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爷爷花了5万块买保健品,到底治了什么病?
今天您点击文末的“阅读原文”了吗?那里有属于您的秘密花园哦~
“爷爷进ICU了,你能赶紧回来一趟吗?”
接着爸爸的电话时,阿杰还没意识到自己孝敬老人的钱,反而惹了祸。
阿杰是个孝顺的孩子,在北京与人合租着三室中最小的一间,拿着税后不到2万元的工资,每月不但拿一半汇给父母,还额外备一份,委托父母转交给年事已高的爷爷。
他心疼奶奶走的早,留下爷爷孤单一人,自己又不能时常去探望,就用钱替代一份孝心吧。
赶上最早一班飞机,他一路奔波,到了医院的病房外,隔着窗看见挂着点滴,昏迷中的爷爷。
他问爸爸,“到底出了什么事?”
爸爸怔怔地望着病房,说:“爷爷前一阵说自己心慌头晕,就被邻居拉着去听了个健康讲座,说是免费赠送鸡蛋和洗衣液,会场上还有专家宣讲健康知识。
那之后,就总有人时不时地上门给爷爷免费测血压、血糖,爷爷对他们深信不疑,我们说他,他也不听。这不上个月,自己偷着买了5万块的保健品,谁知道这个月严打,他们跑了。爷爷这心脏病一下子就犯上来了,人不行时,还念叨着都是拿你给的钱攒下来买的,觉得对不起你……”
阿杰耳里听着,眼泪噙着。
神药不治病,却治“孤独症”
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拥有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他们饱受机体退化带来的不便,甚至糖尿病、高血脂等常见病的折磨。有相关数据表明,在保健品消费中,老年消费者已经占据5成以上。
而这些老年人有一种共同的病,叫做“孤独症”。
“出门一把锁,回来一盏灯”是很多老年人的写照。
子孙儿女逢年过节的热闹,会让老人提前很久就开始准备着、期待着;留下的一份份“敬老钱”,他们也只是默默地攒起来,不舍得乱花;小辈们各自回家后,剩下自己在家中更是显得清冷得很。
而这时候,一批打着“关爱老年人健康”旗号的推销者的出现,则会迅速攻占了老人们的心。
曾有报道称,一位来自郑州的李先生向记者展示了其母亲一年内购买的保健品,足足装满了几十个箱子,共计花费20余万元。自己已经劝说母亲多次无果,想寻求记者的帮助。
其母亲却告诉记者,平时自己一个人住,子女很少有时间来探望,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而那些保健品推销员,却会在大冷天帮自己捂手、给自己取暖,还会不定时上门给自己量量血压、唠唠家常,是真的关心自己。不然在那么多老年人的集会上,总不会一个真明白的老年人都没有!现场上情真意切的一声声“老爸爸、老妈妈,你们受苦了”,也不像是骗子能说的出口的话!
在大举整顿保健品市场的当下,我们注意到被虚假广告欺骗最多的就是老人。因为他们付费购买的本身就不是保健商品,而是骗子比亲人更贴心的安慰,是能治疗“孤独症”的最后一剂良药!
你看得到的,
是年节你去探望时,老人絮絮叨叨的叮嘱;
是颤抖的手翻开层层布包,放到你手上的压岁钱;
是你在桌上吃饭时,老人却在厨房兜兜转,挖着心思给你做好吃的忙碌。
你看不见的,
是老人口齿不清地唤着你的乳名,却实实在在的一句都没听清你电话中的声音;
是你在外各种挖空心思琢磨客户的喜好,却没想到你买来的年货坚果,老人已经不再嚼得动;
是你挣了命,跨越了阶级的鸿沟,去了他乡追逐梦想,却从此与老人隔了千山、隔了万水、也隔了阴阳。
电影《我们俩》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苦苦寻租住处的姑娘搬进了独居老太太的简陋四合院,二人从相互警惕、针锋相对直至相互依靠、相依为命。
只是年轻人始终有自己的乐趣和活法,姑娘搬离了四合院,不再继续陪在老人身边。她带走了全部行李,带走了青春的气息,带走了老人刚刚体会到的活着的热情。
老人从急促地呼喊她,“小马!小马!”,到哀求的呢喃,“小马……小马……”
老人看着空旷的院落,字字剜心的几句,“真搬走了!真搬空了!就这么搬空了!”
