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读后感锦集
《星期六》是一本由[英] 伊恩·麦克尤恩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3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麦克尤恩和奥斯特都是我的老师。喜欢麦克尤恩的套路,以及奥斯特的自我重复。这本书里,麦克尤恩平和了许多,开始读着几乎让我觉得他是不是想写一部尤利西斯,也是花一部书的光景写主人公一天的时间。但是读到第一次小高潮的时候,我想,对,这还是麦克尤恩。小高潮之后的平静描述都成了暴风雨前的平静。就是这个感觉。只不过这次的大高潮部分也算是个缓坡吧,和其早期的惊世骇俗不同。此外,书里对运动场景的描写值得学习。
●英伦尤利西斯。对比了一下同样写医院的“通俗”作家阿瑟赫利,可以发现,好与坏就是这点细腻的差别。好小说,累,但是不倦。细,但是不厌。所谓脍不厌细,食不厌精,割不正,不食。
●这是麦氏颇具雄心的一部作品,隐约可看出《洪堡的礼物》的影响,也许是向其文学偶像索尔贝娄的致敬之作。但麦氏向来擅长小格局的作品,精巧婉约,像这种高度浓缩、想包容整个“当下”世界的尝试,并不太成功。
●太多思绪了……
●真的不错
●没看下去,不打分了。
●除了封面都很好,技巧性很强。看得出来2005年的麦克尤恩已经不再是二十年前只会用重口味来调遣读者的作者啦。
看麦克尤恩的书可怕之处就是细节太多太真实了,不知不觉就成为主人公生活的一部分,那些细碎的叙述既让人厌倦又无法摆脱,正像现实生活一样,然后突然发生的什么破事就一下子打乱常态,这时你努力想回忆前面哪里的细节导致了这样的局面却发现已经被琐碎的回忆淹没。所以对我而言,看他的小说时自我的情感并不附着在故事本身,而是在对自身经历的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反观之中,时刻沉浸在“我讨厌我这种毫无波澜的生活状态但其实不一定哪个时间点哪个随机的事件就会决定我未来的走向”的惶恐与无力中。另外,强烈要求小说不要把作者头像放在封面…
《星期六》读后感(二):~~~
自从小时候看金庸的武侠小说之后,这是我第一本从头到尾看完的小说了~~~ 可能因为对相对于小说,我对电影的认识更加深一点,也可能因为麦克尤恩的《赎罪》被改编成电影的关系,我在读本作的时候一直在试图把他当成一部电影,可惜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要把本书影像化几乎不可能(我已经买了《赎罪》,也许等我读完后这个观点会改变)。不过从这个视角去看本作也并非全无收获,比如书里对各类细节几乎细致到“变态”的描述我觉得就很契合电影里的慢镜头和长镜头~~~~~最后谈谈内容,巴克斯特闯入的那个章我觉得有点突兀了,之前的一大半的内容都非常的生活化,读者比较容易代入贝罗安的视角,从而能相对顺利的解读书里对各类“生活化”的事件所展开的那些描述。而这个基调在巴克斯特闯入这里被打破了,别人我不知道,反正我是对家人因自己而被人用刀抵着脖子时自己的想法很难产生共鸣,就像是某人说的,我读这一章的感受就只能是“别人在自己的脑袋里跑马”了
《星期六》读后感(三):伊老的棋局
向来喜欢那些光怪陆离,出人意料的故事,以此标准来看,伊老的这份作品实在不算好,但这却丝毫不妨碍我大快朵颐。读完后的酣畅淋漓之感可以匹及吸食毒品后的飘飘升仙之境。
