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恋地情结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恋地情结读后感100字

2022-03-14 13:5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恋地情结读后感100字

  《恋地情结》是一本由[美]段义孚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4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恋地情结》精选点评:

  ●段老的七步方法很整饬,不过本书的写法却是知识性的,诸多景观的分析隐含了《恋地情结》比较学的倾向。对外来者与当地人对同一环境不同认识的解读十分熨帖,用经验与理性共同分析某种文化中作为通常事件的幻象很深刻。段老似乎挺喜欢把隐喻用在人文地理上。总体上感觉在读一本人类学的作品。 “现代国家作为一个拥有边界线的庞大空间很难让人直观地去体验到它,对于个体来说,国家真实性取决于这个人有什么样的知识水平。” “如果有人宣称自己‘热爱全人类’,反会引起他人的怀疑;与之类似,恋地情结倘若指向一个庞大的领地,也会沦为虚假。人的生理需求是建立在一个尺度适当的地域当中的。适当的尺度能使人的感知和地域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实至名归

  ●很有意思

  ●很棒

  ●人文地理学著作,翻译得很流畅

  ●只能说还不错,原著出版的时代可能是比较突破性的,现在看来各种陈旧。但读过之后还是有一些启发的。只是前言比较无语。

  ●论文需要参考的重要理论书,深感人文学科的逻辑力真的很重要但是又很隐晦。按照我自己的习惯,先详细研读目录,发现段义孚对他所要阐释的14个部分都强大的把握能力,而且这些章节之间也有严格的逻辑关系。然而,如果不去思考这些问题而仅仅看内容,又会发现好像每一个部分都比较散乱,没有什么重点。其实不是的,比如第八部分“恋地情结与环境”以及第九部分“环境与恋地情结”,为什么要紧挨着分两章写,是因为要考察的主体发生了改变。虽然“恋地情结”强调的是个体的感知力和经验能力,但其实想要绕开文化也是不可能的,也是得谈一谈。所以会发现书中有很多对应的设置,不止八九两章,六七两章也是。但最终,段义孚所开创的人文地理学是为了解决人的情感问题,因为环境也好,土地也好,在他的眼中都是作为人的情感对象而存在的。

  ●呃……

  ●有启发

  ●这本书对于空间、身体、文化等诸多方面的探讨非常具有启发性,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而且对现实社会有巨大价值的优秀著作

  《恋地情结》读后感(一):《恋地情结》要点小结

  要点小结

  (1)一个人既是生物有机体,又是社会人,还是一个个体。感知、态度和价值观反映了人的这三个性质。从生理上人能够记住大量的环境刺激,但是由于环境和文化对感觉的极大决定性,大多数人只是有限地动用了他们的感知力。除此之外,团体也强烈地影响着成员的感知、态度和价值观。最后,个体之间的差异也会导致感知、态度和价值观的不同。

  (2)原始的人类族群和现代社会群体之间的世界观差异是非常大的,因为现代人受到了科学技术的影响,时间观和空间观都发生了重要的转变。

  (3)恋地情结有很多的表现形态,包括视觉享受、触碰带来的感官愉悦、进入某种环境所带来的感觉比如温馨、自豪等等。特定的环境决定了人类理想中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也就是现实世界去掉所有缺陷后的样子。也就是说,环境没有“决定”人们的感情,但是它为人们提供感官的刺激,成为人们理想和快乐的载体。

  (4)城市会反映出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动机,但是人们对此没有很多选择的余地,普通市民不能把控城市意象。因此城市居民的生活实际上比我们想象的要更加千差万别。

  (5)人们对野外和乡村的态度的转变,是建立在对城市的印象之上的。曾经被认为是荒凉之所的郊区,如今却获得了比腐朽的城市中心更好的名声,“中心”和“边缘”的关系发生了倒转。

  《恋地情结》读后感(二):张雷评段义孚︱无土时代的恋地情结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560719

  香港岭南大学历史系 张雷

  2018-11-02 09:21 来源:澎湃新闻

  1938年的战时首都重庆,一位小学生踏着津南村的石板路,穿过杂草丛生的柏树村,一蹦一跳地去学堂,学堂是有名的南开小学。在这个只有一间教室的学校,他听到了瓦特和牛顿的故事,得到人生最初的教育,知道外面还有一个大千世界。这位小学生就是日后美国人本地理学的旗手段义孚(Yi-Fu Tuan)。

