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 思维的力量:如何才能拥有更好的人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思维的力量:如何才能拥有更好的人生?

2018-12-28 18:41:33 作者:徐淑红 来源:个人图书馆 阅读:载入中…

 思维的力量:如何才能拥有更好的人生?

  思维力量:如何才能拥有更好的人生

  文|徐淑红

  《你对我讲道理,我对你讲逻辑》用大量例证告诉我们:

  掌握思维方法提升思维能力不只是能让我们感受到思维的乐趣,也不只是能帮我们思考解决复杂问题,还能帮我们更好地处理日常生活,让我们过上更好的生活。

  航空事故:隐性思维与沟通问题

  在人际沟通中,如果我们用思维方法去考察,就会发现很多沟通问题都出在概念不清上,双方对概念的理解不同导致沟通不畅。

  比如谈论天气时,有人大呼今天好冷,有人却不以为然,说还没到零度怎么就叫冷,两人不欢而散原因在于两人对”冷“的理解不同。

  又比如父母孩子,他们的目的本质上其实都是一致的,都希望孩子能过得好,但对如何才是“过得好”却有不同理解,从而产生种种沟通中的矛盾,甚至爆发激烈冲突

  隐性思维也会导致沟通出问题。我们中国人说话讲究委婉含蓄,这在一些情况下固然有必要,有时则会误事。

  比如韩国某航空公司有段时间频出飞行事故,他们追查事故原因,发现最主要的问题出在沟通方式上。

  每次事故前副机长都发现了问题,但他每次都使用含蓄的语言表达,没有引起机长的重视,导致了事故发生

  如果我们能对概念或事物进行角度充分的思考,就能更好地理对方

  注意隐性思维的存在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避免误解,我们自己在表达时则要注意避免隐性思维带来的沟通问题。

  尤其在一些重要工作场合需要准确的沟通。上面说的韩国那家航空公司发现问题后,着力强化了沟通明确清哳的要求安全迅速上升,成为受欢迎的航空公司。

  即便在需要委婉含蓄的场合,也要注意避免隐性思维可能带来的误会和沟通不畅,尽可能让自己的意思充分表达出来。

  囚徒困境合作背叛

  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合作问题,我们可以从著名的囚徒困境案例得到启发

  囚徒困境具体来说是这样的。

  两个囚徒,因证据不足,无法对他们进行起诉。

  法官向双方提供了以下相同选择:如果两人都坦白各获罪5年;一方坦白另一方否认,坦白者释放,否认者10年;双方都否认则各判1年。

  显然,从整体上来说,最后一种选择最佳,但事实上人们的选择通常是第一种,即两人都坦白各获罪5年。

  因为对于个人自身来说,坦白是最佳选择,可能被释放,最不济也就是被判5年。

  要在整体上获得最佳结果,需要双方的合作,在这个例子中“否认”意味着合作,“坦白”则意味着背叛。

  如果可以让他们进行多次选择呢?结果仍可能如此。

  为帮助人们摆脱这个合作与背判的困境,美国社会科学家阿克塞尔罗德针对”无限次的囚徒困境“设计了一个著名的计算机联赛,邀请世界各路高手参与

  最后,美国犹太人拉波波特提出的”针锋相对方案,在其中脱颖而出

  所谓“针锋相对”就是先选择合作——也就是否认,如果对方同样选择合作的话,你们双方就达到了最佳结果。那么接下来你自然依旧选择合作。

  如果对方选择背叛——就是坦白,你就被判10年,你个人得到了最坏的结果。

  那么接下来你就选择背叛,如果对方也选择背叛,就是各判5年,如果对方选择合作,你就被释放。

  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和计算,在可以进行多次选择的情况下,对整体来说,这种方案最能达到最佳结果。

  这似乎有点“以牙还牙”的味道,和我们印象里中国传统所倡导的“以德报怨”有矛盾。

  但我们来看看孔子是怎么说的,《论语宪问》原文如下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可见,孔子其实是倡导“以德报德,以直抱怨”的。

