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盗新娘》读后感锦集
《强盗新娘》是一本由(加)阿特伍德(Atwood,M.)著作,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南京七九八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5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从七月读到九月…读到对自己生活的预言,重演,读到心力憔悴以致于半途而废不敢再继续,终于在九月又鼓起勇气一气读到底。结尾无论是笔力还是翻译都显得乏力,最精彩的还是对无力和绝望的心理状态细致入微的描写。格外喜欢(叶公好龙式的)查丽丝这个神神叨叨的形象,但也能看出托尼是作者自我投射最多最为偏爱的一个,洛兹的虚张声势也是普适性的啊……可我连面对泽尼亚的勇气都没有。
●成功的讽刺小说,阿特伍德式幽默贯穿全书,含蓄的诙谐。波尔斯答话全是引用诗歌,笑点不少。托尼身为高级知识分子,但是对生活对爱情的理解却是封建主义时期的。而洛兹还是女权协会的代表人,对于丈夫的出轨竟然一忍再忍,不懂得反思自己地狱般的婚姻生活。泽尼亚就是一个传奇,是长着獠牙的天使,离奇的死亡使她到底是怎样一个人成为最终迷局。然而,幸运的是三个女人终于开始懂得怎样去认识婚姻、孩子、人生了。大爱大爱。
●2010-3-21晚十一点读完,20号中午开始,55页/小时
●其实吾一直很想知道,当维纳斯遇上美杜莎谁会是赢家wwww阿特伍德奶奶那是有多爱黑童话多爱使用蛋这个隐喻啊=。=
●我一直认为泽尼亚不过是托尼她们三个臆想出来的,泽尼亚从来就没有出生过也没有死亡过~
●十分痛苦地断断续续读了三个多月的小说,终于是在期末考试结束后给囫囵吞枣般地收了尾。之前跟朋友吐槽说这简直像小老太婆的裹脚布,但其实这本书并不难看。阿特伍德在这本书中塑造了四个性格迥然不同的女性角色——研究战争史的历史教授托尼(所以你凭什么看不起我们搞社会史的女研究者!?哼!)热爱养生的灵修者查丽丝和能干的女强人企业家洛兹,当然还有那摆脱不了的幽灵泽尼亚。书中的男性人物除了那位优秀基佬(?)之外都以孱弱无力的去势形象出现,战争的隐喻也让我联想到张爱玲的“恋爱战争”之说,三位女主人公的人生轨迹和悲苦童年更让我想到了弗洛伊德的童年理论。一二战的背景,混杂不清的血统,逃跑者,叛逆的一代……虽然这本书是以“女性主义”的标签被我选择的,但是我知道她所承载的远远不止是这些。
●於是到頭來剩下的依舊只有戰爭:像個幽靈,像個鬼魂,像你體內一輩子的缺口,一道淺淺的疤痕,一條小小的原罪。
●阿特伍德和我都很失败。
《强盗新娘》读后感(一):短评而已
泽尼亚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论你是聪明博学型,善良温柔型,还是富有强悍型,男人们爱的还是大波俏脸蛋。 泽尼亚的故事还告诉我们,独立、顺从、能干,这些闪烁着女性特有智慧光辉的美德,并不能保护你的爱情,只有压根就瞧不上所谓的“爱情”才是真正无往而不利的武器!
《强盗新娘》读后感(二):“新娘”的那些男人
这么漫长的一本书,第二遍看,才发现,记忆所剩无几。很多情节,就像第一次接触。其实,为了看个结果,很多地方跳着过去的。还会读第三次的。所以不和自己计较了。
是不是每个作家都有万变不离其中的“核”或者“原型”,玛格丽特的小说里,永远有一个书呆子型的人(执着于某一种东西的人),有一个心机深重的女人(万变型、会支配人的),有一个脆弱的母亲。
这部书里没有正面的男人形象。所有的父亲都缺席。
从女性角度看,泽尼亚是可怕、可耻、可恶的。再看,泽尼亚抢走的那些男人,或者是乖乖跟她走的男人,其实也是可怕、可耻、可恶的。
《强盗新娘》读后感(三):小说范本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这一系列的书都读的电子版,pdf版本,拿kindle读起来很费劲,墨水会把一些字迹显示成虚线(或者是我以为的虚线),反正就是看不太清楚。
没花钱。有点不好意思。我想花钱,但大部分书版本太老,根本已经不卖了。二手书得花大价钱。我是有多吝啬。
这本书是什么南京出版社,在我下载的那一堆书里,南京出版社的我根本以为我不会去读。我在猜我读了几本之后,对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热情会消退。
里面的几本上海译文的书,有一本是散文诗,你知道,翻译过来它会是多可怕。还有一本像是回忆录。
于是就点到了这本书,我就这么打开它,没有任何的期望。然后我慢慢看着它,起身走上一截楼梯,开始向上,走上二楼,四楼,八楼,然后它走到天台,在那里没有停留,它走上空气里的阶梯,走进云里。我目瞪口呆,难以置信,口水沿着拉长的脖子流到衣服里。
写得太好了!
