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宴》观后感100字
《家宴》是一部由托马斯·温特伯格执导,乌尔里奇·汤姆森 / 赫宁·莫里岑 / 托玛斯·博·拉森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那种乱中有序的气氛在一台小小的DV下被惊人地制造出来,这本身可能就是奇迹,精巧紧凑的剧本和导演技艺,塑造角色的水平堪称完美,同时温特伯格在堪称混乱的低画质画面中,还靠着晃动剪辑的组合制造了独特视听效果,可以说整部电影为了这个道格玛95证书,已经对传统电影语言进行了全面改造,堪称壮举。
●DOGME95第一部作品 故事简单凌厉 摄像简单粗糙得无法忍受。。为毛温特博格十几年后拍出了《狩猎》?因为他总算认识到由他发起的道格玛95运动 根本就是一坨狗屎
●相当牛逼,娈童乱伦题材。不过第一部Dogme就进行了光学加工和数码拍摄还是有点讽刺(后来宣言第9条改成了35mm发行)……以及梦与回忆交织的段落也算大胆。很抓马的家庭戏,剧作和表演都非常上乘。也许正是如此出色的事件编排,才能让人更容易接受较为“先锋”的表现形式。
●温特伯格不到30岁的成名作品,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可当这一切被外力打破时,再小的波浪也会汇聚成海啸,导演用及其隐忍克制的手持镜头,加之出色的场面调度,完整且真实地记录了这一场几乎发生在观众身边的家族灾难,结尾处闪烁的浴缸长镜就好像女儿的心一样,幻想着光明,却又消逝在茫茫黑暗中
●大元旦的看这么压抑的片子,别说片子里参加宴会的人了,观众看着都如坐针毡。29岁的温特伯格好不血气、泼辣,这脾性一点都不比拉斯冯温和。如果《秘密与谎言》只是家庭小抑郁的话,《家宴》就是重度精神分裂了。
●Dogma#1,第一部用迷你DV拍摄的电影,反叛父权。虽规定抛却形式,但在机位的选择上格外用心。几处监视器视角及鱼眼镜头给人强烈的窥视感,高至天花板低至地面的摄影角度加强了幽灵视点的怪异,让自杀去世的双胞胎女儿Linda始终保持一种疏离的在场。最后烛火熄亮间插帧,浅梦中死去双胞胎的召唤,再填几分鬼魅。不太信服的是过度破碎的剪辑,既然选择使用DV还原现实感,为什么还要反复切角度将时空的连贯性打碎呢?(3047
●又看,再次感慨牛剧作神剪辑。很多人认为不晃更好,伯格曼也是这么说的。但我觉得晃得很好,有必要晃(除了鬼魂视点这个动机,你不能否认摄影机架好,演员就很容易端起来油起来,而这里演员的松紧适度,对不可预知的摄影机有一些不知所措的状态非常有感染力)就是画质太渣
●1995年十多名丹麦导演聚集道格玛的这个普通小镇上,针对抵制好莱乌的电影文化侵略及典型美式经典拍摄方法,于是他们起草了一则宣言—— 史称:道格玛九五宣言。 世界电影主流风格又有了一个全新的概念——纪实主义电影。
●丹麦影片,同类影片在中外电影中也有不少,好像表面风光的中产阶级或贵族家庭一般都有家庭大丑闻呢,汗~~
●太赞了!看的英文字幕居然还能那么喜欢!丑恶的家族秘密和各种抓马最精彩了!这估计是最不闷的Dogme电影之一吧!几处神剪辑和摄影亮瞎眼!
《家宴》观后感(一):……
剧本6的飞起,全片没几个通俗意义上的正常人,虚伪自私道貌岸然是片中人物标配,底线降到马里亚纳海沟,表面上看家庭伦理道德是所谓的底线,实际上不过是维系平和的遮羞布,最后“杀人凶手”得到惩罚被众人鄙夷,冷漠的旁观者和假惺惺的推动者却被忽视甚至得到宽恕,和谐胜过一切,麻痹自己远比揭露肮脏丑陋的事实来的容易。
《家宴》观后感(二):Festen
一场在丹麦地方富绅海吉豪宅中举行的周末家庭聚会,是为了庆祝他六十岁大寿而筹办的。他的儿子与媳妇、女友与男友,还有几位亲友齐聚一堂为他庆生。不过原来该是融洽的热闹的晚宴,却笼罩着诡异的气氛,仿佛海吉两周前自杀身亡的女儿阴魂犹在。岂知早逝女孩的双胞兄弟击杯起身发言,控诉父亲乱伦并谋杀亲生女儿,引爆了席间的争议对立。而在此状况下,这群人不得不采取先发制人的手段……
《家宴》观后感(三):dogma 1号
对于冯疯子一直抱着敬畏的态度,对托马斯的了解则甚少,然后私以为既然已是同学又一起发起了dogma95,那也是“不疯魔不成活”类型了
手持摄影是个人很喜欢的风格,晃动镜头带来的真实感更添加了生活气氛。在庆祝欢愉的表象下,暗涌着资产阶级富豪名门望族的不堪肮脏,一个父亲猥亵了自己的亲生儿女。为什么会有人认为这样做可以这个问题比那些所有挂上未解之谜的问题还让人费解。是愿意相信,这个世界是善的不是么?可是至今这样的事情也依旧在发生。只能,希望你好。
《家宴》观后感(四):意义重大
比起很多同类型题材,拍得意外地平静。
欲望和丑陋流淌的一桌晚宴,虚伪和势力。
写实又逼仄的镜头让人无处可逃。
愚昧无知的白人纳粹渣滓,还自以为是的不得了。一种极端父权社会下的扭曲。
不管听闻了什么惊世骇俗的事,晚宴还是要有条不紊的走到正轨上去,就像不管有多少受害者,该发生的事还是会发生。
最后导演给出了解决方式不是吗?道德制约是个笑话,法律不现实,只能以暴制暴。
给写实风格和现实意义多加一星。
《家宴》观后感(五):好?坏?
有些电影我可以保持理智,有些电影我的情绪代入感很强。这无关乎电影的好坏,全凭个人。
该如何评判一个人的好坏?当最后父亲离开桌子时我这样反问自己。甚至有人评论母亲也是坏的。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已经有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或者说有一些标准让我们去评判。我们规定了什么是好,什么不好。而猥亵亲身孩子在我们看来实在恶心,那会不会有另一个维度,这一切确实的存在,而我们会像接受同性恋一样接受它。存在必定事出有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