老人的生命也行将就木。
有人评价说是这个姑娘打破了老人的平静生活,否则电影中依照老人的身体状况,没准可以颐养天年,长命百岁。
但纵使老人独居在四合院、存款后有再多的零、活的再长寿,如若没有姑娘的短暂一年的相伴,这位苦命老人,恐怕人世一遭都不可能体会到这般的温暖,也只称得上是死一般的活着。
相比小说《一个人的好天气》中老人说出的那句,“我闷的时候,就希望来个收破烂的,收水费的,走错门的。”
她无疑是幸福的,因为她没有孤独地走。
苛责老人爱买保健品,你怎么说得出口?
他们忍受不了被欺骗的惶恐,也躲不开你责备的眼神。不给父母脸色看,最难。
因此假如我们家中的老人购买了保健品,请千万先别急着苛责。老人本身就抱有一颗不被理解的心,亟待的是子女的陪伴,决不可以一句冰冷的“跟你说了这是假的,你还乱花钱”来刺激老人的情绪,更不可贸然收管起老人的退休金,当老人过上了衣食伸手的日子,会让他们更加没有安全感。
我家中有一个叫做“月球车”的肩颈按摩仪,白色的塑料老旧到泛黄,占地又没用,可是这么多年过去,已经成了念想,不舍得丢掉。
那是在90年代末,保健品刚刚兴起的时候,姥爷兴致冲冲地花了几百块给我们各家都买了一个,据说是有磁场磁疗的功效,治疗颈椎病之类的不在话下。
学医的妈妈明知有诈,却没有横加阻拦,指责老人乱花钱,而是给姥爷的肩颈部位每周做起了艾灸。
年幼的我曾纳闷地问妈妈,“为什么不直截了当地告诉姥爷,那些都是骗人的?”
妈妈说,“姥爷给我们熬过的香香的棒渣粥、调制的酸甜的酸沫膏,买过的“没用”的按摩仪,都是爱啊。姥爷那么疼咱们,咱们却没意识到,姥爷的肩颈早就出了问题,明明就是自己错在先,又怎么能去责怪姥爷呢?”
还真的,姥爷的保健品之路,自那以后还真就打住了。因为儿女的爱,弥补了那个缺口。
当今保健品之所以能够成为老年人的寄托,还不是因为那些保健品推销员,替儿女们弥补了老人的空洞?
老人独处时,
谁“老母亲、老父亲”地人前人后喊的亲热,嘘寒问暖,他们就看好谁。
这再正常不过!
如果你肯把自己挑选化妆品或研究客户喜好的劲头,用在给父母挑选适合的保养品上,让老人拉开抽屉就能看到儿女精心挑选的靠谱保养品和手写的服用指南,必定可以让嘴甜的推销员无处钻空;
如果你把例行公事的孝敬老人的钱,换做一锅滋补的汤水,提上一袋老人最爱的大黄油饼干或是两串糖堆儿,听着老人絮絮叨叨讲从前的故事,我想他们也未必会寂寞;
如果你的确抽不开身,就给老人订上几个最爱的京剧台,每周的视频电话也会成为老人的期待吧,逢年过节串串邻居,拜托邻居多多照应你的亲人。
是的,市场在管制、舆论在监督,而老人的意识却不是一场行动就能被转变过来的。
你对待老人的态度不变,那就仅仅是倒下了一个保健品牌而已。更多擅于拿捏老年人软肋的保健品,会披着诱人的外衣顶上来,更多的善欺之徒也会卷土重来。
而真正能把老人的心拉拢过来的利器,是如同他们对待小时候的我们一样。
不苛责、不抛弃,言叮咛、行关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