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北京娃娃》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北京娃娃》读后感摘抄

2020-10-08 19:2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北京娃娃》读后感摘抄

  《北京娃娃》是一本由春树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317,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北京娃娃》精选点评

  ●反正我觉得很不错.虽然说开始有些没明白.

  ●好吧,我喜欢她的诗多过小说

  ●看了一点,看不下去。广南县图书馆

  ●谁都年轻过,嗯

  ●即使是残酷春小说,也不能这样啊。我以为会有慢慢转好的结局。其实青春总是有的时候是窒息的绝望关键是如果发现这不想要的生活就去改变,怎么能这样不负责任啊。

  ●已经不适合我了

  ●果然现代小说,第29页就做了。

  ●小时候看的觉得无比牛B

  ●没读完,也读不完,完全一个人回忆自己过去貌似nb的生活,在我看来就是装b,纯的。翻开它纯是因为我在这儿想着北京,毛关系都没有。

  ●袒露的疼痛

  《北京娃娃》读后感(一):他们疯狂叛逆使我们不敢苟同,然而我们始终不能否认他们曾经追逐想,虽然那也许并不成为梦想

  我想很多时候一个青年或者孩子混乱热血的生活都是不能被理解的,甚至他们自己在回顾的时候也会有种怪诞感。身边有很多残酷的青春,为什么没人可以去正视他们?挣扎与犯错,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就掩饰,发生在别人身上就鄙夷,甚至落井下石当事者的疼痛会在事故过后渐渐隐退,又在更遥远时日后遗症一般愈发明晰起来。这是一个个年轻生命的黑暗磨砺,是一个时代又一个时代的魔鬼烙印

  《北京娃娃》读后感(二):青春值得被挥霍

  虽然没有特别刻骨铭心故事,但能感受到确实存在的,真真切切的对青春的挥霍,挥霍得那么彻底,不给自己留任何后退的机会

  这是值得拥有经历,是值得体验和被记录的。

  多少青春的路标被春树果断得记录下来,punk,走很远的路,想一个人所谓解放忠诚思考读书,对纪律若即若离,对文字的热恋,或黄绿蓝的头发,对自己的懦弱批评,以及,继续坚持勇气

  我们注定是走在一条流离失所的路上,我们和我们自己,我们和他们,他们和他们,都将走失,所谓的爱或恨,相遇厮守或分离,都是那么自然的一个个巧合,我们的生活本身就是一场巧合,没有注定的东西存在,而支撑我们走下去的仅仅是一腔好奇,因为我们对这世界还有太多期待,还有太多颜色我们没有体验过,太多人没有认识,太多文学作品中存在的感情和爱还没能够拥有过。正是这种热情支撑我们不停寻觅,犯错,犯错,一直犯错。

  其实,我们从来没做对过,生命意义就是犯错,不停犯错,生命的迷宫,能走到哪里,走到哪里吧。

  我们的渺小值得被记载,正因为我们的渺小,青春值得被挥霍,让我们如北京孩子般,去犯错,去陷入一个个迷宫,去表达自己,去爱去体验吧。

  青春的帐户如果不在规定时间挥霍完,就过期作废啦。

  去挥霍去挥霍吧。

  《北京娃娃》读后感(三):不能比懵懂更残酷

  可能正是因为文笔粗糙稚嫩,所以这本书才一直属于少女时期。

  相比于粉红色连衣裙,我更愿意相信我记忆里的少女时期是黑色T恤和破洞牛仔裤。T恤上面印着硕大的色字母,不知所云,后背被阳光晒得有点褪色。偶尔穿牛仔短裙,戴一顶低沿帽压住眉毛。手抄自己的小说复印给一些人看,然后被讨论,然后被忘掉。写一些歌,把歌词贴到不记得什么文学论坛上,理所然地享受遥远网络那边老男人的赞美。

  那时我有一条黄色的牛仔裤,我很招摇地穿着它去芭娜娜迪吧听朋友弹吉他唱歌。那个时候一起去的四个人,有两个聊着天就把嘴巴聊到了一起,他们分手之后男孩子把所有自习座位都刻上了那个女孩子的名字,六七年念念不忘;台上唱歌那位后来成了城里的名公子,结果高二开始逃课去练舞,高三那年逃课去钓鱼,后来不知所踪;还剩一个我,走上了读书的不归路。

  那个时候关于芭娜娜有很多传言,城里两大黑帮之一的主要据点就是这迪吧,而另一个据点则是完全不同的风格。十四五岁的不正常的姑娘非常容易被这样的传言吸引,有多少车,有多少人,街上是怎样的气势,一场混战又有多少人缺胳膊少腿。

  暴力给人带来存在感,送给朋友的CD都要沾血写上祝福,才显得真诚。也不记得具体是谁的歌了。那时候我眼中的奢侈品就是一部CD机,塞在风衣内里的口袋里在下雪的时候听歌是一件多么酷的事情。

  唉,我那时的品位是多么令人惊悚。可是我觉得自己很可爱。一个十四岁的姑娘,还不执拗一点。那这个世界还有什么机会来磨平我的棱角?

