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春天的十七个瞬间》的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春天的十七个瞬间》的影评10篇

2022-04-04 03:05:1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春天的十七个瞬间》的影评10篇

  《春天的十七个瞬间》是一部由塔季亚娜·利奥兹诺娃执导,维亚切斯拉夫·吉洪诺夫 / Yefim Kopelyan / 列昂尼德·布罗涅沃伊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 / 战争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春天的十七个瞬间》影评(一):关于《春天》,是从那段绝密个人鉴定开始八卦的

  《春天里的十七个瞬间》,关于《春天》,是深刻而模糊的儿时记忆,当日的情节都已记不清,直到重看还一直以为是刺杀希特勒的戏,印象深刻萦绕脑海的总是那句绝密级的个人鉴定:

  第三帝国上至帝国元帅,以至保安局的小把戏,都有这样的语词宣判着他的最终命运,fatherland于是乎化作每个人背后的一双冷峻的眼睛,能看透黑夜白天,维系着钢铁的意志。那些宏大的叙事、曾经不可一世最后又被历史弃之敝屣的名字,与一个个小人物的命运被严丝合缝的镶嵌在一处,这幅镶嵌的马赛克图景在优雅的配乐与当日看来跌宕起伏今日却略显慢的节奏展开,贯穿其中的是那个不朽的神话,794同志,马克西姆•马克西姆维奇•伊萨耶夫,一个优雅而有着贵族气质、知识精英、与周遭乃至他服务的政体都格格不入的人,然后,没有爱情,牺牲了婚姻,只能在一家咖啡馆中,隔着无数桌子与妻子遥遥相望,然后,如同陌路的离开。。。

  他穿插捭阖于帝国钢铁意志的缝隙中,那些有着扑克牌脸孔的大人物在他面前展现丑恶的狰狞,胆怯,他会冷峻无情的在一个春暖花开的湖边将自己的工具一枪毙命,又会为了自己的同志、亲人,在那么一个眼神中流露出难以寻觅的忧伤。总之,他能够完成自己的任务,而且是出色的完成,然后得到一个来自祖国的嘉奖,那里,同样是一个红色的帝国,钢铁的意志,老大哥的眼睛。于是春光明媚中,他那辆往来奔忙的汽车终于停了下来,伊萨耶夫可以在草地上享受阳光了。

  观众总是会产生不应有的希望,以为794会回到生活,可是,最后新的任务总是会将他隔开,《没有电波》中,在上海的田野苁蓉中,他离别了妻子,潜入德国,那是二十年代的光景,直至到见面已是很多年。。。。而《春天》的结尾,他又要派往美国,去《奉命活下来》。更早的《无产阶级专政的钻石》中,他送别了歌者丽达,眼睁睁的看着她即将死去,而只得无动于衷,丽达曾说过,“间谍是不能爱的”。其实,不必期许他回到生活中,因为,潜入,与无数的大人物、小人物牵扯不断,间或陷入关于生活的纠结爱欲之中,然后冷峻脱身,这本就是他的生活。因为在苏维埃的档案中,大概也会有这样的话吧:

  “绝密,克格勃伊萨耶夫上校个人个人档案,党员,列宁格勒人,未婚,性格内向,喜爱运动,对社会主义忠诚,作战勇敢,对苏维埃的敌人毫不留情。曾获得过苏联英雄称号与最高统帅部的嘉奖。”

  多少年后,中国的《潜伏》热播,同时看过这两部戏的,都说很像。总该向这部勃列日涅夫时代的伟大谍战作品致个敬吧。

  《春天的十七个瞬间》影评(二):「内有剧透」记录一下让人印象深刻的镜头

  ——第2集——

  施季里茨与党卫队线人克劳斯走在林间小路,路的尽头是他们要前往的湖滨别墅。

  克劳斯:「多香啊!简直是太舒服了。找上一摞书美美的看个够,书对我的工作很有帮助。您爱看书吗?」

  施季里茨:「爱看。」

  克劳斯:「我也是,我非常爱看书。一本好书能让人变聪明。我碰到的所有被判了死刑的人,都流露出对大自然的爱,而且都是用很美的语汇来形容大自然,可以说是,用异常美丽的语言来形容。您知道吗,旗队长?人临死的时候,对自然是非……」

  看着林间湖畔的景色,克劳斯不禁聊起天,话音未落,转身却无比惊讶的看到施季里茨掏出一把枪对着自己,这位纳粹集团的旗队长居然要杀自己!克劳斯难以理解,这不科学啊,一向是自己欺骗别人,怎么可能被别人骗了。

  枪声响起,克劳斯跌进水里,与这片他临死前赞美过的景色永远的,在一起。

  ——第3集——

  施季里茨走进大象酒吧,他是这个地下酒吧的常客,要说原因,得追溯到十年前,他被派往西班牙,组织安排他与分隔十年的妻子萨沙在这里见了一面。(居然真的就只是一直看着而已!)

  那一天,施季里茨先到了酒吧,要了杯啤酒,挑了个对着酒吧门的座位。一支烟已经吸完了,来的客人里仍然没有见到自己挚爱的妻子。施季里茨开始点第二支烟,这时,门铃响动,一对男女走了进来。

  来者正是我们主人公挚爱的萨沙!

  施季里茨目不转睛的看着萨沙,是那样的专注,是那样的深情,不是泪水,却闪烁着格外动人的光芒。

  萨沙与陪行的同志在另一桌坐下了,却一直望向门口,期待见到自己分隔十年的丈夫。终于,等她一回头,看到了深情的施季里茨。纵使分隔十年,一见面仍能瞬间认出对方。组织的同志很识趣的跑去吧台点了杯酒,。

  提琴的旋律温柔而深沉,他们目光交织,穿越人群与桌椅,我的眼里只有你,这一瞬,哪怕眨眼都是奢侈的。

  镜头在两人之间来回切换,施季里茨吸着烟,看着萨沙,这么近,这么远。分明就在眼前的妻子,却不能上前交谈。

  时间到了,萨沙终究还是要离开这里了。望着她离开的背影,施季里茨静静的吸着烟,余音绕梁。

  《春天的十七个瞬间》影评(三):《春天的十七个瞬间》:战争间谍行为规范与游戏规则【订补版】

  《春天的十七个瞬间》:战争间谍行为规范与游戏规则【订补版】

  笑独行解题

  《春天的十七个瞬间》("Semnadtsat Mgnoveniy Vesny", or Семнадцать Мгновений Весны, or 17 Augenblicke des Frühlings, or Seventeen Moments of Spring, or Kevään Seitsemäntoista Hetkeä,苏联,1973,1988-中国)

  二战间谍题材12集黑白电视电影永恒经典。苏联女导演塔吉亚娜•利奥兹诺娃(Tatyana Lioznova)代表作。根据苏联作家同名畅销小说改编。1945年雅尔塔会议召开后的柏林,潜伏在第三帝国中央保安局20年之久的苏联上校情报官接到了查证德国纳粹权力核心中谁在试图与美、英单独媾和的任务,而此时他已受到盖世太保头目的怀疑和调查……漫长如一生的40天中的17天。高度紧张、异常寂寞的间谍生涯与中央保安局压抑、凶险的办公室政治。内心独白与闪回相结合的叙事,过细的表现,大量的档案解读和事件回忆。沥尽黄沙始见金,于无声处听惊雷。博大精深,耐人寻味。V•吉洪诺夫(Vyacheslav Tikhonov)、L•波罗涅沃依(Leonid Bronevoy)、Y•格拉多娃(Yekaterina Gradova)、O•塔巴科夫(Oleg Tabakov)、E•伊甫斯提戈尼夫(Evgeni Evstigneev)、M•扎可夫斯基(Mikhail Zharkovsky)、R•普利亚特(Rostislav Plyatt)等主演。俄罗斯联邦国家奖金。

