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样过了一生》经典观后感10篇
《我这样过了一生》是一部由张毅执导,杨惠姗 / 李立群 / 刘明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这样过了一生》观后感(一):女人一生
影片拍摄背景在80-90年代,真实反映的是旧社会传统女人的生活,要生孩子,带孩子,洗衣做饭,还得管着自己丈夫,迫于生活不得不自己外出挣钱养家,好像对于这样的一种状态就是社会对女人的标签,认为女人就应该是这样的状态。到了现代,女性独立自主观念也逐步加深,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事业,也有自己兴趣爱好和生活,她们的社会地位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不再是那个一直以来要被传统思想覆盖的家庭主妇,有疼爱他们的丈夫,丈夫也会偶尔帮妻子做饭带孩子,这是这个社会对女性的认可,同时也是这个社会的进步。
《我这样过了一生》观后感(二):终将老去
年轻的女人,一婚二婚,嫁给或英俊或普通,或老实或混蛋的男人。
年轻的女人,有美丽的容貌、婀娜的身资;还有面对生活重压去找寻出路的勇气。
别人的孩子、自己的孩子,还有赌博成性的丈夫,都得一一承担。以至于自己最不能容忍的——丈夫出找别的女人这等事情都承受而过。
每个人的一生不过都是如此,承担和经历只是随着生活的激流飘荡到老年。欲望逐渐消退,男人总是要到年老无力折腾时才会成熟。白发开始蔓延,也许还要遭受病痛的折磨,这个时候他才开始懂事,懂得你的艰辛与爱,陪伴到最后。
这样过了一生,得以欣慰~
《我这样过了一生》观后感(三):就这样过了一生
五岁时,和邻居家的
十五岁时,还是不知道
“手铳”两个字该怎么写
二十五岁时,手枪换炮了
飞机从无人到有人驾驶
三十五岁时,醉后嫖娼
四十五岁时,获勋章无数
五十五岁时,修道辟谷
六十五岁时,神舟上天
晚上梦见自己第一次晨勃
七十五岁时,偷学小孩尿床
八十五岁时,小腹洞开
九十五岁时,墓碑上刻着:
《我这样过了一生》观后感(四):通过一部电影的时长去看尽别人一生的悲悲惨惨
坚强勤俭的妻子、嗜赌成性的丈夫、一屋子嗷嗷待哺的孩子,这样的画面总是容易让世人在唾弃男人之余向悲戚一生的女人投以“女怕嫁错郎”的看客式的同情,一阵怜悯之后又不得不发自心底对凭一己之瘦弱肩膀扛起整个家庭的女人致以敬佩之情。
看到这样的片名,总是会迫不及待地去看可想而知是关于悲剧人生的电影,通过一部电影的时长去看尽别人一生的悲悲惨惨,同时企图在必然的温情结尾里感受剧痛之后尚存的温暖,
在某种程度上,必须要承认的是想用别人的苦难来抚慰自我的心理作祟;
--对于电影观众来说,无可否认这也是电影艺术之所以有生命力和情感温度的主要原因。
《我这样过了一生》观后感(五):传统女性的伦理中显现(这个题目不通顺!)
小书店拆迁,甩出来一堆没人要的老片子。其中不乏维斯康提之类大师作品——我像白拣似的花了十块抱了六张回家。
分了两天看完。仍旧是“台湾新电影”的典型代表作品——深焦、长镜头、固定视点、实景拍摄、非叙事性……我一边儿背这些无聊理论一边儿嗑瓜子,眼睛盯着电视。太淡了,台湾电影,就好像前些天才看的《蓝色大门》。那些日子,怎么那么快就流淌过去了,而我们却都没有感觉。
用个人生活体验来表述台湾几十年的变迁史是八十年代电影的不变准则。片中的所塑造的“桂美”的形象是典型的“大陆女人”——脾气耿直却一辈子任劳任怨、勤勤恳恳。面对着丈夫的出轨和嗜赌,她显得宽容甚至有些低声下气。导演无时无刻不在赞扬这种美好的女性性格,怪不得被教育部评为最佳影片。这种流露着对于传统伦理中的人性的认同,着实是教育了我一番。
从桂美来台结婚,到病重在榻;从南京的国民政府、台美断交,到现代化的高楼林立——小人物在大背景下随波逐流。对于现代化的保留态度和政治的避而不论构筑了整个影片温和基调。我喜欢这种对白少,节奏缓慢的感觉,甚至片中都找不到特写和正反打。看多了带有窥淫癖趋向的好莱坞大片,再来看看这个,你才会感到中国传统女性的伟大。
《我这样过了一生》观后感(六):女
一部讲中国女性的电影。即使时代再变化,中国女性的一些品质从未变过。 电影《我这样过了一生》讲述到台湾寄人篱下的桂美嫁给三个孩子的侯勇年,努力照顾经营着自己的家就这样过了一生。 如今再看这部老电影,从大陆到台湾的时代背景是可以完全放下的。一个女人吃了很多苦,调教好赌的丈夫,在自己的孩子和丈夫的三个孩子中尽可能做到一碗水端平,面临家庭破裂时的果决及不忍心到如今依然很有价值。 女主角桂美说过一句很重要的话,“我只是觉得我们还能吃自己的,就不要别人剩的。”这是主人公的生活态度。在她为了照养家庭不得不去给别人做下女时,第一次到主顾家里有一句很重要的台词和上文呼应。另一个仆人就她在家里吃饭,而饭就是昨晚的剩饭。等到桂美生活稍微好转,她又盘算着自己开店,宁愿多吃苦去外面饭店工作赚钱。 故事结尾处有一个颇为讽刺的地方。当桂美变得年迈,这五个孩子中唯一理解她,变得越来越像她的人恰恰是小时候最反叛的女孩正芳。正芳觉得桂美做到了一碗水端平,也觉得桂美太过于容忍丈夫。 电影临近结束时有一场戏,四个女人坐在沙发上聊天,聊女人为了家庭的付出,让人唏嘘。影片的最后,一直不愿结婚的正芳决定接替父母经营霞飞之家,也是暗示着女性身上这种付出、容忍品质的传承。 当然,如果是放在当下去拍一部女性电影,女人的形象一定比电影中独立意识更强。
《我这样过了一生》观后感(七):总有一天会回想:我过了怎样的一生?
