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火车大劫案》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火车大劫案》影评10篇

2018-01-28 21:3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火车大劫案》影评10篇

  《火车大劫案》是一部由埃德温·鲍特执导,A.C. Abadie / George Barnes / Donald Gallaher主演的一部短片 / 犯罪 / 西部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火车大劫案》影评(一):电影“脑补”界的鼻祖

  这部电影在电影史的的价值主要有三点:

  1、时空转换的方式

  以前的默片,不同场景的切换是通过淡入淡出,圈入圈出的手法实现。但该片采用的是直接切换,给观众的感觉是更简单

  2、类型片的鼻祖

  警匪片的鼻祖,开创了后期好莱坞时代重要的类型片:西部片

  3、剪辑技巧

  以前的电影,通常是一个场景的“故事”说完后再切换到下一个场景,但该片部分场景却不是这样,比如最后7分钟,小孩救警报员时,还没有完全成功救出,就切换到警察跳舞的场面 ,过了一会警报员出现,告诉警察火车被劫,警察出动。中间省略将警报员成功救出的部分,由观众“脑补”。

  《火车大劫案》影评(二):智慧的埃德温.鲍特

  从画面人物动作的连贯性上看,应该用得不是24/s的画格,翻了下资料那个时候很有可能是16/s的吧。画面的构图用了引导线原则、对称性原则、图框配合原则等摄影手法,但用得比较粗糙不够精致,大部分的镜头都是直接将人物或重要背景置于画面的中间。

  虽然没有任何的文字解释,叙事却让人一目了然,的确是电影史上的一大壮举。两名强盗进来火车站的电报室逼迫电报员给火车发信号,然后偷溜上火车。提前从车厢门后看到强盗的工作人员文件放在箱子里锁起来,接着马上把开锁的钥匙丢出了窗外,进来的强盗大概是以为箱子里有钱财,从工作人员身上找不到钥匙,就撬锁,没成功就干脆把箱子炸了。之后逼迫列车长停车,然后逼迫并枪杀了其中一名乘客后,劫持了大量的钱财潜逃,最后分赃时被警察击毙。短短的十分钟左右的剧情却包含了巨大信息量。该片还保留了追逐片的内容,看到有人也把这部片子定位为最早的警匪片及美国的西部片,对此我不置可否

  那个木条的“X”用得真是极妙,这大概是本片最有智慧的一个镜头了。第八个镜头里居然出现了摄影机的调度,真是令我意外(我原本以为这片子在13段的每一段镜头中都是固定的呢)。先是一个仰拍,然后摄影机由右移到左,然后由上移到下,形成一个俯拍,然后又一次从右移到左。至于后面几个镜头将平行动作交替切入,运用了蒙太奇的手法。至于演员的调度,让强盗在逃跑的过程中由近及远,在被追逐的过程中又由远及近,也对影片的节奏气氛产生了影响,足见埃德温.鲍特的用心及智慧。最后结尾的那三声枪响也是戛然而止,把矛盾一下子化解掉的同时还给观众留白,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诚然,他那每一段都是位于远景的长镜头确实局限了这部作品表现力,但作为电影先驱来说他对电影发展贡献实在功不可没

  :对于这部片子的给分我实在很纠结。对于大部分喜爱电影的人来说我大概会推荐,对于有志于此想要认真学习电影的人来说那就是力荐。鉴于这部片子在电影史上的贡献,还是觉得五星更合适吧!

  《火车大劫案》影评(三):火车观后感

  lt;火车大劫案, 1903>:现象级的经典作品。用官方的评价就是:片中镜头在画面内部信息的组织上,在镜头与镜头之间时空交错的切换技巧的表现上,创造性地发展了电影叙事的流畅性和连贯性。同时,这种叙事方式不需要任何文字叙事语言的注释便可以使人一目了然。世影史:根据1900年发生在美国的一个真实抢劫事件改编,是一部以真实的自然环境作为叙事背景,以强盗抢劫火车上的旅客的钱财最终被警察追击而受到惩罚的故事作为依托,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具有强烈紧张的外部动作和冲突的作品。共分14段,每一段都是由一个镜头拍摄下来的完整事件中的一部分。手工上色,平行蒙太奇,有运动镜头(摇),一场一镜,全景镜头。最后一个镜头打破第四堵墙,在银幕上“向观众开枪”,很有趣。演技很好玩,西部片/黑帮片混杂喜剧类型么?【看到5碟早期电影集里面收录的版本,开头的彩色字幕版还是很重要的】

  《火车大劫案》影评(四):火车大劫案笔记

  一场一镜

  镜头一

  窗外景深火车速度放缓至停止,在同一个画面中制造了劫匪同电报员,电报员同火车等两组以上的相互关系

  镜头二

  火车由右至左,强盗由左至右的运动关系。十字形木条图形形成的抽象视觉暗示。

  镜头三

  镜头正对空间,门作为空间出入口位于画面最左侧。

  强盗一在画面中部尝试开箱,强盗二在左侧门旁挥舞手枪,暗示了左侧另一个空间的存在,使画面空间得到丰富,获得想像上的延伸。右侧窗外是飞速划过的景色,提醒观众画面发生场所。同时也丰富了画面内容,令观众产生紧张感。

  镜头四

  在火车顶部的取景,右侧留出相对较大的空间。

  火车在镜头中从一开始的摇晃到最后停下时的平稳。火车过的摇晃增加了打斗的紧张程度,至最后平稳暗示这一镜头告一段落

  镜头六

  演员奔向观众而来,被击毙,尸体停留在画面最前方。

  镜头七

  镜头五引发疑惑,成为“伏笔”。镜头七给予解答,形成对应。

  镜头十一

  还有留存有比较强烈的舞台感。

  《火车大劫案》影评(五):类型片的鼻祖

  当爱迪生一个人玩弄西洋镜,卢米埃尔兄弟在大咖啡馆放映现实映像,梅里爱痴迷于戏剧魔术的时候,鲍特在1903年创造了一部几近完美的西部类型片。

  电影技法在电影当中运用十分娴熟。剧作上开头快速进入故事,缔造紧张情绪,结尾的时候警长对着镜头十分挑衅的砰砰砰三声枪响。这些都有非常的戏剧张力。技法上蒙太奇意识的形成,虽然还是场与场的转换,在转换中已经形成了最初的转场意识。电影构图十足表现情节比如说火车经过时,斜向角度,最边缘的是人物,最右部分是火车,构图带动整体情绪。而且电影强调画面背景的叙事运用,开场之时,画面背景为车到站,车上的乘客对抢劫的匪徒是制约的,同时也是预示的。在火车上抢劫的画面背景是运动中的树林,这对叙事节奏是有帮助的,对叙事表现内容是相符的。最有意思的是结尾之处警长对镜头的三声砰砰砰,近景景别里,警长直视镜头,枪声响,烟雾起,不仅仅简单的交代“法”的存在,更是对电影与观众辩证关系的,电影的叙事空间,电影传播性的探索。

  格里菲斯在美国大胜之日,鲍特在美国已经没什么发展,毕竟电影作为一种快节奏的艺术,必须要适应电影世界的发展。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