  【笑独行按:该电视电影每集片尾的男声独唱主题歌《歌唱远方的故乡》(Песня о Далекой Родине)长歌当哭、寂寞深沉,与主人公的处境和命运极为配合。其间,关于政治、人生、职业、情感的经典台词俯拾即是。该电视电影所本小说(有中译本)作者所撰11部施季里茨(Maks Otto von Stirlitz)系列小说(其中《旋风少校》《奉命活下去》和《扩张》等三部亦有中译本)之第三部。据说该电视电影在前苏联播出时曾造成万人空巷效应,且掩有世界影坛“电影连续剧”开创者之誉。2003年2月9日,俄罗斯总统普京(Vladimir Putin)在为75岁寿辰的吉洪诺夫颁发“祖国功勋”三级勋章时曾表示,他青少年时代也深受吉洪诺夫的影响。该电视电影国内引进版系由央视译配。在下所见为带国语配音、只有两条中文字幕、画质欠佳的电视版D9影碟,其中第11集还留有一段11秒钟的外语广告,12集合计片长为827分钟。该电视电影IMDb片长记录为840分钟,评分为8.9分。】

  影片DVD影碟封面

  http://sc3h.photo.hexun.com/43403780_d.html(封面一)

  http://sc3h.photo.hexun.com/43403782_d.html(封面二)

  http://sc3h.photo.hexun.com/43403783_d.html(封面三)

  《春天的十七个瞬间》影评(四):了不起的英雄 不平凡的功勋

  太精彩了。施季里茨在德国纳粹能“混”到高层,简直是不可能。这要靠对祖国的无限忠诚,要靠超乎常人的毅力;要时时处处谨慎小心,遇事毫不慌乱,却也要敢于大胆行动,该行动时毫不犹豫。还要有超常的智慧,能利用敌营中的矛盾。这一切,施季里茨都完全具备;而连续剧把这一切也都充分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出来。连续剧塑造这样一个人物,是通过一系列很可以信以为真的事件,也把德国纳粹的骄横,残暴作为对立面,作为反衬作了充分的揭露,从而也更衬托出施瓦里茨这一形象的高大和闪耀出的光辉。连续剧也塑造了施季里茨的报务员,一个德国的老学究和一个看守报务员的德国士兵这几个形象。那报务员对上级也即对祖国绝对忠诚,那老学究在面临绝境时很痛苦地咬了氰化钾;那德国士兵在关键时刻站到正义一方,托付了自己的孩子后,主动跑到马路上与追杀他的士兵对射以引起报务员的警觉。这几个人物都很感人,也充分说明了法西斯必将灭亡,正义一定会战胜邪恶。

  连续剧的最后是施瓦里茨一人开了车回去,在路边休息。说是他的上级要他回去继续潜伏。然在下认为,如真是这样安排,那是败笔。纳粹眼看就要完蛋,回去还要做什么,还能做什么呢?连续剧到此也就收场,恐怕也是这个原因。为什么就不能让施季里茨回到自己人这边,以后解甲归田,让施瓦里茨去过已告别了二十年而梦寐以求的田园生活呢?还要他回去潜伏,是不近人情!

  吉洪诺夫也是太出色了。他扮演施季里茨,无论形象还是表演,再无人能超过。

  《春天的十七个瞬间》影评(五):历史的春天

  你莫要一分一秒等闲看。

  你自己明白,那一刻就近在前,

  就像子弹飞擦过鬓角边,

  在一瞬间,在一瞬间,在一瞬间

  终于在正月里看完了《春天的十七个瞬间》,这部早就列在待看名单里的片子。

  1945年的初春,施季里茨在郊外陪絮絮叨叨的老妇人散步。德国已经注定败局,他是党卫队的旗队长,苏联的间谍。

  笑眯眯的党卫队六处处长舒伦堡正撺掇他的上司,党卫队领袖希姆莱抛弃希特勒,私下向西方投降。

  此刻的局势,没人在乎希特勒了,战争的矛盾双方变成了欧美和苏联,他们要争夺战胜国的利益。

  苏联得知了纳粹高层私下和美国代表会面的消息,要求安插在党卫队内部的施季里茨去调查清楚会面的双方到底是谁。

  故事就这样开始了。此时的施季里茨,还不知道他摊上了多少倒霉的队友,下线去世,发报员被炸死,发报员的妻子被抓,再之后新下线暴露,他自己还被狡猾的盖世太保头子缪勒给盯上了。

  他把安排破坏和谈的人去瑞士,中间要经过一段雪地,看到他穿上滑雪靴之后才发现,他的人不会滑雪。看到这的时候我真心笑了。

  生活就是这样艰辛,难怪施季里茨要吐槽自己的苏联上级:他们以为我潜伏了十年没暴露,就以为我万能了吗?

  然而最后他都做到了。

  据说普京因为这部剧才决定去加入克格勃。

  因为施季里茨太有魅力了,而且,吉洪诺夫可比余则成帅多了。

  对党卫队内东拉西扯又暗藏玄机的对话,从不适应到沉迷其中。

  敌人中的两大boss舒伦堡和缪勒,一直在明争暗斗互掐,见面却总要说,我亲爱的舒伦堡。

  舒伦堡对他能干的下属施季里茨倒是信赖有加,从始至终都被蒙在鼓里,以至于我在紧张的剧情中只要看到他就会松一口气,简直是主角的神助攻。

  缪勒是个笑面虎,他又聪明又圆滑,几乎把主角的老底掀了,最终却在机智的施季里茨和他的老对手舒伦堡设计下功亏一篑。

  其实整个故事只是二战中的一个片段,前后大概只有一个月时间,施季里茨只完成了一件事,就是破坏了纳粹分子的私下和谈。

  不久之后德国战败,接下来就是自杀的自杀,该绞的被绞,逃走的逃走,被抓的被抓,这些我们已经知道了。

  故事里有个瞬间,傻乎乎的下线到了瑞士,还以为自己找到组织圆满完成了任务,却不知道自己早就把一切搞砸了。

  他在认识到自己错误的不久之前,高兴的去瑞士的动物园看猴子。

  在一个自由的国度做这样无忧无虑的事。

  那短短的一会儿,对一个曾进过集中营,在德国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来说该是多么幸福的事啊。

  再絮叨几句,故事里提到德国科学家也曾经想要研究原子弹技术,但最终没有成行,幸好。

  突然想起了在那之前的德国,那个曾经汇集了爱因斯坦普朗克波尔无数璀璨之星的国度,因为一个希特勒的横空出世,就葬送了所有。

  历史的残酷,尽在于此。

  《春天的十七个瞬间》影评(六):少将的容貌和上将的行踪

  以下纯属玩笑,与剧情无关。

  一、施伦堡少将的容貌

  德国人对于他们的英国「表亲」一向抱着爱恨交织的情绪,因为,他们难道不是日耳曼人的一支吗?撒克逊人难道不是发源于德国北部的吗?德国人对英国人的举止、财富和帝国荣耀景仰无比,尤其赞叹他们的情报部(SIS,Secret Intelligence Service),海德里希对于SIS创始人曼斯菲尔德•卡明有一种中学生式的敬畏和膜拜之情,Abwehr(SD前身)的架构很大程度上是模仿SIS。然而,这也改变不了他们势不两立的现实。

  一九三九年末,英国情报人员迫切需要招募德国抵抗组织成员推翻工人*统治,施伦堡少校(他那时还没晋升为少将)通过他在中立国荷兰的特工获知这一消息,遂向海德里希提议假扮成抵抗组织成员,到伦敦和英国「表亲」取得直接联系。

  「直接绑架他们。」海德里希说。

  「我反对,这么做是杀鸡取卵。」少校说。

  海德里希拔出他的绿色水笔在任务书下签了字,说,「去绑架他们。」

  少校不悦地走出上司的办公室,几天后出发前往荷兰边境市会见英国情报官员斯蒂文斯少校和贝斯特上尉。

  英国人比预定的时间晚了两小时(其实他们开车在咖啡馆外绕了两小时),施伦堡少校喝了九杯咖啡,抽掉十五支骆驼烟,才看见一辆别克汽车停在门口,里面走下两个人,他站起来走出去。但这时一辆SS汽车撞破了荷兰边境检查站,局面一片混乱,没有人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少校走到门口时一个人拔出左轮手枪猛敲了一下他的脑袋,作势要朝他开枪,但另一辆停在咖啡馆转角处的SS卡车全速冲过来,拿手枪的人被撞翻。少校跑回他自己的车里,另一个SS士兵拿枪指着他。

