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的观后感大全
《大师》是一部由保罗·托马斯·安德森执导,杰昆·菲尼克斯 / 菲利普·塞默·霍夫曼 / 艾米·亚当斯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师》观后感(一):Master
没想到这么沉重。 弗雷迪拥有的是一颗自由的心,不受束缚,没有礼义廉耻,是大师口中"孤独的水手"。 同时他也是矛盾的,他内心的一部分同样渴望着爱与认同,不管是在照相馆工作,和多乐斯的交往,以及跟随大师的过程都是他这一面的体现。 但这些人的一面最终都输给了他内心的无法压抑的"兽性"。而他所遭遇的大师,也无法拯救和控制他,于是他最终只能离开。 而大师这个角色,如他自己所说,跟弗雷迪是一体的。他们本是一类人,自由,好奇,不喜欢掩饰任何情绪。但不一样的是,他遇到了他的"大师",即他的妻子。他的大师成功地控制和"拯救"了他,让他变得克制,变得绅士,变得富有魅力,尽管偶尔,他还是会失去控制,释放出内心的兽性。 这也许是两人之间友谊的来源。 最终,大师在这个过程中推倒重塑了自己拙劣的学说,成立了宗教。 而弗雷迪却没能被拯救,或许他本就不需要被拯救。
《大师》观后感(二):大师
人的生命 在这个地球上 一百年一个轮回 一百年 在人生的长河中 是何其的长 生命从零点开始 一如千年的冰雪 化冰成滴 滴滴相融 化雪成溪 溪溪相汇 这才汇成了奔腾的长江 汇成了咆哮的黄河 皑皑雪山的雪水 要经过几道湾 几道折 经历几回跌荡 几回断崖 才能从冰冷的源头 走到入海口 不到长城非好汉 生命就是用这一百年 去经历多少风雨 多少沧桑 去流过多少鲜血 多少汗水 去走过多少长路 多少山峰 用一百年 百炼成钢 用一百年 成就好汉 一百年 在历史的长河中 又是何其的短 黄河 我们的母亲河 孕育了五千年的中华文化 我们每个人生命的一百年 在漫漫五千年中 如沧海一粟 一百年 在这个地球上 四季才走了一百个轮回 一百个春季 一百个夏季 一百个秋季 一百个冬季 这个地球很懒 春天 才穿了一百回的裙子 夏天 才换了一百回的衬衫 秋天 才披了一百回的风衣 冬天 才盖了一百回的被子 而一个人生命的一百年 就在地球的一百个春夏秋冬中 走到了尽头 人的生命 一百年一个轮回 而每一个人的生命 扪心自问 自己能活一百岁吗 人的生命 一百年一个轮回 一百年后 那个鲜活的新生命 哪一个是你 珍惜吧 人的生命有一百年 珍惜吧 从现在起的每一天
《大师》观后感(三):自我麻痹,方为大师
源教:我们都是在找回已失去的记忆。 怪不得杰昆会被选来演小丑,极高的眉骨,符号化的演出,嘴角的抽动极具戏剧张力。 转场总是到海上船驶过的浪痕,暗示着弗莱迪在与大师的交流中,两人灵魂的交融与消逝。 代表原始的敲击配乐出现了两次:沙滩群殴后弗莱迪与沙子女人性交;大师老婆提到的反抗和她所能看见的城市的肮脏,接着弗莱迪攻击了和大师意见不和的人。 大师唱歌的那一段,女人们的衣服都消失了。弗莱迪却只是抽身凝视着他。压抑让他逼着自己去相信,上了船便再无法脱出。 片子越往后看越发感到人的空虚,荒诞和寂寞。 《鬼马小精灵》里说,船长是不能离开船的。