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十七个瞬间》观后感10篇
《春天的十七个瞬间》是一部由塔季亚娜·利奥兹诺娃执导,维亚切斯拉夫·吉洪诺夫 / Yefim Kopelyan / 列昂尼德·布罗涅沃伊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春天的十七个瞬间》观后感(一):本剧与《潜伏》的关系
《潜伏》的片尾曲用的就是这个电视剧的,只不过重新填词了。
没看过该片,但看了介绍后,觉得和《潜伏》好像啊,甚至主角最后不能和妻子团聚、必须继续潜伏也和《潜伏》很像!《潜伏》的导演姜伟是不是从该剧中得到了不少灵感?
《春天的十七个瞬间》观后感(二):春天的十七个瞬间
你莫要一分一秒等闲看,要知道那一瞬间即在眼前,它就像子弹擦过鬓角。无数这样的瞬间凝聚成我们的一生。有时候你真的很难知道,这是开始的一刻,还是最后的瞬间。它们留下痕迹,鉴证永恒。有时候你一生都在等待,都在期盼,当它到来的一瞬间,就像狂风暴雨倾泻到地面,这时你不要忘记我们最初的信念和纯真,因为拥有这些才会有这一瞬间的邂逅。
《春天的十七个瞬间》观后感(三):节奏
第一次看还是在中学时代,认为间谍片就该是那种打打杀杀的动作片,觉得这部片子节奏太慢了,就没有耐心看完(毕竟要十几集)。大学时代又逢中央台重播,再看了一次,感觉其实在看似舒缓的叙事中蕴涵了很多内容,节奏并非如先前以为的那样慢,只是条件限制没有看全,断断续续的情节有点连贯不起来。前一阵又重头至尾看了一遍,感觉非常棒,演员也很到位,反面人物尤其刻画得好,剧情节奏恰到好处,十分精彩,不同于一般的间谍片,以斗智为主。
《春天的十七个瞬间》观后感(四):新旧版优劣
新版于前几年在CCAV8首播,旧版在70年代就播出过。
配音:新版配音特色少,也许显得更现代,但翻译腔浓厚,比较流水化。
为史基里茨配音的徐涛比张云明更有气势,说话掷地有声。张云明声音较柔和,而主角是很有自信,在组织内衔级较高,他的声音不适合配史基里茨。
为缪勒配音的白涛完败于张家声。张家声是旧版中最大亮点,游刃有余地表现出缪勒的老辣、阴险与处变不惊,霸气的风格力压张云明,这点白涛无法企及。
为希姆莱、舒伦堡配音的两位演员毫无特色,两人在办公室密谋监控媾和的一幕表现得非常平淡。而旧版中,希姆莱的阴森、狡诈与自保体现得很成功,舒伦堡的配音显得有些玩世不恭,符合他的娃娃脸与爱笑的形象。
为卡加(凯特)配音的新演员不如旧版,旧版能够表现出卡加自信过头、有些蠢笨的特点。
不过新版绝非一无是处。最大的改善是背景音的消解。旧版中很多背景音盖过配音,对话、动作声等根本听不清。新版在这一点上处理有效,保证了播出质量。节奏更加紧凑,删减了一些无关环节。例如舒伦堡在办公室里与史基里茨畅想在瑞士度假情景和吟诗讨论,这个情节对全局影响甚小。
《春天的十七个瞬间》观后感(五):男人的风格
初中的时候,我有个女朋友,一个体校手球队队员,典型的假小子,男生们甚至恶毒的攻击她不是女的,一天,她兴奋的告诉我,中央台正在播放一部苏联的译制片叫《春天的十七个瞬间》,里面的男主角非常棒,片子也精彩,她那种我从未见过的激动的简直象个小女孩。其实纯粹是为了看看究竟是什么样的男人让她这个假小子动心,我当晚便看了。
哦!