  「你在干什么?」一个SS班长大声叫道,「你没看到这是少校吗?」

  「这是哪个少校?」士兵茫然地问,「是敌人的还是我们的?」

  班长定睛看了看施伦堡少校,发现他的容貌和刚刚被逮住塞进对面那辆卡车里的贝斯特真的很像⋯⋯他又凑近点看,确定自己看到的不是幻觉。「应该是⋯⋯我们的⋯⋯」班长说。

  「啊,当一个人干这一行干久了,像你我一样,他遛狗时都能看见幻觉。」许多年后,赫尔弗里希上校这么对少校感叹道。

  二、沃尔夫上将的行踪

  一九四四年六月二日,消息传来说马克•克拉克元帅将于两天后率盟军进驻罗马,有必要部署一次反攻。六月三日清晨,沃尔夫上将的副官赫伯特•戈兹把计划念了一遍给他听,请他作进一步的计划。

  「我现在没时间。」沃尔夫上将说完,在部署计划下签了字,走出了办公室。

  戈兹的部署非常好,就和历史上所有著名战役的部署计划一样好:

  「第几师在将于何时到达何地,第几师将于何时到达何地,他们将在何处会师,狙击手应该隐蔽在何处,如何阻拦伞兵师,协力摧毁敌人」等等,等等,每一个细节都安排周密细致,只不过,和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战役一样,部署没有,也不可能,付诸行动,没有一个士兵在指定的时间到达了指定的地点。

  傍晚时,秘书把计划复印了两百份,戈兹找来一个年轻的传令官,让他把它们交给沃尔夫上将处理。他带着这项重要的任务赶到上将的军营。

  「他走了。」上将的一位侍从说。

  传令官马不停蹄地找到另一位经常和上将一起工作的将军。

  「他也不在。」一个年轻的士兵说。

  「他们不会让我为这延误负责吧。」传令官的脑海中浮现出卡尔滕布伦纳阴森的神情。他饿着肚子开着车在军营里转了好几圈,到处都找不到上将。有人说他和另外一位将军开车去医院了,上将生病了。传令官匆忙地赶到医院,医生说上将二十分钟前开车去机场了,他病得很重,必须回柏林治疗。传令官又赶去机场,他绕着候机室又开了好几圈,没有看到上将。最后他发现上将斜靠在机场跑道边的电话亭上和某人交谈,虽然那天雾很重,还是晚上,但他还是一眼就认出那高瘦的人就是上将了。作为下级军官,传令官本来应该站在旁边等着,但他意识到自己肩负重任,就直接走了上去。上将转过身来,听他说明来意,微微皱了皱眉头,一言不发地把部署计划从他手中抽出来,对折两次,塞进制服内侧的衣袋里,走向飞机。

  「你觉得上将是碰巧生病的吗?」同在机场的一个军事参谋望着正在启动的螺旋桨问年轻的传令官。

  七小时后,沃尔夫上将的飞机在柏林降落,他开车回到办公室,去向他的上级汇报工作,在接待室里看到施伦堡少将,他站在窗口。「啊,每到夏天,首都就空空荡荡了。」上将走上前去有些伤感地说。「不错,这就是勾结外敌发动政变的最好季节。」少将一边从口袋里摸出骆驼烟一边和蔼地笑着回答,他的蓝眼睛在阳光下显得更加亮晶晶了。「你就是为了这个才回来的吗?」他又问。上将没有说话,每当他看见他的同事露出这样的笑容,都会感到背脊上一阵发冷。「他一定全知道了。」上将心想。

  「德国军队群龙无首,盟军在罗马没有遭遇任何抵抗,加拿大军队长驱直入⋯⋯」他们听到播音员在新闻里这么说道。

  三、「战争首先让我们忘掉了自己,就像复活节的狂欢过后遗忘在壁橱里的大衣一样。」施季里茨上校不无伤感地说。「遗忘在壁橱里的大衣⋯⋯亲爱的上校,告诉我,你是什么时侯学会作诗的?」施伦堡少将瞥了他一眼问。「报告,从一九三三年工人*上台后。我的诗作受到过戈培尔部长阁下的嘉奖。」上校回答。「难怪你现在会在这里,真正的诗人都被部长阁下驱逐出境了。」少将说。上校:「⋯⋯」

  四、「你在哪学的这么好的枪法?」施伦堡少将问施季里茨上校。「在莫斯科军事学院。」上校脱口而出,然后担心是不是说太多,立刻又问,「你的骆驼烟是哪里来的?」「是布鲁克元帅托我的特工从雅尔塔带过来的。」少将也脱口而出,然后担心是不是说太多。「我是在开玩笑。」他们同时脱口而出。然而一切都太晚,卡尔滕布伦纳的爪牙出现了⋯⋯

  七、一九四五年六月,哥本哈根英国军情六处办公室内(原德国海外情报部办公室)。贝斯特上尉为前来投降的施伦堡少将和施季里茨上校分别拖开一把椅子,英国人的礼貌让少将大为赞叹。「很高兴再度见到您。」上尉说,「很抱歉一九三九年时我的属下把您打昏了。」「很抱歉一九三九年时我的上司把您劫持了。」少将回答。他们非常愉快地就如何阻止布尔什维克主义入侵欧洲的问题进行讨论,这让上校十分郁闷,因为——他不会说英语(Abwehr有把不会说英语的特工派到英国去执行任务的历史)。过了很久,上尉让他的下属把少将和上校送回牢房里去,他们发现上校直挺挺地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他喝醉了,卫兵无法把他搬起来。「让他去,」少将说,「喝醉的人,尤其是外国人,尤其是俄国人,尤其是在晚上,总会担心找不到回酒店的路,这种担心很快就会让他清醒起来的。」贝斯特上尉的额头上滴了一滴汗下来。立即排查德国投降军官中的USSR间谍,回到办公室后,他下达了这样一道命令。

  : 这个剧本叙事技巧中的古典气息自然不用多说,需要说的是,谢谢,勃列日涅夫时代举止优雅的好演员们,把这些德国军官也演得如此具有古典时代的军官气质。

  《春天的十七个瞬间》影评(七):新旧版优劣

  新版于前几年在CCAV8首播,旧版在70年代就播出过。

  配音:新版配音特色少,也许显得更现代,但翻译腔浓厚,比较流水化。

  为史基里茨配音的徐涛比张云明更有气势,说话掷地有声。张云明声音较柔和,而主角是很有自信,在组织内衔级较高,他的声音不适合配史基里茨。

  为缪勒配音的白涛完败于张家声。张家声是旧版中最大亮点,游刃有余地表现出缪勒的老辣、阴险与处变不惊,霸气的风格力压张云明,这点白涛无法企及。

  为希姆莱、舒伦堡配音的两位演员毫无特色,两人在办公室密谋监控媾和的一幕表现得非常平淡。而旧版中,希姆莱的阴森、狡诈与自保体现得很成功,舒伦堡的配音显得有些玩世不恭,符合他的娃娃脸与爱笑的形象。

  为卡加(凯特)配音的新演员不如旧版,旧版能够表现出卡加自信过头、有些蠢笨的特点。

  不过新版绝非一无是处。最大的改善是背景音的消解。旧版中很多背景音盖过配音,对话、动作声等根本听不清。新版在这一点上处理有效,保证了播出质量。节奏更加紧凑,删减了一些无关环节。例如舒伦堡在办公室里与史基里茨畅想在瑞士度假情景和吟诗讨论,这个情节对全局影响甚小。