但人们所追随的“船”——情感、宗教、科学、意识形态等等,无论尊何名为圣,始终不得其门入;无论生活中如何自我麻痹,人还是会在困惑和未知中彳亍前行。 散布信仰的人本身也是个没有信仰的需求者——因他只靠着虚荣过活。而弗莱迪与大师的相遇,就像在彼此身上找到彼此一样,陷入斯德哥尔摩的魔力怪圈。 ps.两人最后那段对戏与栅栏的镜头设计一气呵成,干净利落,极具感染力。 其实若是他们能静下心思考,会明白那些跳跃延伸而出的情感,那些无法治愈其实也是对他们的治愈本身。 弗莱迪最后又一次躺在沙子女人旁,闭上了眼睛。他找到了自己该有的样子,他脱离了过去的自己,他不再是被战争掏空的支离破碎的人了,他已是个“大师”——像动物一样享受短暂欢愉,放弃抵抗的自我麻痹大师。
《大师》观后感(四):耶稣与犹大
犹大是在许多人跟从基督的时候,成为耶稣门徒之一的。他亲眼看到救主医治病人,驱赶邪灵和起死回生的大能作为。他亲身感觉到基督的能力的凭据。他已看出基督的教训比他以往听过的都优越。他爱这位大教师,并极愿与他同在。他感觉到自己有改变品格、改变生活的需要,并希望自己藉着与耶稣联合而能体验到这种改变。(本段摘自百度知道……)
然而与犹大后期背叛耶稣不同,freddie从开始的不以为然,到被迫进行荒谬的“治疗”,逐渐将大师所宣扬的信仰烙印在自己心中。到大师新书发布的时候,正是“治疗”的巅峰,freddie从粗鲁的退伍兵蜕变成了文质彬彬举止得体的治疗成功范例,而此时大师的伎俩却逐渐露出马脚,身边的信徒早已看穿大师骗人的把戏,大师甚至推翻并重构了自己理论中的最基础概念。在大师的所谓试验中,冠以找寻内心的行为只是简单的感官刺激,在危险边缘体验肾上腺素的飙升;而freddie却从中发现了内心中一直存在却尘封依旧的真正信仰,并一往无前冲了过去。
影片结尾,再次面对的时候,两人都不再需要彼此。大师依旧靠着玄乎其玄的方式继续行骗,而且做的风生水起;freddie却找回了自己最原初的本心,大师曾对他说过的话语也成了调情时的笑料。至此,信仰的崩塌与建立同时完成。正如影片所说,当你不再需要去追随一个大师的脚步的时候,你将成为独一无二的人。
这是一个犹大和耶稣、也是关于信仰与背叛的故事,不同的是,最后变成了耶稣背叛了犹大。耶稣掌握了权势盆满钵满,而犹大被钉上了十字架,饱受风吹日晒和乌鸦的蚕食,最终往赴天国。
《大师》观后感(五):我们和畜生唯一的区别是,我们的丁丁有理性
我们和畜生唯一的区别是,有时候我们还会保留一点理性。
可能,他才是正常的那一个。
二战当中,太平洋海战当中,体会过那种无差别的自由,还有生命随时垂危的危机感,你怎么能说我们的生活状态是正常的呢?
大家看不懂的原因是不懂得互文的出处,前十分钟他在向约翰·休斯顿在二战以后拍的一部纪录片《上帝说要有光》致敬,就像《黄金时代》当中,二战士兵无法融入正常生活一样,他对这种奇特的人格类型感兴趣。
所以看什么都像是逼。
大师,是他研究的另外一个人格,如同Lem的惑星,又奇特的把广阔的空间带给我们⋯
但是它依靠的是——说,通过我们的前世的谈论、回忆和描述。比如在英国的小余波,大师L Dodd说曾与弗莱迪一起放信鸽。
away
各种脱敏疗法⋯
现在中国的现实也是这样,很多人说知道我们的前世,虽然他们是骗子,但他们告诉我们有一个更广大的时空在那里。这是邪教的起源。
The Cause!
