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在撒旦的阳光下》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在撒旦的阳光下》影评10篇

2018-09-19 01:42: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在撒旦的阳光下》影评10篇

  《在撒旦的阳光下》是一部由莫里斯·皮亚拉执导,热拉尔·德帕迪约 / 桑德里娜·博内尔 / 莫里斯·皮亚拉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在撒旦的阳光下》影评(一):一些

  首先,赞电影的名字,我以为会是类似《耶稣的最后诱惑》的影片结果不是

  看得我哈欠连连。。。比较没劲片子,也是我现在对电影基本都不敢冒。

  出彩的是电影中某16岁少女女性癫狂想象力喋喋不休

  牧师的,就难懂了,台词晦涩故事也颇令人不解,例如,主教说要把牧师关进疯人院,结果他又出现在某教区活动了。

  神神道道的,撒旦诱惑,上帝启示祈祷孩子复活等等,还有最后牧师死,可能信仰的人看了会比较有感觉

  《在撒旦的阳光下》影评(二):缺一根挥向自己鞭子

  看得过程中,觉着一直环绕有《乡村牧师日记》的影子,只是比日记的晦涩不同,这部倒好像是看得懂了。

  人内心黑暗光明矛盾挣扎,其实未必与宗教有关,只是附着的一个形式而已,是人性本然。

  得我心的是那段少女与侯爵争论、做爱之后玩弄猎枪时对于侯爵的突然射杀,其中关联一个心情的骤然抖动,实在经典传神。

  德帕迪约同志演的神甫,刚开始不是太能接受,好歹他老人家也减减肥,一出来和老神甫谈话镜头时,坐姿竟然是肚腩一片,忒不协调了,而尤其出格的是用铁链鞭打自己的苦修镜头,虽然导演为了避免德帕迪约的一身肥肉而采取着衣鞭打去回避,但同时被回避的还有视觉上本应传递强烈逼视感。

  但毕竟大牌,后来的忧郁渐入佳境

  《在撒旦的阳光下》影评(三):与撒旦同行?

  去“问道”看了第一出戏,房里4,50人,大家都比较自觉,很安静,不过,相信懂得来看一出如此“沉闷”的片的都有一定的修养,对艺术有自己的见解

  影片的确很慢,很沉,但并不闷,人物对话,内心戏充斥着整个空间。(没耐性朋友最好就不要看了......)由于我并无宗教信仰,对影片的感受表面,但我仍然感觉到它对西方宗教思维冲击,相信信教的观众会有较深的体会。看完这出片是不舒服的,并不是最后神父的死相令人恐惧,更多的是对片中人物的对话、思维、行为思考

  撒旦就在你的身边?给你带来恩惠还是灾难?相信在公平世界会得到公平的答案........

  《在撒旦的阳光下》影评(四):一点想法

  1.关于罪孽

  你的罪不是偶然的。是早就有的。你现在做过的恶行,在之前就有人做过。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起因,来自于亚当的偷窃,夏娃的引诱。来自该隐的杀戮。这是你所传承的原罪。尼采说,人是必须被超越东西

  2.关于忏悔和人性

  根据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一书中曾经表达过的,神父们在经年累月的听人们对他们的忏悔和倾诉中,形成了一种深刻力量,即对人性,尤其是人性的恶所引申出来的一切,有着深刻的洞察。神父看到了女孩明晰了一切。神父对从撒旦开始的人性的恶,有着敏锐感知。这是他的天赋—神赋予他的。

  3.关于神秘

  整部电影被一种神秘气氛笼罩。表达着一种神秘论,包括四处奇迹的出现(撒旦、对少女杀人的洞见,死男孩的复活还有神父最后的死亡)。这种神秘跟神和撒旦有关。包含着神秘的感知和不可思考。

  《在撒旦的阳光下》影评(五):Gerard Depardieu演一个教士!

