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解放心灵》经典读后感有感
《教育就是解放心灵》是一本由克里希那穆提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00元,页数:22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理想主义空想家的自嗨。任何煽动人们追求“绝对自由”,“纯然的观察”,“完全的责任感”等等极端人生目的的言论都有其宗教属性。非此即彼并不是这个世界运转的方式。
●2012-12-18 教育是什么?从当前普遍的状况看,就是为了让孩子一生都活在无休止的斗争、冲突和恐惧中,那么我们必须要问,这一切有什么意义。
●作者用波若智慧来观察教育,值得肯定。但是不懂波若的人理解起来肯定似懂非懂,看似玄虚。这书用一小时大致翻翻就差不多了,不值得反复瞎琢磨
●!!
●Very inspiring
●在有为图书馆看的
●克认为的问题根源只是从个人修养来分析,于是也只能变成内圣之学。这无法真的解决世界的冲突。但他的一元论或可为我建立一元论提供某种参考。内圣之学(中国哲学,灵性修养,以及各种宗教)都是缺乏一种背景意识,缺乏对复杂人性复杂世界复杂生活的深刻洞察。然而这只能为有一定根器的人达到个人的自觉而显示道路,但要达到全体的自觉,差之远矣。特别是,这些说教对于那些极恶之人是完全无用的。克的说法侧重于消极的无的解脱,而非积极的有的创化,读来仍觉不够开阔。
●朋友怀孕 推荐王朔和周国平的几本“育儿书” 这本也应添进去 坦白讲 弄不拎清教育是怎么回事就要孩子是一种罪和不公
●我也是被荼毒了,觉得书中各种观点在当下都太理想化。还有很多哲学化的表达,囫囵吞枣地过了。
《教育就是解放心灵》读后感(一):克氏的图书翻译上采取直译是最正确的方法
克里希那穆提所传递的思想,本身就是非常精妙的,不仅需要读者有精妙的心去理解领悟,更需要传播它的人(译者)精准地去传递它。
如果再在翻译上进行文学性、解读性的装饰,那么读者接收到的信息正可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所以本书的译者坚持直译,而非加入了个人发挥的“装饰性”译法。
毕竟这本书传递的是思想,它不是可以把话说得跟花儿一样的文学作品。
整本书读着就像随便一样,很多的观念都在一味的重复,而且书中否定了许多概念。知识是不能通向智慧的,知识只是机械的在积累前人的经验,获得更多的知识只会让人更加麻木的生活。比较使人心灵腐化,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现在社会里比较总是无处不在的,从我们生下来就开始比较,比长的高,长的快,长的好。进入学校我们又开始比学习成绩,工作后比待遇,比男女朋友。我们生生的知道被那做比较的对象是其实苦闷的一件事,那个传说中别人的孩子真的一直都比我们好。
——对“事实”的回避是心灵的腐化的开始,这种腐化遍及所有的宗教、政治和教育的领域,遍及所有的人类关系。理想使心灵腐化,它出之于观念、批评和希望。观念是对“事实”的抽象,任何关于真实的观念或结论都扭曲了真实,于是腐化变产生了。全世界的学校都有某种崇高的目的和理想,因此他们正在教育学生腐化。难道这一切都是在腐化吗? 那怎么样才算是不腐化,让学生毫无压力,自由的去学习,去学习绽放善吗?但是不管怎么说,知识不分好坏,关键看你如何去理解,去应用。人都是会思考的动物,没有知识谈何智慧呢?
什么才是善呢,作者说整个社会就是一个整体是不能分割的,如果分割了就会产生冲突,矛盾,暴力战争。
习惯使人心灵麻木吗?
而且这个社会真的是在越来越腐化吗?人来是越来越坏吗?自私,控制,地位,暴力,独裁,是这个社会顶峰的人在操控吗?
