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作业》的影评大全
《家庭作业》是一部由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执导,Babak Ahmadpoor / Farhang Akhavan / Mohammad Reza 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伊朗教育體制問題的社會研究。當年以近乎無手法的方式進行訪問是為了如實紀錄,不過這種訪問方式於互聯網年代已變得廉價,甚至淪為Jimmy Kimmel等清談節目的常設節目。阿巴斯問問題的形式如審犯的問到底,受訪小孩明顯都非常緊張。
●作业比卡通有趣系列,虽然小孩还是真善美,但伊朗教育极度刻板没跑了。阿巴斯终于出镜了,像个黑帮老大,会吓到小朋友的。
●阿巴斯的精髓真的都在里头了(这个高呼“创作自觉性”的时代);太多的不尽人意都源于勇气的缺失;不做广播体操,喊口号——“萨达姆去死!穆斯林必胜!”;-“动画片没有做作业好玩?”-“恩。”-“你真这么觉得?”-“动画片也有点意思。”;没法不联想到基氏,都是拿纪录片“提问”的高高手!
●从家庭作业这个细微点入手,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设计得非常好,引出许多社会问题;从孩子们花骨朵般的唇间飞出这些冷酷的字眼,真叫人不寒而栗,和我身处的环境不无相似之处,无奈!
●教育现状调查纪录片,采访各式各样的孩子和家长。从开始对摄影机和摄制组的好奇,到真正坐在镜头前接受采访,孩童们纯真的眼神都在诉说着无助。阿巴斯如果是在衡水中学做这个纪录片,可能会得到更多引人深思的答案。
●《家庭作业》是阿巴斯的一部记录片,以采访的形式调查了人们对新实施的有关家庭作业的措施的看法。学生与家长对家庭作业都抱着不喜爱的态度,他们认为,家庭作业非但没有起到促进作用,反而成为人们心头负担。看来家庭作业的问题由来已久,不只是在伊朗,在中国也困扰着大部分学生。
●IFC Abbas Kiarostami回顾展,2K修复版;First Graders的延续,仍然是依托于夏日纪事般采访讨论形式融入日常记录中,相对而言更形而上学的“北京的风大吗?”调查,让其中奖励/惩罚的偏见、家长对孩子创造性教育的观点和心理创伤的孩子的故事突显,即在“记录”的技巧之外,更具人文关怀的意义的片段让影片变得夺目;
《家庭作业》影评(一):经典光影‖伊朗导演阿巴斯之《家庭作业》:用心感受孩子们内心的天空 方汉君
1
谁会关心孩子的家庭作业?
除了家长和老师,恐怕别人不会多想。
阿巴斯不一样,这是他的特异之处。盯着孩子,了解他们的内心,莫过于从家庭作业着手最好不过。1989年,他就拍了这部让人忍俊不禁的电影。正如电影海报中那个爱哭的小男孩,他的泪点,也点燃了人们对家庭作业的思考。
爱哭的男孩,总是最后一个。前面所有的男孩,都没有因为采访询问而泪飙,只有多动的他。他哭的原因也特别奇怪,是因为他的一位好同学没跟他一起来。之后,他哭着,同学也陪着。这很搞笑。他哭,观者却乐不可支。
2
形形色色的孩子,形形色色的家庭,造就了面对家庭作业,采取的各自态度。有赖父母亲管教严的,动辄打骂。有怪罪姐姐代他写作业,而导致考试不好。有贪玩或者爱踢球,往往落下作业的。更有因为贪嘴,诸如零食或者巧克力,就会多做作业。凡此种种,惹得摄像都忍不住笑。当然,的确还有不少贫困家庭,男孩要帮忙家务,致使孩子们无法完成作业。
孩子的人生,折射出伊朗当年社会的现实万象。无所谓痛感,也无所谓封闭。当时正值“两伊战争”,同学们早操前都要唱歌祈祷,诸如“让侯赛因·萨达姆下地狱!请保护伊斯兰信徒……”之类的宣传歌曲,响彻伊朗大地。可孩子们的猴性,往往是曲不由衷,他们不能理解。因为太小,所以,往往形式大于内容,也是这一年龄的特征。问题是,电影记录了这一段历史。真诚的影像,也总是能真切地再现历史。
3
阿巴斯深谙拍这类记录片式电影的秘诀。
这不仅是技术性的,或者技巧性的,更多的是用心去感受孩子们内心的天空。他们的阴晴变幻,他们的喜怒哀乐,其实跟大人无异,只是童心勃发,更加惹人怜爱和体味。
每个人都有自己特殊经历的童年,这不仅对于一个人,且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都至关重要。守住了温馨快乐的童年,就守住了这个国家文明的底线,这个国家也才会有更好的未来。我想,这才是阿巴斯最终想表达的,而不是仅仅要拍一部有意思的电影。
正如他片尾所说的“需要帮助的孩子很多,谨此献给那些天真可爱的孩子……”其实,对于阿巴斯所有关于孩子们的电影,无不如此孜孜不倦,又无不如此欣然前往。
2014.8.11
请关注影评公微号“呱呱电影”
《家庭作业》影评(二):一种教育是如何把一群满眸明亮的黑眼睛孩子摧毁成腐朽的成年人的?