  很多人会说这个影片很枯燥。确实,一个教士和撒旦进行灵魂的斗争的故事不会有吸引人的风采。对于中国人来说宗教题材是非陌生的。影片非常朴素,相信苦修的教士遇到了撒旦,因而得到了洞察邪恶能力。同时也明白了宗教的真正含义,真正虔诚的教士所作的美德反而为世俗所不容。世俗的教会同样不能理解教士的疯狂救赎举动,最后教士被派到偏远的郊区。然而虔诚的教士没有屈服,在撒旦的挑战面前勇敢地用生命完成了他对于信仰的忠诚

  我并不相信宗教,但是尊重所有虔诚的人。很多人批评这个电影太深奥,或者说太沉重了。这只能证明导演很成功荒凉的乡村景观、世俗的罪行背叛者的痛苦、教士的虔诚和迷惑、主教的懦弱、教会的虚伪,统统都是为了衬托最终那朴素的献身之举。一个小小的教士的不屈精神,并不比“勇敢的心”逊色

  让我很吃惊的是本片的主演竟然是Gerard Depardieu。看惯了他演硬汉形象,或者浪漫的情圣。真没有想到他还能演这种严肃的宗教题材影片。

  《在撒旦的阳光下》影评(六):寻求救渡

  还没看之前,我就心存疑惑:撒旦只会出现在深沉黑夜,怎么会与阳光联系在一起?牧师多尼桑潜心修行,信奉苦行,为了让自己的精神纯粹,为了让自己的肉体保持不受诱惑,他狠狠地鞭笞着自己,让肉体的疼痛净化心灵,通过这个神圣仪式,从而达到与上帝通话的境界

  女主人公穆谢特是个大胆美丽的少女,与没落贵族私情无望后,有意无意地枪杀了他(一个自私自利男人!),又不无报复意味地与议员混在一起(又一个虚伪怯懦的男人,她挑衅地看着他“你爱我吗?” ,他犹豫了下“代价太了,你让我为难了” ),这里没有真诚爱情的。所以撒旦附身也在情理之中,她的心已经千疮百孔了。

  黑夜里盲目的穿行是多尼桑寻求灵光方式,不想遇见了貌似普通人的撒旦,并被他亲吻过,从此他被下了咒语,他的从此就受制于这个邪恶的灵魂,他的良知与邪恶搏斗着,他将真相告诉了穆谢特(他们本来相识吗,从其谈话似乎是认识的,或许穆谢特曾经诱惑过他,这场谈话是有这寓言预言味道的,“怎么会知道?难道我在梦里说的么?” ),穆谢特从不信到相信至自杀,是必然过程,本来她就已绝望,加上多尼桑竟深深将她的心事看透,她已经了无生趣了。对爱太过痴迷女子危险,她们极端奔放的情感要么将你融化,要么将你烧死!

  多尼桑进了苦行院,敬重他的信徒依然请求他去拯救瘫痪的孩子,他知道又是撒旦在考验他的力量,他使出全身力气,将孩子高高举起,向他虔诚热爱的上帝恳求,即使牺牲他自己的心灵和肉体也在所不惜,因为他明白,这是他代表上帝代表无数清白灵魂在与撒旦斗争,孩子活了,但他却仿佛被抽了筋一样无力了。当他再次坐到告解室倾听妇人的“我有罪,我有许多罪”时,他最后一个支柱终于坍塌,他穿着法衣绝命于忏悔室,面目苍白中隐隐有青光泛出,此时恰好有一缕阳光照射在其脸上(终于与片名相符),我仿佛看到他的灵魂正袅袅上升直达天庭,他终于战胜了撒旦,终于可以为不再看到人间有如许痛苦自己爱莫能助而懊恼,也终于摆脱了他软弱无依的内心,他的痛苦与炼狱般的箭熬终于可以平息,虽然他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的,同时这也许是他想要的结局吧,就想那个老教士说的“许多教士都有撒旦”,他们再修行,内心终究摆脱不了人类惰性自私软弱的一面,要达到如上帝般无坚不摧,只有牺牲在人间的种种诱惑。

  剧中撒旦这个形象,我认为更多的是一种形象符号,因为在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潜伏着一个穿黑衣蠢蠢欲动的撒旦,我们要坚固自己,抵制住黑夜里诱惑的声音。多尼桑圆满地将自己奉献给上帝,我们又将何去何从???

