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静谧的生活》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静谧的生活》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10-10 02:33: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静谧的生活》经典观后感10篇

  《静谧生活》是一部由苏赫拉布·沙希德·萨利斯执导,剧情主演的一部伊朗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静谧的生活》观后感(一):导演厉害

  安静成这样,简单成这样,却给人非常大的心理震撼

  画面空间运用非常精彩

  老人第一次见到两个公司负责人,道班车停在非常远的地方,老人张望,两人一边聊一边走过来。老人最后忍不住走过去……那个巨大的空间,简直全部塞满了张力

  于是简单到几乎没故事的电影可以触动内心

  这样的空间不是由剧本写出来的,是导演的能力

  《静谧的生活》观后感(二):过于安逸等于毁灭

  老人一辈子过着看似安逸的生活背后最终被社会遗弃,此片安静的描写了一个家庭,以悲剧终结。片中长镜头丝毫不让人觉得乏闷,只是老人比较的没有上进心,做了一辈子扳道工,其中有个喝酒的一段特别凸显老人的不思进取个性,坐在角落,连喊服务员都不敢。看来与世隔绝太久了的缘故现实毕竟是残忍的,但是此片我觉得完全可以让身处喧嚣闹市的我们更懂得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此片细节刻画非常的到位,可以看出导演的深刻的生活体验感悟,所以,隔绝社会的结局我要盗用「天涯沦落女」里面的话,"一个人孤单久了,不是死了就是疯了"。

  《静谧的生活》观后感(三):想起了我的爷爷奶奶

  从这部电影里看到了我爷爷奶奶的影子,最开始是因为他们和我爷爷奶奶差不多高。然后是因为奶奶在听到不如意的事时,也会很平静地发出有些失望声音,“哦”。有时候,遇到了不公平的事,她比爷爷要着急些,爷爷会说,算了,和他们计较什么。

  爷爷奶奶和电影里的两个老人固然有很多不同,但电影令我想起他们每天起床,做早餐,买菜,爷爷的脚有些不好了,所以走路也非常缓慢,从电梯间走回家,切菜,吃一点水果,做饭,吃饭,洗碗。中午时,家附近很安静,午睡后他们会看一小时报纸,然后切菜,煮粥,喝粥,吃一点咸菜,看一会儿电视。大约九点时,他们起身洗澡或擦擦身子,就关灯睡觉了。

  想起这些,相似的、孤单的感觉来,不由得难过了起来。

  《静谧的生活》观后感(四):简单而深刻

  从电影中总是能够有所感悟,真好。

  万事不离其宗,越简单的生活,更能表现细节,让人思考;社会更可怕的是充斥着各种信息,让你无从下手,无法思考,而从中迷失了自己

  爱情亲情,有些时候,是非常体谅的。

  为了让对方过得更好,乃至于虽然自己陷入了困境,宁可让对方误会自己也不愿意让对方担心自己。

  而身边的幸福,其实是来之不易,构建在很多层幸福的基础上。

  而通过观看外国悲惨世界,才感受尤为深刻。

  没有文盲文明社会其实已经是一种很了不起的社会,

  很难会饿死冻死,

  而退休了之后还有政府少量的补贴扶持。(电影中的主人公,退休就意味着失业)

  这些一切的一切,其实是经过了非常大的努力才争取得来的。

  《静谧的生活》观后感(五):still life

  有时想想干脆简单平淡的生活一辈子算了,每天只吃吃饭喝喝茶睡觉,一天天过一辈子,不管外面发生了什么,日复一日单曲循环式的。没挑战也不会有危险,不游泳也不会被淹死。只保持最基本的生存。

  世界本来就是无穷大的,追求什么事物都是没有尽头的,追求艺术的艺术永远创作中,追求养植物的永远有没种过的花草,追求爬山的……民国时的人以为自己生活在天堂一样,现在看民国的人和苦逼一样什么都没享受到,再过100年后人看现在也一样落后的掉渣儿。所以享受了0.0005%和0.0030%,在意义根本没有区别

  看这种电影会有种让人停滞下来的诱惑惯性沉重是可怕的,一旦沉寂静止下来,再想改变是不可能的了,但有时人累了烦了就会想静止下来,不再迈出哪怕一下步。对于个人来讲,这并不是不好,与其被“生命的意义”趋势精疲力竭,不如过自己舒服的简单生活。在别人眼里仿佛碌碌无为但可能是识破的人生真相而已。别忘了,在说别人“一无是处”的同时自己也承担着“庸庸碌碌”。

