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蒙古精神》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蒙古精神》影评10篇

2018-10-06 01:50: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蒙古精神》影评10篇

  《蒙古精神》是一部由尼基塔·米哈尔科夫执导,Badema / Bayaertu / 弗拉基米尔·戈斯丘辛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蒙古精神》影评(一):蒙古的梦

  蒙古的梦

  --观看蒙古精神

  蒙古的梦

  所有消逝的梦

  草长的那么长

  马头琴那么长

  妈妈在远方

  爸爸故乡

  蒙古 我梦中的家园

  草原上的河流

  就是月亮

  月亮照着蒙古包

  一个姑娘早已睡着

  07.2.23

  《蒙古精神》影评(二):蒙古精神

  讲的主要是一个问题——不要忘了你曾祖是谁。

  传统与现代、落后先进本土与外来、人类自然,相关思索都在影片里得到了不少体现,并且米哈尔科夫也理性地保持着一个西方人应有的克制,没有陷进被批迎合西方口味圈套,因为他切入的是蒙古,而其实,明眼人都知道他背后惋惜哀悼的还是草原以北那片广袤的俄罗斯土地。蒙古不过是另外一个影子罢,现代文明带来的身心约束,在他们身上勒出了印记

  《蒙古精神》影评(三):草原上曾经插起库伦的地方现在竖起了烟囱

  草原上曾经插起库伦的地方现在竖起了烟囱……

  特别喜欢的一段是舞厅里谢尔盖拿起小徽章冲着人喊道:灵魂,这才就是我们的灵魂,两块钱一个。把徽章扔出去的他,在嘲笑别人记不起曾祖父名字中大笑,却在在对方的反问下发现自己也记不起自己曾祖父名字时错愕怅然若失。接着,他灌下一杯酒,走上台,脱下上衣,在乐队照着他背上纹的乐谱演奏中旁若无人地唱起了那首熟悉的歌,泪水夹杂着汗水一起流下……

  《蒙古精神》影评(四):这不是我们的时代

  如果世界一定要从口里形容开来

  那蒙古人也不善言谈

  默默接受,默默看着

  说着东北话的汉人让这里发生变化

  他们自身也在变

  呼伦贝尔草原被分割开来像种地一样

  布满铁丝网的草场上,没有奔跑的骏马和套马杆

  但是没关系

  草原的草黄了绿了

  别说什么失去了灵魂的民族

  这只是不是我们的时代

  在祖先统治世界的那200多年里

  他们也无所适从

  《蒙古精神》影评(五):减为4颗星

  影片一开头就吸引住了我。贡巴在坡上驻马良久,然后一声呼啸,策马飞奔,去追逐爱人

  梦见成吉思汗的那段超现实结构,让我觉得处理不好。也许导演表达蒙古传统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冲突,可即使没有这样的处理,前前后后的段落中,已经很清楚地让人能感受到这些冲突。这一段有用力过份之嫌。而且那个成吉思汗形象极其猥琐。有评论说那是巴尔图,真的?为此减一颗星。

  不了解导演的情况,也许正如其他高人所讲,导演是借着蒙古表现俄罗斯的境遇。但我想说,即使只把它看作关于蒙古的片子,也是好片一部

  《蒙古精神》影评(六):蒙古精神

  小姑娘在蒙古包里拉手风琴,谢尔盖流泪了,导演给了我们一个明月挂在天空画面。“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俄罗斯人想起了自己的家乡自己的亲人;二、导演并没有把画面在明月处定格,而是稍作停留之后,把镜头从天空中的明月那慢慢拉到了草原上栽进水里的汽车那,汽车(更是谢尔盖)此时此刻是那么的孤独内心)。这一段,电影表现得异常精彩,导演的功力之高由此可见一斑!