很久以前就长草的一部电影,终于把它看了。很有年代感,演员不错。1986年的电影,那时候的导演、演员都让人感到陌生,除非是常青树依旧活跃在当下,所以看男主的时候,就总觉得好像是谁,又说不上来,原来竟是年轻时候的李立群。故事很八点档,可以演成80集电视剧,但因为特殊的台岛风味,以及浓郁的生活实感,还是颇吸引人的。
“我”是女主桂美,孤身从大陆到台湾,寄人篱下,又被打发嫁给一个离婚拖着三个孩子的男人,一个被前妻抛弃的老赌徒,婚后自然很不幸。虽然真的白头到老了,可中间经历的辛酸又哪能轻易化作甘甜,很多人真的就这样凑合着凑合着一辈子过去了。嫁给什么样的男人,真的会决定一个女人的下半生过什么日子,除非她能挣脱,能改变,能自立,否则就真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最恨男人一脸反感地看着自己女人的大肚子,气死人,那你别做啊,你完事就完事,女人还得承担一堆事呢。怀孕人流,受伤的是女人,男人又有一丝一毫的痛苦吗!好吧,我承认,坚定的爱情是不会受这些负面案例影响的。
看到父亲打女儿,会突然间好恨小时候父亲也打过我,那种凶狠,那种无情,让我不明白你对我的疼爱是真是假,明明婴儿时期的老爸们都挺温柔啊,怎么小孩越长大就越讨人厌似的,从掌上明珠变成掌下鱼肉。不知,我们以后会不会打骂自己孩子呢?
《我这样过了一生》观后感(八):现代女性的困惑
现代女性的挣扎与困惑,对于婚姻对于女性地位,何去何从,影片没有给出答案而是留给观众自己思考。
女主是集中国传统美德于一身,美丽温柔隐忍持家有道,一生都在为家庭奋斗。面对丈夫赌博、出轨,仍然为家庭选择妥协,同时极其关心孩子。她是一位贤妻良母,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也是这些传统文化中的美德与家庭塑造的牢笼,将女性囿于一丈见方的小天地,束缚了女性的独立意识,限制了女性的自由发展。所以,女主就这样平平淡淡活了一个没有人生的人生。
女权兴起已有几个世纪,传入中国的时间也相当长,但中国女性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始终没有独立的女性意识。西蒙娜·波伏娃《第二性》中说:“女性是女人自己造就的”,女性的“他者”地位亦然。当女性将自己定位为男性的附庸并且心甘情愿时,那么亦即于在抗拒独立服从于男权。
影片中女主对丈夫出轨的独白是:离婚或者原谅,这两种我都不想选择。女性的独立意识在男权的压迫下有了萌芽的姿态,但这种姿态并没有那么决绝,在“但又能怎样”的叹息中,女主为了家庭还是选择了妥协。想独立而又不可独立,因为不知道如何独立,不知道独立能改变什么能去往何处,只可将就一生,委屈一生。
女性出路的困惑也在女主继女中体现出来,不同于女主,继女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有着自己思维人生观的独立现代女性,她不向往结婚没有婚姻的束缚。她似乎更能找到现代女性的出路,但是并没有,在最后继女还是做出妥协放弃自己读博的想法,继承母亲的饭店。可以预见的是,继女的一生就是另一个女主的一生,这也是大多数中国女性的一生。
影片的深刻行就在于现代女性何去何从的困惑,挖掘女性困惑的根源。
(利用午休时间写下的小感想,有很多的不足,观影体验还是有点肤浅,但只是想留住这一刹那的感受,日后有时间再另行修正。注:本人非女性主义者。)
《我这样过了一生》观后感(九):我们都会变老的
午后孩子哭闹了一阵后沉沉的睡着了,把她安置好我也感觉到了一丝困乏,宝宝的午休是我在有了孩子以后唯一属于自己的那么一点宝贵时间,上网或者涂鸦,我妈常半带着点嘲讽的说我是“瞎用功”,带好孩子是眼下最最要紧的头等任务,而我的所谓爱好与理想统统都是不务正业。为此我和妈妈顶过几次嘴,心里也甭提多么不是滋味,难道一升任母亲角色就真的要牺牲掉自我了?可是今天我真的打不起精神来,蔫答答的躺在沙发上,脑子里还回旋着刚才孩子大哭大闹留下的余音,随手按了下遥控器,看到电影频道正在播放这部《我这样过了一生》。