  《春天的十七个瞬间》影评(八):叙事的节奏

  《春天的十七个瞬间》这个片子,跟现在的电视剧差别很大。

  第一集片头,就是施季里茨开车、主题曲《瞬间》响起的那一段,我看了好几遍才发现这是真正的片头——每个镜头都是从正片中剪出来的,不是施季里茨和扎乌里赫夫人开车回市区啊。不过这不重要。第一集其实施季里茨没干什么,他审天文学家是个闲笔,与神甫谈话是执行舒伦堡的命令,然后就回家接受莫斯科的任务。第二集,他一边思索与美国谈判的可能人选,一边派克劳斯接近、试探神甫,最后打死了克劳斯。他这么做主要是为舒伦堡做好用神甫的准备,还没有想好自己怎么行动。第三、四集,他认为西方绝不可能与刽子手希姆莱坐在一个谈判桌上,做出了直接去找希姆莱的错误决定,结果舒伦堡阴差阳错救了他,并使他领会到谈判的发起者正是希姆莱。到这时施季里茨心中才有了明确的计划,即利用舒伦堡的精巧掩护破坏谈判。第五集,施季里茨找鲍曼做行动的靠山,并说服了普列施涅尔教授和施拉格神甫为他工作。第六集,凯特暴露,施季里茨必须营救她,他利用舒伦堡和穆勒之间的矛盾做到了这一点。第七、八集,穆勒发现皮箱上的指纹,施季里茨陷入危机,剧情越来越扣人心弦。此后局势朝着施季里茨预测的方向发展,虽有意外但最终也被化解,他圆满完成了任务。

  不少观影者提到节奏缓慢,也许他们已经习惯了主角第一集就大显身手。是的,施季里茨在故事的开端并未显出任何特别之处,他看上去和保安局的其他人没有什么区别,甚至可以说完全融入了那个环境。而这难道不是最成功的潜伏吗?作为舒伦堡信任和欣赏的人,施季里茨执行他的命令是工作常态,在这样一个头等聪明人眼皮子底下耍小聪明、无事生非绝对是危险的。当事情并不明朗、一切有待探寻的时候,施季里茨能做的就是第一、二集所展现的。换言之,这个叙事的节奏,就是施季里茨正常的工作节奏。第四集心中有了明确的计划之后,就开始利用各方矛盾来实施和完善。因为做好了复杂的架构,施季里茨的每一个行为都有合理的解释——这正是他的天才之处。祖国交付的任务必须完成,但情报工作的原则是借力打力,利用敌人的阴谋玩阴谋,这个机会既是偶然的也是自然的,水到渠成,不落痕迹。看完《春天的十七个瞬间》,我甚至认为谍战剧的叙事节奏是唯一的,简直难以想象另一种叙事节奏的存在。

  《春天的十七个瞬间》不愧为“非凡的影片”。顺便说一句,施季里茨身上对立性的东西很少,他沉稳、冷静,有内在的激情,有优雅的情调,但大概没有“孤胆英雄”的想法。还是“好样的施季里茨”最适合他。

  《春天的十七个瞬间》影评(九):转一篇非常清楚明白的剧情梗概

  原载:《世界博览》杂志1988年第10/11期

  作者:凌云

  题:春天的十七个瞬间

  ----------------------------------------

  1945年2月,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

  德国党卫队旗队长、负责侦查工作的帝国保安总局六处的工作人员马克斯•奥托•施季里茨在紧张地忙碌着。他风尘仆仆地赶到一个监狱,了解被捕的牧师希拉克的情况,并以旅队长有指示为由,将其带到一个饭馆。饭馆老板殷勤地将他们让到坐位上。施季里茨要了两份咖啡,和希拉克聊起来。当他确信希拉克主张“为了反对邪恶,教会允许使用暴力”后,向党卫队旅队长、帝国保安总局六处处长舒伦堡做了汇报。另有所图的舒伦堡一听说牧师同意与自己合作,马上决定释放他。

  1945年2月13日,党卫队大队长克吕格尔在向老谋深算的帝国保安总局局长卡尔登布龙纳汇报未能炸毁克拉科夫城的原因时,无意中提到施季里茨完全了解炸毁行动,这引起了卡尔登布龙纳的怀疑。

  夜里,施季里茨冒着炮火回到寓所,打发走佣人,挂好黑色窗帘,开始聚精会神地收听苏联广播电台关于地质矿产分析报告的播出。原来,施季里茨名为党卫队旗队长、帝国保安总局六处工作人员,实际上是苏联侦察机关的马克西姆•马克西莫维奇•伊萨耶夫上校。这天,他从广播的暗语中收到中央给他的一个任务:在瑞典和瑞士曾出现过德国国社党和党卫队保安部门的高级军官,企图与美国情报机构的艾伦•杜勒斯的工作人员联系。要他搞清这一行动的性质,是故意制造的虚假情报,还是高级军官个人在寻找接触,或是完成柏林方面交给的任务。如果是完成柏林的任务,必须弄清是谁派去的,即帝国高级领导中谁企图与西方联系。

  施季里茨默默地沉思着,他虽不知这任务是斯大林下达的,但知道这任务的复杂性,要完成它,只能在帝国最上层的人物中寻找。

  次日一早,施季里茨独自驾车来到一片树林中,安排他的密探克拉乌斯接近希拉克牧师,注意牧师对共产党员的态度。在一片杂乱的枪声中,克拉乌斯跑到教堂,牧师希拉克收留了他。在林中漫步的施季里茨见事情进展顺利,驾车返回柏林。

  酒馆里,施季里茨一边与扎乌里赫夫人下棋,一边默默地思索着,希特勒总部首脑人物的形象,一个个出现在他眼前。

  这时,卡尔登布龙纳也已加紧对他的监视。

  2月15日,施季里茨与克拉乌斯见了面。克拉乌斯兴致勃勃地告诉施季里茨,当他自称是集中营里逃出的共产党员时,希拉克不仅收留了他,而且答应帮助他找到同志。施季里茨看着这个以告密、害人为乐趣的恶棍,不动声色地要他写一张要求休息的字条。然后利用与他在河边漫步的机会,掏出手枪将其击毙在河里,接着烧毁了密探与牧师的谈话录音。

  施季里茨经过周密的分析,认为党卫队首脑希姆莱是一个能控制军队和党卫队、在帝国政治舞台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具有与西方媾和的可能。他决定直接与希姆莱打交道。

  为了取得苏联总部的支持和帮助,施季里茨直接来到他的报务员埃尔文和凯特的住地。他提醒怀孕的凯特,生孩子时到别处去生或用其他语言喊叫,不要暴露自己是俄国人,然后与埃尔文一起驾车来到树林里,给总部发了电报。

  这时,保安总局四处处长、党卫队分队长缪勒正式将调查施季里茨的工作交给了四处工作人员阿斯曼。

  向总部发报的第二天,施季里茨驾车去找埃尔文,以便得到苏联侦察机关的指示,然而一枚重磅炸弹已将两个报务员的住处炸成一片废墟。

  凯特被人从破砖碎瓦下解救出来。由于生孩子时的喊叫,她暴露了自己的俄国人身份,保安总局的官员以保险公司代理人的身份,一再找其纠缠。

  党卫队参谋长卡尔•沃尔夫将军即将代表希姆莱和舒伦堡一同前往瑞士与西方代表谈判。为了在沃尔夫暴露时不至牵连自己,舒伦堡决定采取掩护措施:寻找不属于他们的人在必要时与西方代表该判,然后将材料转交给元首,需要的话,作为舒伦堡侦查的成果,必要时牺牲沃尔夫。而舒伦堡的名单中完成这一任务的候选人就是施季里茨和被他监护的牧师希拉克。

  与总部失掉联系后,施季里茨的工作陷入困境。为了完成任务,他直接撞到了希姆莱的办公室。令人吃惊的是,他怕见到的舒伦堡也在这里。施季里茨只好编造了一个来见希姆莱的理由。而舒伦堡却借机要他派牧师希拉克去瑞士“寻求和平”,并要他在瑞士住五天。

  施季里茨意外地得知谈判正准备进行,而谈的人正是希姆莱。施季里茨决定引导希拉克,使他利用教会的关系,破坏希姆莱的计划。

  施季里茨同时考虑,他需要一个地位相当于希姆莱、能够支持他的人。他想到了鲍曼。鲍曼是希特勒的党务部长,不仅为希特勒准备重要政治讲话的提纲,而且要在每天早上向希特勒报告国内外重大事态,甚至元首是否接见戈培尔,是否邀请墨索里尼吃午饭都要他决定。施季里茨决定选择马丁•鲍曼来支持自己。