  孟老师认为针对囚徒困境的“针锋相对”方案正和孔子的思想一致,这可以说是从逻辑推理和严密计算层面支撑了孔子的观点

  孟老师认为,“以德报怨”固然高尚,但这只有极少数圣人才能做到,在现实中有可能给自己带来最坏的结果,对整个社会来说也很难达到最佳结果。

  说实话,我以前也是一直持“以德抱怨”观点的,但在现实中经常陷入困境和困惑中,孟老师对这个案例的分析让我有豁然开朗之感。

  书中提到的针锋相对策略,我曾经在一本指导人际交往的书中看到过,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了它居然来源于著名的囚徒困境案例。

  争夺大衣原则遗产分配及其他

  前面我们说到了犹太教法典《塔木德》中遗产分配的千年之迷,它的谜底被称为“争夺大衣原则”。

  什么叫争夺大衣原则呢?法典中有个案例,两人捡到了一件价值200元的大衣,如果两人都说这件大衣归自己,就判定各得一半,每人得100元;

  如果甲说大衣归自己,而乙说大衣的一半归自己呢?书中给出的结果是甲得150元,乙得50元,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这个判定结果是从解决争议入手的。

  甲说大衣归自己,而乙说大衣的一半归自己,因此对大衣的另一半两人是没有争议的,甲先得这没有争议的100元。

  余下的100元两人有争议就平分,两个各得50元,故最后结果是甲得150元,乙得50元。

  现在我们用这个原则来看前面的遗产分配问题。

  注意,这个争夺大衣原则只适用于两两争执,遗产分配中有甲乙丙三方,如何解决呢?把它分解成两两争执。

  男子确定的分配方案是甲300,乙200,丙100。

  第一种情况,遗产只有100时,三人都认为归自己属有,因此三人平分。

  第二种情况,遗产为300时,争执的情况有点复杂,我们把它分解成两两互争,可以看到,丙只能对其中的100有争议,因此他无论是与甲争还是与乙争,都只能得50。

  余下的250甲乙来争,其中无争议的50归甲,有争议的200平分,故最后结果就是甲150,乙100,丙50。

  第三种情况,遗产为200,丙还是只能得到50,余下的150甲乙都有争议,二人平分,因此最后结果就是甲75,75,50。

  争夺大衣原则既没完全按照平均分配原则,也没按照通常的比例原则,它为什么要弄得这么复杂呢?

  因为它充分考虑当事各方的意愿权益,解决争议冲突部分,从而最大限度保证结果同时让各方满意,而在现实中这才是最重要的。

  书中说这种分配办法商业领域表现得尤其明显,如企业重组、合并、破产过程中的各方的资产损益分配,也包括社会分配等问题。

  这给我们解决人际冲突矛盾也有启示,先确定无争议部分,达成共识,再抓住争议冲突部分,从而提出兼顾各方意愿和利益的方案,让各方都满意。

  赌局推理:你人生的最佳选择到底是什么?