  《恋地情结》读后感(三):心醉神迷

  有时候爱上一个人,你会忽然记不起她的外貌,无论如何苦思冥想,在一片空白的脑海里,都无法重塑她的容颜。

  就像对于钟爱的事物,你会发现,当自己尝试去形容它时,语言是如此苍白无力:那事物似乎蕴含着可以想象的一切,乃至整个世界。

  一个凡人,似乎注定无法用任何语言来定义“一切”。

  关于这本书,关于我最爱的这座城,这片被称作花城的土地。当我想细细描述它时,却发现自己是如此无能为力。当一种觉得恰当的表达刚到了嘴边,另一种意义相反的表达马上就会浮现⋯⋯最终,我只勉强写下两个字:包容。

  这里似乎可以包容一切:一切丑陋的与美好的,难受的与舒适的,痛苦的与快乐的。这些模糊的印象,都清晰且深刻的印在了我的心里。

  想到这些,忽然莫名地感受到心灵的遍体鳞伤,不过我还是想由衷地说一句:我热爱这片土地,并且渴望终有一日,以同样的热爱对待这片大地上的一切生灵。

  但是,最爱就一定是最适合的吗?

  经常让我魂牵梦萦的,却是那个在孩童时的假期才有机会去游玩一小段日子的村庄。

  如果此刻的我,能在那飘落叶子的院子里,呼吸着微风,在那两棵龙眼树下乘着凉,安静地读着一本无关世事、也无关风月的书,就如同与想象中的亲友久别重逢一般⋯⋯

  这大概是一种奢想,乃至妄想吧⋯⋯如此平淡如水却无比幸福的时光,现世真的存在吗?

  还是说⋯⋯这样的日子,或许早已在我察觉它存在之前就在心田生了根,并慢慢地成长?是否有可能,在这看似充实但无比琐碎的城市生活里,凭借一己之力创造出这种生活?

  附言:一篇读后感,并非书评。

  多说一句,读毕最后一章,才理解自己为何对珠江新城情有独钟(虽然灯光节如此破坏生态环境):那里是我这个号称理想主义者的天堂;在这座天堂里,矗立着我永远且真正的家。

  《恋地情结》读后感(四):读《恋地情结》

  国内地理学界对段义孚不会陌生,他是人文主义地理学(HumanisticGeography)的重要代表人物。段义孚早年学习地貌学,但很快便将学术兴趣转向人地关系与人文主义地理学。他将地理学、现象学、符号学、生理学、历史学等多门学科融会贯通,采用了一种全新的方式进行地理学研究。《恋地情结》就是这样一本代表了他的研究特色和研究水准的学术著作。这本书由15个部分组成,分别从生理感受、心理状态、宇宙哲学、民族中心主义、个体、文化、环境、土地、景观、城市等方面与地理学的关系来阐述“恋地情结”这一主题。是书一经出版,便在西方地理学界名声大噪,成为美国很多地理院系的参考书目。

  “恋地情结”一词的所有权属于美国诗人W.H.Auden,他于1948年在一篇推介英国诗人JohnBetjeman的作品时首次使用这个词语。[1]这个词被用来表达人、场所、环境之间的感情连结。这本书所代表的人文主义地理学力求在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中达到一个平衡点,相信这对于习惯了接受唯物主义思想的我们来说,初次阅读的冲击力相当大(当然,学界早已走出了那个一味崇尚唯物主义而批判唯心主义的时代)。如今,越来越多的学科注重跨学科研究与合作,尤其是心理学的作用日益凸显。[2]原因显而易见,因为人并非完全受理性控制,而所有科学在21世纪又都呈现出社会科学化的趋势。[3]地理学也不例外,在这本书的开头,段义孚就以感官为切入点,通篇强调感官感觉、心理状态对于认知世界的重要性。段义孚认为,要研究人地关系,就首先要研究人类自己,“人文问题,无论是经济的、政治的还是社会的,都受到心理动机、价值观与态度的深刻影响”。[4]人作为一个个体,他认识世界,就是从调动各个感官去感知环境开始的。通过调动所有感官,人们才形成了空间(space)与地方(place)的概念。在谈到这两个地理学最核心的概念时,段义孚用直观感受对二者进行描述定义,认为二者相互依存,无法抛开一个谈论另一个。这对于地理学理论方法不得不谓之是一大创新。这对于历史地理、环境史等学科研究也有借鉴意义。