  这一天,鲍曼收到了一封有着“绝密亲收”字样的信件。写信人告诉他,有人要背着元首与西方腐朽的民主国家的代表在瑞典或瑞士搞阴谋,要求他在第二天到“阿姆一挪耶恩一托尔”旅馆门口见面。

  鲍曼坐在豪华的办公室里思索着,怎么回事?挑拨离间?精神错乱?他想给盖世太保的头子缪勒打个电话,又怕信的作者是盖世太保的人,而缪勒又正巧参与了此事。思来想去,最后没有拿定主意。

  约定的时间快到了,施季里茨驱车前去与鲍曼会面。为了防止意外,他开车绕了一个圈子。然而他刚走进距约会地点很近的一个酒吧,就有一男一女走了进来。施季里茨一眼就看出,这是尾巴。

  他一边喝着啤酒,一边想“能出什么问题呢?”他想到了埃尔文和发报机,后悔事情过后只满足于打电话,而没到各医院去查找凯特。他起身穿过花园,推门走进经常与自己的密探会面的自然博物馆。

  早上,他通过秘书处假装给克拉乌斯发了一封密电,让他点分赶到博物馆。他所以这样安排,一是让大家知道,他将与自己的密探在博物馆见面,如果有人对他在博物馆出现产生怀疑,这封密电就能成为辩解的证据。其次,他也要间接说明克拉乌斯的失踪与己无关。但是鲍曼没有来,他正在出席希特勒召集的会议。

  在帝国保安局缪勒的办公室里,缪勒正在阅读一份关于施季里茨行踪的密电。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缪勒拿起听筒,是舒伦堡。他告诉缪勒,有人跟踪施季里茨。缪勒毫不掩饰,直言不讳地承认是自己的部下在跟踪他。

  夜幕降临,缪勒的部下仍然严密地监视着施季里茨。

  与此同时,希姆莱派往瑞士与美国杜勒斯谈判的沃尔夫已到达意大利。

  情况相当紧急,施季里茨在与组织完全失掉联系的情况下,只好冒险来到牧师希拉克的住处。施季里茨告诉牧师,那个自称是马克思主义者、被他留宿过的人是密探和盖世太保的奸细,他已将牧师咒骂元首的话录在磁带上。同时,施季里茨还告诉牧师,他的妹妹与孩子非常危险。牧师听后很气愤。施季里茨不能暴露自己的身份,只是很巧妙地告诉他,磁带已经销毁,只要他能去瑞士找国际上有影响的教会领袖,告诉西方国家代表,希姆莱派去的谈判代表不是为了和平,他的妹妹和孩子就不会有危险。牧师疑惑地同意了。

  医院里,以保险公司代理人身份出现的特务告诉值班医生,要严密监视凯特与外面的联系,然后来到凯特的房间,以领取补助金要有人做保为由,询问凯特亲友的姓名地址,凯特告诉了他。

  帝国保安局内,施季里茨从工作人员罗里甫处见到了埃尔文内装发报机的皮箱,得知了凯特的医院地址。虽然他不知皮箱上发现了他的指纹,但他还是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立即赶到旅队长舒伦堡的办公室,告诉他自己跟踪了八个月的女发报员连同她的发报机被缪勒的人带走了,缪勒将案子交给对发报机一窍不通的罗里甫,是会坏事的。施季里茨要求舒伦堡批准自己亲自把那女人带来,审出结果后再交给缪勒。施季里茨特别强调,他不是贪功,而是为了工作。舒伦堡听后觉得很有道理,就答应了。

  施季里茨来到医院,支开护士,独自一人进了凯特所在的医院隔离室,将凯特带走了。

  根据施季里茨的安排,凯特承认自己是发报员,但不知道密码,是埃尔文与上级联系,并以准许孩子留在身边为条件,答应为帝国保安局做事。

  缪勒花了足足一个半小时研究施季里茨对女发报员的审讯记录和录音,但除了承认施季里茨能干外,找不出任何破绽。

  1945年3月10日晚上,施季里茨准备去防空洞,走到一个房间门口,发现门没锁,便推门而入。原来这里是政府通讯联络室。每一部电话都能直通元首的地下避弹室以及鲍曼、戈培尔、戈林的办公室。施季里茨拿起听筒,接通了鲍曼的办公室,与他约好了见面的时间和地点。

  深夜,施季里茨一边吸烟,一边若无其事地步行在寂静的马路上。他走过一辆停在路边的小汽车,来到街口,不动声色地向两边扫了一眼,便迅速回转身来,疾步跨上那辆汽车。早已坐在车上的鲍曼马上摇起了与司机相隔的窗玻璃。施季里茨语气诚恳地对鲍曼表示感谢后,便毫无保留地将他所知道的有关希姆莱与西方国家代表谈判的事和盘托出。

  施季里茨的工作加快了步伐,希姆莱和缪勒的工作也加快了步伐。当缪勒意外地发现,从政府通讯联络室打电话给鲍曼的人在电话机上留下的指纹与发报机皮箱上的指纹相同时,他不由一惊。他意识到,在帝国保安总局内有共产党的间谍人员。他要求希姆莱批准他悄悄地搞到帝国保安总局内全部工作人员的指纹。希姆莱同意了。

  缪勒同时对鲍曼的司机施加压力。然而与后座隔着一层玻璃开车的司机,只供出有一人上车,却讲不出一句他们的谈话内容。

  就在希姆莱和缪勒一筹莫展之际,施季里茨在与舒伦堡进行了一番周密的准备之后,已受舒伦堡的委托,前往边境为牧师的出国开辟道路。

  火车飞速地前进着,与施季里茨同车前往瑞士的,还有他过去助手的弟弟普列史涅尔。他是受施季里茨委托,前往瑞士伯尔尼与莫斯科侦察机关取得联系,汇报工作。

  牧师希拉克顺利出国了。普列史涅尔却因为忘记施季里茨的嘱托,在自己说出暗语、对方没有回答的情况下,将对方当作自己人,把全部实情告诉了隐藏在接头地点的敌人。

  施季里茨回到住处,缪勒派来的赫尔道夫按照缪勒的指示,说缪勒正在调查他,而且掌握了不少材料,要他与自己一起到中立国去。施季里茨看穿了他的真实意图,将计就计把他打昏,送到缪勒处。

  这时,缪勒刚刚得知普列史涅尔在伯尔尼代发的两封电报的密码与俄国发报员用的密码完全相同。他见到施季里茨带着赫尔道夫进来,感到很为难。施季里茨走后,他让部下将施季里茨刚用过的水杯拿去提取指纹。不久,工作人员报告杯子上、发报机皮箱上和电话上的指纹是同一个人的,党卫队旗队长施季里茨的。缪勒立即下令向边境及所有的哨所拍发密电,全体出动搜捕施季里茨。

  得到命令的纳粹特务们立即行动,搜查了施季里茨的住宅。在边境哨所及各交通要道,特务们对照着施季里茨的照片,进行着检查。就在这时,已经两昼夜没有合眼的施季里茨因为过度疲倦,在返回柏林的汽车里睡着了。

  历尽艰辛的希拉克牧师终于来到瑞士的伯尔尼,找到了杜勒斯的工作人员。但他们执意不肯告诉牧师应该与盟国哪一位代表取得联系。无可奈何的希拉克只好去教堂,找到了代表教会和教皇的丘列。丘列了解希拉克的情况,经请示梵蒂冈,将沃尔夫在伯尔尼与西方国家代表谈判的详情告诉了希拉克。

  就在这同一时刻,罗里甫来到报务室,以冻死孩子为威胁,逼凯特说出实情。凯特宁死不屈。

  缪勒命令将牧师的妹妹和孩子抓来。然而在阿斯曼赶到的前一天夜里,施季里茨已用汽车将那母子转移。缪勒气急败坏,命令将普列史涅尔从伯尔尼弄回国。

  普列史涅尔心旷神怡地游完了动物园,正准备到鲜花大街的接头地点,忽然想起临行前施季里茨一再叮嘱,要先看看大门左边二楼的窗户,如果窗台上摆了鲜花,说明组织已被破坏,千万不能进去。他走到鲜花大街抬头一看,不禁吓了一跳,窗户上果然摆着一盆鲜花。这时,他想起前天来这儿说了暗语后,对方没有回答,自己就进去了,而且把一切都告诉了对方。他明白,他不但毁了自己,大概也毁了施季里茨。严酷的现实使他顿时警觉起来,他发现自己已被跟踪,便闪身进楼,几次要甩掉尾巴,但为时太晚。万般无奈,他拿出施季里茨交给他的烈性毒药吞了下去,推开窗户,跳楼身亡。