  《北京娃娃》读后感(四):纯粹的摇滚主义和朋克精神-献给尚未成熟但已经腐烂的柠檬们

  春树,想起这个名字都让人觉得心疼和绝望

  她像一株没有根茎的浮萍,一洼无止境的漩涡,除了陷落,抓不到一点力量

  和大多数从新概念名声鹊起的80后作者不一样,她的文风平实,没有花哨的修辞

  能写出这样文字的人,必定有颗纯粹的心脏

  她的个性不是文字本身的凌冽,而是敏感压抑内心的凌冽

  在那样一个14岁的年纪,早慧使得她痛不欲生,生命意义太沉重的就那么深刻的砸在了她还弱不禁风的肩上,渗入骨髓般的疼痛

  那些文字清楚的反映出她的迷茫,焦躁,忧虑,想要释放而选择狂恋摇滚和朋克

  摇滚的激烈,宣泄 嚣张

  朋克的混不堪,放荡迷乱

  肮脏的令人鄙夷

  原来不是她的心脏不纯洁

  而可能只是我们不够纯粹

  她同志般的大同思想,朋友友谊,互相倚靠,拥抱,性的解放

  其实都只是希望可以彼此汲取力量和采集微暖

  我在之前从来没这么想过

  “我不管你们的生活是无聊,还是空虚,你们在我的心目中永远都是榜样,我愿意和你们同甘共苦,不,是共苦,我愿意为你们做一切你们想做的。请让我表达我对你们的爱”

  我能理解这份爱

  我能理解春树的狂热

  因为她无助

  因为没有人能懂她

  她极度的寒冷,强烈渴望温暖

  可是她伸手只能抓到虚无

  她是无畏的,她太孤单,她只是想要和她相同的人在一块

  可是可悲的是,那个她一心想要靠拢的他们却以为她是在示爱

  用炽烈累积的热情瞬间塌陷,瓦砾玻璃碎片一股脑的倾泻,遍体鳞伤的她无处躲藏,她站在废墟中,愤怒狂躁的呐喊,可是谁听得懂?

  “激情澎湃的我将为摇滚奋斗终生”

  我还记得<死亡诗社>里面扉页上的一首小诗:

  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

  以免当我生命终结时

  我发现自己从没有活过

  春树也只是想那么绚烂多姿的活一回

  记得我最早开始接触什么是晦涩的青春岁月,已经是在大学的时候了(确实太过后知后觉了点)

  在小四的小说里面有关于摇滚的描述,一个漂亮干净的男孩,有着会让人疼痛的忧伤,无可救药的沉迷摇滚,一张平静的脸,耳塞里面隐藏着的却是震破心脏的激昂重金属摇滚,当时很喜欢这段描写,到现在都还记得。但是那也是个个人行为而已

  看了<北京娃娃>,让我有种惊诧的错觉

  原来世界上的地下真的存在这样一干人等,浑噩,潦倒却藐视一切激烈的活着

  在没看这本书之前,我从来都没有仔细想过摇滚到底是什么?punk到底代表什么意义?

  我只是觉得这些属于另类的生活离我很远,非常远,而且遥不可及。

  当时那个年纪的我只是懵懂的对这些染着花里胡哨头发的,挂着一张张麻木苍白脸的,穿着镶铆钉的黑色皮夹克亮闪闪的,晃悠在街边的不良少年们些许羡慕

  因为他们与众不同,个性超群,和我不一样,有着神秘振奋的生活,是我围不上边的

  更多的是我不敢去簇拥

  它就像是一颗鸦片糖,一头插进去会上瘾,会再也没有办法回到地面,重新正常人的平凡生活,会没有归属感

  它就像是一瓶毒药,把玩中就会中毒,会身亡,而且这种毒会传染,会让亲人们承受慢性中毒的煎熬

  那是在我那个年龄所不能承受的毁灭

  直觉在不停的呼唤我,“即使平庸,也不可那样挥霍”

  其实现在我对当时的想法已经没什么太深的印象了,我也应该异常痛恨所有的老师吧。不过我的处境连春树也不如,最起码她有老师偏爱着,欣赏着,还有宣传委员的头衔当着。我是一贫如洗,还老要因为功课不好,课文背不出而频频请家长。但是有一点是好的,也因为自知而心胸豁然,从来也就没在意过老师偏爱谁啦,给谁开后门啦,攀比啦,谁当选班干部,此上统统与我没有关系。痛苦烦躁是有的,但是不够激烈,可能也是胆儿太小,做不出什么太出格的事情来,虽然不乖,还是比较好管的。其实父母也并没有压抑我什么个性的生长,基本属于放任自由型的,只是电视是被无限坚决禁止的。其实春树的父母已经非常开明的啦,女儿要去开封,就去;夜不归宿,也就是念几句;要退学,也只是带着去找心理医师采取疏导的方式。我要是胆敢跟父母说我不要上了,要退学,非得被我爸砍死不可。而且我当然也没有春树那么多才多艺,我也不知道退学了我要待在家里干嘛?虽然我崇尚与众不同,也总想走另类路线,可是在大环境中我还是没有退学的勇气。即使我管不了爸妈的脸面,但是我还是要顾及一下自己的自尊心,要是真被退学了,我还哪有脸出门?这个邻里舆论的压力我是承受不住的,所以之于春树的纯粹,我也只能是个赝品,伪的。不要说是主动要求退学,我还要小心谨慎,稍微努力的朝中心靠拢一点,万一真有个风吹草动的可别牵连上我,把我给劝退了。所以即使我有多么厌恶学校,那些虚伪的老师,但是至少那里是我并不喜欢确也是我当时唯一的避风港。

  “我为什么总是以别人的态度来决定自己的态度,是真的像张平说的那样我毫无个性吗?”