  贾樟柯的《三峡好人》英文片名一样用了 still life,“静止的生活”。表面上,这两部电影都是在说政治,但伊朗的这部更加具有静止的“诱惑”感。

  《静谧的生活》观后感(六):无奈的享受

  电影的风格很像它的名字情节缓慢的展开,固定镜头安静的记录,连里面的人物也很少说话,会让我忍不住去脑补情节,去真正的深入人物内心去感受,感受人物的孤独困窘以及生活的无力感。电影全部是用固定镜头拍摄的,很原始,也很符合本电影的风格,固定镜头更加营造了电影沉闷气氛,与情节浑然天成。男女主人公在这人烟稀少的地方每天重复一样的生活,33年,好像被世界遗忘了,生活平淡的好似铁路那儿的房子门外的一潭死水,没有任何的波澜,每天几乎不聊天,因为没有任何的新鲜事可聊,就是柴米油盐,所以影片中的人物极少说话,镜头最多的就是展示他们日复一日无聊的生活,,他们的房子里除了基本的满足生存的用品之外,什么都没有,所有的东西都没有一丝丝的生气。他们已经被这种生活牢牢困住了,他们生活的不开心,但是又离不开,他们太卑微,没有任何能力去改变,能拥有一份在铁路的工作,有一座房子可以住,每天有面包,就满足了,当然,如果有茶和糖,那更好!当老人被告知他要退休了以后,他很害怕,他不知道以后的日子该怎样继续,他习惯了这种无聊,至少有微薄收入家人生活。电影中反复出现喝茶、吃饭和抽烟的镜头,这就是他们的生活,纯粹甚至是可怜到只剩这些日常,连儿子带回来的一个桔子都觉得新奇。他们很穷,要买面包就没有钱买茶和糖了,更不要提买头巾了,正因为穷,所以在外人看来像死水一样的日子对他们来说已经是“静谧”了!他们无所谓这种日子要过多久,他们无奈享受着沉郁的日子。

  《静谧的生活》观后感(七):生命,生存,生活

  在静谧的几乎听不见汽车驶过声的远郊,情节缓缓展开。影片伊始就呈现出一丝淡淡的忧伤与沉重。没有过多的修饰,影片记录着铁道管理员与他老伴生活的每个细节,煮茶,喝茶,煮粮食,吃饭,喝白水收拾,打地铺,自制卷烟,调闹钟......

  镜头不停的在老人的工作与生活场景中切换,老人是一位铁路的扳道工,工作职责尤为简单,当火车驶近,手工摇下铁杆;车驶远,升起铁杆,放行。工作地点则是在远离市区的郊外。就是这样一份简单乏味的的工作,老人日复一日的固守着,服务了整整30年,以至于成为一种习惯,习惯了在宁静的远郊守着这样一份职责。

  镜头几次从一个场景切换至另一个场景,从老人工作的小屋切至居住的小屋。老人回到离工作地点几十步之遥的小屋,那个简陋的铺着草席的,只有一张小桌子,一把椅子和一张单人床的小屋。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抽起自制的卷烟,并喝上老伴递给他的茶,伴有一块白糖。也只有每每在这些时刻里,老人感觉是舒畅的,的惬意的。他享受着烟雾带来的麻痹,同时感受着暖心扉的糖加红茶(先把糖含嘴里再喝茶)。此情节也是在整部影片中最能让我舒坦的,总觉着那一口口热的红茶是喝在了自己的胃里,暖着心窝。在小屋里,一对老夫妻总是那样静静的,习惯性的做着各自惯常的事,毫无生趣可言,两人的对话仅限于生活的话题,并且言语简炼到甚至有些麻木。在这样一个生活拮拘的环境下,他们的生活似乎就是这样日复一日的顺理成章的继续下去,不会遭到任何的质疑。

  然而就在老伴总提醒着老人每次记得问发粮食的人要些茶和糖,老人每次总是忘记时,他们的茶和糖就再也没机会得到了,因为在那一天,老人得到粮食的同时,还得到一封信,政府通知他服务届满光荣退休。老人顿时茫然不知所措,甚至久久不愿相信这是事实。他在老伴的建议生平第一次进城去找了相关人员,希望要回工作,然后并不如愿。