大师喜欢弗莱迪。所以有这种相互寄生的关系,一是爱他釀的Moonshine hooch,二是研究者钟情于奇特的个案。
在第40分钟关键的心理治疗中,我们知道弗莱迪的母亲关在精神病院,父亲酗酒死了,弗莱迪还跟姨娘贝尔莎做过三次爱。想和马萨诸塞州的多丽丝逃走、结婚;又畏惧、犹豫、辜负了人家、得知她嫁给别人反而松了口气。也许他以妻孥为赘,也许害怕“不正常的”自己遭遢了人家。
某种程度上,这次非正式访谈如同戴斯的摩纳听了麦克白的诉说而产生了互相的钟爱,大师也彻底不能离开弗莱迪了。
这种寄生关系还和这个大师的妻子有关,那明显就是一个教母的角色——控制着一切,这也是一种寄生关系,还有他的女婿、儿子也是母系氏族的寄生虫。
虽然不是她生的。
最后我们得出一个结论——我们的人生,都是依靠一个瞎子来引导我们这样一个盲者。瞎导瞎,聋导聋,哑巴成网红。
我们都是残疾人,互相帮助
,仅有弗莱迪是自由的
Away
,非常无理,这是邪教的起源。
海波无限,
我们的记忆没有尽头⋯
同一位导演的一些作品难免令人产生联系,《血色将至》和《大师》本质上是一样的电影,都是人治疗心病的过程。尽管两部电影的主角丹尼尔和弗雷迪有许多截然相反的表现,但他们是一类人,都在人群中极度无所适从,极度痛苦,从而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去治疗自己的痛苦。
丹尼尔用的是“外科手术”,坚定的追求物质财富,他拥有着超人一等的坚定意志力。过程中他也有那么一瞬间想把希望寄托于宗教信仰。可是现实泼了他一身冷水,牧师伊莱就是个装神弄鬼的神棍,那群信徒无知的令人同情,从此丹尼尔坚定的同宗教信仰划清界限。可是在结尾,在财富上取得极大成功的丹尼尔依旧痛苦,物质并没有给他所期待的效果,他还是逃脱不了同类给他带来的痛苦,而且在这个“治病”的过程中丹尼尔完全变成了魔鬼,走上另一条不归路。
弗雷迪与丹尼尔选择的方式完全相反,寻找精神上的解脱。两人的性格也完全相反,丹尼尔意志力超强,为了目的,无论自己心中多么厌恶的事情他都可以忍耐着去做好,偶尔爆发完全在他控制的范围内。弗雷迪不一样,一切由着性子来,完全控制不住自己,有一丝反感的事情都令他无法忍耐甚至暴跳如雷。一个压抑天性,一个释放天性,但本质上他们的天性是一样的,只是处理方式不同。
弗雷迪是误打误撞的碰到精神导师,并很快与导师惺惺相惜,把治疗自己的“心病”寄托于信仰,也没别的办法,他的性格完全无法走丹尼尔的致富之路。当然,最终弗雷迪的精神治疗法也以失败告终,导师教他的方法成为打炮儿时调情的小伎俩。导师也被这个努力学习却毫无效果的学生搞得怀疑人生。
综上,PTA把物质和信仰两条路都给堵上了,金钱无法令丹尼尔快乐(金钱能使我快乐),信仰无法改善弗雷迪的痛苦,PTA也没有给出治愈的方法。
丹尼尔和弗莱迪的痛苦是人类自古有之的精神危机,在任何时候,总有一些人在人群中显得格格不入,痛苦万分。在物质极大丰富的当今社会甚至成了一种极为常见的疾病,确实有好多人无法适应人群。金钱和信仰都换不来他们真正的安乐。
个人认为,单一极端的走一条路大概都不行,安乐大概是物质,信仰还有其他多方面组合而成的微妙平衡。每个人的组成各有不同,需要自己找到那个度,大概就像我们老祖宗说的中庸之道。
《大师》观后感(七):2019.11.26 The Master
The master