我从来没见过这样的电视剧,更没见过这样的男主角。
且不说那酷酷的SS的制服,那些没听过的词语,雅利安人,旗队长,单是那平静中紧张的节奏,就让我欲罢不能了。
至于施季里茨,我只能说,我的朋友眼光一流,非同寻常。当我们还在喜欢黄日华时,她就远远超越了我们。
我的朋友第一次使我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男人,成熟,坚定,智慧,柔情,他完全是个绅士,那样的从容不迫,面对危险是那样沉着,我那时没看过007,但是即便后来看了,我还是认为吉洪诺夫更有魅力,是男子汉。
在片子里,他的话语极少,
是靠眼睛来演绎角色的,凡是好演员都会用眼睛演戏,特别是俄罗斯男演员,比如米亚科夫。
我的朋友再无联系,我不知道,这个从我的《大众电影》上剪下吉洪诺夫简介的女孩,是否找到了那样的人。
施季里茨或者说吉洪诺夫身上有一种贵族气质,这是当今的男演员很少具备的了,在日益平民化的时代,我却越来越怀念那些老式的绅士型的演员,比如我很喜欢的凯文克斯特纳,他们那种内敛的风格真正打动我的心。
《春天的十七个瞬间》观后感(六):了不起的英雄 不平凡的功勋
太精彩了。施季里茨在德国纳粹能“混”到高层,简直是不可能。这要靠对祖国的无限忠诚,要靠超乎常人的毅力;要时时处处谨慎小心,遇事毫不慌乱,却也要敢于大胆行动,该行动时毫不犹豫。还要有超常的智慧,能利用敌营中的矛盾。这一切,施季里茨都完全具备;而连续剧把这一切也都充分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出来。连续剧塑造这样一个人物,是通过一系列很可以信以为真的事件,也把德国纳粹的骄横,残暴作为对立面,作为反衬作了充分的揭露,从而也更衬托出施瓦里茨这一形象的高大和闪耀出的光辉。连续剧也塑造了施季里茨的报务员,一个德国的老学究和一个看守报务员的德国士兵这几个形象。那报务员对上级也即对祖国绝对忠诚,那老学究在面临绝境时很痛苦地咬了氰化钾;那德国士兵在关键时刻站到正义一方,托付了自己的孩子后,主动跑到马路上与追杀他的士兵对射以引起报务员的警觉。这几个人物都很感人,也充分说明了法西斯必将灭亡,正义一定会战胜邪恶。
连续剧的最后是施瓦里茨一人开了车回去,在路边休息。说是他的上级要他回去继续潜伏。然在下认为,如真是这样安排,那是败笔。纳粹眼看就要完蛋,回去还要做什么,还能做什么呢?连续剧到此也就收场,恐怕也是这个原因。为什么就不能让施季里茨回到自己人这边,以后解甲归田,让施瓦里茨去过已告别了二十年而梦寐以求的田园生活呢?还要他回去潜伏,是不近人情!
吉洪诺夫也是太出色了。他扮演施季里茨,无论形象还是表演,再无人能超过。
《春天的十七个瞬间》观后感(七):「内有剧透」记录一下让人印象深刻的镜头
——第2集——
施季里茨与党卫队线人克劳斯走在林间小路,路的尽头是他们要前往的湖滨别墅。
克劳斯:「多香啊!简直是太舒服了。找上一摞书美美的看个够,书对我的工作很有帮助。您爱看书吗?」
施季里茨:「爱看。」
克劳斯:「我也是,我非常爱看书。一本好书能让人变聪明。我碰到的所有被判了死刑的人,都流露出对大自然的爱,而且都是用很美的语汇来形容大自然,可以说是,用异常美丽的语言来形容。您知道吗,旗队长?人临死的时候,对自然是非……」
看着林间湖畔的景色,克劳斯不禁聊起天,话音未落,转身却无比惊讶的看到施季里茨掏出一把枪对着自己,这位纳粹集团的旗队长居然要杀自己!克劳斯难以理解,这不科学啊,一向是自己欺骗别人,怎么可能被别人骗了。
枪声响起,克劳斯跌进水里,与这片他临死前赞美过的景色永远的,在一起。
——第3集——
施季里茨走进大象酒吧,他是这个地下酒吧的常客,要说原因,得追溯到十年前,他被派往西班牙,组织安排他与分隔十年的妻子萨沙在这里见了一面。(居然真的就只是一直看着而已!)
