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柔女子》的观后感10篇
《温柔女子》是一部由罗伯特·布列松执导,多米尼克·桑达 / Guy Frangin / Jeanne Lobre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温柔女子》观后感(一):她笑不起来了 所以就死了
这是属于导演的模式
《温柔女子》观后感(二):Une femme douce
我可以理解最后那个女子最终走向了死亡,但我不明白为什么。因为有时候自己将自身逼入绝境时,对方反而会显得高大,毕竟他是如此无辜,他所做的还能是什么呢,而他做的越多越加深她的绝望和痛苦,甚至产生罪恶感,而你始终都无法明白这是为什么,并通过贬低对方来减轻这种自身的痛苦和罪恶感,而当她感到这一切都是自身的徒劳和虚无时她就无法再去面对他以及对他造成的伤害,而当她需要受到惩罚时,她只需要自己来惩罚自己,而不是他甚至其他任何人,这是她维护自身尊严最后的方式。
这部片子难道没有更清晰的版本吗?好像很多人都在抱怨这个。看到了是一个还算清晰的录像带转下的版本。
看完电影又看完原著,开始思维混乱。搞不清小说和电影究竟说的是不是一码事,哪些是小说里表达的,哪些是电影里表达的,导演是不是要表达和作者一样的想法……最关键的是……他们想要表达是怎么样的一种思想!这才是最要命的!太复杂了!
小说中似乎表达的是精神的独立与纯洁,和命运进行抗争最终走向毁灭。(这是电影中传递的还是小说中??)
算了……把两位大师的作品搅在一起绝对是个错误!这是自寻烦恼!脑袋快要爆炸了!
《温柔女子》观后感(四):如果换成阿佳妮+特吕弗的组合
从小驴子巴特萨追到温柔女子,
布列松还是那个布列松,女主人公变成了神仙姐姐,美的不带一点儿烟火气,从头到尾一件绿了吧唧不起眼儿的外套,难掩天姿国色,这样的美人不能有太多喜怒哀乐,否则就容易走形,就容易花容失色,就不美了。
想想多米尼克桑达芳龄17演这部电影,她能有多少喜怒哀乐可以溢于言表?如此美人,却完全是导演手里的人偶,我不知道是替桑达可惜,还是替布列松可惜。
布列松的电影,实在不应该用这么光彩夺目的美人,他的电影是灰暗的——灰暗的力量,美人的光彩冲淡了灰色,于是很多观众只见美色,不见灰暗。
17岁就开始主演著名大导演的电影,桑达多次担纲维斯康蒂,西卡,布列松,贝尔托卢奇的巨作,而且都是女主,知名度和获奖却远没有比她小四岁的伊莎贝尔阿佳妮多,是因为太漂亮了的缘故吗?
我幻想《温柔女子》中温柔到神经质、神经质到自毁的女子由阿佳妮来扮演的情景。。。
《温柔女子》观后感(五):明天人们把她抬走后,我改怎么办呢?
由于电影台词极少,难以把握男女主人公设定,把原著小说看了一遍后才敢写点什么。 第一次接触托斯罗耶夫斯基的宿命论风格,但感觉在该剧情里表现得不是很强烈。非时序叙述和矛盾点的放置把时间切割的恰到好处。男主身上带有明显的心理病态和自我分裂,四十一岁和十六岁的年龄差以及所导致价值观的偏差,类似的强弱对立使得冲突异常激烈,却在严肃话语权掌控下全然沉默不说。 矛盾最高点是一场未完成的枪杀。她本可以扣动手枪杀死装睡的丈夫,但她彻底的、自愿的战败了,在一整个患热病的冬天都没有得到正式的宽恕。由于败得太惨,婚姻已经解除。她不愿去什么阳光明媚的布洛涅开始新生活了,和解本身毫无意义。于是我们看见了开头白围巾高高扬起、地面上滩着血迹的画面,"让我们彻底了解这段难看又徒增悲伤的婚姻吧"或许可以作为缺失的独白。 小说的最后当铺老板自己解答了这个疑惑:"这个女人因为什么死去呢?"脑海里回荡着女人梦呓般沙哑破裂、突然中断的歌声。 他陷入无尽的神伤,开始喃喃自语: "是我把她折磨死的,就是这么回事。" ps. 看完此片我感受到了布导对旋梯和足控深深的执念呢(或许是种法兰西文化现象?)