  当镜头切换至夫妻俩搬出居住了三十年的简陋小屋,老人久久凝视镜中那张满是皱纹的脸,影片嘎然而止。没有明确的结局,却又是注定的结局。他们失去的不仅仅是居住的家园,更是他们精神上的唯一寄托。他们将何去何从,无人知晓。

  整部影片没有任何过于浮夸的吸引眼球元素,甚至未加入背景音乐元素,只是偶尔伴随着影片的乡村郊外动物的鸣声。大副篇章的场景只有两处,从一个小屋到另一个小屋。然而却如此震撼着我的心灵。整个观景过程我几乎无法停止思考。我思考老人们简短的生活交谈;思考当老人抽着烟喝着热腾腾的茶时,他的所思所想;思考他的老伴整日忙碌地织着地毯,然而却得到了不相称金钱回报时她的沮丧心情;思考他们天天盼望着的儿子终来探望他们时的心情;思考老人的妻子总是这样默默的操持着生活上的一切却毫无怨言;思考她在得知自己老伴将要退休,他们无处居住时,无比淡定的建议他去找政府说明情况,并给于坚定支持时的坚韧

  还有许许多多的情节有待思考,然而归根结底,则是回到了一个永恒的话题,生命,生存与生活。

  《静谧的生活》观后感(八):画中的生活

  在网上看到,这部Still Life还有一个中文译名叫静物画。百度百科对“静物画”的解释大意为:“以相对静止的物体为主要描绘题材绘画。这些物体根据作者创作构思需要,经过认真选择,精心排布,在形象色调关系上能达到高度表现,传达出物象内在的感情。”看萨利斯的电影确实让人有置身于画中之感,这些画面是由一个老扳道工和他的生活场景组成的。

  偏僻的荒郊,简单的房舍,伸向远方的铁轨,一个普通扳道工三十多年如一日就生活在这里。白天,他分别在上下放下和升起一条人流稀少小路旁的栅栏,然后到边上火柴盒般的小屋休息屋子里有一扇窗,下面放着一张石头做的床。通常他打一会儿盹,打发单调时间。然后在屋外树下等开小车小伙子送来每天的面饼。偶尔也要稍微整理着装,扣上外套最上面的一颗纽扣接待来视察的领导。每次他们来时,他有点期望准时领到工资,然而这种事并没有发生过。他们总是问或说一些他不太明白的话。

  傍晚,他带着面饼回到不远处的家——一座平房的一间。家里有一张桌子、一张小床和几样基本生活用品。老伴一边编织贴补家用的毯子,一边照看炉子上的饭。上一条她没日没夜赶织的毯子,因为收购人认为花样过时而几乎没赚钱。有时她想要一条新头巾,不过只是想想而已。或许一天中最愉快的时光是在此刻,就着糖喝一杯老伴煮的红茶,抽一根自己卷的烟。不过由于记忆力衰退,他也常常忘了带茶和糖回家。一天,当兵的儿子忽然回家,他要去阿瓦士,一个据说离这儿两天车程遥远地方。他瘦了许多,老两口都很心疼。儿子临走时,老人给了他一点钱。

  虽然影片中事物十分简单,但却无时不透露出环境的萧瑟、小屋的朴素,传达出主人公的质朴美好和导演寄予其中的深深同情哀伤歌德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是否能说,画面是凝固的时间。在这样的画面中,我们感觉不出时间的快慢。相对静止意味着单调,但另一方面,表上相框或是一幅画,一种接近永恒的状态。然而一张突如其来的退休通知将这单调生活中唯一的静谧也打破了,也将整部影片推向高潮,进一步揭示出画面背后生活的残酷真相。

  一天下午,开小车的小伙子给老人带来一张退休通知,告诉他可以去“享受生活”。他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只知道失去工作意味着将失去住所,生活没了着落。他把来接班的年轻人关在屋外,可吃晚饭时还是让他进了屋。一直担心的洪水并没有冲垮铁路,可自己还是失业了。在老伴的提醒下,他到城里找到老板局长。局长正在办公室里聊天、看照片,他说着买卖土地,说着某富有的当官亲戚,说着照片上的美女很美啊可惜结了婚,说上帝保佑你……他哈哈笑,老头也跟着笑了。第二天,搬离住所时取下墙上最后一面镜子,他看见自己布满皱纹的脸。老伴在门外等他,手里还拿着他年轻时的相片

