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象的鼻子为什么这么长》经典读后感10篇
《小象的鼻子为什么这么长》是一本由[荷] 罗伊斯·里帕根著作,后浪丨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9.80元,页数: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象的鼻子为什么这么长》读后感(一):创造力比知识本身更可贵
这是是一本成人看了都觉得有趣、治愈的书籍。虽然是绘本形式、其中的字数也比较少,但是故事却十分的生动,将小象的历程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在最终的结局面前嫣然一笑,说不上别的,只觉得美好。
封面拿到书籍的那一刻,我的第一感觉是高档,黑色烫金的封面设计,色彩搭配也舒服科学。
骆驼,你背着两个大包,这样健康吗?宝宝看到这本书十分开心,在我还没有给他读故事之前,就自己翻看了起来,镂空的设计、鲜艳的色彩激发了他的浓烈兴趣。
变成了宝宝的玩具和宝宝共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发现这本书的设计理念很棒,很多小细节处理的很静心,一些小动物的表情简直萌到家了。
表情细节处理地很好在小象的鼻子被鳄鱼拉长的部分采用了长页的设计,把故事展现的更为生动有趣。在小象长长的鼻子上面还站立着许多小动物哦,只要细心观察,总能发现作者留给我们的惊喜。
鼻子上面的小动物虽然小象的鼻子被鳄鱼拉的长长的,但是他发现长鼻子并没有让他的生活变差,反而对于他喝水、吃饭和洗澡来说都变得超级有用。所以我教育宝宝,有的时候遇到不开心的事情不要沮丧,很多时候坏事也能变成好事哦。
好想有个可以当淋浴头的长鼻子呀。最后小象们排队来找鳄鱼,拉长皮子的画面也太有趣了,简直是个彩蛋结尾。
排队拉长鼻子。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知识是必要的,但是保持孩子的创造性、童趣和创造力更为重要。
这个有趣的故事一定会帮助宝宝发挥创造力,快购买小象立体艺术绘本,让宝宝大开眼界吧。
《小象的鼻子为什么这么长》读后感(二):不需要问十万个为什么,只要有一颗好奇的心就能让你学到新东西
你有多久没有提问了?你有被问到答不上来吗?你最近有独立思考吗?
好的问题代表思考的质量。不思考就没有进步。小朋友在问问题上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小象的鼻子为什么那么长》就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故事从小象的鼻子还没有现在这么长,因为他是个好奇的宝宝开始。
它想知道鼹鼠在地底下是怎么呼吸的,它看到骆驼的形状很奇特,觉得它背上的两个大包会不会是长了什么东西不健康?它看到瓢虫在树林里飞来飞去,能够倒立行走感到非常的疑惑。它对长颈蓝色舌头感到好奇,对螃蟹横着走有兴趣……最后,它遇到了在水塘边上休息的鳄鱼。鳄鱼睁只眼闭只眼在养神。于是小象过来问,什么是你最喜欢吃的食物呢?鳄鱼宝宝睁开眼,露出牙齿微微一笑,然后说你真想知道吗?那就再靠近一点儿吧。于是小象向前一步,鳄鱼趁机伸出了嘴巴,用它那一排排长着锋利的牙齿嘴巴咬住了小象的鼻子。小象突然意识到情况不妙,于是拼命往后拽,大声呼喊救命。
丛林里的动物听到了于是纷纷过来帮助小象。瓢虫、啄木鸟、长颈鹿、骆驼、大花豹等等听到了也过来帮忙。拉了很久,小象的鼻子变成一条长长的小桥,最后鳄鱼在这么多动物的拉扯下,精疲力尽,不堪一击,就松开了牙齿,重重的跌倒在地上。那些帮助小象往后拽的动物们也都摔了个四仰八叉,纷纷躺在了地上。最后小象发现自己的鼻子被拽长了,不能缩回去了。
尽管这样,它站起来发现鼻子能够勾树上很长很长枝条上的果实,可以伸进池塘去喝水,还可以用鼻子吸到的水来给自己当喷泉洗澡,甚至能把鼻子当成长长的号角吹起来,让猴子们感到害怕。顺便它还用长长的鼻子当吸管学会了游泳,赶跑可恶的蚊子以及吃到地上小小的花生。于是小象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它的伙伴们,整个象群都知道了。小象的鼻子变长了。