  普列史涅尔死了,施季里茨却出现在帝国保安总局的办公楼里。他边走边考虑自己目前的处境。他知道,赫尔道夫在调查时已了解到他过去的一些工作情况,但他还是准备决一死战。

  缪勒的办公室到了。施季里茨正为自己比约定时间迟到分钟而歉疚时,缪勒却和颜悦色地请他出去。

  机房内,凯特刚刚从昏迷中醒来,罗里甫就打开门,把孩子的衣服一层层剥去。这种残酷行为激怒了旁观的佣人戈里姆特。他忍无可忍,开枪打死了罗里甫和帮凶巴尔巴拉。

  缪勒将施季里茨带到装有刑具的地下室里。他告诉施季里茨,在后者用过的杯子上取下的指纹与电话机上取下的指纹完全相同。他声色俱厉地质问施季里茨:“您在戒备森严的机要室里打完电话后,还干了些什么?”施季里茨毫不掩饰:“我与党务部长鲍曼见了面,并和他呆了两个小时。至于我们的谈话内容,很自然,我是不能告诉您的。”

  被顶得张口结舌的缪勒不甘心,又声嘶力竭地要施季里茨解释,为什么在俄国报务员的皮箱上发现了他的指纹。施季里茨平静地说“这皮箱我在罗里甫的办公室里检查过。”缪勒却得意洋洋地说:“您的指纹是盖世太保发现的,那时皮箱还没送来。”施季里茨暗暗吃了一惊。他不知道自己的指纹怎么会印在皮箱上。这时,缪勒又拿出一封密电,是施季里茨让普列史涅尔带往伯尔尼的密电。施季里茨意识到苏联侦察机关没有接到电报,一无所知,而自己则随时有暴露的危险。他想,普列史涅尔不是胆小鬼,就是笨蛋,或是奸细、败类。

  施季里茨尚未想出对策,有人报告罗里甫被害。缪勒赶快带人直奔现场,凯特和孩子已经无影无踪。他们四处搜查,毫无结果。

  回到保安局,施季里茨告诉缪勒,前天早上他的汽车在路上受阻,下车时,曾帮助一妇女推过车,搬过皮箱。当时有两名等察在场,可以作证。

  为了弄清真相,又不惊动盖世太保其他人,缪勒让施季里茨坐在自己的汽车里,与了解此案的阿斯曼等人一起,一个一个地询向警察。终于,有一个年轻警察证实,在封锁克佩克尼大街时,施季里茨出示了证件,自己让他走了过去。当时曾看见施季里茨帮助一位妇女推过儿童车,还帮她把从车上掉下来的东西搬到人行道上,好像有皮箱。

  施季里茨重新获得了信任。

  在瑞士伯尔尼,希拉克牧师紧张地工作着,他搞到一份保安局重要代表、希姆莱的好友贡根罗埃公爵与美国杜勒斯的谈话记录。同时确切得知谈判已正式开始,参与谈判的是希姆莱的私人代表卡尔•沃尔夫和美国情报机构全权代表杜勒斯。

  两天后,莫斯科收到了这份确切情报。

  帝国保安总局内,施季里茨与缪勒开始了开诚布公的谈话。施季里茨告诉缪勒,他5点与鲍曼相见,若干掉他,对缪勒未必有利。一心想巴结鲍曼的缪勒,执意要帮助施季里茨,并要与鲍曼一起干,最后他要施季里茨将他们的谈话录音给他听,施季里茨答应了。

  当缪勒从谈话录音中得知施季里茨为他说了话时,很是得意。这时,施季里茨接到凯特的电话,便告诉缪勒,希姆莱要自己马上去一趟。

  施季里茨开车飞驰而去,拐弯处,凯特抱着孩子上了车。在离舒伦堡的住所还有一条街时,施季里茨停下车,走进舒伦堡家。

  施季里茨告诉舒伦堡,缪勒好像已知道沃尔夫的使命和牧师的行踪。他要舒伦堡给他写张条子作为最可靠的证件,然后马上赶到伯尔尼去引导牧师。危急中,舒伦堡答应了。施季里茨拿着化名的两张护照,驾车载着凯特和婴儿通过了边防站,来到瑞士伯尔尼。

  餐馆里,他与牧师见了面,得知杜勒斯与沃尔夫的谈判正在进行,立即给苏联侦察机关拍了电报,并要求与联络员见面。

  苏联侦察机关收到施季里茨的报告,一面派联络员与施季里茨会面,一面由外交人民委员召见英国驻苏大使,正式转交了苏联政府的照会,告诉英国政府,苏联政府不能容忍英美司令部代表背着苏联在伯尔尼与德国司令部谈判。

  施季里茨从牧师处得知,美国代表相信了希姆莱,谈判非常顺利。他决定采取步骤,施季里茨来到德国驻瑞士大使馆,参赞接待了他。施季里茨向他要了一个房间和录音机,随着磁带的转动,杜勒斯与沃尔夫的谈话清晰可辨。施季里茨命令参赞马上给党务部长鲍曼发密电。在给鲍曼的密电中,施季里茨要求鲍曼,“必须采取紧急措施,寻找借口召回‘X’的代表。”鲍曼接到电报后,立即通过卡尔登布龙纳向伯尔尼发电急召沃尔夫回国,但这封密电的内容被舒伦堡收买的发报员报告给了舒伦堡。

  飞机场上,根据卡尔登布龙纳的命令出动的警车和盖世太保地下监狱苦卫队正焦急地等待沃尔夫的到来,然而舒伦堡亲自到机场,接走了沃尔夫。刽子手们束手无措,只好眼睁睁地放走了他们。

  希姆莱为沃尔夫谈判之事被鲍曼得知而大动肝火,舒伦堡则告诉他,可以为沃尔夫编个神话,说他潜入伯尔尼正是为了揭露那些寻求单独媾和的阴谋分子。

  鲍曼赶到希特勒处时,得知他正在接见党卫队领袖希姆莱。鲍曼意识到自己输了。

  施季里茨已连续几个晚上光顾“滑雪者”酒吧,他期待能与联络员会面。这一晚,联络员终于来了。他告诉施季里茨,苏联侦察机关希望他能返回德国,同时分给他两位长期潜伏在波茨坦和韦德丁而没有动用过的报务员。施季里茨同意了。

  1945年3月24日,施季里茨,不,苏联侦察机关的马克西姆•马克西莫维奇•伊萨耶夫上校信心百倍地返回柏林。

  《春天的十七个瞬间》影评(十):势均力敌的游戏

  【Tip:觉得文章太长的话就看倒数第二段好了,我写这么多其实就是为了引出倒数第二段的。】

  如果这不是战争和间谍题材的影视剧中最优秀的,至少也是最优秀的之一。它为什么吸引人?是什么特质使它能让观众——或者仅仅是我——反复观看?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有必要对比一些同题材的影视作品。在我的印象当中,一些战争题材电影浅显直白地传递反战信息(《西线无战时》);一些用宏大壮观的视觉效果突显残酷(大卫•里恩和邦达尔丘克);一些热衷于谴责和反思,表现战争给人造成的创伤(《莉莉玛莲》),一些正好相反,明白地告诉人们战争中的道德律只能是模棱两可的(《影子军团》)。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别让好莱坞的影视剧编导们渴望尽情地攫取图像的力量,渲染截然对立的正义同盟和邪恶轴心,不错,许多好莱坞电影有一种把善恶分得一清二楚的爱好。一些间谍题材电影强调场面,一些拷问道德(《柏林谍影》),一些关注一方的movement,对另一方的counter-movement轻描淡写(《锅匠裁缝》)。

