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五重奏读后感摘抄
《爱的五重奏》是一本由周国平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3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老周这本书适合和罗博士那本谈女性亚健康的那本书结合起来读,这本书既可以作为心理咨询师洞察女性心理的书籍也可以作为女性修心性的书籍。 不得不说在对人性洞察层面,老周比很多科班出身的咨询师厉害多了,以后还要学会把哲学,佛学,心理学和中医结合起来写成大文章。
●偶尔读上两篇就行,但是如果全书通读,失望就随之而来。周国平这男人十多年都没有什么长进,儿女情长阻碍了他的视野和胸怀么?
●太深刻的男人我也得远离!
●几个关键字:爱情,婚姻,男人,女人,孩子,似乎涵盖整个人生
《爱的五重奏》读后感(一):爱的五重奏
爱的五重奏,奏响的是人生!
一直很喜欢周国平略带哲理性的文章,午后一杯清茶,坐在一把藤椅上,和作者一起思索:女人、性、爱情、婚姻、孩子
书中多有真知灼见,细细品味,多了一份对爱情的感悟,对婚姻的理解。
1生存教育缺失
轻视体力劳动和过分培养应试技能,这是很可悲的事,很多人基本的衣食住行和人际沟通技能都不具备,一旦生活中显得特别无能。
2性和婚恋教育
朋友说,她想和学生们谈谈性与爱。这当然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只是公然把“性”这个词,放进演讲的大红横幅中,不知校方可会应允?变通之法是将题目定为“和大学生谈情与爱”,如求诙谐幽默,也可索性就叫“和大学生谈情说爱”。思索之后,觉得科学的“性”,应属光明正大范畴,正如我们的老祖宗说过的“食色性也”,是人的正常需求和青年必然遭遇之事,不必遮遮掩掩。把它压抑起来,逼到晦暗和污秽之中,反倒滋生组虫。于是,朋友就把演讲题目定为“和大学生谈性与爱”。这期间我们也有过小小的讨论,是“性”字在前,还是“爱”字在前?商量的结果是“性”字在前。不是哗众取宠,觉得这样更符合人的进化本质。
《爱的五重奏》读后感(三):老周属于浪漫那一派的
人本能地在禁欲和放纵,或说是在苦行主义和享乐主义之间维持平衡。当一个人走至禁欲主义或自我放纵的极端时,他会本能地走向反面。 自我调节、避免极端是人的本性。比方说,当一个人由于对自己过于苛刻而感到压抑并丧失了生的欲望时,他会一反常态,变得放纵起来,采用享乐主义的生活方式。享乐主义生活方式最终会再次唤起他生的欲望。由此,他会又走向苦行主义,再开始一个新的循环。 我们可以用弗洛伊德式的语言来形容这个周期,即当“超我”这个暴君走至极端时,“原我”便进行反扑,使“自我”尝到甜头。在“自我”恢复了和谐与健康以后,它就又听从“超我”的调遣,于是就开始了下一个周期的循环。阿纳托尔·法朗士这样形容这个周期:“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有一个堂·吉诃德和一个桑丘·潘沙。我们轮流地听从他们两人的调遣。” 正如人类本能地在极端之间调节自己,人类也本能地在环境中调节自己。当外界条件不利的时候,人就收回“力比多”而放纵“原我”以克服不利条件。托尔斯泰在描述一个在艰苦环境中想方设法自我安慰的战俘时,这样写道:“他的运气越不好、前景越糟糕,他就越对目前的艰难处境无所畏。这种想法使他感到无比的欣慰。” “超我”在逆境中放松自己,在顺境中则加强自己。
《爱的五重奏》读后感(四):婚姻越来越失去存在价值了