青年人的世界真的太困难,学不会中年人的成熟世故和老年人的出离于世,更没资格像少年那样任性固执。空怀一身理想无处施展,现实生活的挫折令人倍感孤独。可是伊老却告诉我们一切都没关系,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担忧、不满和恐惧。你当前的困惑在世界的另一个角落也正在困惑着另一个人。所以你可以活的不再那么小心翼翼,真诚表达自我比任何趋炎逢迎更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陆陆续续的读了不少伊老的书,从初期那个将自己困于柜中的那个大孩子到现在以德报怨的神经科医生,这些人物越来越丰满,能力越来越大。我们也可以看到伊老本人更加平和炙热的处事态度,这盘棋伊老步的实在妙,开局另辟蹊径,中局稳扎稳打,期待看到他给我们怎样一个结局。
伊老的作品确实优秀,不愧人民作家之称,他用最美好的感情去写作,他令我们深刻去反思我们的生活和意识,他带给我们真正的快乐。
《星期六》读后感(四):星期六其實不是星期六
最初還沒翻開這本書
最初以為跟王文華的《寶貝只剩下我和你》大約一般,沒有想到是在一天內展開一個又一個故事的種種因果
記得當時遇到的一位也愛恐怖伊恩的讀者,說:如果伊恩能讓你猜到,那麼他就不是伊恩了
我不知道伊恩腦袋里究竟有多少瘋狂細膩的想法
如果你問我外國作家最愛誰,我只會回答你三個人,伊恩麥克尤恩,雷蒙德卡佛,卡爾維諾
讀每一本伊恩的書,可想而知伊恩用了多少的內心描寫,我不知道這麼寫細微知鋳的東西他花了多少時間來思考
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因為愛上了伊恩,我開始變得愛思考一些細微的地方,比如人心,比如事物真是的意識形態,而我也曾親口聽到別人說我可怕,那種能夠把人心看的太透的可怕,當然,這跟伊恩的恐怖還是有很大區別的。我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個原因。
關於伊恩,我沒有什麽要多說的了,褒貶不一,有人愛他的陰暗,有人討厭他的陰暗
至於這本書,我想我從沒想過,我的星期六是怎樣的,我是找個安靜靜謐的地方嚼一杯咖啡看一本書,還是因為一些事忙上忙下
但。你若看過此書。你一定知道星期六才不是這本書的主題。這只是我的題外話而已。
其實我們很多人的人生一如主角一樣,我能讀出主角在某些地方有些恐懼自己的內心。因為摸不清。所以害怕。所以恐懼。同時又一片空白。於是矛盾。
而這樣的人,是普通渺小的,同時又巨大得與眾不同
《星期六》读后感(五):让我先哭会
星期六
他去敬老院看望母亲。
“你好,妈妈!莉莲,我是贝罗安,您的儿子贝罗安。”
“你好,亲爱的。你要去哪儿?”
“我来看你的。我们回你房间坐会吧。”
“很抱歉,亲爱的,我没有房间,我在等着回家,我要乘公共汽车回家。”
他知道她指的是她童年的家,以为她的母亲在那里等着她。
“我不知道我们要去哪里。”
“她总是跑着进来,即使路很狭窄。她想坐上那些长长的东西,但她没有钱。我给她寄了点钱,但她没有带在身上。她想听音乐,我告诉她不如自己组织一个小型的乐队,自己演奏。我真的很担心她。我告诉她,当没有人站起来的时候,你为什么要把所有的面包片放在一个碗里?你一个人做不来的。”
他知道她说的是谁,等着她继续说下去。然后他说:“你应该去看看她。”
他早就多次试图跟她解释一九七〇外婆就已经去世了。但此刻顺从她的错觉可以让谈话顺利的进行下去。每一件事都是进行时。
母亲说,“上个星期我去了,姨妈,坐公共汽车去的,你可以走路去,看看你想买什么,然后再想想你已经有的东西。她过的不好,她的脚。我马上就去,我得给她带件毛衣。”
这对外婆来说还是多么奇怪的一种感觉啊?那个高高在上、缺少母性的女人,如果得知曾依偎在她裙边的小女儿,在未来的某一天,在下个世纪的某一时刻,每日念叨着她,盼望着和她回家,这些会感动外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