  与上述凭印象简单分出的四类构成反题的电影我能想出两部,一是《大幻影》,它是完全通过含蓄和间接的方式来表现战争,那里面的主角尚未经历种族灭绝的浩劫,他们是来自旧时代的彬彬有礼的绅士,老派贵族们不分国籍,都像大文豪笔下的安德烈公爵一样,既具有知识分子式的怀疑和悲伤,又将保卫国家的荣誉视为自己最高的责任。二是《海的沉默》,里面的德国军官和《大幻影》里的鲁芬斯坦上尉很像,同是生于老派知识分子之家,喜好古典时代的悲剧作家拉辛,被自己崇高的道德感折磨得憔悴不已,连两位法国人也为之动容。知道写这出这么个德国军官形象的维尔高尔是法国抵抗组织成员后,我对他想像力产生无法言说的尊敬。

  《十七个瞬间》是个时长八百五十分钟的电视剧,今天的影视作品已经不太可能以这样的节奏、长度和语气来表现这么个悬疑故事。篇幅的长度不仅可以让它的节奏显得像如歌的行板,也让它得以细致地表现形形色色的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每个人物各自性格的复杂,将敌对双方的movement和counter-movement都完全展开,外加对于道德困境的讨论。如同一个人要就一个包含着多个小问题的议题写一篇论文,要将每个论点充分展开,篇幅必然不会只有一百二十个汉字。

  知识分子——尤其是上了年纪的——通常都能打动我。当观众敬爱的施季里茨上校对遭迫害的施拉格牧师说教会上千年来都在使用暴力驱逐异端的时侯,当他问他,假如某个仇恨当前统治的年轻人要去刺杀某位官员,而那官员有三个小女儿和一个瘫痪的妻子,您会怎么做的时侯,一瞬间我以为我是在听桑德尔讲课。这样的问题本质上等同于桑德尔《公正:该如何做才好?》中给出的,为救五个孩子而轧死一个孩子是否合乎道德的两难困境,区别在于数量,即为救许多人而将三个无辜的小孩限于绝境。牧师说不出话来,他有很强的正义感,擅于思考,金钱收买不了他,严刑拷打也无法折断他。这位诚实善良的老人没有阴影,自己没有心计,目睹并亲身经历了种种恶行之后,也还是想像不到别人的恶,一个伪装成善者的诱供者来敲门恳求,他就答应。他永远被自己严格的道德律约束着,坚决不肯妥协,不愿意用恶人的手段对抗恶人,他不断在思考那些不可能有固定答案和结论的问题,这对他来说充满乐趣,可是如同上校说的,他的思考和善心对那个世界毫无意义。自私的阴谋家还是要利用他,拿他的姐姐胁迫他,该抛弃的还是要被抛弃,「异端」还是要被烧死,西方还是可以背着他们的布尔什维克同盟和轴心国秘密会谈,还是会为在政治博弈中获胜在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时放走部分战犯,可以随时杀掉某个伊斯兰国家独裁者,我们也还是可以给巴基斯坦送武器。物理学教授普莱什纳是那种仰望星空思考人类终极命运却不注意到脚下有坑结果跌进去的那类知识分子,他智商高到可以发明新的物理学理论,却忘记了进房间前要先看一眼窗台上是否有花,最后吞下毒药从三楼窗口跳下来。他们都是纯粹的善者,可善者并不都是克拉克•肯特,能飞檐走壁,能一劳永逸地清除所有的恶,善的意图和好的结果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也许正因为如此,人们才能轻易接受《青春禁忌游戏》中瓦洛佳的策略:「有时不得不妥协,比方说,崇高的目标要求我们暂时地修改一下为人处事之道」,却不意识到其实相反的修辞同样成立:低级的目标让我们彻底修改了高尚甚而是基本的处事之道。

  这个作品和《大幻影》相似的一个之处在于,全片都在用一个一个小事件来弱化敌对双方之间的敌意,而非强调是一个大无畏的好人深入虎穴(上校确实是个勇敢的好人,我没否认这一点)。一开始施季里茨上校的顶头上司施伦堡少将知道不会有战胜的可能,提出该尽早求和(我一直认为此人乃是本剧中最佳反派,后面再说)。作为间谍的上校看上去必然要和敌人一模一样,他对这个国家的人民很了解,能从对方说话的口音中判断出那个人来自哪个地区,和他密切交往多数都是德国人——各种各样的德国人,有自私的,有无私的,有坚强的,有软弱的。有一个场景是他在轰炸过后的废墟中间开车,回想起曾经见过的坚定的德国共产主义者塔尔曼,此人被他视为这个国家的希望。后来在去瑞士的火车上,上校偶然遇到一个将军,发了很多幽默的牢骚之后,他论及德国必败的最终命运,不禁热泪盈眶,「我们的失败,会让几代可怜的德国人回想起来都感到心碎」,上校看着他,也被触动。上校是用「为德国」说服了牧师和教授跟自己合作(他有几分真心就再说)。这个作品从头到尾没有在宣传任何一种主义,但是我们从这些细节当中可以看得出来,有一种家国情怀是任何一个有品格的人都拥有的,它不分国界。街道两边残破的建筑物和扎乌里赫太太阵亡的儿子在提醒着一件大家都知道的事:战争拖得太长了,对敌对双方都是如此。与上述所说相反的是,用台词兼或旁白来挑明立场或身份一致的人,他们友好表面之下隐藏着的紧张,乃至致命的敌对:上校一开始不知道真正的对手就是他的「老朋友」兼上司施伦堡少将,秘密会谈正是他的主意;邪恶轴心的内部高层人士亲热地握着手,拍着对方的肩膀,其实暗地里都在图谋如何将对方置于死地,为达到这个目的「什么都干得出来」;正义同盟国领袖人物坐在一起商讨战后如何处置德国的问题,实则各自打着各自的算盘,过不了两年,两个国家就互相把对方视为邪恶的典范了,构成深受影视剧青睐的另一场战争。是啊,事情就是这么复杂,我们的主人公那么聪明也无法一眼看清全局,而且能看到的和真相十有八九是相反的。

  因为篇幅足够长,这个作品才可以做到不把善恶简单地对立起来,不仅如此,它更是刻意省略了我们所熟知的「恶」。它用了一些新闻录像带(其中好些可能是苏联红军的战利品),用旁白逐一简要介绍每个我们听说过的右翼狂人的所作所为,但这些不是为了谴责或制造视听冲击,因为「他们的所为已经不能让任何人感到震惊」,它们只是起到给观众提供些背景信息的作用。如果说这出戏深得我心的第一个原因是上面所说的「多样」和「相反」,那第二个原因是在于它注重一个官僚组织内部的结构和运作机制,而非强调宏观层面的二元对立(其实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看列维•斯特劳斯比较合适)。用面目狰狞的士兵和流离失所的平民来渲染「恶」和恐惧,这是比较常见的,看到这些以后抒发感怀,反思道德也是免不了的反应,只不过任何更加具有效力和力道都是建立在了解——如果不能说是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根据英国历史学家Gerald Reitlinger在The SS, Alibi of a Nation, 1922–1945一书中所写的,RSHA(帝国中央保安局)的复杂程度没有哪个官僚机构比得上,底下有上百个部门和分属部门,大概是韦伯科层制理论的典型例子。作为一个没有切身经历过那种复杂性的人而言,能够调动起我的思维的,是其中的最小单位是什么,如何构成,是什么职能,每一个小的单位如何互相作用或互相牵制或互相算计(这个可以表现得很幽默)。当然这么复杂的官僚体系是八百多分钟里面不可能表现得完全清楚的,就算这样,借用一个虚构的事件,只表现一点点——RSHA第六部海外情报部(党卫军旅队长兼武装党卫军少将施伦堡)和第四部秘密警察部(党卫军地区总队长兼武装党卫军中将缪勒)之间的勾心斗角也是好的。