《家庭作业》(1989),显示阿巴斯的电影是"充满问题的电影"。"问题与回答"的格式获得了近乎礼拜仪式般的崇高地位,而在他的故事片中,有关地点的问题就像在基耶洛夫斯基的《红色》中有关时间的问题那样典型而且无处不在。
《家庭作业》诞生在世界各地“新浪潮"电影都已退潮的年代。他重又赋予电影以思考和向社会的质疑重新两种功能。“提出问题",“但不给出答案”。如今很多导演都在以这个方式思考和拍摄,而《家庭作业》无疑是这个潮流的推波助澜者。
一种教育是如何把一群满眸明亮的黑眼睛孩子摧毁成腐朽的成年人的?
一百分的枷锁——和我小时候经历的一样,老师总把考不了一百分说成一种人生的失败:
惩罚和奖励的桎梏——唯一一个敢藏起父亲皮带的孩子坦言以后自己也会打孩子,但在说起自己父亲是"胖先生“时面露顽皮;惩罚的皮肉之苦,奖励却是简单的三块糕点;有更多的孩子只知道惩罚是什么,而不知道啥是奖励:
作业和动画片——诧异的是,这些小孩居然统一口径说自己更喜欢作业!
尴尬的成年人——对孩子在作业中的问题几乎回答不出:
神经质的孩童——在关闭幽暗的环境中就极度恐惧,敏感不安的孩子,哭泣着大喊着朋友的名字;他不知道恐惧何来,恐惧却根植他心中:
上帝的问答——阿巴斯的问题,和暴露在摄影机前的孩子,他们紧张的把做不完作业归咎于家里的弟弟或者来的客人;他们还没有学会忏悔,他们只是小心翼翼地揣测着这些成年人问题中的精神含义,他们谨小慎微地躲避所有一切有可能的,突如其来的伤害:
宗教仪式——孩子在操场的体操是神的仪式,他们大声赞美祖先和神的名字,骂侯赛因,唱圣歌,他们不懂其中的意义,却深深浸淫其中;他们是多动症的,混乱的,吵闹的——在失声的一分钟里,他们和世界上所有其他的孩子一样:
玩乐的上学——上学路上的孩子脚步轻快成群结队,对摄影机有不完的好奇;
圣歌的结束——片尾,停止哭泣的孩子唱起圣歌,歌颂神的极乐领地。
《家庭作业》影评(三):家庭作业,社会的作业——看阿巴斯的《家庭作业》
家庭作业,社会的作业
——看阿巴斯的《家庭作业》
昨天在美院小剧场看伊朗导演阿巴斯•基阿鲁斯米达的《家庭作业》与报告。前者是1989年拍摄的纪录片,而后者则是一部体现小人物日常生活为题材的影片,《报告》因为是全英文字幕,看到一半,我们便退场了。
不过《家庭作业》还是让我印象深刻,很简单的拍摄方式和结构,就是采访小学生与家长们,关于“家庭作业”这一问题作一些相关的回答,整个架构便是一问一答形式。作为提问者,导演和工作人员躲在灯光后面,而摄像机对准了灯光下回答问题的孩子及家长们。虽然片子拍摄于上世纪80年代末,影像画面显出一点陈旧的味道,可是呈现的人物面貌却十分清晰,孩子们不饰伪装、楚楚可爱的表情以及回答,不时引人发笑,然而看完影片后留在观众心里的,相信大多数还是会感到沉重。
在影片开始的时候,我几乎认定这是一个无聊的调查工作,因为绝大多数人并不注重这枯燥乏味的话题,导演之所以将它搬上银幕,显然并不是将问题症结锁定、局限于“作业”本身,而是更深一个层次的社会探讨。孩子是祖国的花朵,也是未来的接班人,社会需要不断涌现的创造力和生命力,而非宗教思想迷惑下的唯诺是从或囿于社会规则的庸碌苟安。孩子在“镜头”的慑制下,不会讲谎话,当他们在导演的提示下回答问题的时候,自然带出了家庭状况及教育环境,这其实就从简单的个体中搜索出了一个民族的教育现状,它提示给整个政府的绝不仅仅是一项无聊的调查而已。
片中有好几个孩子都讲到了家庭作业繁重,常常要做到深更半夜,而其中有一项是“听写”,大多数家长并不识字,任务当然就落到了孩子的兄弟姐妹头上,以孩子们彼此之间有限的知识互补,要在学习上拔得头筹,乃至将来成为社会的栋梁,都是让人无法想象的。上辈人的知识匮乏,极大影响了孩子们的天赋,在那种闭塞、为生活压力所迫的家庭氛围中,孩子得不到与父母交流的乐趣,得不到父母的称赞,却只有皮带和棍棒的惩罚。有一个孩子笑嘻嘻地说:爸爸老是用皮带来打我,因为他发胖了,发胖了就再也用不着皮带了。他的话引来现场一片笑声,但是现象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充满暴力而绝少温馨的童年。
印象深刻的,是最后一个胆怯的孩子,他淘气、不喜欢宗教,考试成绩很低,被一致公认为“坏孩子”。他因为受过老师的尺戒,站在摄影机前害怕的哭了,他一定要求小伙伴陪着他。从他一直晃动的身子和眼泪中可以看到他在现行教育制度下所受的压制和伤害,令人惊奇的是,他并不笨,在导演的要求下背诵一首宗教诗竟然一溜顺地从口中蹦出来。诗中充满了美好景象,孩子背诵诗歌时脸上还挂着泪珠,一下子触动了我的心。影片戛然而止。