  空间与地方的观念在段氏另一巨著《空间与地方》中有专门的研究。[5]段义孚以感觉来定义空间与地方。段认为,空间与地方本身的定义十分模糊,不存在严格的边界,二者并非是不可转化的。人们对地方的依恋来自于对地方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因此地方本身应是封闭的——封闭使人感到安全;空间则是开放的、无边界的——空旷使人感觉到忧惧。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当人们长期处于一个空间,并对其越来越熟悉之后,那空间就会转变为地方。[6]

  人地关系是这些学科的重要关注领域,但长期以来,从业人员一味追求量化研究,与自然科学接轨,却忽视了对人本身的关怀,这种观念趋势学者对所谓“真实客观”趋之若鹜,几乎要回到兰克史学的老路子上去,但这种趋势有时,甚至在大多时候,都严重阻碍了研究工作的进展。以方位观念研究为例,对于历史学者来说,大多数人很难说清楚“东西南北”与“中”之间的关系。段义孚则抛弃文献的桎梏,以矛盾的观点来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认为“‘中央’这个概念也作为明晰的四面八方的概念的调和者而存在”。[7]当然,这个理论究竟正确与否还有待进一步检验,但书中所提供的新思维新理论却是值得我们参考借鉴的。

  人文主义地理学之所以受到学界重视和推崇,就是在于它使得地理学再次有了人文关怀,[8]在以往的各种地理学流派中,几乎都将人类本身从研究主体中剥离出去。[9]在上世纪中后期的地理学界中,学者越来越倾向于利用数理技术来处理研究对象,[10]甚至一度沦为程式化分析。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地理学严重的“空心化”现象。地理学作为一门古老的研究地域的科学,最早它只回答what和where——一种文学色彩很浓的解答方式。但在洪堡(A.Humboldt)和李特尔(Ritter)两位地理学大师之后,广义的地学(Erdkunde/Erdbeschreibung)开始分裂,很多研究领域纷纷独立出去:气象学、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水文学……等这一切完成之后,人们回过头再看他们的鼻祖——地理学,竟发现地理学已经被肢解得体无完肤,似乎地理学自己已经不剩下什么研究领域了。为了捍卫地理学,执业者不得不放弃老一套的研究方式,转向回答how和why,要回答这些问题,就不得不将文学传统转移至数理方法,因此,3S(GPS&RS&GIS)技术的及时出现可谓拯救了地理学。但量化研究解决不了所有地理学问题,尤其是涉及人地关系的问题。因此,段义孚重拾对人的重视,回归到地理学本来的传统,这不得不说是又一次地理学的革命,也让大众了解到,地理学并非是一门高深莫测的学科。重新发现人、回归人本位的趋势同样值得历史学界注意,多年以来,历史学界沉迷于制度史研究,同样偏离了对人的关注。制度史研究并非不好,恰恰相反,它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历史学发展,但与此同时,学界不应该轻视传统上对人的研究。历史学界与社会大众的脱节有目共睹,为什么社会上那么多历史爱好者和中学生都口口声声说自己喜欢历史,却讨厌历史学,大抵原因就在于此。

  《恋地情结》出版于上世纪70年代,这正是“景观”(landscape)这一概念,在西方地理学界,尤其是美国地理学界,最盛行的时候。[12]段义孚的书也多围绕景观展开。段义孚在第十章《从宇宙到景观》中提及了中国人的景观与艺术。与巫鸿一样,[13]段义孚将目光投向中国古代的山水画,他指出“与其说画作里展示的是一处景观或一片地方,不如称其为‘山水’,是对山和水的重新组织”[14]。段在研究中注意到,中国的山水画艺术与西方画作不同,它根本没有一种严格的直线透视法,在山水画中可以存在不同的透视点。这使得山水画更像是众多不同景观的堆栈。显然,中国的摄影学也受到这种山水画技法的影响,用摄影学的术语说,这是一种“集锦”手法。[15]这种对景观的处理不仅只影响了艺术界,对于建筑景观设计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任何一处具有重要意义的建筑景观中,每一个设计元素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意义,所有元素的组合,即是其背后不同寓意的组合。这对于理解建筑史、景观学来说意义重大。

