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被笑“舔狗”的男人,早该上热搜了!
☾
每晚21:39
-1-
一个回答说:
“有啊,你知道现在领头搞新冠疫苗那位陈薇院士吧?她老公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啊!”
提到陈薇院士,很多人知道,她是一位英姿飒爽的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具有少将军衔。
2003年非典,她只用50天,就带领团队研发出“重组人干扰素”。
使用该成分喷雾剂的1.4万医护人员,在非典战疫中没有一例感染!
她带领团队赶赴非洲,再次创造奇迹,研发出世界上第一支埃博拉新基因疫苗。
2019年11月,新冠疫情爆发。
3月3日,一张配文为“疫苗第一针,院士先用”的图片,在网上流传。
图片里,陈薇院士正在接受疫苗注射。
这张图一度被质疑是误传,随后又发生反转:“是真的,这件事是真的!”
陈薇院士真的亲自上阵,以身试药,第一个接种了刚刚进入临床阶段的新冠疫苗!
之后不久,他们团队的新冠疫苗研发,进入二期临床试验,速度全球第一!
-2-
俗话说,每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必定有个默默付出不要回报的女人。
反过来说,也是一样。
雷厉风行,冲锋陷阵的陈薇院士,背后也有个无限包容,支持她的男人。
1989年4月28日,一个叫麻一铭的小伙子,踏上了从北京开往济南的火车。
偶然一个抬头,他看到一位扶着车厢看书的姑娘,从此,眼睛就再没舍得离开。
麻一铭盼啊盼,总算盼到陈薇的一个眼神,赶紧给她让了个座。
两年后,陈薇研究生毕业,他又辞掉在青岛某葡萄酒厂的技术岗,抛开一切去北京。
所以有人说,麻一铭是不折不扣的“舔狗”。
“舔狗”这个词,听起来或许略带戏谑,但用来形容麻一铭当时的行为,一点也不夸张。
-3-
难能可贵的是,结婚以后,麻一铭依然把陈薇视如生命,从未改变。
说起他们结婚,也很有意思。
最初,陈薇心知爸妈不会同意,就故意请他们来北京旅游,再悄悄告诉麻一铭旅游路线。
随后,麻一铭扮演“热心路人”,偶尔冒出来帮两位老人拍照留念。
一天又一天过去,两位老人竟然完全没注意到这位小伙。
两个“投机取巧”的年轻人,只能硬着头皮,面对来自陈薇父母的反对。
好在,由于他们的坚持,最后终成眷属。
如愿抱得美人归的麻一铭,婚后把陈薇宠成了公主。
在那个普遍“男主外女主内”的年代,他舍不得她做一点家务,连牙膏都会帮她挤好。
对此,他还有句名言:“做家务是对陈薇才能的浪费。”
他相信陈薇的能力,更了解陈薇的价值。
他把陈薇的时间,看得比自己的更宝贵,自愿做陈薇身体的备用部分,为她鞍前马后。
-4-
麻一铭甘居二线,默默无闻,却绝不是一个蠢人,庸人。
陈薇迷茫的时候,他总能表现出非凡的眼界。
陈薇研究生毕业那年,原本和深圳一家著名企业签订了劳动合同。
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帮老师去军事医学科学院买试剂,忽然有了参军的念头。
最开始,家人朋友几乎都不赞同:“清华人到部队去等于是埋没了自己,入伍就意味着落伍。”
但麻一铭知道,部队的环境,更有利于陈薇搞科研,便坚定地支持她。
尽管这意味着,陈薇将来会很忙很忙。
就这样,陈薇正式踏上军旅生涯。
直到相恋10年,结婚7年,才在百忙之中,“抽空”生了个孩子。孩子刚满月,又立刻回到岗位。
而此时,麻一铭已经44岁。
他抱起孩子,过上“军嫂”一样的生活。
很少有男人愿意等到这个岁数,也很少有男人愿意当老婆的“贤内助”。
麻一铭无条件做到了,因为他知道,陈薇值得!
大多数家庭,如果有一方长期缺席,另一方难免会有怨言。
但麻一铭不会。
他不仅毫无怨言,还把对陈薇的敬佩和爱意,自然而然地传递给孩子。
03年非典,四岁多的孩子,一百多天没见到妈妈,对着电视机里的镜头亲吻。
对母亲的崇拜,使得理想的种子在他心中悄悄发芽。
如今,陈薇的儿子已经选择了和母亲相似的专业,新一代的力量在冉冉升起。
-5-
陈薇和麻一铭结婚没多久,曾邀请几个同学到家里做客。
麻一铭负责做菜,忙活老半天,才从厨房钻出来。
一个男生发现,女神的归宿居然只是个失业的家庭煮夫,普普通通,没钱没势,感觉有点失望。
竟半开玩笑地说:“唉,我当时不敢追你,早知道你找这样的,我就上了。”
麻一铭爽朗一笑,毫不介意。
能遇到陈薇,成为离陈薇最近的人,已经是上天的格外恩宠,被人嫉妒两句,合情合理。
真正的好男人,从来不是要比老婆更强势,而是能成全心爱的女人。
把她视为生命,视为偶像,视为毕生的理想。
只因“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他和她开启了一生浪漫至极的爱情。
而这个被看做“舔狗”一样的男人,告诉了我们婚姻最好的模样。
-End-
防走散防迷路,来摆摆的异想世界
长按识别关注
亲爱的
在兵荒马乱的朋友圈
谢谢你不是为我而来,却能为我而留
如果不能渡你上岸,我愿陪你数尽人生波澜。
你的每次分享,就像给摆摆 一个爱的抱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