看这部之前,一天早些时候看了why women kill第一季的第一集,当时这部剧集风评不差,我看完之后并不觉得如何,节奏太快,过于混乱,急促不堪,唯一去Pizza店见服务员的时候稍微沉下来一点,但是表演也没做好。
晚上七点多的时候开始看华金菲尼克斯的这部威尼斯得奖作品,是看了小丑才知道的,小丑我给的7.3分,大师明显要好,都是R级,可能给到7.9,分数是凭感觉打的不用过多参考。说真的,我并不是多么掉书袋的观众,普普通通而已。之间还有好几次相信卡斯特真的是具有特殊能力的非常人,什么核科学家都出来了(回头想想核概念也像某种教派学说),把费雷迪的几次戏理解为梦境或者意淫什么的——“噢,真的有这么神奇吗?”挑衅的那人如此被丑化以至于我更加坚信。警察的逮捕令甚至以为是弗雷迪的作奸犯科。但是有两处对我的打击特别大,一处是卡斯特妻子给他手,一处是最后英国的短暂会面卡斯特妻子趾高气扬的对话和离场。这把卡斯特的地位一下子拉低以至于不敢相信,我觉得这个女人可能会是整个事件的始作俑者。而大儿子的无意出口倒有反衬之感,可能是开玩笑之类的。
所以整个观影我是比较混乱的,分不清啊。弗雷迪是不是最后成为自己的信仰之神了呢,他经过了战争的遗伤,骗术的洗礼,依然保持着自己的欲望,愤怒,性。最后的桥段甚至用开始的催眠手法给一个约会的女孩开了一个玩笑,是否可以理解为最终释怀了这段源教理论。The master,从另一面来说,弗雷迪是靠着自己的本质逐步的感化了老神棍卡斯特,让他修改了自己的第二部书的概念,软化了他的信念,从这一面来讲弗雷迪才是如电影名字所指的大师。看到后面我觉得像飞越疯人院。
1、舞会上女性赤裸的场面。就像戴上某种透视的眼光,这个摄影角度把屋内的所有女性全都过滤掉遮羞,而男性和女性都行为如常。我可能更觉得画面是为了歌词服务的,歌词比较暧昧,依然是说的欲望难平的事情。这种摄影脑洞应该不是第一次搬上荧幕,虽然没见过其他类似的,但是应该是有,这种拨开某一元素的摄影想法。感觉比起服务剧情更像是导演对这个脑洞的炫耀。“光脱掉女性的衣服,没见过吧,牛逼不。”
2、重复出现的船尾浪迹。卡斯特在他的理论里提过,人生轮回如浪迹,虽然最后会归于平静但是不能说明就没存在过,通过搅动思绪碎片来使人产生画面和声音,让人信服。最后在伦敦的戏卡斯特又说弗雷迪像海上流浪的水手,不停的制造人生的轨迹,不愿回归哪一片海。连心中最重要的那个16岁女孩也嫁作他人。人生几何。导演给我的答案是:珍惜当下,如果看上了哪个心仪的女孩就勇敢冲上去吧。总之就是如果想制造海浪,你必须得前进才行。
3、沙滩的女子沙塑。依然如此,导演很着重的点出,在百无聊赖,衣食无忧的时候性才是最根本残存在脑子里的东西,满足有最基础的需求才是信仰的前提,但是我所知世间多数宗教对于性则多少有些约束,宗教我不了解,可能是为了保持神圣性,性是必须经过仪式,经过允许的行为,难以保持单一,或者是因为一些不良的疾病或未可知。
4、在广阔平坦的野外大地上,pick a point的戏。当时觉得还有些莫名奇妙,不知道为什么要给这么多的时间到这。现在想想其实是非常明显的暗示,只有卡斯特和弗雷迪两人骑上了摩托,说明就是要拿出来对比这两人。卡斯特去了很远的地方,在车上呼嗨,他甚至穿了一身机车皮衣,但是他折返回来了,有始有终,知道规则,利用人心,有追逐自由的型而不具其神;弗雷迪就不一样,没有像前者的兴奋表现,卡斯特聚焦双眼看着人影消失——“他很快”。最终弗雷迪应该是一路远去,如他所说“走遍了大半个地球”,成为了一个公路客。他没有回头,pick nowhere,这可能是卡斯特羡慕他的地方。P.S.女儿的加油助威要么显得虚伪,要么就把这个剪掉。