  《在撒旦的阳光下》影评(七):信仰之殇

  我既不是一个典型道德狂热分子,更不是什么虔诚的信徒,所以或许这部电影对于我这样的“一阐提人”来说终究是“彼岸”的。

  很多人并不喜欢这部电影,我认为这并不能完全归咎于皮亚拉。关于信仰和救赎的抽象题材向来都是极难处理的,一不小心就会被评论斥为“空洞无物”。而即便成功的将其搬上银幕影像语言张力恐怕也依然要比文字逊色不少。(个人并不太喜欢此类设定繁杂的影片,一部电影牵扯的东西太多,令人感觉置身于一个巨大的白蚁巢穴,这样一来反而显得不够纯粹。在我看来,电影应当尽可能地去展现生活本身。)

  还是谈谈电影本身吧,神父多尼桑自诩为神的仆人,他是如此的谦卑,谦卑地近乎狂妄!一切的苦难罪恶在他眼里就是一根根尖锐的刺,一旦无法拔除他们,他就将矛头指向自己(因为上帝的能力是不容置疑的)。他痛恨自己的无能,因为他还在妄想着将自己化作“太阳”,代替自己的主人将这个世界撒满圣洁的阳光。

  主就应当是全知全能的,神父固执坚持着这一点。以至于当他的“思想全能”无法得到现实满足时,就开始进行各种形式的自虐。他的自虐是骄傲的,因为他是神的仆人,这能令他离自己的主人更近。

  当我们渴求靠近上帝的时候,迎面走来的却是撒旦。生活本身就是残酷的,每一天都有无以计数的不幸温暖的阳光下发生。一旦我们开始用多尼桑那种挑剔眼光愤懑地审视这个世界的时候,生活本身也就开始变得不幸了。同理,若是有那么一个人笃信“撒旦”,那么在他眼里,一切美好事物对他来说就将是无法容忍的。

  女主人公穆谢特的眼中本没有“上帝与撒旦”这一对“孪生活宝”的身影,但是在与我们的“偏执狂”神父的一番“切磋”之后,她就心急如焚投入了上帝怀抱。我们不得不赞叹神父的力量,他真的令世间的人们更接近上帝了。我们的神父为少女带上了耶稣的荆冠,谁知她的眼里却突然看到了“撒旦”!

  “如果无法拯救所有人,那么仅仅拯救一个人又有什么用?”记不清这是谁的话了,舍斯托夫、加缪抑或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神父面对那么多“虔诚、饥饿”的信徒,他是如此的无助,这世界上实在是有着太多的罪恶等着他一个人去救赎了。而当一个人试图背负起这个世界全部的重量时,他就必定会触怒撒旦!“筋疲力尽”四个字倒是可以很好的套用在多尼桑的身上,在影片中,我仿佛看到神父的躯体正在被那群前来忏悔的人一点点地蚕食殆尽,或许这就是他真正拥抱上帝的唯一方式吧。不管怎样,在最后,他的手终于放在了上帝的手上,尽管那是经由撒旦的双手……

  不知道为什么,到最后我还是会不自觉地想到慧能的那首诗: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在撒旦的阳光下》影评(八):《在撒旦的阳光下(Sous le soleil de Satan)》:苦行僧【第40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http://blog.trivialfilm.com/2012/08/sous-le-soleil-de-satan40.html

  本片获得1987年第40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电影讲述一个神父的故事。男主角是一名神父,向往艰苦的修行,但是他的上级同意他的观点。一天,上级派男主角出外办事。男主角在路途中抄了一条近路,迷失了方向。这时,一个热心的人帮他指路,随后就表明了自己的身份——撒旦。撒旦吻了男主角,并告诉他,他已经被做了记号迷失中的男主角醒来后,隐约中遇见一个女孩。这个女孩不仅未婚先孕,还杀死了自己的情人,但并感到罪恶。当男主角回到教堂后,女孩就割腕自杀了。男主角随即将女孩的尸体带到教堂大厅,他的举动让其他神父非常不满,他被送入疯人院。出院后,男主角在一个村中做神父。一天,一个男孩生命危急,男主角祈祷后,男孩得救了。之后,男主角死在自己的教堂中。

  这是一部纯宗教电影,因此我是无法理解的。什么上帝啊、什么恶魔啊、什么撒旦啊,等等这些名字对我来说根本毫无意义。我这样一个无神论者,怎么能理解宗教中的种种呢?戛纳电影节评委有勇气!此外,除了故事内容让人费解之外,影片中的对白也抽象到极致,影片九十分钟的时间我都不知道在说什么!总之,本片是一部我无能理解的电影,还是给油宗教信仰的人看吧。

  当然,本片男主角是是一个虔诚的宗教信徒,这一点我还是能看出来的。他不进虔诚,而且“虔诚”到要惩罚自己,情愿作一个苦行僧。比如鞭打自己的身体简朴的生活,对于“受罪”的向往,等等。这些对于我这个没有信仰的人来说,是非常难以理解的,甚至是可笑的!竟然还有人愿意活受罪?违反人性嘛!

