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瘟疫年纪事》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瘟疫年纪事》读后感1000字

2020-05-09 23:5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瘟疫年纪事》读后感1000字

  《瘟疫纪事》是一本由(英)丹尼尔·笛福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39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瘟疫年纪事》精选点评

  ●满足好奇心而已。大部分一目十行刷过了,部分片段情节写得还是蛮有趣

  ●首先,不喜欢上海译文的翻译,翻译的过于死板且不连贯。其次,本书的内容枯燥,还原也不够生动比较失望

  ●1.大多篇幅散乱,一会儿上数据,一会儿又去聊段子。但话说回来,扯一件事扯着扯着就偏轨大老远,突然一个念头,“哟,刚说哪儿了”,这不也是像老朋友们一起吹牛逼一样常态。2.这种“伪回忆录”是现在流行的“伪纪录片”的鼻祖啵?3.其实越到后面,也就明白了为什么马尔克斯推崇这一本。《迷宫里的将军》也是通过史料尽量还原当年故事场景。编造再多的峰回路转,却常常都不如真实发生过的更抓马。4.翻译成这样也是没谁了,一个大写的打脑壳。但译者的译后记明明写的很好啊?

  ●夏天剑桥时候上文学课的论题。这是一本爆炸或者身体欠佳的时候不能读的书,你会觉得变成了病人原文确实艰涩,看评论都在吐槽翻译,虽然我没读过翻译版本但也能想象一点。处于负责态度就不给星了。

  ●05.07.19 《鼠疫》《失明症漫记》《霍乱时期的爱情》的影子一直在这本书中浮现 看得很是心烦 一看后记果然如此

  ●2020^10 十分后现代的小说。但是这个翻译,简直就像我照着谷歌翻译读英文。

  ●强烈要求重译,就这个译本看不下去

  ●认真读了三百来页,草草翻看了最后一百页。我认为此书的精髓也算把握了大半。再好好读读前序和后序,颇有心得。不知是笛福的写作风格还是翻译的不足,很多地方转折都过于绕口,太多个“而...而...”出现在同一件事,极易让人看得云里雾里。但总体来说不乏是本有趣的书,冲着作者还写了几乎所有中国小时候都读过并喜爱的《鲁滨逊漂流记》,也要把这本书好好品味一番。1664年底开始的欧洲黑死病,除了百度而来的基本知识,本书更详细展现时的人们是如何在疾病中生存和死亡的。文中收录了不少的小故事,虽说是虚构的纪事文,但我仍然觉得这些小故事是值得相并且帮助我们警钟长鸣的。

  ●加缪在《鼠疫》卷首即志敬他前辈书中的这段话:「因为有了被关闭起来的那些房屋,城里这个地方才恰恰是有了这么多监狱,由于人们那样被关闭起来或是被监禁起来,并没有犯下任何罪行,仅仅是因为悲惨不幸而被关闭起来,这对于他们来说确实是更加难以忍受的。」(译文小异) 同样是鼠疫这样的灾难考验,笛福写来却又是另一番味道:既像新闻报道,详细罗列死亡数据;又似小说,插入一些片段和故事。人性的丑恶面与感人瞬间并现,也有近奇幻的插曲:如那个病患游过河而治愈的传闻。即使江湖术士、逃亡的牧师和拒绝「隔离」的人群等纷异杂呈,作者看到了「人的救助和人的技能到此为止。这些人彼此都是陌生人」,也没有批判他人,因为「经书要求我们根据博原则,给绝大多数人以善意的评判」。全书宗教气氛浓郁。

  ●半纪实半虚构。笛福化身鞍具商人、参与瘟疫管理的公务员、留守伦敦没有出逃的人,前往感染了鼠疫(准确的称呼是淋巴腺鼠疫)的街巷,观察运尸车、教堂里祈祷的人们,记录市场,占星、药师铺子里来往的穷人。写法有趣,特别是像病人发狂跳入泰晤士河游泳而治好了疫症这种猎奇的描述。缺点在于调理混、不乏前后矛盾的地方和车轮话。 1665年9月2日,伦敦市长下令所有街道、胡同、短巷、小街焚火三日,与瘟疫作斗争;1666年9月2日凌晨,伦敦一家面包店的的炉火中火星飘出来,引燃伦敦大火,三周不熄,300公亩土地变成焦土。 鼠疫遂绝迹。