《小象的鼻子为什么那么长》作者是荷兰的罗伊斯.里帕根。故事是来源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丛林故事》作者鲁德亚德·吉卜林写给女儿的睡前故事《原来如此的故事》,罗伊斯·里帕根根据其中第六篇“大象为什么鼻子长”改编成新的绘本《小象的鼻子为什么这么长》。
立体剪裁有触感的书
这是一本立体裁剪的彩色绘本。里面的内容通过画画裁剪拼贴,然后组成画面的,打开的画面是不规则有层次的,比较有立体感。还有一个长长的大拉页,能够形象地看到鼻子被拽长双方对立的这样的情况。整本书做工比较精致,采用的是厚的卡纸,每张翻开像照片,不太容易翻烂,小朋友动手触摸,比较容易感受到形状。
小象因为好奇,在遇到前面的动物产生到了很多的问题,得到了很多的答案这是它的收获,同时它因为好奇鳄鱼宝宝最喜欢吃什么,所以被鳄鱼夹住了鼻子,最后在好多动物的帮助下才得以解脱,然而它在在逃脱的过程中鼻子被拉长了。它付出的代价就是鼻子被拉长了,但是捡回了一条命。这件事告诉我们,探索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虽然有未知,可能是危险的,但也会让我们从中学到新的知识。
这本《小象的鼻子为什么那么长》文字精炼,用不到150字,却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你可以用来跟小朋友一起玩游戏,做互动,可以锻炼他们很多的想象。比如说可以数数图中有多少种动物,它们都是什么?它们身上的颜色有哪些?甚至这些动物是怎么叫的?还可以让小朋友扮演一种动物,模仿一下它的行为和表情,跟其他的动物做互动。这些都可以很好的启发和引导小朋友学到更多的东西。
这本《小象的鼻子为什么这么长》可以变成一堂生物课,了解里边有多少种动物和动物的特性;可以变成一堂数学课,数一数里面的动物和植物有多少种,多少种颜色,形状;还可以变成一堂社会学课,理解和表演模仿动物之间是如何合作的。
好奇心害死猫?你不需要所有的问题都去做一遍,可以来翻书听故事呀。
《小象的鼻子为什么这么长》读后感(三):诺奖得主是如何给女儿解释“大象的鼻子为什么这么长”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丛林故事》作者鲁德亚德·吉卜林写给女儿的睡前故事《原来如此的故事》深受全世界的孩子喜爱,相信很多朋友也都看过,全文由12篇引人入胜的短篇故事组成。这本书出版于1902年,已经有一百多年。罗伊斯·里帕根根据其中第六篇“大象为什么鼻子长”改编成新的绘本《小象的鼻子为什么这么长》。
罗伊斯·里帕根改编之后的《小象的鼻子为什么这么长》获奖多项国际大奖:
入围2018年全球插画奖 2016年欧洲设计奖银奖 香港印制大奖 2016年金风车插画奖优秀奖罗伊斯·里帕根是荷兰著名的儿童插画大师,她的作品有《超级英雄》、《倒霉先生》、《宠物当家》、《黄色大象》,作品已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几乎所有的作品都已经被翻译成中文了。
拿到书的第一印象就是罗伊斯·里帕根的《小象的鼻子为什么这么长》太高大上了,像一个漂亮的相框,黑色烫金的封面上出现了一只欢乐的小象,除了星星点点隐藏在丛林里的彩色,层层叠叠的丛林都是灰色,看起来就像一幅画。
一、《小象的鼻子为什么这么长》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在丛林中,有一只“好奇宝宝”一样的小象,它的小脑袋装满了问题。
它问鼹鼠:“你在地底下怎么呼吸呢?”
它问骆驼:“背着两个大包,你这样健康吗?”
它问小虫子:“你们怎么能倒立行走?”
它问长颈鹿:“呀,你的舌头怎么是蓝色的?”
它问螃蟹:“你为什么要横着走?怎么不直直地朝前走?”
最后它问鳄鱼:“什么是你的食物?”
于是鳄鱼笑着让小象凑近一点,于是天真的小象走向了鳄鱼的身边。没想到,可恶的鳄鱼张开嘴巴,想要一口吃掉小象,没想到刚好咬住了小象的鼻子。
听到小象的呼救,丛林里的动物们都来了,它们拉着小象,像拔河一样想要从鳄鱼嘴里救出小象,噢不,是小象的鼻子。
在大家的合力帮助下,小象终于得救了。
其他的大象听说这件事情后,都排队来请鳄鱼帮忙拉长鼻子。
原来这就是小象的鼻子变长的原因。
是不是很搞笑呢?
二、这个故事在传达些什么?