国内离婚率达历史高位,其中北京今年首9个月离婚和结婚的比率约57%,意味每100对夫妇结婚,就有57对离婚,已经逼近2016年58.71%的历史高位。不过北京还不算最高的地方,根据统计,黑龙江省离婚和结婚的比率高达63%。 北京市民政局22日公布《2019年社会服务统计季报表(三季度)》,显示前3季北京结婚登记有逾9万对,同比减少6.98%;离婚登记逾5万对,同比增长12.44%;即今年前9个月,北京的离婚和结婚比率达到57.33%。《2018年北京市社会建设和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至2018年,结婚登记对数从约17万对降至约14万对,离婚登记对数从约5.6万对增至约6.7万对。 民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结婚登记人数为1013.9万对,依法办理离婚手续的共有446.1万对,离婚结婚比为44%。北京市民政局官方微博早前刊文指出,在各省离婚结婚比统计中,黑龙江省的离婚结婚比高达63%。这意味有100对夫妇结婚,就有63对夫妇离婚。此外天津、吉林、辽宁、重庆的离婚结婚比也超过五成,上海、北京则紧随其后。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副教授李雨潼曾做过东北地区离婚率全国居首的原因分析,认为离婚率逐年升高是全国各地区的普遍现象,并非东北独有。她认为,离婚率提高主要包括法律程序简化、社会成本降低;婚前感情基础不够,对婚姻质量要求提高,婚外诱惑增加;低生育率导致婚龄人口中独生子女比例更高,婚姻包容度降低等原因。#杂闻#
《爱的五重奏》读后感(五):最重要却谈得最少的主题
近代以来的哲学家,直接谈论性的,也就是叔本华和尼采,再加上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现当代比较多了,最著名的是福柯。
叔本华强调,性爱的激情是为种属的繁衍服务的,激情所在之处,有一个新生命等着投胎。
尼采特别强调艺术和性的关系,他提出一个概念叫“艺术生理学”,他说艺术家都是生命本能特别强健的人,更直接地说,就是性欲旺盛的人,但是他认为,这种力量不应该消耗掉,一定程度上的节制是必要的,他称之为艺术家的经济学。 文艺创作者的创造力和性欲是成正比的。 有的人可能本来也是性欲旺盛的人,但是经过压抑而往宗教的方向升华了,比如弘一法师,开始向艺术升华,后来向宗教升华。
男人受女人的青春美貌吸引,这很正常,他的错误是把这误认做爱情了,更大的错误是想在这基础上建立婚姻。因为性而产生美感,因为美感而引起激情,这个东西不能作为现实生活中婚姻的基础。所以尼采就强调,婚姻不能建立在激情的基础上,他主张以优生为基础,目标是产生优秀的后代。
毕加索就不只是作品了,他还有行动。生命有两大欲望,我一直认为,食欲是物质性的,性欲是精神性的。你看,人在青春期的时候,谈恋爱的时候,往往是最理想主义的。 我在大约十年前去过法国南部毕加索的一座故居,那是一座临海的房子,他在那里生活、创作,终日有美酒、美食、美女相伴,还有阳光和爱情。他曾说过:“我作画就像有些人写自传。画,无论完成与否,都是我日记的一页,也只有在这意义下,它们才有价值。”他的许多小品都是一种“视觉日记”,是他生活的记录。今年我去纽约刚巧看了一个展览,非常大规模地展出了毕加索的速写、版画作品。可以说展览的几百张作品大都是在画一些女人体,她们与他自己的关系,她们之间的关系……他的生活可是够放纵的。这也许验证了“创作力与性欲成正比”的说法吧,哈哈。
性这个东西,当然可以作为科学的对象,从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等角度去研究,甚至从房中术的角度去研究,怎么使性快感最大化啊,怎么使性生活促进健康啊。但是,我的意思是说,所有这些角度加起来,都不能穷尽性的秘密,或者说不能触及性的终极秘密。中国古人把男女交合看作行天地之道,认为其中隐藏着宇宙的秘密,这是有道理的,错误在于把它伦理化了,因此设立了许多禁忌。自然有两层含义,一是经验范围内的自然现象,那是科学研究的对象,另一是超验的宇宙本质,科学不可能触及它,它是哲学沉思和宗教体验的对象。作为自然的重要元素,性也有这两个层次,既是寻常的,又是神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