  夫妻两,你一口梨,我一口鸡蛋眼睛里只有对方,互相关爱着对方,这画面真让人感到无比的温暖

  在舞厅喝酒,谢尔盖迷失了自己的精神(灵魂

  现实的画面反复出现

  《蒙古精神》影评(七):导演说

  导演在谈论拍摄该片的过程说道:以往他的作品都是事先做好一切准备,哪怕是小小的细节,如何拍他都在说明中写得清清楚楚。但在这部影片的拍摄过程中似乎有一种自然流动感觉结果,他仿佛是被影片牵着向前走。影片使艺术家从属于自己的意志,就像草原使人从属于自己的意志一样。影片拍摄过程中出现的剧本中没有的情节,即兴创作都是来源创作者对周围世界的重新领悟和感受。而领悟及感受则依靠周围的大量因素,首先是大自然——风、雨、天空、彩虹太阳晚霞等等在影片中得以体现。影片的拍摄过程也是剧本的创作过程。而且他们几乎是写一场戏,拍一场戏,然后看样片,找感觉,在下一场戏中校正情绪语调,再写再拍。因此,也就有了非常出色景色,非常出色的几场戏。

  《蒙古精神》影评(八):导演应该拍个“精神”系列

  比如《乍得精神》、《越南精神》。

  故事大纲我都为他想好了,就是原来那个地方的人生活原始刀耕火种的,要么田园小溪砍柴放牛,要么旷野放牧捕猎吃生肉,总之就是看天吃饭,往上数三辈和现在是一样的活法

  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离他们最近的城市里也现代化了,现代化的外延逐渐扩散到他们身上,然后生活起了变化。

  导演可以借这一系列“精神”,找几个Discovery来的摄影风景拍的美美的,然后控诉现代化带给落后地区生活的破坏

  观众群锁定自我感觉良好城里人,对少数族裔生活有猎奇心理的,认为他们就该永远刀耕火种下去,一旦他们用起了电话,看起了电视,吃起了冰激凌,就是数典忘祖,应该被大大地批判

  《蒙古精神》影评(九):大草原啊……

  我最终还是鼓起了勇气,写些字,充当影评。

  今天去幼儿园看了。开场就是大草原啊大草原,辽阔啊,骑马啊,咯噔咯噔,好喜欢那种美丽节奏

  好喜欢那些单纯的大草原的镜头,慢慢的,配乐悠扬,大草原的苍茫让人感动的想哭,我甚至闻到了大草原的那种特别的味道。去年暑假去了大草原,满洲里的呼伦贝尔大草原,特别好!

  我知道,这部电影讲的传统和当代发展的矛盾,但是有些地方还是没有看明白,比如那个俄罗斯人为什么唱歌唱哭了,还有就是男人对着电视机为什么哭了。我还是太肤浅了吧!

  另外,那个梦境,我觉得很是诡异……

  最后那片草原,变的秃秃的,还有冒黑烟的烟筒,真讨厌。

  电影放映结束,由于某孩子声称饿疯了,便没有参与讨论,现在觉得小小遗憾,因为据说有蒙古帅哥和长腿美女……

  《蒙古精神》影评(十):一部好电影《蒙古精神》/《Urga》(1991)的影评。转自 http://www.douban.com/review/1034773/

  这是一部平稳而充满诗意的片子,没有精彩的高潮,更没有激烈的冲突,回响耳畔的呜咽声就像是来自呼伦贝尔大草原的呼唤需要安静思考。可以这么说,导演米哈尔科夫在《蒙古的精神》里融入了澎湃的激情哀伤思绪,在蒙古族和俄罗斯族的共同困惑中,真切渴求着民族复兴和精神苏醒。

  传统与现代、落后与先进、本土与外来、人类与自然,相关思索都在影片里得到了不少体现,并且导演米哈尔科夫也理性地保持着一个西方人应有的克制,没有陷进被批迎合西方口味的圈套,因为他切入的是蒙古,而其实,明眼人都知道他背后惋惜哀悼的还是草原以北那片广袤的俄罗斯土地。蒙古不过是另外一个影子罢,现代文明带来的身心约束,在他们身上勒出了印记。传统悄然离去的阵痛,迷失徘徊的困境放之于崛起一时又再度没落的民族皆准,即使它们不一定是出生在草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