好奇心是成长的翅膀
《《小象的鼻子为什么这么长》里的这只小象是一个“好奇宝宝”,它对丛林里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其实,它不就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十万个为什么”的小朋友嘛。
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小象打破砂锅问到底,只不过这个好奇心把它引向了凶恶的鳄鱼。小象只想知道鳄鱼的食物是什么,没想到自己差点就变成了鳄鱼的食物。
小象的好奇心在它的朋友们看来,是非常没有用的东西。毕竟在他们看来,原本就存在的东西,为什么要去追根究底呢。
可是,保持好奇心对小朋友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是他们保持对未知世界永不停息的热情,保护好奇心,就是给孩子的成长插上了翅膀。家长朋友千万不要厌烦小朋友们千奇百怪的问题,否则就是无情地扼杀了孩子们宝贵的好奇心。
当小象从鳄鱼口中脱险,发现自己鼻子变长时,并没有难过,却惊喜地发现,长鼻子太有用了。长鼻子可以去摘树上的果实,可以吸水给自己冲凉,可以驱赶蚊子,这是之前的短鼻子玩玩做不到的。
而丛林里其他的大象听到了这个消息,纷纷排队来请鳄鱼拉长鼻子,因为长鼻子太方便。当然,大象们全部都忘了,它们可是鳄鱼的午餐呀。
正是因为小象们的乐观,才能轻易就发现长鼻子的好处,而完全无视了被鳄鱼吃掉的危险。虽然有时候这样的乐观有点危险,但是拥有长鼻子才是最重要的。
不就是这种“摔倒了趴地上躺会儿”的傻劲才可爱嘛!
三、色彩明暗里的秘密
我以前看过的绘本,一般都是全彩或者黑白,然而《小象的鼻子为什么这么长》却是在黑白的背景里,主角用了彩色。这样颜色的对比冲突,就突出了画面中的主角,每次打开绘本,最先吸引到我的就是这只蓝色的小象。特别是当小象的鼻子被鳄鱼咬住,大家都来帮忙时,所有的动物都变成了彩色,那一刻,整个画面都亮了。
这种颜色明暗的对比,可以让小朋友在看绘本的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我在看绘本的时候,最喜欢的事情就是把藏在暗处的动物们找出来。你仔细看就会发现,隐藏在暗处的动物,随着故事的发展,表情也是不同的。
一般好绘本没有唯一的标准,但是却一定有个好故事。好故事并不会告诉你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而是让你去思考。而孩子们在《小象的鼻子为什么这么长》里除了获取乐趣,还能从这只小象身上学习到,保持好奇心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
《小象的鼻子为什么这么长》读后感(四):揽获多项国际插画大奖:故事与艺术完美结合的绘本,让孩子认识自己的好奇心
190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丛林故事》作者鲁德亚德·吉卜林写给女儿的睡前故事《原来如此的故事》一经出版便得到了读者的喜爱。
鲁德亚德·吉卜林是至今为止最年轻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获奖理由:“这位世界名作家的作品以观察入微、想象独特、气概雄浑、叙述卓越见长”。荷兰著名儿童插画大师罗伊斯·里帕根根据第六篇《大象为什么鼻子长》改编了全新的绘本《小象的鼻子为什么这么长》,在这本书中,作者将4500字的故事缩减为150个字,除了简单的对话,没有更多的文字。
插画家罗伊斯·里帕根的作品画风以欢快、执着著称,她的作品深受人们喜爱,畅销多国。
《小象的鼻子为什么这么长》因其精妙的设计、强烈的艺术技巧,博得了多项国际插画设计大奖:
2018年全球插画奖入围(Honorary Mention winner of the Global Illustration Award 2018) 2016年欧洲设计奖银奖(Winner of the Silver European Design Award 2016) 香港印制大奖(First place at the Hong Kong Print Awards) 2016年金风车插画奖优秀奖这本书适合孩童阅读,也适合作为礼物赠送。优秀的绘本总能在阅读之后回味无穷。
书籍设计感很强
拿到这本书时,映入眼帘的是镂空剪影、相框设计,你永远不知道同一种形状之后的背面是怎样的设计构造。
书籍翻到后面,你会看到这本书的设计不再是直接的绘画,而是拼贴、剪纸、绘画等的结合,立体、质感、活灵活现、非常可爱,符合整个森林动物的调调。
翻开书籍,每一个主题对话的时候,只有故事的主角是色彩鲜明的,其他小动物以及森林都是黑灰为主的颜色,直到所有的小伙伴前来帮助小象时,所有的动物全部都被赋予了色彩。不同的场景下,小动物的表情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色彩的变化可以锻炼孩子的观察力,这也是大人阅读时常常容易忽略掉的一点。
保持好奇心
塞缪尔·约翰逊曾说:好奇心是智慧富有活力的最持久、最可靠的特征之一。
如何让孩子保持正确的好奇心?我们先来看看150字后的故事。
很久以前,小象的鼻子没有这么长,后来变长完全是因为好奇宝宝小象的举动。
小象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总是有很多问题去问小伙伴。
他问鼹鼠:你在地底下怎么呼吸?