  电影结束时,每个观众可能都会随着安静的画面陷入沉默。除了社会体制腐朽黑暗,和许多人一样,我还想到了老人的悲剧是否在于从事工作的落后。如果机器能取代人力提高效率并将人们从枯燥的工作中解放出来,那么为什么我们看到失去工作的老人是失魂落魄而非欣喜若狂?他确实再不用承担或许从一开始就不喜欢机械劳动,可是老板也并不会凭白无故地将利润分配给他。

  或许有人会说,那么他就该被淘汰了,因为社会在进步。可进步也并非一个褒义词,因为它没有给出明确的方向。如果进步意味着掌握科技资本者加速获取利改善生活,而无法掌握者就无法生存,那么这样的进步果真是一个福祉吗?为何画中的诗意生活要在毁掉无数类似生活后才能达到,而是否真的终将达到呢。正如片中收购人说:“这条毯子不会有人要,因为花样过时了。”可它仍然是一条能完好使用的毯子,在某些引领时尚的国度,甚至是更昂贵的手工编织的毯子。

  《静谧的生活》观后感(九):静谧的生活

  如果你知道有一位导演曾经凭借其作品连续三年获得九项柏林电影节大奖,如果你也知道有一位导演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就奠定了伊朗当代电影的影像风格和现实内涵以至于像阿巴斯和马克马尔巴夫等众多追随者都深受其影响的话,索拉布·萨哈迪·萨勒斯(Sohrab Shahid Saless,1944-1998)这个名字你应该不会陌生,他是伊朗影史上最重要也是最具传奇色彩的一位电影大师,他曾因政治迫害而逃离祖国,年仅54岁就客死他乡,但他在伊朗所留下的两部影片却成为了后来以阿巴斯和马克马尔巴夫为主导的伊朗艺术电影的范本和基石。

  《静谧的生活》是“生命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也是史上十五部最佳伊朗电影之一,它在当年横扫柏林影展获得了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五项大奖,却至今从未在伊朗本土上映过,也许是过于严苛的环境吧,在伊朗这个政治和宗教占主导地位的国家里,像《静谧的生活》这样以悲观的论调无情批判腐朽政权的作品的命运必然如此。影片讲述一个辛勤工作了三十年的铁道管理员,与妻子住在离道口不远的小屋里,他们的食物和生活用品完全依靠每周一次的运货车。老人看管的是一段很偏僻的铁轨,远离市区,附近荒无人烟,伴随他的只有火车经过时短暂的喧嚣和护拦升起又放下的嘎吱声,而他的老伴总呆在小屋里织着毛毯,以卖些钱贴补家用。三十年的光阴早已使他们习惯了孤独的生活,而远离人群太久也使他们的思维有点麻木,甚至连参军许久未见的儿子回家探望时,他们也没有表现出过多的激动。

  因为整天下雨,老人很害怕铁轨会被水冲坏,到那时他将无事可做,然而让他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却不是天气,而是一封退休通知信,信中写到政府很满意他多年的工作表现,现在他可以光荣退休去享受自己余下的时光了。老人一瞬间感到迷茫,他不敢相信几十年固守的生活就这样被突然终结了,而他离开这间小屋后将无家可归,思维的空白和对未来的恐惧让他彻夜未眠。第二天,政府新派来的年青铁道员来接替老人的工作,老人却把他关在了门外。老人听从了老伴的建议第一次来到城里,打算找上级反映困难,然而管事的单位却互相推诿,最后还是那句打发人的“God bless you. Take you letter and go.”。无奈老人只有回到家中,收拾好一切离开了这间生活了半辈子的小屋,临走时他望了望墙上的镜子,里面是一张曾经年轻现在却满是皱纹的脸。。。

  也许每个人看过这部影片后都会想到一个问题: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一个默默献出了三十年岁月的老铁道员,与妻子一起守望在偏僻的道口,他燃尽了自己的热情和价值,也习惯了一成不变的生活方式,早晚两次铁路巡查,定时的闹钟,一杯茶水,几块面包和自制的烟卷,这就是他工作的全部,也是他生活的全部。他很少说话,因为几乎没有人听到他的声音;他的记忆力也不好,总忘记告诉货车司机下次多带些茶和糖。如果没有那份退休通告,他会一直这样生存下去直到离开这个世界,因为他已经失去了重新选择的机会,生活的意义早已化成一列列急弛而过的火车存留在他的生命之中,所以当他突然得知自己必须离开时,他会感到茫然和不安。那份通知不仅仅是对他工作的终结,也宣告着他生活的终结,他不知道应该怎么办,只有口里不停地念叨着“I've been dismissed...”

