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了八年才知道,这才是“西游记”的巅峰
那一定是《西游记》。
最新的《天真派西游记》这个故事里,没有齐天大圣、天蓬元帅,也没有妖魔鬼怪、儿女情长。
玄奘本身,就是传奇。
《玄奘之路》
如果你对《西游记》印象深刻,那《玄奘之路》一定会颠覆你对玄奘的看法——
其实他离国时的身份,却是通缉犯、偷渡客。
然而你以为真实中不存在的“女儿国”,却真正存在过(不过没把玄奘扣下来)。
《西游记》不过,一提到纪录片,很多人头脑中蹦出的第一个词,恐怕就是枯燥。
但看《玄奘之路》时,却会恍惚。
甚至后来有的电视剧,为了省去一些镜头,居然直接挪用了不少这部片中的场景,比如《隋唐演义》。
除了电视剧既视感的画面,玄奘的扮演者王新源也让人完全入戏。
恐怕再也找不出这样一个演员,眼里都是慈悲与谦卑。青年、老年的玄奘扮演者同为一人
这个僧人说,这就是他心中玄奘的样子。
至今,《玄奘之路》在豆瓣的评分人数超过六千,依旧得到了9.5的神之分数。
比起《西游记》中金蝉子转世、与大唐天子结为兄弟,西行之路一开始就金光闪闪的唐长老。
这时,一个从异邦来的高僧告诉他,印度有个那烂陀寺的寺庙,是研究佛法的最高学府。
并许下诺言,不达印度,绝不东归一步。
但此时的大唐刚建国不到十年,西面突厥虎视眈眈。
为了拍摄《玄奘之路》,摄制组驾车,重走了玄奘走过的绝大部分西行路:
“我们一直到了尼泊尔,绕过喜马拉雅山脉,穿过了新疆的沙漠,穿过了天山,穿过了中亚的草原,到了现在像拉登藏身的那一带,再穿过巴基斯坦,到了印度,最后又到了尼泊尔。”
在天堑变通途的今天,玄奘走过的绝大部分路线,至今仍然人迹罕至。
玄奘也曾在大漠中迷路时,打了退堂鼓。
退吗?
“决不东归。”
这样做或许不太理智,但正是有这么多不理智的人,才能有人突破迷雾,看到前方的路。
不过中途阻碍玄奘的,不只有各种各样艰难的自然环境,盗贼横行也是玄奘的一大苦恼。
玄奘答应高昌国王,从印度回来时,在高昌讲经三年。
二人分别时,没有人想到,那会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
十多年后,玄奘东归时,昔日的高昌领土,已经被大唐纳入版图,高昌王也早已去世。
这条路太远,许多人一眼便是诀别。
令玄奘没想到的是,他九死一生终于到达印度,这里的佛法已经开始凋零。
玄奘离开长安后的第四年,他终于到达了当初的目的地——那烂陀寺。
即便佛法凋零,那烂陀仍然是整个佛教的最大的学府,仍有超过一万个僧人在这里学习。
玄奘在这里如饥似渴地学习,也是在这里,他在印度声名鹊起。
他在那烂陀寺以最高的礼仪接待,出行甚至可以坐象舆,在那烂陀数万僧人中,有这样特权的,也只有数十位。
然而这个时候,玄奘却选择了东归。
尽管荣耀加身,他从没忘记自己的来处。
学业既已成,不如归去。
离开长安的十四年后,玄奘毅然舍弃掉一切荣誉,踏上了东归之路。
这一次,跟随他一起回来的,还有大量的经卷和佛像。
玄奘不知道的是,他带回的是印度佛教最后的火种,在他离开的六年后,整个印度陷入动荡之中,佛法逐渐凋零。
渐渐地,那烂陀到底是否真的存在,成了一个谜。
直到几百年后玄奘口述的《大唐西域记》在国外出版,才为古代印度的历史重建,带去曙光。
走时,他还不到三十岁。
回时,已经年近五十。
但他就像一个永不知疲倦的机器,回到长安后不久,在资助下,他立马投入经卷的翻译之中。
但他也不是全然闭门翻译,他的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就是与皇家打通关系。
佛教要想长存,首先就得得到支持。
回到长安后,他游走于皇宫与寺庙之间,在与皇室成员的交流中游刃有余。
但他的世故圆滑,从来不是为了让自己获得更高的名誉,而是为了理想的实现。
他一边主持翻译工作,一边要和皇室打通关系。
这一翻译,就是十九年。
直到感到自己大限将至,才放下笔。
十九年的时间,玄奘一共主持翻译佛经四十七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
这其中有的经卷,光一部就有百万字。
他口述的《大唐西域记》中记载的数百个国家的风土人情,更是帮大唐加快了重整丝绸之路的进程。
回顾玄奘的一生:
大漠、雪山、戈壁、草原,五万里星夜兼程。
为了心中理想,他舍身求法,从不停歇。
放眼望去,整个中国古代史,不就是由无数个如玄奘般坚持的人所铸就的吗?
或许,这也是中国之所以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存留至今的原因。
正如鲁迅所说: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为这个一生圆满的高僧,右下角点个在看吧。本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十点电影(),转载授权请联系原公众号。《槽值》招聘新媒体内容运营坐班实习生,工作地点北京,三餐免费、提供班车。长期招聘线上约稿作者,单篇稿费300-1500元。点击☞招聘☜即可查看。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国庆优享全场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