉人性中好与坏(一个个年轻力壮的为什么不去找工作)的两方面。
他们的未来
这几个点导演绝大部分都拍到了,但是剪辑有问题,让人感觉全片很散。我看完了,又在脑子里过了一遍,才捋顺出他呈现的这些点。
霹雳舞那段很好。
长长的火车呼啸而过,每次都打断流浪汉的自述,也颇具意味。
导演拍这种片很辛苦是肯定的,但感觉功课并没有做足,也不擅长采访,无法对对象提出引导式的,和有价值的问题。让好几个人连着诉说自己的经历极大拖慢了影片进度(因为都属于一个部分)。正因为他功课没做足,所以无法真正切入到这个群体的人生中去,只能对每个人都问“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我真听烦了)。
,本片英文翻译校对过吗?,spring festival 写成sprong festival 简直不能忍
《铁路沿线》观后感(六):真实的力量
不知道这是不是一个关于观赏的受体和载体的普遍现象:当我看一部记录片的时候,因为我知道这里头100%是实时发生的真实场景,这会让我在理解记录片的人物、表情、语言的时候,有奇异的生理反应--比之于普通的表演出来的电影,我会投入的多得多,对细节的观察和捕捉,也要灵敏得多。(所以看纪录片一定要心态平静的时候,静静欣赏)
《铁路沿线》就是这样一个用真实彻底把我击倒的记录片。
《铁》里有很多人物,一整支“铁道游击队”,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故事,相信影者是花了相当的功夫和他们套近乎,当他们对着镜头或淡淡或娓娓地谈起自己的人生--多半是那种人情残缺的惨淡人生时--你是在真实地触摸另一个层面的生活,与我们同时代同一片土地上发生着的生活,但他们的境遇于我们惯闻的“主旋律”却是那么的迥然不同,和很多十八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力作里的内容却是那么相似。
一些人在镜头前流露真情,戚戚、怆然、亦或是微不足道的事情带来的欢欣;然而更令人动容的却是另一些人在镜头前的伪饰和顾左右言它。“哀莫大于心死”,玩世不恭的笑容背后,我看到的是掩埋更深的怨愤和自卑。
真实引爆的共鸣和思考,比电影要强烈若干倍,或者是根本无法相比拟的,因为那一切都是真实的,是正在发生的,是扑面而来无法阻挡的。
《铁路沿线》观后感(七):我不喜欢贾樟柯的原因
我是在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在北大的某短片展上看到的这部记录片,在当时放的几部DV片中,我只记住了这一部,就因为四个字:真实、深刻。
后来大家炒起了贾樟柯,我也曾经看过,可惜我觉得其他所有的这类的影片都无法和这部相比。
在这里,我想让大家思考一件事情,如果找一个人来扮演角色,无论他怎么本色演出,那也不是他自己,所以无论是《小武》还是《站台》我都有种米饭做夹生了的感觉,是表演,但又不全是。
举个例子,《铁路沿线》中有一个近5分钟的长镜头,是其中一个兄弟对着镜头讲自己的过去,从刚才和大伙在一起捡破烂的自得其乐中跳回了自己的世界,突然过来一辆火车,因为火车的声音太大,那个人就停了下来,镜头没有停,那个人表情十分耐人寻味,他不时地看向火车,或是低下头,可他的所有的思想活动都在镜头下表现了出来,尽管他根本没有再开口。
没有人愿意过这样的生活,可是,真的能再回到过去吗?或是,要如何面对未来呢?似乎生活也就只能是这样走一步算一步了。
那样的沉重感几乎令人窒息。
如果换了是贾樟柯的电影,估计无论演员怎么本色演出,也无法表现得如此到位,因为导演或编剧本身就无法控制角色的情绪。
所以,我不喜欢贾樟柯,他不过是找了个噱头,挂羊头卖狗肉而已。不过,最近的《三峡好人》我会去看的,毕竟他还是聪明地做了个选择:老老实实拍个正规的讲故事的电影吧。
《铁路沿线》观后感(八):而他们还都是孩子