  《瘟疫年纪事》读后感(一):灾难之中见友善

  《瘟疫年纪事》写的大瘟疫发生在17世纪60年代的英国伦敦。笛福用纪实的手法,全书没有主角,也没情节,读起来不像小说(在我看来很像报告文学)全景记录了那场瘟疫中伦敦城的恐惧和死亡:贵族和有钱人都逃之夭夭,江湖骗子粉墨登场,平民百姓无处可逃,只能在死亡线上挣扎、死去……笛福对那场瘟疫写得相当详尽,让人产生错觉,以为作者经历了那场灾难,其实作者当时只有5岁。

  笛福栩栩如生的描绘,让人们记住了伦敦那场大瘟疫,那的确是一段黑暗恐怖的历史;让人真切地感觉到生命在灾难面前的渺小和卑微,脆弱和无奈;人性的友爱和善念,愚昧和卑劣。难怪吴尔夫和马尔克斯都对这部作品赞赏不已。

  《瘟疫年纪事》读后感(二):不推荐

  原本比较期待的一本小说,读过之后与其说失望更多是感到诧异。为什么这样一本书会如此受到追捧呢。以前当当网常常会售罄,如今依然是预售阶段。首先这不是一本小说,因为没有故事情节、没有叙事线条、没有起承转合。全书不分章节,从开头起一口气不间断的讲到了结尾;其次内容上则是东扯西拉,非线性非螺旋非橄榄,硬要归纳的话我觉得算是布朗型吧;最后是文字啰嗦繁杂,许多东西不知道为什么要写,原以为是伏笔,但在读完全书后依旧觉得惘然。作者后记自述翻译力求贴近原汁原味。但我不以为然。因为翻译有一个把外文按习惯在脑海中转译成个人熟悉的语境语言之后再转录成文字作品的过程,在这些环节中如何把握原汁原味,又如何确保转录文字的原汁原味,说到底是一个非常个性化的历程。难道那些翻译出脍炙人口作品的大文学家们为了迎合读者就往译作里面添油加醋不原汁原味了么。翻译的不被市场认可那就是不被大众所认可,仅此而已。最后不推荐阅读这本书。但是我很喜欢这本书~~

  《瘟疫年纪事》读后感(三):翻译叹为观止,全文都仿佛在读汉字写成的英文文本:)

  绝大多数段落都没有调整语序,如下:

  同样还要来讲一讲在这个可怕时期英格兰国内贸易的状况,尤其是当它跟制造业及这个城市的贸易有关时的状况:在传染病最初爆发的当口,不难设想,人们中间存在着一种极大的恐慌,结果便是贸易的普遍停顿;除了食品和生活必需品的贸易之外,而即便是在这些事情中,由于有大量的人逃亡,还有为数极多的人总是生病,加上那些死掉的人数,因此就算是城里的食品消耗量是过去的二分之一以上,也无法超出过去的三分之二。

  全文几乎都是棒读,读这个译本就像在读用汉字写的英文。

  《瘟疫年纪事》读后感(四):六个

  1

  看过之后,就知道为什么马尔克斯最喜欢的笛福作品是这一本,而不是那本举世闻名的《鲁滨逊》了。在这本书里,笛福的一些段落简直是用马尔克斯的手写出来的。那个小伙计去讨债,债主得了瘟疫,告诉小伙计说,去让教堂为我敲钟吧。一个时辰后,债主的尸体被人抬了出来。还有那个吹笛人的故事,他喝醉酒,和一具尸体一样被人抬到运尸的车上。快要被倾倒坑里时,他突然醒来,大喊一声:“我还活着,是吧?”

  死亡就这么轻巧地和欢乐联系在一起。

  2

  这种不处理情节的书,现在看来不像小说,很容易被人苛责为偏离主线。但换一种心态看,反倒津津有味。据说笛福是第一位真正的小说家。既然是第一位,他总会写出一种非小说的东西。而现在我们熟悉的那些,具体的情节,不要偏离主线以免影响阅读快感,在笛福那里是不需要考虑的。他定义这一切。而且,正是离题的叙述,使这本书真的像是一个纪实。密集的讨论和偶尔点缀的轶事,像星河一样描绘出瘟疫下的伦敦,那时的死亡更多体现为一个统计数字。

  3

  最近讨论过猫和狗的权利问题,在网上,好像这种关爱小动物的风气也越来越盛。在这本书里,笛福只有几个段落处理了伦敦的猫和狗。那是确立瘟疫已经流传之后的最初几天,市长下令,三天时间杀死了伦敦的四万条狗。似乎,在人类的生命面前,猫和狗只能获得一种虚幻的安全。