  选择问题也是困扰我们尤其是当代人一个重要问题,很多人都有选择困难症。

  比如对于孩子的教育,是该抓成绩还是该抓素质?是该处处尊重孩子还是要严格管教

  很多人都觉得两难,孟老师认为,这其实是因为没有确立选择的标准,有了标准,选择就不再会那么困难了。

  书中两个经典的逻辑推理案例也给我们启发。

  一个是赌局推理,两个人打赌,钱少的可以赢得钱多人的钱。两人都觉得这个赌约对自己有利,因为可能赢的钱比可能输的钱要多,而输赢概率各占一半。

  当然,结果不可能对每个人都有利,但每个人都认为对自己有利。

  这其实就是一般赌徒心理,赌博吸引人就在这里,大家都认为对自己有利才会参与。

  而在有些人生的选择中,也会出现这种情况。

  另一个案例也许更能说明这个问题。有两个信封,只知道其中一个信封里的钱是另一个信封的10倍,现在让你任意选择一个,并有一次机会决定是否更换另一个信封。

  那么你会如何选择呢?根据逻辑推理显示,每个人即使不打开信封,都会选择更换另一个信封。

  因为假设自己手上的钱数为n,对方的钱数可能是10n和0.1n的概率各占一半,那么更换信封得到的钱数就是10n ×50%+0.1n×50%=5.05n。

  显然,这钱数远高于原有钱数,当然要更换信封了。

  看来“这山望着那山高,吃着锅里的看着碗里的”其实也并非欲望无止境,而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我高中选择的是理科,这让很多人感到惊讶,我自己有时想起来也会有点后悔

  因为我现在的兴趣几乎全在文科这边,而我当时喜欢成绩也比较好的物理,到高三后成绩也变差了。

  如果当初选择了文科,我有可能在高中毕业后考上一个更好的学校,也更符合自己的志趣,我的人生是不是会变得更好?

  但如果我当时真的选择了文科,多年后也可能会心生后悔之情,想自己如果选择了理科,说不定会看到一个更好的世界。

  我们总是会觉得我们没有走的另一条路会比现在更好,但其实另一条路并不一定比现在的更好。

  比如有人因为父母压制没有学成绘画,就觉得自己可能是个被耽误的艺术大师,但其实他如果真去学了也不一定成得了大画家

  又比如在小城市安稳生活的人总是羡慕在大城市拼搏的人,而在大城市苦苦挣扎的人又羡慕小城人的安稳,认为那样的生活幸福指数高。

  从赌局推理和更换信封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即使知道其中一个选择比另一个更好,从理性来说,每个人都会认为另一个选择对自己更有利。

  可见,其实并不存在最佳选择,或者说其实每种选择都是最佳的。

  当然,结果只有一个,有利或者不利,你做出了选择,就要承担你选择的后果

  理发师悖论:两难境地的选择

  另一个是理发师悖论,有个理发师说他只给不给自己理发的人理发,那么请问他给自己理发吗?

  这个悖论是著名哲学家文学家数学家罗素提出来的,其实是一个关于集合的悖论:如果有这样一个集合S由一切不属于自身的元素组成,那么请问S是否属于自身?

  据说这个悖论的提出曾经引起当时数学界的恐慌,现在也还没完全解决。

  孟老师认为,人生中的很多选择也是如此,哪个都有矛盾处,让人很难拿定主意,但实际操作简单得多,因为不管如何纠结,你总要作出一种选择。

  比如悖论中的理发师,他只要让别人给他理发就可以了,他纠结的只是自己给自己理发而已。

  这也给我们启发:讲道理重要,思考重要,行动更重要。有时跳出问题,尤其是跳出让你纠结的问题,你会发现问题变得很简单。

  当自身处在无法解决的矛盾时,向外界求援,也可能让问题变得很简单。

  换个角度,换种活法

  思维方法再好,你不主动思考也是没用的,这其实就是我们强调的要增强主动性创造性,要走出自己的舒适区。

  我们经常说的培养好的心态更和思维方法有关,很多事情就看你从什么角度思考,换个角度,有可能就换种心态,换种活法。

  而这也是思维带给我们的力量所在改善思维,就能改善我们的人生,从而让我们拥有更好的人生。

  到这里,关于这本《你对我道理,我对你讲逻辑》的话题就聊到这了,文字有点长,感谢读到此处的各位读者

  最后问大家两个有趣的问题,也是书里面的,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第一个问题:一个人被强盗抓住了,强盗对他说,你猜我会怎么对你,如果你猜对了,我就放你走。

  这个人很聪明,说了一句话,强盗开始大笑,要杀他,后来听此人解释一番,却不得不放他走,请问这个人说了什么话?他是怎么解释的?

  第二个问题:我坐在桌子上,桌子是个名词,所以我坐在名词上。请问这个推理正确吗?为什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