暂时想到这些,可能不会复刷。
《大师》观后感(八):我马上回来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冯内古特的一篇短篇小说《Long Walk to Forever》,小说中的人物状态以及细腻情感的真实描写确实无比动人,但是看过之后依然有一种童话般的恍惚感,这是描写残酷战争的冯内古特乍现的温柔。更多因为战争而分离的男女是像电影中的弗莱迪和多萝丝那样的,说一句“我马上回来,你要等我。”之后就再也没有见过。
电影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对弗莱迪状态的呈现。除了归功于菲尼克斯天才的演技之外,PTA用自己老到的导演技法呈现了弗莱迪被战争摧残和异化了的心灵。
家庭的破碎、战争的残酷与煎熬,最主要的——与爱人的分离,让弗莱迪的心灵遭受了重大的打击。影片中三次出现了同一个镜头,镜头的内容是一片碧绿的海水被翻滚出宝石般的蓝色。在它第二次出现时我们大概可以猜测它的意义,当时大师正在给弗莱迪催眠,让他说出一个单词,弗莱迪说“away”,然后这个镜头就突然出现了,我这才明白,这大概是弗莱迪离开时船驶过海面翻滚出的痕迹,同时也可能是弗莱迪被困在穿上日复一日盯着的场景。这个镜头象征了他心灵最大的伤害——与爱人分离,并且在战争期间日复一日地咀嚼这种痛苦和悔恨。
除了这种细微的影像之外,整体的影片设计也处处营造这样一种内化展现的风格。首先是场景间的跳脱,弗莱迪返归社会之后,先是在一家商场中做照相员,逃跑之后场景立马画风突转,来到了一个拥挤肮脏的矿井工地;中期大师曾两次带着弗莱迪去到一个广袤龟裂的西部旷野……这些差异性极大的场景变换也象征了弗莱迪动荡不安的内心世界。
其次是光影与色彩的运用。影片一上来展现弗莱迪在海滩上的生活时,用广角呈现的画面十分明亮,色彩对比度很高,呈现一种诡异的不真实感;冲印室内的色彩,已经很多室内的布光,都有着神秘和混乱的味道。
还有很多剪辑上的暗示。在电影中区分梦境、幻境与现实的部分一直是一个很有挑战的问题,很多电影采取用影调或色彩的不同来呈现,更多是利用一些提示性的镜头和道具。在本片中PTA的处理显得自然而圆滑,在大师唱歌的酒会那一段,弗莱迪在椅子上睡觉,他睁开眼睛,镜头从他面前的椅子背后跟随大师一摇,再出现的时候,所有女人都变成了裸体;包括弗莱迪在电影院中接到大师的电话那场戏,他接过电话之后,下一个镜头衔接是他又以和刚开始相同的姿势躺在椅子上睡着了,同时,电影院也正是一个制造幻觉的暗房……
看这部片之前,我得到的信息是这是一部讲述邪教的电影。但是正如我之前分享过的对邪教的定义,这只是意识形态的辩论罢了。影片中对大师所谓的“起源教”的描绘,并不是一种带着明显批判态度的细致展现,更多的是融于大师与弗莱迪这两个人身上。虽然从一些边角处我们可见一斑,比如对大师家庭内部的刻画以及他们宣称治疗白血病等言论,但是我们可以发现,大师其人其实只是一个有着崇高理想的开拓者和尝试者,而他与弗莱迪的亲近感则来源于他们都是在扭曲世界中挣扎的孤独个体罢了。
影片的最后,大师给了弗莱迪他最后的建议,“去独自生活吧,直到可以不必追随任何一位大师。”也即是——找到自己。这里的菲尼克斯贡献了一段惊世骇俗的表演,长达一分多钟的面部特写呈现了极其饱满有张力、克制有层次的情感,堪比《飞越疯人院》里的尼克尔森。期待《小丑》!