看完本书我彻底的凌乱啦,还是我认知度不够不够,无法理解,不能觉悟。
《教育就是解放心灵》读后感(三):“离经叛道”教育观点集
《教育就是解放心灵》一书集结了克里希那穆提给学校的几十封信件,这些信件里传达的教育理念完全可以用“离经叛道”四个字来形容。
我给本书打五星,因为,这些“离经叛道”的教育观点,好多都让人不明觉厉。阅读过程中,有共鸣之时、有感佩作者洞见之时、但更多时候是不能理解、一脸懵比。
举几个例子,这几个例子都是最常见的教育话题,你或能从中窥见一斑。
关于习惯,克氏认为“每一种习惯都存在危险:抽烟、重复活动、词语的使用、思想或行为。这些使心灵彻底麻木”,“专注驱散了习惯,只有在不专注的时候习惯才会形成”。这周,做了一个梦,梦见我不会打字了,用尽力气想26个字母在键盘上是如何排列的,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不只是在梦里,梦醒之后的我也是不知道26个字母在哪儿的。手指上的肌肉知道,而我的大脑不知道,这种无意识的习惯,这种身体和意识的分离让我觉得恐惧。
关于知识,克氏认为“知识不会通向智慧”,“知识永远不能解决我们人类的问题,理解这一点就是智慧”,“知识的持续运动,无论它是多么的专业,都会使心陷入陈规,陷入一种狭隘的生活方式”,“只有当我们真切地认识到知识的局限时——我们积累得越多,我们其实是在变得越野蛮……”在当今社会,“知识”常被拿来和“智慧”做比较,且被认为在高贵性上远不如“智慧”,所以你或许会觉得批判“知识”并称不上是离经叛道。
不过,你要知道,克氏不仅批判“知识”,还批判“思想”,他说:“思想没有创造自然——天空和满布的星辰,地球和它所有的美丽,它的广阔海洋和绿色原野。思想没有创造树木,却用树木去建造房子,制作椅子。思想利用并毁坏。思想不能创造爱、友善和美的品质,它编织了一张幻想和现实交织的网。”这些话语的锋芒是相当锐利了吧。
在上面引用的克氏话语,是我自认为能理解、读懂的,还有非常多话语是我完全不能理解的,如果读过此书的朋友有同感,欢迎在评论里跟帖,咱们可以一起交流~
《教育就是解放心灵》读后感(四):悟
读完了克里希那穆提的《教育就是解放心灵》。
让心灵绽放,是一种自由,是根据每个人不同的文化,教育背景和经历所决定的。绽放基于人们的理智,情感和健全的身体,且需要一个和谐,没有矛盾和对立的生活环境。它的结果不是为了思考出问题的答案,而是能有一个更清晰的思考的过程。
比起为了积累知识向外部世界学习的方法,克里希那穆提更强调向自己学习。认识自我为第一步,这个过程是需要有创造性的,跳出自我的圈圈,从外部审视自我。而过分的依赖专家学者和事业有成的朋友,则会妨碍了自我的认知。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成功, 所以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不必和他人比较,换句话说,不用通过他人来观察自我。
人只有在悠闲的心境中才能学习,去倾听,去观察自我。这里,悠闲指的是“自由”。这个词已经被滥用了,所以失去了它本身的含义。可惜,人们通常误会了自由的意思,以为是去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情,导致了大量的危害,痛苦和困惑。
大多数人来到学校的目的是接受教育,学习知识和技能,日后能在社会上找到一份工作。这是所处的文化带来的影响,但是人们光靠金钱,是没法幸福的。一旦金钱主导了生活,生活和生命便会失去一切意义,教育也变的机械化了。另外,克里希那穆提科认为,科目和领域的划分,其实把人们的心变的狭窄了,同样会导致机械的生活。那么学校能为此做什么,应该坚持培养完整的人的生活方式,而非单纯的帮助学生去积累知识。
学校应该的样子,比大众看到的,其实要多的多。帮助学生去积累知识并不是走向智慧的道路。学校传授天文地理历史政治的知识,并没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人。教育的重点是帮助人去绽放自我,而不是生产机械磨具。学校的功能是唤醒人的智慧,去领悟正确的关系的重要性。在教育过程中,师生关系被建立和培养,老师们的优越感会导致学生在教育里的自卑,这样的师生关系是不合适的,容易导致学生的恐惧,压抑和紧张。学生们会默认自己为该被教育的对象,那么这样人,在学习中的思想就是被动的。“于是学生从年轻时就学到了这种有预感,要么被轻视,要么成为侵略者“。恐惧滋生了权威。分隔导致冲突。而教育就是去打破模式。建立良好的关系(不光是师生关系),需要诚实和谦逊。“谦逊不是屈从”,没有失败感,也没有自大和傲慢。