  如果把人类社会看做是时间、空间两个维度齐头并进的话,那么历史学就是研究时间维度的科学,地理学就是研究空间维度的科学,但是历史学不能不注重空间维度,地理学也不得不注重时间维度。但在地理学的实际研究中,却或多或少地出现了对时间的忽视,这一点在国内学界尤其严重,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国内地理学界对历史地理学的忽视。《恋地情结》对这种现象提出了批评,重新发掘地理学中的时间。书中提出了两个概念,即循环的时间观与线性的时间观。作者企图用两种时间观来统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但着墨不多,未能达到这一目的。

  张雷为段义孚《恋地情结》写作书评,使用了作家赵本夫的小说《无土时代》用作标题。显然,在无土时代已经来临的大背景下,如何平衡调整恋地情结与城市化之间的脆弱关系,恐怕是地理学迫切需要回应的问题。《恋地情结》中最后4章内容值得我们深思。城市化与乡土、郊区的关系应该是怎么样的?旅游城市的宣传策略应该如何把握?如何合理规划城市空间?这都是我们在发展中需要直面的问题。段氏的观点为我们解决问题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

  《恋地情结》写作的大背景是段义孚对地理学界20世纪中后期计量革命的反动,他敏锐地意识到仅仅依靠计量方法的地理学是无法让社会满意的,要想把人地关系研究透彻,就必须得关注人文,重拾叙述传统。段义孚作为地理学家,但他的知识却不局限于专业本身,在写作中,他融会贯通了历史学、哲学、心理学、生理学等多学科知识,读来让人大呼过瘾,且不觉突兀,这不得不说是他多年学术功底的积淀。

  如果要说遗憾,那就是这本书的中译本问世太晚。作为一部70年代出版的著作,直到40多年后才译成中文出版,不得不说是国内学界的遗憾。这一方面说明了中国地理学与西方地理学的鸿沟,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的迟钝。希望今后我们国内学者也能出版一部这样既经得住时间考验又畅销的地理学术著作。

  [1] 志丞、刘苏:《恋地情结▪译后记》,商务印书馆,2018年,第402页。

  [2] [美]王晴佳:《为什么情感史研究是当代史学的一个新方向?》,《史学月刊》2018年第4期,第5-6页。

  [3] 孙俊:《知识地理学:空间与地方间的叙事转型与重构》,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年,第65-73页。

  [4] [美]段义孚:《恋地情结》,志丞、刘苏译,商务印书馆,2018年,第1页。

  [5] [美]段义孚:《空间与地方》,王志标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

  [6] 可参看王健等:《地方感何以可能——兼评段义孚〈Space and place: The Perspectives of Experience〉一书》,《民族学刊》2016年第5期,第15-19页。详细内容可参看段义孚《空间与地方》第5章内容。

  [7] [美]段义孚:《恋地情结》,第22页。

  [8] 唐晓峰:《还地理学一份人情》,《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3年第6期,第56-57页。

  [9] TimCresswell, Geographic Thought: A CriticalIntroduction, Malden:Blackwell Publishing, 2013, p.105.

  [10] 张雷:《张雷评段义孚:无土时代的恋地情结》,《上海书评》,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560719,2018年11月2日。

  [11] [美]段义孚:《恋地情结》。第150页。

  [12] [美]普雷斯顿▪詹姆斯,杰弗雷▪马丁:《地理学思想史》,李旭旦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第371-398页。

  [13] [美]巫鸿:《时空中的美术》,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年。

  [14] [美]段义孚:《恋地情结》。第206页。

  [15] 这一手法的集大成者是中国著名风光摄影家郎静山,对他的集锦手法研究可参看靳泉:《在当代文化语境下解读郎静山的集锦摄影》,《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5年第3期,第40-42页;马梦雅:《郎静山集锦摄影艺术研究》,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董良:《郎静山和安塞尔▪亚当斯的风光摄影美学特征研究》,太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恋地情结》读后感(五):摘抄

  人的生理(2)与心理(3)认知结构,决定了人与环境的互动方式,并形成了早期的环境观念(4)。人对于环境的认知受到个体(5)文化(6)以及环境本身(7)的影响,而恋地情结也与文化(8)与环境(9)相关。而从历史上看,人类的恋地情节也经历了诸多阶段,相对原始的宇宙观(10)、早期城市(11)、快速发展的城市开始超越环境(12)、美国城市的进一步扩容(13)、以及回归郊区以及自然的新尝试(14)。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