鼹鼠: 前肢发达,脚掌向外翻,有利爪,适于掘土;后肢细小。眼小,隐藏在毛中。白天住在土穴中,夜晚出来捕食昆虫。他问骆驼:你背着两个大包,这样健康吗?
骆驼的驼峰:驼峰里贮存着脂肪,可在得不到食物时,分解成身体所需养分,供骆驼生存需要。他问长颈鹿:你的舌头为什么是蓝色的?
问螃蟹:为什么要横着走?
...
后来,遇见鳄鱼,他好奇的问道:“什么是你最喜欢吃的食物?”
我们都知道鳄鱼是肉食性动物,遇到小象这等美味自然不想放过。
狡猾的鳄鱼面露诡异的笑容,回答:“你真想知道,那就再靠近一点。”
呆萌的小象果真朝着鳄鱼的方向靠过去,谁知鳄鱼用他那长长的嘴巴一把咬住了小象的鼻子,小象连忙喊到:救命啊!
森林里的小伙伴全部赶了过来(所有动物的颜色都变得鲜艳起来),一部分帮助小象,一部分拽鳄鱼,尝试将两人分开,小象的鼻子被扯长。
小象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这里的好奇心指的是探究问题的能力,发掘身边的不同,但答案的寻找还是要靠自己去解决,作为家长可以告诉孩子方法或者寻找答案的技能,而不是直接告诉孩子答案。
换一种角度看问题
小象的鼻子变长之后,摸着自己已经变化的鼻子,小象很懊恼,在地上打滚发泄着自己的不满,后来他发现长鼻子可以够到树上的水果,可以戏水,可以轻松游泳,他感叹道“也没有那么差劲嘛,长鼻子超有用”。
于是所有的小象排着队前来找鳄鱼帮忙。
生活中小朋友总会遇到很多问题,很多时候事情没有按照既定的模式发展,孩子可能会出现沮丧等状况,家长应该及时疏导,提前引导孩子,凡事多角度看问题,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如同大家耳熟能详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多角度看问题会有意想不同的收获。
看到这样一句话:好的绘本可以全面帮助孩子建构精神世界,培养多元智能。 绘本最值得强调的就是它的文学性和艺术性。
优秀的绘本总能在细节处见分晓,寓教于乐的同时培养孩子的多元化发展。
《小象的鼻子为什么这么长》读后感(五):4500字的故事缩写成150字后获全球赞誉,她是怎么做到的?
1907年凭借作品《基姆》,鲁德亚德·吉卜林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他拥有“细致的观察、新颖的想象、雄浑的思想和杰出的叙事才能”。
在此之前,鲁德亚德·吉卜林已经写了很多故事。
今天我们要介绍的这本书,正是他的一个经典故事的特别改编版。这本书就是《小象的鼻子为什么这么长》。原作名叫做《How the Elephant Got His Trunk》。创作至今已经有一百三十多年历史了,有多个故事集收录了这个可爱的故事。
小象的鼻子为什么这么长评价人数不足[荷] 罗伊斯·里帕根 / 2019 / 后浪丨天津人民出版社如果是为了看故事,我们直接看原作好了,鲁德亚德·吉卜林出过好多书呢,但这个改编版之所以特别推荐,除了因为是后浪的书之外,最重要的是它的改编方式太特别了。
一、备受赞誉的大师级改编
荷兰著名儿童插画大师罗伊斯·里帕根,将这个大约4500字的故事缩减为约150个字(之前一条微博的限制是140个字,你可以试着用这一数字来缩写一个故事)。除了前半部分的对话之外,你再看不到更多文字,所有省掉的字都变成了精彩的图画。
罗伊斯·里帕根让整个故事焕发出强烈的艺术气息。
她高超的艺术技巧,打动了很多人,因此这本书揽获了多项国际插画设计大奖:
2018年全球插画奖入围(Honorary Mention winner of the Global Illustration Award 2018)2016年欧洲设计奖银奖(Winner of the Silver European Design Award 2016)香港印制大奖(First place at the Hong Kong Print Awards)2016年金风车插画奖优秀奖二、原来故事还可以这样讲
那么她是怎么做到的呢?