《大师》观后感(九):重看《大师》,最具张力的人物关系,最具深度的思想内核
2019.10.21 夜 秋风凉第一次看《大师》,是大学还没毕业的时候。印象很清楚的一点是,我当时根本一点没看明白,可能在前二十分钟就弃了。
导演的表现手法有些意识流,杰昆·菲尼克斯癫狂的表演,也对当时迷影还没多久的我造成了不少的困扰。
再次重看,再一次对我造成了冲击,不同的是,这一次的冲击,来自于剧作、表演、以及影片深度。
————
讲述信仰的影片很多,另一部印象深刻的是马丁斯科塞斯的《沉默》。影片中,对上帝的存在进行了怀疑。
可是争议的是,上帝的存在与否,到底是否需要通过“发声”或者说某一个特定的指使和动作来证明其存在?一次次的磨难,上帝依旧沉默。影片的最后,男主通过不信,达到了信。
尽管《沉默》依旧有着非常深刻的思想深度,但整体表现手法依旧是好莱坞的,依旧是类型的。
到了《大师》,则完全脱离了大众的惯常思维以及对于叙事的理解,全然由导演的作者风格来掌控。尽管片中的“起源教”,在现代科学看来,是彻头彻尾的“反科学”、“反智主义”,是可以被定性为邪教的组织。
但影片丝毫没有把精力放在对于邪教的批判上,而是完完全全的聚焦于两位主人公的关系转变以及思想转变。教主兰卡斯特和弗莱迪之间的张力之强,让人完全沉浸其中。
一方面,兰卡斯特在船上碰到这个战后ptsd的酒鬼后,发现他是自己一个完美的实验对象,是自己的科学理论可信性的重要佐证。在这一层关系中,兰卡斯特是教父,弗莱迪是信徒。
弗莱迪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无规则主义者”,他蔑视世间一切的底线和道德,兴起时直接在沙滩上与沙女性交,尝试过的每一个工作,最后都是在众人错愕的目光中结束,他甚至会和自己的亲人性交。
更重要的是,他不会把这些东西当做是shame,他只知道“我想了,我就去做”,他甚至不会觉得自己是在打破规则,因为他心中没有规则。
他就像电影《方形》中那个闯进上流社会聚会的“野兽”。这种状态下的弗莱迪,暗合了传统宗教中最重要的一个释义——无知带来无畏。因为没有信仰,所有没有敬畏,对一切都不会产生敬畏。
显然,兰卡斯特传教的方式,把弗莱迪吃得死死的。弗莱迪成为了兰卡斯特最忠诚的信徒。这又引出两人关系的另一个侧面,也是接近片尾时兰卡斯特的一句台词:你我是一体的。
弗莱迪的出现,对于兰卡斯特来说,同样对他进行了某种“填补”。
兰卡斯特的传教很成功,但在他拥有众多粉丝的同时,他的骄傲也在被许多人无情的戳破。最最重要的是,身为大V、意见领袖,他的儿子、妻子依旧不相信他的理论。这对他来说无疑打击巨大,而弗莱迪的忠诚无疑对此进行了填补。
从此,兰卡斯特到哪里都会带着弗莱迪,有他在,自己的理论就是存在的。我们看到,弗莱迪一次又一次在众多信徒面前证实兰卡斯特的理论。
因此,在兰卡斯特家人质疑弗莱迪的存在时,兰卡斯特拒绝赶走这个看似疯癫的人也就显得十分必然。到这一步,两人的关系又发生了一次重大的转折。弗莱迪看似越来越像一个正常人,他能跟外人微笑着握手,能和女人们礼貌的行贴面礼。
似乎,因为“起源教”的存在,让他拥有了信仰、拥有了敬畏?没过多久,他又亲自打破了这一点。在新书发布会上,弗莱迪终于难以止住心中的怀疑。
转身,他又撕毁了刚刚建立的“敬畏”,又如同一只野兽一般将他人打到在地。信仰到这一刻,在弗莱迪心中完成一次建立,到摧毁。
最能证明弗莱迪已经完全脱离开了过往的“信仰——怀疑”的一个标志,出现在接近片尾时。他和刚认识的女人性交,女人骑在他身上,他学着兰卡斯特最开始的口吻对女人说:告诉我你的名字,告诉我你的名字,告诉我你的名字。然后搂着女人哈哈大笑。
至此,他已经能够完全脱离开过去的弗莱迪,如同一个第三者般来重新看待这个所谓的信仰,并且把过往当成一个笑谈进行自我调侃。另外想说的一点是,影片中菲尼克斯的表演,在看过《小丑》之后再回看。
会让人感觉,《小丑》中让世人惊艳的表演,似乎只是他精湛的体验派表演方式的一次肌肉记忆。
杰昆菲尼克斯无疑是现役演员中,最能够用体验派来塑造角色的演员了,极有可能没有之一。他能完全将自己代入角色,观众看上去丝毫不会有对“表演”的思考或顾虑,只会沉浸于电影中、角色中。