  孤独的铁轨就是他的唯一,离开了它他将失去最根本的动力,他所需要的并不是一张充满赞美之词的纸,而是对未来生活的目标和保障。但这样的愿望在当时的伊朗社会中也是难以达到的,因为每个人都正在经历着自我生存的危机,没有时间去关心其他人,也许对他来说小屋就是最好的归宿吧,但悲哀的是,他面对的又一个无法选择的改变。。。我不能说这样的生活是否有意义,因为在我看来生活的意义在每个生命阶段都是不同的,你只有去尽力追赶它而无法去限定它,但我也明白一个人几十年坚持做一件事很难得,就像那些孤独行走在偏远山区的邮差,他们也和老铁道员一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默默地工作着,虽然最初的热情也会被时间磨砺成一种习惯,但那的确是有过价值的,然而当多年以后他们要面对同样的抉择时,他们会不会感到相似的无奈呢?

  令我感动的是老铁道员的老伴,只有她在默默地支撑着丈夫,每当他回到小屋,她会为他倒上一杯茶,端上食物,虽然两人之间的话语依旧很少,但早已心领神会。当老人得到通知呆坐在那不知所措的时候,是她走上前接过了他手中的袋子,并告诉他“Go and complain, say you've got nowhere to live.”,很难想象如此简单明了的话是出自一位走路都颤颤巍巍的老太口中,也许时间并没有侵蚀到她对事情最基本的判断力和思维能力吧。然而她也只是一个女人,在男权的社会里要受到太多的限制,陌生人到来时她要蒙上黑色的面纱,而当自己日夜赶工完成的毛毯却只换到220元时,她也无法去抱怨什么。他和她注定要成为被遗忘的牺牲者,而残缺的体制不是靠两个人或几句毫无意义的God be with you就能改变的。

  这是一部充满诗意般残酷的电影,和很多后来的伊朗影片一样简约,缓慢,忧伤,没有音乐,甚至很多时候你几乎觉察不到声音的存在。但隐藏在这片静谧背后的除了有对生命的思索之外,还有对冷酷现实的批判。在随碟附送的纪录短片中我了解到萨勒斯也是一个很孤独的人,不常与兄弟姐妹来往,一个人居住在异国,我想也许正是由于这样的性格才会使他总喜欢在作品中刻画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疏离关系吧,《静谧的生活》让我看到了萨勒斯对国家前景的悲观,让我看到了政府荒谬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七十年代的伊朗是一个经济泡沫化的不正常时代,其中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并没有得到重视,落后古板的制度,城乡的贫富差距,还有对待人的冷漠。当老铁道员好不容易找到局长的办公室时,却看到他正和朋友笑谈着某某宴会上的姑娘很不错之类的话题,老铁道员也笑了,尴尬甚至是痛苦的笑,弱势者的笑是对强势者最好的讽刺,他们有时间大谈美女却没时间去解决一个为他们服务了30年的老人最基本的诉求?

  无论如何,很感谢我的朋友从BBC伊朗电影周上录下了《静谧的生活》。我必须说,这是一部可以永远留在你的记忆中的电影,能看到它是每一个真正喜欢艺术片的影迷一生的幸运。

  (AUESS写于07年3月)

  萨勒斯的“生命三部曲”:

  1/《简单的事》(Yek Etefagh Sadeh / A Simple Event)

  1973年,伊朗,80分钟,彩色,74年柏林电影节新电影论坛国际奖及OCIC奖。

  2/《静谧的生活》(Tabiate Bijan / Still Life)

  1974年,伊朗,93分钟,彩色,74年柏林电影节竞赛单元FIPRESCI+OCIC奖,奥托·迪贝柳斯国际奖,最佳影片银熊奖及金熊奖提名。

  3/《远离家园》(Dar Ghorbat / Far from Home)

  1975年,西德/伊朗,91分钟,彩色,75年柏林电影节竞赛单元FIPRESCI,OCIC及国际奖,金熊奖提名。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