  4

  最喜欢里面二十页的小木匠的故事。那里面有流浪,逃生,探险,和一段装腔作势的空城计,调子温暖又有一丝清凉,里面出现的人物都持有基督教立场,在灾难面前不停地抉择着自己的信仰和自我保全。这都太妙了。好像,在现代,再也找不到好的流浪小说了。人们坐上火车来来去去,只像是在自己后花园里逛了两趟。

  5

  在最后,这本书的叙述人说道:伦敦死了十万人,我却活了下来。口气里的洋洋自得一点也不使人生厌。他的存活好像应该归因于好运气或者上帝的庇佑。但他是否真的活下来了呢?前面几页里说,叙述者葬在一块曾埋葬他姐姐的墓地里。这是在说,叙述者是过早地估计了自己的幸运吗?在瘟疫快要消退时,他自得于自己的存活。但瘟疫仍然找了过来,带走了他。如果不是那么骄傲地面对死神,叙述者能活得更久吗?

  6

  马尔克斯一本《霍乱时期的爱情》,里面关于霍乱的章节倒不太多,关注点都在爱情上面了。但如果真的像笛福一样写一本霍乱纪事的话,还会有爱情吗?

  《瘟疫年纪事》读后感(五):《瘟疫年纪事》书摘

  1.这是一个生活本身的故事,是整个人生的故事。要早作准备,我们应该对死亡的来临早作准备,否则随时随地会被它击中倒地死去。(库切) 2.瘟疫扭曲这个城市,颠覆通常的期望:“我走到了霍尔伯恩,那儿的街上满是人;但是他们都走在大街的中央,既没有走这一边也没走那一边,因为,照我推测,他们不想和屋子里出来的人混杂在一起,或者是不愿接触到那些香臭气味,从兴许是被传染的屋子里飘出来。” 3.”瘟疫让死亡公开嵌入我们的生活,比我们通常允许得还要多,除非是在我们自己独特的故事之中。 4.对于公众有益也就让这种私人损害有了说得过去的理由。 5.因此总而言之,将房屋关闭起来的措施,是一点儿都靠不住的,也根本达不到目的。反倒是更让人们变得绝望,使他们陷入此类绝境之中,因此,他们才会排除万难地逃出去。而事情更糟糕的是,那些这样逃出去的人,在其绝望的境地里四处游荡,身上带着瘟病,他们不这样做倒还好,做了反而进一步让传染病蔓延。 6.沿途的房舍和村庄,拒不允许让他们入住,不管是有传染病的还是没有传染病的;他们死在了路边,或是进入谷仓厩房,然后死在那儿,谁都不敢过来靠近他们,或是搭救他们,虽说也许并没有什么传染病,但是没有人会相信他们。 7.巨大的灾难在于,许多人这么做,是在他们本人确实染上传染病之后,这样就把疾病带入好心接纳他们的那些人的家里,而这必须承认是非常冷酷和忘恩负义的。 8.确实没有城市,至少是没有这样人口多和规模大的城市,面对这种可怕的劫难,处在那样完全缺乏准备的境地之中,不管是我要谈到的市政方面的准备,还是宗教方面;他们确实毫无准备,仿佛他们没有得到过任何警告,没有产生过任何预期,没有出现过任何忧虑,结果是政府方面为此所做的,是可以想象到的最为微不足道的储备。 9.这整个期间我们度过的最糟糕的日子,照我看来,就是在九月初,那个时候善良的人们确实开始觉得,上帝决心要把这个悲惨城市里的人统统了结。 10.因此之故,我们受命杀死所有的狗和猫。只是由于它们是家养的动物,喜欢串门走户,穿街走巷;因此它们有能力携带被传染尸体的那种恶臭或是传染性气体,甚至就在它们的皮毛和毛发当中。 11.我经常思索着这种始料不及的境地,这整个一群人在灾难刚刚降临到他们身上的时候,何以如此缺乏及时的措施和管理,公众的也包括私人的,以至于让我们陷入随之而来的所有混乱之中;以至于数量那样惊人的人沦入这场灾难之中;而要是采取适当的步骤,这场灾难在老天的襄助之下,恐怕,就可以避免了,而要是子孙后代认为适合的话,他们从中就可以得到警示和告诫。 12.我得承认这个时期是恐怖的,我有时候是什么决心都下不了,我没有了最初有过的那种勇气。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