那么自信。不是涌出来,简直是喷薄而出。那么多灵感,因为太多,看上去就像普通的东西,一块石头,但实际上是一块金子。太多了。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我觉得写微物之神的作者,应该看过这本书,我在里面找到倒着拼写词语和宇宙中一个人形的洞这两个特别印象深刻的点。也不应该怨她,因为这本书里有那么多可以汲取灵感的地方,它几乎可以成为一本圣经。
写作的圣经。
如何写一本好书的圣经。
其实故事特别简单,甚至有点老旧。但细节太迷人了。太洒脱了。太帅了。太幽默了。太他妈棒了!你得去读一下它。
《强盗新娘》读后感(四):火与骨
如果泽尼亚近乎悍勇的莫测魅力是供奉地母神坛前一捧火,托尼、洛兹,查丽丝都是献祭的累累白骨,却在火中获得重生。
煎熬纹理,碎裂光泽,才换来完整且属于自己的骨肉,不是由男性神祗自男人躯体中化成,而是瑰丽古老的大地之力——女性的力量铸成。那捧火或许只是个残酷信仰,或许只是幻象,毕竟她的诞生和死亡都飘忽莫测,但那无关紧要。
这是阿特伍德笔下女性的一次特殊试炼,一次成人礼,在漫长的被忽视被遗忘的历史中,跋涉过所有轻视、禁锢,与伤痛的荒野,她们此刻是战士,不再等待被爱,在失去与心碎的循环中领悟了嗜血的冲动,这一次的选择,主动权在她们手中。
故事中的男人很明显不值得她们付出那么多,形象苍白软弱一如书籍封装,这究竟是作者故意还是在三位貌似单薄的女性坚毅内心反衬下的必然,有待细读。然而无论他们值不值得,经历了泽尼亚残酷的荆棘丛林,就算对旧爱仍旧不能忘怀,她们也一定恍然大悟了某些爱情的本质。
托尼娇小的身躯下藏着一颗英勇的心,她对待她那位长不大的男友俨然已是小母亲。守着他这件事在泽尼亚出现之后变成一场攻防战,她无可避免地或多或少陶醉于战争,稀释了那份与其说是爱不如说是怜爱的“爱情”。泽尼亚死后,他彻底属于她,彷徨无依,孤单仓皇。其他二位想必好不到哪里,毕竟在本作中男性仿佛缺少女性那坚韧不拔,一次次重新站立的旺盛生命力——那是被压抑太久之后的呐喊。
托尼大可以按照她的方式去爱,或者不爱面前这个男人。他不再是她灵魂的主宰,不再是她必须遵从的家主,他是她的战利品。
《强盗新娘》读后感(五):强盗新娘
读完小说,我一直在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么一个故事,往肤浅的方向去想,不过是三个女人被抢去爱人受到伤害的事,她们的敌人恰好是同一个人,泽尼亚。我想这大概是作者刻意的安排,情节需要,我们不是被谁谁谁抢走爱人,就是被谁谁谁骗了同情失了金钱,总有这样的人环绕在我们周围,泽尼亚只是一个代号,一个飘来荡去的幽灵。
强盗新娘对于男人是个绝妙的反讽,既然有强盗新郎,为什么不可以有强盗新娘呢。男人们要小心啊,时代不同了不是吗,不再只是女人被欺骗被玩弄,并且,背叛女人的男人的下场可能会很惨,女人不再是弱者,她可以是泽尼亚,把男人称为"附属物",可以是托尼,充满智慧,可以是查丽丝,拥有细腻柔软的爱和灵力,也可以是洛兹,富有、强壮、生气勃勃。
强盗新娘或者说泽尼亚,当然不是作者想要表达的女性主义立场,这样一把双刃剑在提醒男人们的同时,更多地是在提醒女人们在两性关系中不要失去自己,就像要在波涛汹涌的激流中站住脚跟,要拥有强大的力量聚拢自己,不能倒下,不能轻易放弃,不然,怎么能经受打击和考验,保护自己的爱人和孩子呢。这并不容易,生死存亡。
值得注意的关键词是"战争",三个女人的童年都有战争的阴影,当然还有泽尼亚,虽然她一直在编造自己的身世,但无庸置疑,她也是战争的孩子。战争对她们的父母造成了伤害,她们没有正常的童年,她们最终还是长大,各自面对战争给她们留下的难题,泽尼亚只是另一个化身,强盗,战争,童年恶梦卷土重来,如影随行,她已是生命中的一部分。就像查丽丝说的,她(泽尼亚)是我们最好的朋友。没有战争,没有泽尼亚,就无法成就三位真正的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