那一天,施季里茨先到了酒吧,要了杯啤酒,挑了个对着酒吧门的座位。一支烟已经吸完了,来的客人里仍然没有见到自己挚爱的妻子。施季里茨开始点第二支烟,这时,门铃响动,一对男女走了进来。
施季里茨目不转睛的看着萨沙,是那样的专注,是那样的深情,不是泪水,却闪烁着格外动人的光芒。
萨沙与陪行的同志在另一桌坐下了,却一直望向门口,期待见到自己分隔十年的丈夫。终于,等她一回头,看到了深情的施季里茨。纵使分隔十年,一见面仍能瞬间认出对方。组织的同志很识趣的跑去吧台点了杯酒,。
提琴的旋律温柔而深沉,他们目光交织,穿越人群与桌椅,我的眼里只有你,这一瞬,哪怕眨眼都是奢侈的。
镜头在两人之间来回切换,施季里茨吸着烟,看着萨沙,这么近,这么远。分明就在眼前的妻子,却不能上前交谈。
时间到了,萨沙终究还是要离开这里了。望着她离开的背影,施季里茨静静的吸着烟,余音绕梁。
《春天的十七个瞬间》观后感(八):叙事的节奏
《春天的十七个瞬间》这个片子,跟现在的电视剧差别很大。
第一集片头,就是施季里茨开车、主题曲《瞬间》响起的那一段,我看了好几遍才发现这是真正的片头——每个镜头都是从正片中剪出来的,不是施季里茨和扎乌里赫夫人开车回市区啊。不过这不重要。第一集其实施季里茨没干什么,他审天文学家是个闲笔,与神甫谈话是执行舒伦堡的命令,然后就回家接受莫斯科的任务。第二集,他一边思索与美国谈判的可能人选,一边派克劳斯接近、试探神甫,最后打死了克劳斯。他这么做主要是为舒伦堡做好用神甫的准备,还没有想好自己怎么行动。第三、四集,他认为西方绝不可能与刽子手希姆莱坐在一个谈判桌上,做出了直接去找希姆莱的错误决定,结果舒伦堡阴差阳错救了他,并使他领会到谈判的发起者正是希姆莱。到这时施季里茨心中才有了明确的计划,即利用舒伦堡的精巧掩护破坏谈判。第五集,施季里茨找鲍曼做行动的靠山,并说服了普列施涅尔教授和施拉格神甫为他工作。第六集,凯特暴露,施季里茨必须营救她,他利用舒伦堡和穆勒之间的矛盾做到了这一点。第七、八集,穆勒发现皮箱上的指纹,施季里茨陷入危机,剧情越来越扣人心弦。此后局势朝着施季里茨预测的方向发展,虽有意外但最终也被化解,他圆满完成了任务。
不少观影者提到节奏缓慢,也许他们已经习惯了主角第一集就大显身手。是的,施季里茨在故事的开端并未显出任何特别之处,他看上去和保安局的其他人没有什么区别,甚至可以说完全融入了那个环境。而这难道不是最成功的潜伏吗?作为舒伦堡信任和欣赏的人,施季里茨执行他的命令是工作常态,在这样一个头等聪明人眼皮子底下耍小聪明、无事生非绝对是危险的。当事情并不明朗、一切有待探寻的时候,施季里茨能做的就是第一、二集所展现的。换言之,这个叙事的节奏,就是施季里茨正常的工作节奏。第四集心中有了明确的计划之后,就开始利用各方矛盾来实施和完善。因为做好了复杂的架构,施季里茨的每一个行为都有合理的解释——这正是他的天才之处。祖国交付的任务必须完成,但情报工作的原则是借力打力,利用敌人的阴谋玩阴谋,这个机会既是偶然的也是自然的,水到渠成,不落痕迹。看完《春天的十七个瞬间》,我甚至认为谍战剧的叙事节奏是唯一的,简直难以想象另一种叙事节奏的存在。
《春天的十七个瞬间》不愧为“非凡的影片”。顺便说一句,施季里茨身上对立性的东西很少,他沉稳、冷静,有内在的激情,有优雅的情调,但大概没有“孤胆英雄”的想法。还是“好样的施季里茨”最适合他。
《春天的十七个瞬间》观后感(九):十七个瞬间中的小人物
看完春天的十七个瞬间,除了施季里茨,缪勒,舒伦堡这样的大人物以外,还有两个小人物给我留下的印象颇深:教授普列什聂尔和德国兵葛里穆特。
普列什聂尔的哥哥卡尔医生是苏联情报人员,在盟军对柏林的轰炸中牺牲。当施季里茨前去拜访他时,他告诉施季里茨,在这个世界上,除了他的哥哥,他谁都不相信。施季里茨尽管曾经劝说他,但是自己其实也是如此。正如缪勒对阿斯曼所说,作为一名情报人员,不能相信任何人,有时,甚至于自己。
于是,这个瘦小的老头成为了施季里茨的密探,被送往瑞士与联络员接头。岂料,在瑞士自由的空气中,普列什聂尔教授完全放松了他在德国保持的警惕。和平的表象使他忘记了施季里茨的几乎所有警告。知道他第二次前往接头地点时,才发现一切都错了——联络点早已经被德国人占领,而无数的迹象他当时都没有察觉,他甚至沉醉于一杯浓咖啡和凉水的美妙感觉里。