1.镂空剪影营造神秘感、层次感和无与伦比的光影效果。
这本书的封面本身就是“破”的,相框设计,内文前面的部分借鉴了剪影艺术,读者可以直接看到影影绰绰的“森林”,给人感觉像埋藏了很多秘密,让读者充满期待。
还没有仔细看书,就让人感受到了森林的层层叠叠。故事发生地的层次感,以逼真的视觉化的形式展示在了人们眼前。这本书的独特因此而一目了然。
不过展现它的精美并不容易,这需要捧在手里才能更好地感受到。翻书刹那页面抖动产生的细微光影效果,更令人爱不释手。
2.采用剪纸+绘画+拼贴+实拍的独特方式来讲故事。
这样非直接手绘的方式,让整本书显示出很不一样的质感。
无论是动物,还是背景里的植物,甚至土地和水池都是剪纸剪出来的。
在剪纸作品上作者用绘画来丰富细节:象鼻的褶皱,树叶的脉络,猎豹的花斑,鳄鱼的皮纹,小草的阴影和水的波纹等等,是画出来的。
接着就是各种有趣的拼贴,动植物并不是一个整体的,而是由一些小元素块组成的,动物的五官、四肢、翅膀等等都是几块元素拼贴而成,尤其是眼睛,大部分眼睛均由大块的眼白加两个黑点组成,看起来特别可爱。
最后神态各异的动物,各具特色的植物根据剧情被组合在了一个白板上,作者将它们平拍下来,这就是我们在书上看到的样子。
3.巧妙运用色彩,令故事的焦点更集中。
为了让整本书充满戏剧性,作者除了设置了夸张可爱的造型之外,他还利用颜色的力量。
每一个跨页里的主角,被单独上了色。蓝色的小象与粉爪鼹鼠、橙色骆驼、黑点红瓢虫、蓝舌黄黑斑纹长颈鹿、红色螃蟹、黄嘴红翎啄木鸟还有绿色鳄鱼,组成了前半本的对应关系,而其他的动植物都是黑白灰色作为背景。这样一来,读者一眼就能看到一场又一场的对角戏。
而在后半部分,剧情进入高潮以后,除了植物还是黑白灰之外,所有动物们都有了颜色。从无到有,由少到多,别开生面,渐入佳境。
4.随“形”所欲,因地制宜利用纸张特性。
利用步骤1和3中提及的镂空技术及色彩,艺术家创造出具有游戏性的情节,不翻开前面那一页,你看不到被上色的是什么动物。通过露出的带颜色的局部,来猜一猜后面的动物是谁,让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充满趣味。
这些视觉线索,与剧情高度相关,引导我们关注故事主体。但正是这些设置也正好提醒我们关注背景中那些同样藏起来的动物朋友。
在故事的后半程,大跨页的部分是全书的高潮,热闹而人物繁多的场面,却并不凌乱。利用折页的过渡,和夸张的艺术手法,我们似乎感受到了被拉长的时间。
5.用表情和动作直接传递情感。
开始背景中的小动物表情是好奇,它们甚至有点冷漠,各司其职,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情。随着小象与鳄鱼的见面,旁观的动物开始吃惊,并且有点担心,一个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张大嘴巴,而且动作也比之前更戒备。
等到小象被咬住的时候,大家惊呆了,捂着嘴巴瞪大眼睛,仿佛在说:吓死个人!等到拉架时,大家一个个都十分愤怒!等到事儿结束后,大家看着小象,又显得有点无奈。而等一切安静下来以后,所有动物的表情又跟最开始差不多了。
活灵活现,精彩绝伦。
好奇与想象伴你左右,亮点总是在最后
读到这里,你差不多明白,为什么这样一本小小的书能打动那么多专业评委了吧。
这故事的亮点在最后,具体怎么样,就给大家留个悬念吧。总之,出其不意的结局,令人捧腹,发人深省。故事本身已经足够精彩,加上如此艺术的改编,让这本书脱颖而出。
鲁德亚德·吉卜林的原作中,那只好奇满满的小象,经常被人踢来踢去。而在这本《小象的鼻子为什么这么长》中,它的运气要好得多。虽然有人声称好奇会害死猫,但也不得不承认,好奇会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收获。
愿这本艺术气息浓厚的精彩故事,能随时提醒你对生活保持好奇和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