《温柔女子》观后感(六):美的易逝 美的年轻
她太美了,于是就不真实了。但她又是的确存在的,因为至少有这么一个叫多米尼克•桑达 (Dominique Sanda)的演员。这是一个被忽略的女性,有多少人知道她的存在,于是看过影片的人,都在替她保守着一份秘密。
她是一个符号,我差点因为她而忘记整部影片。在看影片之前,我从不知道会在这里遇见一个美得让我惊慌的女人。差点让我忘记了开头她跳楼后的,流血在地面的场景,差点让我忘记影片最后的镜头,竟是在砸棺材上的钉子,棺材里正是这美丽的女子。
从任何角度看,她都是美的。或者说是布列松塑造了她的美,于是又摧毁这份美,这份美丽越是来得强烈,越是让你人怜惜她的陨落。这应该叫作残酷。假如桑达没有演过这部电影,那她就是不完整的,影片中的残缺,成就了她的完美。
我说了太多关于美的事物,这完全不是电影的基调。电影开头和结尾都是死亡,在强调这个人的死亡,而这之间的距离,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很长,但布列松把女主人公丈夫的陈述加在死亡之中,让电影发挥他的权力,让这份活生生地躯体,证明她悲伤而独立的存在。
布列松的精彩还在于,上来的几分钟内,三个主要人物的脸都没有被呈现,但故事已经交代了,也许人物关系还不是很清楚,但男人的走动,女仆的静坐和女主人公坠楼后趴在地上的场景,充分地利用了电影无声的叙事能力,让你跟随着镜头进入到影片更深处。
我突然觉得桑达的美也许是种错误,美的年轻,美的易逝。而在我说出她美的同时,她证明了我的欲望……
《温柔女子》观后感(七):从小说与电影的不同,看布列松的极简主义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50249441/ 原著在此,第二篇
两个故事的主线还是相同的,男主由于一些灰暗的过去导致了性格上的缺陷,他以前遭受过巨大的羞辱和苦难,这使他在面对女主时从相识就透露出了一种鄙视和冷漠。男主希望通过羞辱女主来获得自信,弥补自己的心理缺陷。他一直向女主隐瞒自己的过去,因为女主一旦知道他的过去,才能真真切切明白他的行为到底有多病态多卑劣。两个人关系的反转也由此而来。
小说男主的过去是因为怯懦被军队扫地出门,电影中改为了被银行扫地出门。两者是尊严的缺失,后者多了一层钱的因素。布列松这个改动背后的逻辑是强化了钱和尊严的联系。这个改动也让剧中的情节更加紧凑,这个发生在当铺里的故事,钱反复出现,情节互相间更能发生化学作用,浓度更高。布列松一直强调极简主义,强调情节之间的联系,通过这个改动可以看出布列松的功力。
男主的得意算盘是通过冷漠与奚落获得女子更加深刻的尊重,但事实上当女主通过男主的故交了解到了男主过去以后,男主在女主心目中所有的尊严都已崩塌,男主想通过捉奸来找回在女主面前的尊严。
小说中女主的婚外私会是在一个房间里,女主与故人面对而坐,给读者的暗示是女主没出轨。
电影中改成了在晚上故人的车里,而且女主还靠在了故人的肩膀上。相对来说要暧昧一些,把选择权交给了观众。观众对于这一情节不同的理解,也会导致对于女主自杀动机完全不同的解释。自此以后,同一批观众会因为不同的理解,通过同样的情节和画面,看到几部完全不同的电影。你才会明白为什么导演会在电影里插入小说中完全没提到的哈姆雷特。布列松通过这个改动彻底完成了电影可能性的突破,对于减法的运用已经达到极致。别的导演情节最多也就是在不停地做加法,布列松可以做乘法!这种程度的复杂可以让所有玩时间线,那些眼花缭乱的所谓“高智商电影”彻底懵逼,布列松单单通过情节与情节的联系,就完成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壮举!
布列松之所以对这个小说感兴趣,是因为小说中已经通过男主事后的猜测展现出了多义性,但是鉴于小说本身的局限性,作者无法将各种可能性一一写明,但是布列松通过电影做到了,让情节变成了镜子,把真正的主导权交给了观众。
布列松曾说过:情节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当情节互相联系,情节才会产生意义。(不是原话,大意如此)几天前看《电影书写札记》时,我完全没明白这句话,看完这个电影回头一想,才知道导演在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