终于,当普列什聂尔被逼进大楼中,当他拿出已经不准备使用的毒针吞下并从楼上跳下时,那种对未来的绝望、对施季里茨的愧疚交错着。一个原本平凡的老头,成为了这场战争的牺牲者。如同无数牺牲者一样,没有人记得他,不,根本没有人知道他。他并不关心什么新制度,他只是会沉醉于动物园中的表演——对于一个压抑了数十年的人来说。如旁白所说,施季里茨明白,在瑞士自由的空气中选择跳楼结束自己的生命,可见他当时的绝望——他祝我们长寿,自己却从三楼跳下。
另一个是看管苏联女报务员凯特的德国兵葛里穆特。葛里穆特是前线的伤员,被送往后方,当伤好之后,得到了这么一份工作——和盖世太保的女警察芭尔芭拉一起看管凯特。这是一个善良的人,他负责照看凯特的孩子,当芭尔芭拉谈论起纳粹的意识形态时,他都是默不作声。当丧心病狂的秘密警察洛里夫把孩子放在阳台吹风企图让凯特开口时,葛里穆特开枪打死了他和芭尔芭拉,带着凯特逃走了。葛里穆特不是专业人员,他准备从孤儿院中取出自己四个月大的女儿一块逃跑。但是,孤儿院拖延了时间,他要求凯特先走,遭到了拒绝。直到取出孩子之后,盖世太保的密探到达。他打死了一个家伙,但自己也倒下了。
葛里穆特也是一个小人物,但是他的“起义”改变了施季里茨、缪勒的命运,进而舒伦堡、鲍曼、希姆莱也受到了影响。而相比之下,他的直接目的,仅仅是出于人道主义对凯特的救援。
幸而,他的孩子在凯特和施季里茨的保护下被送到瑞士,前往巴黎。
不过在历史里,大家都是小人物。我又想到一部电影,见笑,三毛从军记中的一句词:我们都是小把戏。
《春天的十七个瞬间》观后感(十):历史的春天
你莫要一分一秒等闲看。
你自己明白,那一刻就近在前,
就像子弹飞擦过鬓角边,
在一瞬间,在一瞬间,在一瞬间
终于在正月里看完了《春天的十七个瞬间》,这部早就列在待看名单里的片子。
1945年的初春,施季里茨在郊外陪絮絮叨叨的老妇人散步。德国已经注定败局,他是党卫队的旗队长,苏联的间谍。
笑眯眯的党卫队六处处长舒伦堡正撺掇他的上司,党卫队领袖希姆莱抛弃希特勒,私下向西方投降。
此刻的局势,没人在乎希特勒了,战争的矛盾双方变成了欧美和苏联,他们要争夺战胜国的利益。
苏联得知了纳粹高层私下和美国代表会面的消息,要求安插在党卫队内部的施季里茨去调查清楚会面的双方到底是谁。
故事就这样开始了。此时的施季里茨,还不知道他摊上了多少倒霉的队友,下线去世,发报员被炸死,发报员的妻子被抓,再之后新下线暴露,他自己还被狡猾的盖世太保头子缪勒给盯上了。
他把安排破坏和谈的人去瑞士,中间要经过一段雪地,看到他穿上滑雪靴之后才发现,他的人不会滑雪。看到这的时候我真心笑了。
生活就是这样艰辛,难怪施季里茨要吐槽自己的苏联上级:他们以为我潜伏了十年没暴露,就以为我万能了吗?
然而最后他都做到了。
据说普京因为这部剧才决定去加入克格勃。
因为施季里茨太有魅力了,而且,吉洪诺夫可比余则成帅多了。
对党卫队内东拉西扯又暗藏玄机的对话,从不适应到沉迷其中。
敌人中的两大boss舒伦堡和缪勒,一直在明争暗斗互掐,见面却总要说,我亲爱的舒伦堡。
舒伦堡对他能干的下属施季里茨倒是信赖有加,从始至终都被蒙在鼓里,以至于我在紧张的剧情中只要看到他就会松一口气,简直是主角的神助攻。
缪勒是个笑面虎,他又聪明又圆滑,几乎把主角的老底掀了,最终却在机智的施季里茨和他的老对手舒伦堡设计下功亏一篑。
其实整个故事只是二战中的一个片段,前后大概只有一个月时间,施季里茨只完成了一件事,就是破坏了纳粹分子的私下和谈。
不久之后德国战败,接下来就是自杀的自杀,该绞的被绞,逃走的逃走,被抓的被抓,这些我们已经知道了。
故事里有个瞬间,傻乎乎的下线到了瑞士,还以为自己找到组织圆满完成了任务,却不知道自己早就把一切搞砸了。
他在认识到自己错误的不久之前,高兴的去瑞士的动物园看猴子。
在一个自由的国度做这样无忧无虑的事。
那短短的一会儿,对一个曾进过集中营,在德国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来说该是多么幸福的事啊。
再絮叨几句,故事里提到德国科学家也曾经想要研究原子弹技术,但最终没有成行,幸好。
突然想起了在那之前的德国,那个曾经汇集了爱因斯坦普朗克波尔无数璀璨之星的国度,因为一个希特勒的横空出世,就葬送了所有。
历史的残酷,尽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