  影片拍摄上非常普通,但有一点很独特,它模糊年代。这是一个有汽车、又有马车,还有贵族的时代大概实在二十世纪初?可能吧。

  本片演员表演非常精彩。男主角Gérard Depardieu非常神奇演绎了一个喜欢受罪的神父,以及被恶魔折磨的普通人。Gérard Depardieu演技果然了得!此外,本片中他还很年轻女主角Sandrine Bonnaire长相中等偏上,不过很年轻。其他角色都是龙套,不说也罢。

  总结一下。这是一部反电影的电影,能看懂的人去看它吧,我是欣赏不了得。戛纳电影节的评委们真不是一般人!

  andrine Bonnaire

  andrine Bonnaire

  序列:0890

  撒旦阳光下.Sous.Le.Soleil.De.Satan.1987.D9.MiniSD-TLF

  2012-08-04

  《在撒旦的阳光下》影评(九):导演说

  在戛纳电影节颁奖仪式结束后,有记者对这位追求高度写实的导演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当今社会中,您把乔治·贝尔纳诺斯的这部作品搬上银幕,真实地再现了一位殉道者的悲剧,您的真实意图是什么?”莫里斯·皮亚拉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尼桑的悲剧深深打动了我。我和他同样认为,上帝无时无处不在,撒旦也无时无处不在。但在当今这个充满罪恶的世界上,撒旦的阳光普照大地,拯救世人灵魂的使命越来越艰难,我们这个社会迫切需要更多的道尼桑这样的殉道士,这是我改编贝尔纳诺斯这部作品的动机。”

  另一记者曾问皮亚拉:“您为什么不拍爱情题材的电影?似乎您对道尼桑这类情感受到压抑的人情有独钟,是这样吗?”这位与众不同的导演发表了一席有独到见解的谈话:在艺术领域,无论是诗歌、小说、绘画、戏剧还是电影,人们总是说:爱情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过去人们奉爱情为神圣,尽情讴歌伟大的爱情。从希腊悲剧《安德洛玛克》到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生死之恋实在令人难忘,为什么这种爱情故事百世流芳?因为超越生死的爱、纯洁的爱、真诚的爱是真实的,把生死置之度外的这种爱情确实是值得歌颂赞美的。但是后世许多作品中的爱情描写完全变成了描写社会风俗的一个契机,重点已不再是男女之恋情,这当然是社会发展的现实的反映。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社会中物化的内容越来越多,而精神的东西越来越少。在今天我们这个后工业化的社会中,人人都在追求尽可能多的物质享受,高尚纯洁的爱已不复存在了。如果一个导演推出一部像英王爱德华不爱江山爱美人的故事,我保证没有一个会去看,因为白马王子爱上牧羊女的童话,孩子们都不爱看了。虽然小说电影仍然总是叙述着远非高尚和纯洁的爱情故事,这是因为在人际关系中,男女之爱最热烈,也最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因为它是生活的一部分,世人也容易对它深信不疑。但事实上,我认为人世上除了亲情外,已经没有纯洁的真情了。甚至可以说,爱情是最不值得人信以为真的东西,因为在它的后面充斥着太多的物欲和肉欲。作为一个严肃的艺术家,如果把爱情故事写得和过去一样纯洁高尚,他知道这种自欺欺人的游戏纯粹是为了金钱,因为他明明知道这不可能是真实的,他就冒了不再被人认为是严肃艺术家的最大风险,所以我现在还不打算拍这类题材的影片。而对道尼桑这类人物,虽然宗教信条压抑了他的情感,但他自己选择了这条纯洁高尚的道路,他也身体力行地为了自己的信仰进行了奋斗,所以他的牺牲是有价值的,是伟大的。对于这类真实可信的故事,可以说,我是情有独钟的。如果把牡煞忑和卡迪尼昂侯爵或和那位当医生的议员的恋情,拍成一部所谓爱情故事,除非魔鬼撒旦迷了我的心窍,让我插入一些裸体和床上戏镜头,撒上一些盐和胡椒面,上座率也许会不坏,因为我知道这纯属胡编乱造,所以我绝对不会接受这类所谓爱情题材的影片。牡煞忑就是撒旦的化身,侯爵把财产奉为至尊,议员把名誉视为至上,两人对牡煞忑的情感充其量只是一时的肉欲,连性爱都谈不上,与爱情更风马牛不相及了。所以,我认为应该把这个永恒题材的定义重新讨论一下。

  《在撒旦的阳光下》影评(十):属撒但还是属上帝?