因为久闻杨惠姗大名,所以即便是这样一部看上去有点褪色的老电影也充分的抓住了我的好奇心,一则对演员的表演有期待,二则期望在故事情节里找到共鸣。而电影本身也确实没有令人失望,两点都有展获。杨惠姗的表演自然而质朴,很容易让人把角色桂美就等同于她本人,桂美的坚强与忍耐折射出中国传统女性最值得赞美的一面。而电影本身所留给我的最具有深远意义的一句台词就是:“年轻的时候我们都忽视了自己也是会老的,也会生病……”
恰当的时候哪怕只是一部电影的名字也会让人感慨万分。自从有了孩子以后我开始很自然的换位思考,想到小时候奶奶对我的疼爱,再想到如今远离家乡一年到头都看不到一次奶奶,她老人家这个病那个病的总是被疾病缠身,而今我也未能尽到一个孙女的孝心侍奉在她老人家的身边,待到我做月子的时候接到她老人家的电话,一通嘘寒问暖,把我眼泪鼻涕都感动的一把接一把。我们都是会老的,生儿育女表面上只是一代接一代的生命的传承,可是感情上究竟能不能对等的付出,好像父母长辈爱我们一样的爱他们,好像呵护婴儿一般无条件的呵护老人。去伪从真,抛开道德与良心不说,我们每个人都会老的,都会生病乃至于一病不起,那么不论你年轻的时候多么挺拔多么富有,年迈后躺在床上苦于将余下的时日都在与时间做最后的争分夺秒,那么很多现在我们还看不清的东西都会被看的透彻,而留下的希望不仅仅是遗憾。所以再看桂美的坚持与忍耐,又是值得,“自我”这个东西人皆有之,放不下的是对明天总有一份美好憧憬,放的下的是可能日后少有一些遗憾。
《我这样过了一生》观后感(十):【168】《我这样过了一生》——鲸鱼推荐872部好电影
平平淡淡才是真
《我这样过了一生》 年代:1986年 / 国家地区:中国台湾 / 导演:张毅 / 主演:杨惠珊、李立群、文英
片中的女主角桂美拥有中国传统女性的所应有的美好特质,比如十分要强,在极其穷困潦倒的时候,为了养家糊口,带上两个孩子奔赴日本,给富人当仆人。阔太太怀疑她跟老板有染时,桂美觉得自己受到了极大的羞辱,立刻离开了他们家。在饭店当服务员每天累成狗,可还是咬牙坚持。正是由于桂美这种极其坚强、有主见的行事作风,让她在最潦倒的时候没有被困难击倒,从而才有了后来日渐好转的生活。相比之下,通过男主角的塑造,导演将男权主义的弊端全部展现出来。因桂美扔掉了剩菜而大发雷霆、上班打牌被开除、偷拿桂美准备生孩子用的钱去赌博,甚至还在外面养了个私生子。吃喝嫖赌抽样样占尽,这样一个“无耻”的男人,还能成为跟桂美走到最后的那个人,如果没有桂美的宽容忍让,怕是很难坚持到底吧!
作为台湾新电影运动的代表之作,这部电影把桂美这个小家庭的兴衰坎坷,与台湾时局的大环境进行了联系。她一生的命运,浓缩了无数普通妇女的辛酸史。可以说桂美这个角色的出现,顺应了人们对美和善的追求和向往的需求,她所经历的台岛社会变迁,也是台湾人共同的记忆。值得一提的是桂美的的扮演者杨惠珊,她凭借出众的外形和精湛的演技,成为台湾70年代最受欢迎的女演员之一,在1984年和1985年,分别因《小逃犯》和《我这样过了一生》蝉联台湾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就在演艺事业蒸蒸日上之际,她和丈夫,也就是本片的导演张毅,于1986年双双退出影坛,一门心思地钻研起了琉璃工艺,创办了琉璃工房,被誉为“中国现代琉璃艺术的奠基人和开拓者”。30年来她从未有过复出的想法,因为在琉璃的世界中她才能寻找到真实的自我,成就了一段传奇佳话。
亮点1
第20分钟,桂美是个有志气的女人,她不愿意老候把别人吃剩的菜打包回来吃,就索性扔掉了。老候为此大为光火:“有志气就不要嫁给端盘子的!”这是老候第一次对桂美发火,临了还骂了一句:“你***高尚!”夜里,桂美去安抚丈夫说:“我们还能吃自己的,就不要别人剩的。”在她看来,毕竟他们还有自力更生的能力,这是两种价值观的碰撞,夫妻共同生活少不了这样的磨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