印象深刻的两个地方,一是在接近片尾的那次新书会,弗莱迪坐在下面,一个脸部特写,不用任何台词或者动作,就已经完全将“怀疑”的情绪递交给了观众。
果然,在接下来也证实了这一点。二是在多年后,弗莱迪来到以前爱人的门口时,信仰已经瓦解的他,似乎急需证实爱情的存在,结果自然是爱情也抛弃了他。
杰昆菲利克斯此时的表情,如同一个被服务抛弃在人海的孩童,无助、失神、没有安全感的看着远方。
——————如果真正能领略到《大师》的表述,任何一个人都会折服。
《大师》观后感(十):怪咖飙戏老戏骨,简直是神仙打架
像约翰尼.德普一样,华金·菲尼克斯亦是好莱坞首屈一指的“怪咖”之一。
近期由他主演的《小丑》在威尼斯电影节大放异彩,成为第一部入围欧洲三大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漫改电影。
很多人认为他塑造了一个可以和希斯·莱杰相媲美的小丑,华金·菲尼克斯很有可能凭借小丑一角载入史册。
笔者当然也是非常期待了,而《小丑》将是一个全新的气质和面貌,讲述的小丑如何成为小丑的悲剧故事。
今天,安利一部华金·菲尼克斯的代表作:《大师》
电影《大师》阵容可谓强大,华金·菲尼克斯联手另一位实力派演员菲利普·塞默·霍夫曼。
《天才雷普利》《海盗电台》《卡波特》《闻香识女人》.....霍夫曼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经典的影片。
而本片的导演保罗·托马斯·安德森,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导演,《不羁夜》《木兰花》《血色将至》等他所执导的片子一贯都很骚,《大师》也不例外。
此外,片子的配乐很赞,摄影同样特别出彩,全片充满了迷人的质感,给人特别好看的感觉,蔚蓝翻涌的海水,一望无际的沙漠,搭配得当色彩亮眼的服装,恰到好处的远景和面部特写等,再配上完美的音乐,美感十足。
上世纪50年代,美国在战争之后,经济一片繁荣,但同时失业、平穷和恐慌困扰着很多人。
菲尼克斯扮演一名海军的战士弗雷迪,他受家庭环境影响(爸爸酗酒而死,妈妈患有精神病),又因为战争长期与社会隔绝,因此极度的寂寞孤独,饱受精神折磨的他只能砍椰子,用各种化学液体酿酒,甚至是意淫裸女沙雕。
二战结束后,退伍后的弗雷迪,精神依然空虚,他尝试不同工作,但依然很难融入社会,于是,他决定放逐自己,他沉溺于酒精实验的麻痹和性爱诱惑的刺激中......
一次意外,他上了“大师”兰卡斯特的船,加入了兰卡斯特的“缘教派”团队。
兰卡斯特自创了一个靠时间穿梭为理念,以类似于催眠和心理测试的形式,掌控和抚慰他的信徒们,但他同时也面对着质疑和反对。
而心性不安的弗雷迪,内心深处渴望着关怀和认同,兰卡斯特则及时扮演了这个安慰他的角色。而兰卡斯特同样需要他来完成“教能”。
他们之间有着一种微妙的互补关系,彼此从对方那里获得自己的需要,又在对方身上看到自己的不足,兰卡斯特在弗雷迪身上看到了自我的压抑,也因为弗雷迪自己的事业得以进一步发展。
在与兰卡斯特为伍的日子里,弗雷迪索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获得了宁静,但他也在兰卡斯特身上看到了大师家庭的不和谐,自己和大师的关系,以及信仰的二面性,在不断对抗和笃信中徘徊,弗莱迪懂得要学会去做自己。
电影《大师》借着战后伤痕壳,内里讲述的是孤独和信仰,最后,弗雷迪回归了日常生活,他在酒吧和陌生的女人调情。在床上时弗雷迪模仿大师卡斯特第一次为他治疗时采用的方法,与女人调情,关于大师的宗教和信仰此时显得特别讽刺。
我们可以在弗雷迪身上窥见生命的孤独和自由的矛盾状态,在兰卡斯特身上看到人性的压抑和无奈,而菲尼克斯与霍夫曼的一放一紧的精彩表演交相辉映,让人大呼过瘾。
这是一部值得反复观看的电影,他提醒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困境,而他人并不能救赎你,你要自己去不断地尝试和思考,你要去成为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