  这是部纯粹的天主教电影,充满大段大段严肃的对话。像我这样《圣经》就翻过一遍的人看来,片子过于晦涩,有些情节莫名其妙,尤其是结尾虔诚的神甫桑尼尔的死亡。由于对天主教方面的东西接触不多,在此,也只能姑妄言之,让他人姑妄听之了。

  《旧约圣经·创世纪》说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偷尝智慧果,被上帝赶出天堂,从此他们的后代就背上了原罪,生活不离于苦难。照此说来,所有人一开始,都处于上帝和撒但之间。他们或是被上帝救赎,再次回到曾经的乐园。或是被撒旦诱惑,坠入无间地狱。借此,人类又可以分成两类:一、那些意识到自己的罪孽,而主动向上帝忏悔,恳求上帝的救赎的;二、那些冥顽不灵,不承认自己的罪孽,不信仰上帝的。第一类中,又可以细分为两类:1、得着上帝的救赎,死后必将进天堂的;2、未得上帝的救赎,死后依然入地狱的。然而,麻烦的是,第一类中,谁属于被救赎的,谁属于未被救赎的,只有上帝知道,这些等着救赎的人是不得而知的。或许,正是为此,才会有苦行主义的修行方式,把对肉体的依赖视为获得上帝救赎的障碍,而借承受鞭打的苦痛,来向上帝表白自己的信念:看啊,在肉体的安逸和天国的荣光中,我选择的是后者。

  其实,自己给自己的考验,容易经受。撒但给自己的考验,才不容易经受。比如,看看《圣经》中撒但是怎么引诱耶稣的。

  以下是《新约圣经·马太福音》第4章第1至11节的内容:

  4:1 当时、耶稣被圣灵引到旷野、受魔鬼的试探。

  4:2 他禁食四十昼夜、后来就饿了。

  4:3 那试探人的进前来、对他说、你若是神的儿子、可以吩咐这些石头变成食物。

  4:4 耶稣却回答说、经上记着说、『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神口里所出的一切话。』

  4:5 魔鬼就带他进了圣城、叫他站在殿顶上、〔顶原文作翅〕

  4:6 对他说、你若是 神的儿子、可以跳下去.因为经上记着说、『主要为你吩咐他的使者、用手托着你、免得你的脚碰在石头上。』

  4:7 耶稣对他说、经上又记着说、『不可试探主你的神。』

  4:8 魔鬼又带他上了一座最高的山、将世上的万国、与万国的荣华、都指给他看、

  4:9 对他说、你若俯伏拜我、我就把这一切都赐给你。

  4:10 耶稣说、撒但退去吧。〔撒但就是抵挡的意思乃魔鬼的别名〕因为经上记着说、『当拜主你的神、单要事奉他。』

  4:11 于是魔鬼离了耶稣、有天使来伺候他。

  耶稣见到的撒但,诡诈多端。它并不以可怕的面容视人,也不以苦难胁迫人。而是善于迷惑人,动摇人对主的信心;或是善于诱惑人,动摇人对天国的神往。如同影片中虔诚的神甫多尼桑,在步行去埃塔普的途中,在极度疲劳之下,见到的撒但,也是如此,它化身成卖马商,劝多尼桑抄近路去埃塔普,劝多尼桑休息下,以解疲乏。如果说,耶稣成功抵挡住了撒但的蛊惑,多尼桑神甫可以说是失败了——他没能完成去埃塔普的任务,而是中途迷路了。

  因而,我觉得,片中多尼桑神甫显示的神迹:能倾听少女穆谢特的心语,使小孩起死回生。不一定是上帝赋予的,而是撒但赐予的。似乎耶稣也被法利赛人指责过,他所显的神迹不是来于上帝,而是来于撒但。那么,多尼桑是意识到自己没有战胜撒但,才会在告解仪式中死去?

  虽然信仰着上帝,但是自己能否得着救赎,却是个问题。即使是耶稣,临死前,也对自己是否属于上帝,有过动摇:“我的神, 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新约圣经·马太福音》第27章第46节,《新约圣经·马可福音》第15章第34节)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