当然,孩子们的表述,显然使影片更具真实性的魅力,而家长的参与,则使影片增添了理性主义,使得影片所探讨的课题进入了更深层次的总结与反思。导演选了两位家长,都是父亲,其中有一位谈了很多,他谈到当地政府教育制度与其他发达国家对比,举了很多事例,最后也只能无可奈何的摇头叹息。
应该说,这部纪录片手法单一,并未穿插过多表现手段,十分客观的记录下人的状态,但带给我的,是一种生活事实的震憾。这也许正是纪录片的真实感人性,打动我的绝不是关于家庭作业本身,而是人,这些可爱的孩子,这些敢于说真话的家长,以及导演的用心。
《家庭作业》影评(四):留给我们的思索
我不知道我自己是怀着怎样的心情看完整部电影的。愤怒?担忧?赞叹?
就电影本身的内容来看,我是被深深的震撼的,试问面对如此的真实,你怎能不被它感动?我的心是痛的,我知道,很痛很痛。让我觉得我无法忽视这个问题的存在(尽管我对于解决这个问题也是无济于事的),但是我为那些伊朗的小朋友担心(尽管那些小朋友可能已经比我们大了),我愤怒伊朗的教育制度(尽管那制度现在可能已经不存在了)。
想想吧,一群原本因该活泼可爱的小学生啊,现在只能疲于应付一堆堆的家庭作业。这样做对于教育于事无补,反而给他们带来了很多伤害。他们失去的不仅仅是天真和快乐,他们失去的还有对于学习的热情,甚至是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看看那个最后的小孩子清澈而胆怯的眼睛,我感到的是悲哀,是深深的酸楚。难道教育所需要的就是这样的结果吗?这个孩子还让我想到三毛,那个得了抑郁症的孩童时的三毛。三毛还比较庆幸她有她的才华,而且三毛是治疗好了抑郁症的。但是这样的孩子呢?人们总是不免为他的命运担忧,学校老师体罚,家庭暴力,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讲,还有什么比这些更可怕?他们的天空毕竟只有学校和家庭啊。如果两根支柱都失去了,他的天空怎能不倾斜坍塌!
更可悲的是这个情况不是作为个体的情况存在的,而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了?”这是整部影片给我的感受。它只是告诉我实情,没有虚构,没有修饰(没有刻意的修饰);它只是把问题前所未有的摆在我们的面前,没有告诉你解决之道(但是大家都会为了他们想解决之道)。它给我们的是思索,是反省,是触动。
可以说我很少看这一类的记实的电影,感到触动很大。用记实的手法,这样能够使我们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这种电影好似没有情节,没有主角,但是却给我们留下了问题——如此尖锐的问题。我个人觉得这样的表达形式更为出色,甚至比剧情篇更吸引人。
在剪辑上,我觉得电影的速度控制的也非常的好,让人觉得整部作品有快有慢。在面对着一个个孩子谈话时,不时的插入一些操场的,教室外的镜头。有时让人觉得在压抑种放松了不少,有时又让人觉得这样的教育体制是普遍存在的,心里更加的不安和担忧。剪辑中选取的孩子也很让人有时急时缓的感觉,因为每个孩子的性格和谈吐方式都是不同了。但是他们都说出惊人的相似的几个词:“打”、“害怕”、“功课很多”……,让人无法不对此问题引起重视。
影片中间还穿插一些孩子们的歌声,有独唱的也有合唱的。我认为这也是很有力的一笔。这些歌大多都是和伊斯兰教的宗教仪式有关的歌曲,或者和宗教有关的其他歌曲。很明显他们学校对于宗教教育是很热衷,很重视的;但是这究竟于孩子们的发展有多大的关系,孩子们对于宗教到底有多少理解谁也不知道。就从孩子们凌乱的歌声,嬉笑的样子,打打闹闹的举止,我看不出他们对于宗教的崇敬之情,看不出他们对宗教的理解有多少。而且从翻译过来的歌词,我觉得那些歌词还是很深奥的,一个小学生能理解吗?
不愧是阿巴斯,我只能这么说。其他的话我觉得都无以表达我的崇敬之情,我知道任何溢美之词都是多余的。《家庭作业》,一部很值得一读的好作品!至少阿巴斯感动了,我如是说,如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