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你为什么会“原地爆炸”?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你为什么会“原地爆炸”?

2019-06-27 12:01:22 作者:磊叔 来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阅读:载入中…

你为什么会“原地爆炸”?

  点击↑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看看多少好友已经关注

  1.

  原地爆炸”的姑娘

  有时刷抖音,总会刷到一些姑娘小伙“原地爆炸”的视频

  这种视频以大闹火车站或者怒斥交警为多。写本文时碰巧刷到一个叫“女子超速被拦,面对警察撒泼40分钟”的短视频。

  点开视频,在尖叫的间隙,姑娘歇斯底里地对警察吼着“你们都害我”“你为什么对我这么狠”然后情绪崩溃地大哭,下车向围观的环卫工人求救,“救命啊”“这个社会冷漠了”。

  结果是拘留七天。但让我们凑近来看看,视频中姑娘所呈现的是一种怎样的状态

  就像江浙一带那种个头巨大的蟹黄汤包——里面各种情绪的汤汁已经充满了,外面只有那薄薄的一层理性面皮,只要轻轻一戳,里面的汤汁就一下子喷出来,溅得满世界都是。

  那汤汁滚烫,仿佛在说“你们都害我!”——在姑娘心中,整个世界仿佛都是要迫害她的人,没有人是真心,所有人不是来侵害她就是来占她的便宜。平日里,她还能用理性的面皮暂时掩盖一下,但一遇到面对警察这种极端场面,那种敌意就再也收不住了。

  那么,这种对世界“满满的敌意”,把世界经验为一个迫害自己存在,这种扭曲的三观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

  2.

  一代人愤怒

  这当然是来自原生家庭的“催眠

  从很多这样的视频中我们都能看到,这样的姑娘/小伙大都不是特别年轻,基本都在二十五岁以上(三四十岁居多),而他们的父母可以大概率地推算为五十岁以上的人群,也就是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的人。

  我们都知道,那是一个怎样动荡时代

  在那样的时代中,除了少数天生就喜欢折腾的人之外,一个人如果想要活得好、甚至只是想要活得平安,最明智选择就是谨言慎行低调生活,尽可能和所有人搞好关系。而不管是对喜欢折腾的人还是沉默的大多数,都不得不把社会感知为一个充满着危机敌人的存在。

  于是,这种“世界处处暗藏着危险”的信念,就通过他们的感知催眠到了下一代人的心里。

  这个催眠的过程,就像我的一个90后来访者和我说的一样——她总是不断地和妈妈争吵,原因在于妈妈总对她说外面太危险,你还是找个稳定工作,然后找个老实本分男人嫁了算了;而她则不断的说妈妈你过时了,我有实力可以去争取更好的生活,没有激情的工作和无聊的男人我受不了等等。

  你看,虽然她们在为工作或爱人这种具体东西争吵,但是妈妈想传达的“外面太危险”这个大前提,已经潜移默化地种到了孩子心里。

  实际上,这种程度的“催眠”还是接近意识层面。孩子既然是父母潜意识忠实呈现者,那么,当父母们传达着“世界很危险”的理念时,其潜意识想说的到底是什么?

  没错,这是一个经典的反向形成过程——先是外界的某些事情让我觉得不舒服积累了很多的愤怒(比如必须和所有人搞好关系),但社会的高压态势又让我不敢表达自己的愤怒,哪怕发牢骚都不安全。于是这股愤怒无从发泄,就反向形成给外界,说这个世界要害我,外面都是危险的,所以我不能发怒。

  其底色,则是强烈的愤怒和攻击性。这些,才是父母的潜意识所真正传达的东西。

  3.

  沉重”的需求必然的敌意

  我们知道,一个婴儿最基本的需求就是吃奶和爱抚,是和妈妈共生在一起,感受来自妈妈满满的爱意和接纳,即“口欲期”的需求。

  而那个年代的母亲,可以比较好地满足孩子口欲期需求的并不多见——正是基于此,很多心理学家才会说“缺爱”几乎可以算是一种普世创伤

  既然是创伤,那么抚平创伤的动力,即追求口欲满足的动力就不会停止。除了继续求而不得地找父母要,孩子还会把这种婴儿的共生需求投向整个社会,期望有人能满足自己。这是一种怎样的需求呢?

  一种黏黏腻腻、理不清扯不净、对温暖和关怀无穷无尽的需求——就像一大缸甜蜜粘稠的糖浆,渴望包裹住某个人,共生在一起不分你我。

  在这缸糖浆中,最好我什么都不用说你就懂我。如果做不到,你也要时刻集中你全部的注意力,对我的每一个微小心思都要体察入微,然后赶快满足我。就像一个好妈妈应该敏锐地捕捉到宝宝什么时候饿,什么时候困,什么时候排泄一样,必须分毫不差——而你一旦做不到这一点我就暴怒。当然我现在已经是成年人了,所以暴怒的我不会直接打你,但我会寒心,我会赌气,我会推开你,我会发脾气和你冷战,让你为自己的不细心付出代价

  请问,这样“沉重”的需求,谁能满足?

  即便是爱人,尚且需要无比的耐心智慧应对这份需求(还不一定能接得住)。而当这个人向社会大众,比如同事同学朋友、或者视频中的警察投注这份需求时,对方根本不可能如ta所愿的反应,结果必然是失望后的暴怒。

  也就是说,倘若我们去除中间的互动环节去看的话,当ta向外界发出这个需求的那一刻,实际上就已经决定了ta一定会被外界所伤害

  于是,这股伤害也就必然会导致对外界深深的敌意,像一个闭环一样,又一次验证了父母“世界很危险”的信念。

  结果是外界果真很危险,那全世界对我真心的只有父母。于是只好回到和父母的纠葛中,即便再痛苦也不敢放弃——虽然痛毕竟他们是真心的,父母不会害我,外人说不定了。

  正应了曾奇峰老师的那句名言就是:爱制造分离,施虐制造忠诚

  最后我想说,倘若我们幸运地在这个闭环之外,可以借本文对那些尚在环内的人们一份理解。而倘若我们自己也在环内,则可以努力看清这个闭环,并借助咨询力量走出困局收获更加独立自主人生

作者:磊叔 第三季传播计划学员,心理咨询师旅行者,让我们一起,把日子过成诗~RECOMMEND

  推荐阅读

你点的每个赞,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预约咨询,点击“阅读原文"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