  幽默感是处理严肃题材的影视作品让我喜欢的又一个重要原因,我一直认为幽默是一门伟大的艺术。《十七个瞬间》讲的是一个极其严肃的故事,秘密会谈的结果关乎几个国家及其人民的命运,然而从一开始它就非常幽默,每个人物的「机密档案」中对于他们各自性格的形容词基本没区别,官僚特征尽显无遗。每个人的档案中几乎都写到「他勇敢坚定,对同事诚实,对帝国的敌人绝不手软」,对比一下缪勒中将风使舵的惯例,这些人中几乎没一个人对同事说真话且对帝国的仆人也都绝不手软的作风,这种尖锐的反讽,让我不止一次地想到托尔斯泰写拿破仑接见巴拉绍夫将军时的情景——「他好像很肯定他从来不会犯错」,最后皇帝却不得不把军队扔在俄国一个人逃跑了。当然把档案里的brave and firm两个词理解为心狠手辣,就非常恰当了。

  我们的正面主人公施季里茨上校虽然险些因判断失误而一败涂地(正因为他会犯错才更让人信服和喜欢),但他毕竟足智多谋,逻辑思维强大的高手(大学时学的是数学和量子力学,更显出他卓越的智力),那么能晋级成为他的对手的反面人物,必然在智力上——绝非人品上——也必须和他旗鼓相当。如同人们会长久地对本因坊秀哉和吴清源对弈时的每一着津津乐道,而不会热衷于想像其中任何一位和业余二段棋手比赛时的情景(可能性好像也不存在),这样的比附不算太恰当,因为后一种智力比赛中严禁作弊,我想说的只是,任何一种游戏——从规则出发进行分类,把参与者分成胜败两组的活动,无论规则是光明磊落还是阴暗龌龊,只有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它才可能精彩,当然到了这一步,就道德伦理或灵魂自省无关了。

  不把善恶截然对立起来(这个本身是政治博弈,既然如此也确实不能谈善恶),意味着主要的反派人物就算人格有缺陷,但也不至于到惹人厌恶的地步,不会是以帮艾希曼助纣为虐的反人类杀手的面目出现的,不会让观众觉得被绞死也是死有余辜的。施伦堡少将确实算不上什么正人君子——我一直认为他,而非缪勒,才是上校真正的对手,因为提出和策划秘密会谈的其实是他一个人,不过离右翼狂徒也差得很远。少将的样子和蔼可亲(多亏塔巴科夫一张惹人喜爱的圆脸),大部分场合下以温和有礼的面目示人,一眼看去不是那么凶残可怕的。他能明辨是非,谨慎,识时务,懂妥协,难怪能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游刃有余。而他也相当自私,能想到的一系列——也许也是惟一一系列——问题,就是——如何把谎话说到白日见鬼也让人当真?如何为自己开脱罪名?如何保全自己?如何在战后销声匿迹?他和我们的正面人物的最根本的区别不在于绝对的善恶,而在于前者自私而冷酷,为达成目的随时准备好不择手段,背叛或陷害任何人;而后者无私而温情(不排除也有很冷酷的举动),同时他是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所效忠的组织存在缺陷,里面有些人会想当然,他也会抱怨(「你觉得我接到的命令怎么样?是在发疯,不是吗?他们那帮人以为我二十年没暴露就能无法无天,我去做希姆莱的副局长就好了!我也变成什么部长就更好!Hail Stierlitz!」),却仍然是出于对国家的忠诚情愿赴死也在所不惜。正是这样的特质让我相信他永远不会背叛,因为他的忠诚是经过理智的考量后作出的决定,而非凭一时的激昂情感和盲目幻想在意气用事。至于这两个人使用的大部分手段,城府的深度,说谎的技术,操纵别人的能力,大致是不分伯仲的。

  施伦堡少将真的可谓是一幅细腻的青年官僚的肖像,他深谙游戏规则,神态和蔼可亲,很喜欢笑,左右逢源,每次行动失败后都没完没了地开会。技巧高超地挪用别人的好建议,先把它们告诉他的上级,得到许可后再传给下级,表述时把它们「和事关帝国命运的大事联系得天衣无缝」,除了能明察秋毫的施季里茨上校,别人都觉察不到他是「在剽窃」。在把施季里茨和物理学家合作的建议付诸实践之前,还要先试探一下他是否仍记得这件事,以避免剽窃行为被识破,而上校也很配合地假装已经不记得了。作为一个实用主义者,少将和一切伤春悲秋的感怀都是绝缘的,当上校无意中流露出那种感伤(「战争先让我们忘记了自己,就像复活节晚宴过后遗忘在壁橱里的大衣一样」),他讥笑他说,「你什么时侯开始写诗的?」每次想到这两个细节我都忍不住想笑,这是因为他绝对不是一个迟钝的人,他对人情世故乃至每个人的性格都了解得非常清楚,否则他不可能立刻就意识到施季里茨上校不满意他把牧师拿来做替罪羊的计划(你为什么这么生气呢?)他更多的是努力想把这些东西隐藏起来。即便如此他冷酷狡猾,他也并不让人生厌,因为首先他相当镇静聪明,他在策划私自与西方求和这起「叛国阴谋」(也只在极右狂人看来是叛国,在其他很多人看来显然十分明智)的时侯考虑到所有逻辑上的可能性,备选方案一套接着一套,每一个备选方案中需要使用的人手也早已准备就绪,果然应验了狡猾的野兔要做三个或者更多的窝才能免于一死的俗语。其次他和特别喜欢疑神疑鬼的保安局头头卡尔滕布伦纳很不一样,即便他看见上校无故出现在希姆莱的办公室里,也明知他在说谎,却也并没有做什么小动作(可能因为那时他没时间)。到了最后,我也不能确定我们敬爱的施季里茨上校是不是真的能赢过他,因为他从阴谋中全身而退了,可是上校却出于一颗赤子的忠诚之心回到柏林。上校回柏林之后境遇会如何?少将这么精明,是不可能对上校在背后捣鬼完全一无所知的,那么他会做些什么呢?我不知道,因为这出戏到此就结束了,我希望它就这样结束,我就可以一直虚构这个问题的答案。

  由于施伦堡少将(SS-Brigadeführer Walter Schellenberg, 1910-1952)是这出戏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角色,五颗星星中的最后一颗是给这个角色和扮演角色的Oleg Tabakov,以及沃尔夫上将(SS-Obergruppenführer Karl Wolff, 1900-1984)和扮演他的兰诺沃伊,我喜欢这两个角色多于Stirlitz,因为他们都是会引起争议的。

  这里加一点Schellenberg的有趣生平经历,这也有潜力成为另一部精彩电影的素材。Hal W. Vaughan先生出版于2011年的Sleeping With The Enemy: Coco Chanel’s Secret War一书中首次披露Coco Chanel小姐早在1941年就受雇于Schellenberg中校(那时他还没晋升为少将),1943年末或1944年初时,这两位合作谋划,试图让英国停止对德国的进攻,此次行动代号为Model Hat,以失败告终。在战后的纽伦堡审判中,少将因战争罪被判六年徒刑,也许是所有SS军官中处刑最轻的几个之一,部分是因为他于战争末期下令把1700名犹太人转移出纳粹德国的领土,部分是因为他虽然军阶很高,但没有参与过killing operation。他于1949年入狱,在狱中写了回忆录,1951年因健康问题提早出于,移居意大利威尔巴尼亚镇,由Chanel小姐负担他全部的医疗和生活费用,并安置他的家人,1952年因癌症在都灵去世,她出资为他举办了葬礼。至于大家喜欢拿来和上校开玩笑的SS-Gruppenführer Heinrich Müller,他是出席万湖会议的军官之一,战后又失了踪,外加暂时没有听说和Coco Chanel之类的名流有甚关联,所以我对他的兴趣不太大,在此请不要争论究竟是谁该为种族灭绝负责这样一个如此沉重严肃而复杂的问题,对此我无法说得清,连一篇清晰的文献综述也无法写成。

  最后,《春天的十七个瞬间》,乃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尤里•安德罗波夫(Yuri Andropov)接任USSR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即是KGB大当家)后,为了提升这个机构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而拍摄的一系列电影电视之一,所以同样带有political propaganda的意味,就算是这样,它塑造反面人物的方式,也还是相当值得借鉴的——敌人绝对不都是白痴,会轻易给你骗到瓶子里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