人心需善,“善”的存在不是去斗争“恶”,它是一种行为,一种责任感。自私是我们生活中的根本问题。人们意识不到自己的自私,是因为这已经成为了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而学校应该是培养责任感的,大多数人会觉得,对自己的家庭有一份责任,对外界没有感觉。责任感是一份爱,没有这份爱,社会不可能发生改变。理想主义者有再多的理想,没有实际的爱,理想就是空洞的。我们是什么样子的,社会就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建造的社会,就要对此的成长和变化负责。
《教育就是解放心灵》读后感(五):学习不是目的,学习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
主题三:学习即生活——Learning is a way of life. Everyone follows their own way.
主题三:学习即生活——Learning is a way of life. Everyone follows their own way.
我们总是喜欢问一个孩子:你长大了想干什么呀? 我们所希望的回答是:想要当宇航员,想要当科学家,想要当医生…… 孩子的回答可能会是:想要当滑板客,想要当冲浪手,想要当电脑游戏玩家。 孩子们的回答不是大人所希望的标准答案。 但是这个十岁的孩子却说,这或许是最简单、最明确、最有意义的回答。 她的回答是:当我长大后,我要继续做一个快乐的人。 快乐的人?这算什么回答,也许你会说。 大人们会认为:去上大学、去找一个好工作、去结婚……好像,这样快乐就自然会到来。 你从来没有在学校学会,怎么样才能够变得快乐和健康。个性化学习要求我们把重点放在学会理解学习的整体过程而不是单独的分裂的学科知识。
所以从学习者的一生来看,他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学校的学科知识,还需要对情绪管理、心理学等有所了解。
但是我们必须花费很大的努力去理解这个过程并将其投入实践。
一方面教师需要投入巨大的努力去成为一名精神分析师、战略规划师和指导师,另一方面学生也需要从外到内理解并全方位地客观地评价自己。
一个不良记录不会影响整体的评价。
真正成功的关键在于理解本质,我们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才可以发现每一个孩子的故事。
过程性学习抛弃了传统教育中用比较来评价孩子的方式,它是一种排除了压力、恐惧并且保护孩子自尊心,防止他们自暴自弃的方式。
对过程性的关注可以不再把孩子们放在一个从1分到5分的坐标中去考察,而是将孩子们放在他们自己的成长路径的某一点。
他们在自己的成长路径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他们也在继续努力着,即使有时候迷失。
在这样的过程性学习中,他们获得的反馈不仅是在一件事情上做得对了或者不对,而更像是一种人生导引。
过程性学习注重的是在构建知识体系和技能的方法,这些方法是在人们的一生当中都会适用的。
跟这个关联的是一个5E模型,即Engage,Explore,Explain,Extend,Evaluate。
过程性学习的理念是,学习不仅局限于校园中,也不仅是吸收新的知识——它还指向一种热情,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一种自我觉察,一种专业人生,一种构建家庭的能力……等等。
其核心概念我觉得是:以人为本。
要更好地理解人,就需要建立和分析每个人的学习过程。
技术极大地推动了这件事情。
如果没有技术,这是一件复杂到几乎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而如今一切有了可能。
我要说的是:学习没有目标,其本身就是目标。学习不是目的,学习就是生活,其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