在宝鸡铁路沿线流浪的人,最后,有人因被警察叔叔收留而终于有了自己的家,有跳霹雳舞的要精神崩溃了,有因为怕自己办坏事可能被人们认出来而结束拍摄的人,也有的很快便锒铛入狱。 仅仅偷了3块8毛钱却因为是主谋而被判了两年,因母亲不好而唱“世界上的女人没有一个好东西”,因为朋友的肉是偷来的而并非其所说的别人给的而不吃肉的人,拉着孙子想要上镜头的爷爷,母亲因不堪家暴而被别人接济最后被卖到安徽的人,因为体育老师骂自己的家人而痛打老师的人(其实他的本性并不坏,只不过没有得到尊重罢了)… 松松垮垮的裤子外套,黑得发亮的袖口,长能遮耳的一头乱发,除了指甲能看出来一点白色而全黑的手,拿着砖头砸机器想要探究里边装着什么的孩子,围着没有菜的面条却能吃的津津有味和拿着长筷子的脏手…… 我的父亲因为一点小事变成了神经病,母亲得癌症死了,我的泪小时候都哭干了,而且有机会我还给有的孩子掏回家的路费呢,那个貌似头头的人说。 我爸家暴,他第一个妻子生了一个孩子就走了,然后她娶了我妈,因为他打我妈,我妈也和他离婚了,然后他又娶了我后妈,我后妈对我不好,我就找我亲妈了,可是我妈再婚后,我后爸对我不好,所以我就出来了。 我在马戏团看到了我姐姐,然后她带我去了人民公园,我们坐了章鱼,她在前面,我在后面,那天她给我拍了好多照片。 我说我等他,我哥很快就出监狱了,再等他一年多,不管别人等不等,反正我跟他说好了。 说上面这些话的人,他们还都是孩子。
《铁路沿线》观后感(九):而他们还都是孩子
在宝鸡铁路沿线流浪的人,最后,有人因被警察叔叔收留而终于有了自己的家,有跳霹雳舞的要精神崩溃了,有因为怕自己办坏事可能被人们认出来而结束拍摄的人,也有的很快便锒铛入狱。 仅仅偷了3块8毛钱却因为是主谋而被判了两年,因母亲不好而唱“世界上的女人没有一个好东西”,因为朋友的肉是偷来的而并非其所说的别人给的而不吃肉的人,拉着孙子想要上镜头的爷爷,母亲因不堪家暴而被别人接济最后被卖到安徽的人,因为体育老师骂自己的家人而痛打老师的人(其实他的本性并不坏,只不过没有得到尊重罢了)… 松松垮垮的裤子外套,黑得发亮的袖口,长能遮耳的一头乱发,除了指甲能看出来一点白色而全黑的手,拿着砖头砸机器想要探究里边装着什么的孩子,围着没有菜的面条却能吃的津津有味和拿着长筷子的脏手…… 我的父亲因为一点小事变成了神经病,母亲得癌症死了,我的泪小时候都哭干了,而且有机会我还给有的孩子掏回家的路费呢,那个貌似头头的人说。 我爸家暴,他第一个妻子生了一个孩子就走了,然后她娶了我妈,因为他打我妈,我妈也和他离婚了,然后他又娶了我后妈,我后妈对我不好,我就找我亲妈了,可是我妈再婚后,我后爸对我不好,所以我就出来了。 我在马戏团看到了我姐姐,然后她带我去了人民公园,我们坐了章鱼,她在前面,我在后面,那天她给我拍了好多照片。 我说我等他,我哥很快就出监狱了,再等他一年多,不管别人等不等,反正我跟他说好了。 说上面这些话的人,他们还都是孩子。
《铁路沿线》观后感(十):The Door of Necessity
字幕滚动,话外音淡去,我知道片子结束了。可那些斑驳的影像却在眼前挥之不去,似乎漫散在我的四周,甚至越积越浓,让我渐渐有一种窒息的感觉。
我所着迷的电影有两种,一种是天马行空的幻想描述,一种是丝丝入扣的现实再现。而不经雕琢的纪录片,无疑在再现现实上比后者更有冲击力—就像片头呼啸着扑面而来的火车,迎面把观者击倒。
没有背景音乐,贯穿片子始终的背景声音就是火车和间或响起的爆竹。一群游荡在铁道边上,城市边缘的流浪汉,各有各的辛酸背景和卑微梦想。观者在镜头后面,微距观察他们的生活,但这一道镜头又是如此厚的一层隔膜,我们无法触及同一世界里完全不同的另外一种人生。
除了那个后来疯掉的周富,大多数流浪汉对自己身世的述说,仿佛是在讲述别人的故事,没有激动和怨恨。而平静的绝望有时比呐喊更加震聋发聩。我最不能忘的,是孙岁雄坐在铁道边对着镜头幽幽地讲述自己的身世,一列长长的火车经过,静默,长时间的静默。孙岁雄目光游移,半侧过脸去看那无尽的列车,那似乎是一段无尽的等待,不知方向,不知终点。在那一群人中,我最同情的就是孙岁雄,只因为他的眼神。片尾交待半年后见到的他已经变了模样,躲避着摄像机,他是怕“万一做了什么坏事,人家一眼就把我认出来了”。不由得心酸。Daniel Defoe 说:“Vice came in always at the door of necessity, not at the door of inclination.” 我想,在这时,我是完全同意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