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大劫案》经典观后感10篇
《火车大劫案》是一部由埃德温·鲍特执导,A.C. Abadie / George Barnes / Donald Gallaher主演的一部短片 / 犯罪 / 西部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1)铁路控制室。-内景- 画面中央控制员坐而看报。画左强盗2人破门,拿枪威胁控制员。画右窗口可见列车行驶而过且正在减速。火车停下,可见乘客在车上往外张望。窗口张望进一个头就停车事宜与控制员交谈,此时强盗一人卧倒桌下一人紧靠门边。此人离去后,强盗两人把控制员击倒并进行了捆绑。火车开进站台。
《火车大劫案》观后感(二):火车
持,他们共抢走了260万英镑(相当于今天的4600万英镑)。这笔钱一直未被找到,但这伙人的藏身处随后被警察发现,劫匪团伙也都纷纷获罪入狱。两集的《火车大劫案》,由BBC打造,两部一个半小时的电视电影。两集并非连续的,第二集名为《警察的故事》,是从劫案发生后开始讲述,六名伦敦警视厅警官组成了调查小组,调查这桩震惊全国的大劫案。
《火车大劫案》观后感(三):开创历史
没什么多说的,给五星。
我不是电影专业毕业的,但也明白这部电影的历史性贡献。
没什么多说的,给五星。
我不是电影专业毕业的,但也明白这部电影的历史性贡献。
没什么多说的,给五星。
我不是电影专业毕业的,但也明白这部电影的历史性贡献。
没什么多说的,给五星。
《火车大劫案》观后感(四):火车大劫案
影片共分为13段,每一段都是一个镜头拍摄的完整事件的一部分,其中的几个镜头极有效的表现了影片的叙事特征。该影片进一步打破了顺时叙事的原则,以时空交错的剪辑方法创造出了更加符合电影艺术规律的叙事时空。影片吸引了许多的观众,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曾占据美国银幕10年之久,其所揭示的剪辑技巧的潜能直接影响了格里菲斯的叙事观念,被美国人视为是电影史上第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是西部片的始祖,是叙事电影的开山之作。
这部影片最突出的成就在于它的剪辑:在剪辑处理上摒弃了“淡化”的手法,更重要的是,改变了让一个场面意思完整结束之后再续接新的画面的老手法。在19世纪舞台剧的场景处理中,通常总是在一场内容逻辑性结束之后,才能开始下一场景的内容。比如梅里爱最大的悲剧就是始终没有跳出这种舞台思维模式。但波特认为,一组无头无尾的画面可以通过剪辑,组合在一起,表达一个单独完整的意思。既不像梅里爱的一场戏,也不像卢米埃尔的一个不连续的不经剪辑的画面。这个认识包含着电影叙事语言的最基本原则。波特的探索,确立理了好莱坞剪辑风格的经典原则。
《火车大劫案》观后感(六):电影“脑补”界的鼻祖
这部电影在电影史的的价值主要有三点:
以前的默片,不同场景的切换是通过淡入淡出,圈入圈出的手法实现。但该片采用的是直接切换,给观众的感觉是更简单。
2、类型片的鼻祖
警匪片的鼻祖,开创了后期好莱坞时代重要的类型片:西部片
3、剪辑技巧上
以前的电影,通常是一个场景的“故事”说完后再切换到下一个场景,但该片部分场景却不是这样,比如最后7分钟,小孩救警报员时,还没有完全成功救出,就切换到警察跳舞的场面 ,过了一会警报员出现,告诉警察火车被劫,警察出动。中间省略将警报员成功救出的部分,由观众“脑补”。
《火车大劫案》观后感(七):火车观后感
lt;火车大劫案, 1903>:现象级的经典作品。用官方的评价就是:片中镜头在画面内部信息的组织上,在镜头与镜头之间时空交错的切换技巧的表现上,创造性地发展了电影叙事的流畅性和连贯性。同时,这种叙事方式不需要任何文字叙事语言的注释便可以使人一目了然。世影史:根据1900年发生在美国的一个真实抢劫事件改编,是一部以真实的自然环境作为叙事背景,以强盗抢劫火车上的旅客的钱财最终被警察追击而受到惩罚的故事作为依托,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具有强烈而紧张的外部动作和冲突的作品。共分14段,每一段都是由一个镜头拍摄下来的完整事件中的一部分。手工上色,平行蒙太奇,有运动镜头(摇),一场一镜,全景镜头。最后一个镜头打破第四堵墙,在银幕上“向观众开枪”,很有趣。演技很好玩,西部片/黑帮片混杂喜剧类型么?【看到5碟早期电影集里面收录的版本,开头的彩色字幕版还是很重要的】
《火车大劫案》观后感(八):鲍特,一个集大成者
Edwin S. Porter,一个继Lumiére兄弟和Georges Méliès后又一个电影史上的里程碑式的人物。
这是自电影诞生以来所有元素的集大成者,同时又以第一部西部片被冠名,影响着大量后来者。
鲍特创新性地在这部影片中运用了Pans&Tilts(镜头左右&上下移动),使新的场地、道具可以进入原来的舞台。经典镜头是镜头左移时,马匹进入了镜头,这给观众带来的是一种不寻常的发现的乐趣,也大大地提高了观众对剧情的注意力。
鲍特也是电影语言的奠基人。本片中运用了Cross-cutting(交叉剪辑(交叉蒙太奇))使在同一时间线上不同地点的事件同时表现出来,这种特别的“欺骗”给电影的变化注入了新鲜血液。使电影不再是只能单线程地讲故事。
还有一个经典镜头是最后警长用左轮对镜头开的6枪,这是第一次人物以这么近的距离与观众进行互动。这个镜头也被后来的大量电影致敬。
《火车大劫案》观后感(九):火车大劫案笔记
一场一镜
镜头一
窗外景深火车速度放缓至停止,在同一个画面中制造了劫匪同电报员,电报员同火车等两组以上的相互关系。
镜头二
火车由右至左,强盗由左至右的运动关系。十字形木条图形形成的抽象视觉暗示。
镜头三
镜头正对空间,门作为空间出入口位于画面最左侧。
强盗一在画面中部尝试开箱,强盗二在左侧门旁挥舞手枪,暗示了左侧另一个空间的存在,使画面空间得到丰富,获得想像上的延伸。右侧窗外是飞速划过的景色,提醒观众画面发生场所。同时也丰富了画面内容,令观众产生紧张感。
镜头四
在火车顶部的取景,右侧留出相对较大的空间。
火车在镜头中从一开始的摇晃到最后停下时的平稳。火车过的摇晃增加了打斗的紧张程度,至最后平稳暗示这一镜头告一段落。
镜头六
镜头七
镜头十一
还有留存有比较强烈的舞台感。
《火车大劫案》观后感(十):西部片鼻祖
是西部片和类型片的鼻祖。奠定了西部片的元素:枪,宽沿帽,奔马,追捕,狂野,强盗,抢劫。
1903年,埃德温鲍特。
持续上映十年,美国观众很喜欢,刺激美国电影工业发展。西部片以19世纪下半叶美国西部拓荒时期为故事背景,反映文明与蛮荒,个人与社会,本民族与异域民族等矛盾。
电影史上第一部舞台化转向电影化的影片。镜头剪辑很丰富,以往的影片总是一个镜头一个段落,每个段落有较为完整的逻辑性,意思完整,本片充满时空转化和交叉,列车发报员被绑,火车抢劫,舞会跳舞三个情节被叙述在一起,直接剪辑没有转场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