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禄与晚清政局》经典读后感有感
《荣禄与晚清政局》是一本由马忠文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5.00元,页数:3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至少不脸谱化
●资料搜集全面翔实,论述有据。以往学界对于荣禄的认识过于片面,或许能有所改观。书中有些小细节流露出的不一样的荣禄印象,例如荣禄讲闽南语,荣、翁等人的恩怨等。不过编辑还有待认真,文中有不少错漏之处。
●此书是作者四十三岁重入校园的博士论文改编而成。总体严谨,荣禄家被付之一炬,所留资料少之又少的情况下,通过侧面材料和少见的存札考证写就,实属不易。当然也有一些问题,作者自始自终都没有指出醇王支持荣禄的缘由来。再者书中有太多按照清理“推测”的内容,对众人之间关系的考辨让人一度以为是“荣禄社会交往考”……再有文中屡次提及一些他人成果,没有出处,有一章纪年也不统一。想来作者修改博论出书的时候或许时间仓促,才留下这些遗憾。最后的结语更是狗尾续貂,把各个章节的内容概括了一遍,殊为可惜! 2018.8.13.
●新年70本之25。所谓史者,无外人事二端。人随事显,事以人成。故我国治史,特重人物,正史修撰,皆用纪传。惜哉时至近世,此风衰颓,史学西化,以政治,经济,文化诸端列类,渐入逼仄。目下更以架构理论,翻炒概念为尊。崇洋媚外,可谓每况愈下。凡物极者必有反,反朴者则归真。此书以荣禄一生为经,晚清大事为纬,层层铺叙,加以己论,言必有据,议皆有法。实为年来少见佳作。美中不足者,初起叙事流畅,史料裁夺合宜,行近末章,则大段引文,颇嫌琐碎,难免虎头蛇尾之讥,特记
●绝对好书,有茅海建,林文仁,石泉之风范。这才叫杰出的政治史学术著作,比起华而不实,形式远超内容的所谓新清史之流货色,不知强了多少
●荣禄是在李鸿章失势以后,清廷新的顶梁柱,以前一直想详细了解这个满洲大臣,奈何荣禄的许多资料在庚子年被毁了,在这种史料缺乏的困难情况下,马忠文先生这书就更是了不起了。
●优点是材料详备、细致扎实,缺点是后半部分琐碎繁冗,新观点陷入传统话语习惯又无力突破,隐隐间感到作者写到后面时的疲惫和松懈。
《荣禄与晚清政局》读后感(一):荣禄与康有为有过朝堂辩论吗?
《荣禄与晚清政局》读后感(二):荣禄行迹的综述
三天读完此书,如作者所言,基本梳理清楚了晚清重臣荣禄的人生轨迹,除文集、日记、奏折外,作者亦搜罗了不少档案资料,着重分析了甲午、戊戌、己亥、庚子这几年事件背后荣禄的言行及人脉网络,牵扯事件与晚清人物颇多。但叙述手法颇感平实,行文较为单调,对于史实背后的人物心理分析亦觉不够,难有让人拍案叫绝之处,当然,对于历史学术著作而言,也许是苛求,真所谓良史难求也。
《荣禄与晚清政局》读后感(三):当博论改成书
此书是作者四十三岁重入校园的博士论文改编而成。总体严谨,荣禄家被付之一炬,所留资料少之又少的情况下,通过侧面材料和少见的存札考证写就,实属不易。
当然也有一些问题,作者自始自终都没有指出醇王支持荣禄的缘由来。再者书中有太多按照清理“推测”的内容,对众人之间关系的考辨让人一度以为是“荣禄社会交往考”……再有文中屡次提及一些他人成果,没有出处,有一章纪年也不统一。想来作者修改博论出书的时候或许时间仓促,才留下这些遗憾。最后的结语更是狗尾续貂,把各个章节的内容概括了一遍,殊为可惜!
庚子之后,清政府千疮百孔,官员之间有的推诿扯皮,李鸿章去世,张之洞刘坤一等垂垂老矣,众多大臣无力回天,相继谢世,倒是荣禄一直庇护的袁世凯开始崭露头角,一个时代就要过去,另一个时代却充满了太多让人伤神的感触,不觉哀叹矣。
2018.8.13.
《荣禄与晚清政局》读后感(四):《荣禄与晚清政局》读后
马忠文先生四十余岁再入校园这种精神着实可感。其于后记中所言“此后十多年,没能‘安分守己’,多次辗转调动……”,语虽平常,却道尽了其中况味。所谓“心有猛虎,细嗅蔷薇”者,大抵如此。所谓坚守与不忘初心者,大抵如此。“天下百虑而一致,同归而殊途”,“行医与治史的许多相似之处”应也不是泛泛之谈,必心得之也。
对于晚清我不太了解,了解的多半是来自于走向共和。之前看《地方督抚与清末新政》、《清末国会请愿运动》、《晚清政治史》诸书,惟第一本有所得。这本书读完可以基本上奠定我对晚清了解的框架。不足为妄人所惑也。
教科书中说康有为和荣禄论辩,当时就已颇不解。若荣禄为亲贵或大员而康为主事小官,堂堂执政如何能与小员争执若斯?若康亦为执政,如何不能黜荣而用康?慈禧训政康急忙奔逃,岂不是咄咄怪事?必是康造假无疑。
戊戌六君子当日即斩杀,纵是清末法律亦不至于乱若此也?不审而杀,太多可疑。书中给出的解释是审六君子即是审光绪帝,可备一说。
这本书在我看来完全是神书,不知豆瓣为何只有八分。
《荣禄与晚清政局》读后感(五):激进主义毁天下
光绪也是冒进,一天之内革掉了所有的内阁重臣,自己是个实权皇帝也不敢如此,更何况自己就是个虚权皇帝。政治这个东西,犯了错就要交学费,他的学费就是慈禧完全收回权力。康梁一再为自己的政治诉求和利益怂恿,光绪最终吃了实亏。
刚毅等二代也是一路货色。不断的打击改良派,对洋人毫无认知,一味煽动,用天下做赌注。不断怂恿慈禧。慈禧一犯糊涂,就中了套路,八国联军一下子打掉了同治中兴和甲午之后励精图治变法攒下的最后一口元气。虽然最终能够回到紫禁城,但是没几年就完蛋了。
激进主义基本上没干什么好事儿,两边儿都一样。更何况所有动听口号的背后,都是肮脏的个人利益和算计,两边儿也都一样。
荣禄跟恭亲王一模一样,一开始励精图治,但是在被慈禧修理之后,一下子变了个人,唯唯诺诺,保守中庸,他们的政治生命下半场都没有什么大作为。这是慈禧有御人之道,把手下都搞得服服帖帖,但是另一方面也就毫无了生气。这也是晚清政治最为有意思的看点。要知道,恭王和荣禄可是晚清最后两大权臣。
李鸿章很有意思,并没有太受待见,只是外交无人能做,所以不断依赖于他。他受到很多排挤,并没有历史上说的那么不得了,但是心眼也很小,被排挤的时候,根本就是吃瓜群众,等着看刚毅笑话。刚毅落水,李鸿章绝对跳上去痛打。有了权力也很独断。
太平天国之后,汉人和地方武装几乎成了清廷唯一有战斗力的武装,但是在荣禄练兵之后,慢慢就把军权收了上去,这一方面是曾国藩等人不闹,一方面是慈禧确实有办法,还有就是国运还在,大家还没想着反。但是经过庚子之后那帮满洲傻逼二代们瞎折腾,包括排外、排汗等等,国运彻底被折腾没了,那么一个小小的袁世凯凭着小站那些兵,便请您回了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