  我喜欢春树的软弱,她文字处处都将她内心无限的软弱之情描绘的淋漓尽致。

  软弱的孩子都心地善良

  “除了钱没什么能安慰我”

  穷,在我们还比较青年的时候,应该是一个广义的概念

  “我讨厌那个人用居高临下的态度跟我说话。谁都没有资格!我愿意永远只和幼稚的人接触。”

  谁能了解她心中难以名状的愤怒?

  我就不相信曾经青春期我们没有经历过这样的绝望?

  “春天掉得满地都是”

  我们将春天的碎片奋力的抛离地球表面,用双手创造下一个崭新春天

  我不喜欢那些断然否认和批评的评论

  我相信春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的确痛不堪言,她将自己最颓废最恶劣时的心境和抵触情绪拿来和我们大家分享,她将信赖给予我们。她只是想要祭奠那个年龄那个阶段最低谷特殊时期的一切,做个路标为着曾经年轻过的岁月,作为日后凭吊缅怀的依据

  而且我也绝对相信,她也有在逐步调整自己的内心,在错中复杂中使之趋于平衡状态。我相信在我们曾经的青春岁月,肯定会有类似的经历,可能不如春树般激烈彻底,但它的美好伴着残酷肯定在我们心里留下过一抹痕迹

  “我又想起了苇子,他的坚隐,他的忍耐,目的还不是和我一样?闯出一条路来,不再过自己不想过的生活。他那样做,只是没有办法,因为他现在只能这么做,那就是选择了不选择。而我或许有别的选择,我一定要过我自己想过的生活,不管怎么样我都要试试。”

  不论怎样迷茫的叛逆和激烈的反抗之后,我们还是会挣扎着站起来,布满着灼人的伤口也要迈开步伐向前走,这是我们80后的精神

  有的时候我觉得似乎错过了很多精彩

  有的时候我又觉得其实如果当时经历可能也不会有现在这诸多感触

  所以人生是没有所谓错过的,每一步都是必经之路,绝非惘然(枉然)

  面对青春,我们无怨无悔

  面对人生,我们责无旁贷

  《北京娃娃》读后感(五):【书评】《一代人的“北京娃娃”》

  今天是星期三,可能是从前天开始周围的人就说着最近要有大的暴雨。这已经是九月中旬,但是盛夏的那些激情似乎一点都没有消散,而今天一睁眼便看到阴沉白茫茫的天空,雨已经在别人的睡梦之中泛滥开来了。早上八点就要起床,然后便是撑着畸形的雨伞去食堂吃早饭,走在路上的时候突然地想把今天和以后的所以星期三变作“无电脑日”,也就是在这一天控制着一直薄弱的自己不碰一下电脑,而是去看书橱里的那些书。我还记得买那些书时的喜悦和期待,但是当时间悠然过去,其他的书陆陆续续地放进书橱的时候曾经的那种感觉便突如其来的消失了,而自己常常都是不会感觉到的,觉得很无所谓,但是当某个睡不着的夜晚突然想到的时候便会全身冒出一阵冷汗,就好像是看完一部恐怖电影一般。那个时候才渐渐的意识到如今的自己已经硬生生地剥夺了看书的时间。我想给自己找个借口,那解释电视、电脑的泛滥导致我变成这样的,但是在最后却发现这个理由总是让自己难堪,每一次想到这里的时候曾经的那些上网打游戏时的刺激快乐就好像一个巴掌似的,华丽丽地甩在我的脸上。但值得庆幸的时,总会有那么一段可怜的时间来让我自己回顾一下最近的那些生活,变成旁观者看着自己是在现在是留恋在哪一条道路上,那个时候往往就是我意识到自己出格的时候。无论如何,我总要留出一些时间用来读书的。

  现在很多的年轻人已经不读书了,电脑和游戏已经完完全全的占据了他们所有的生活,即使是在课上很多人也依旧是在玩着自己手机里的游戏。很多人都知道这是一个可怕的现象,如此以往一代人也就这样毁掉了,但是那些不读书的人从来不觉得自己是否读书和一代人或者是和自己的民族有任何的关系。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井水不犯河水。而如果要提起如今的大学校园,如今的这一代接受者高等教育的人依旧还是像春树在《北京娃娃》里所描述的那一代人一样。或许很多人都会觉得已经这么多年过去了,中国的经济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了,为什么一代人依旧还是曾经的那样,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在青春之后依旧是活在天真、幼稚和虚伪之中呢?我想,在如今的中国并不是什么东西都能够和那像是吃了不健康饲料而突然暴长的经济来比较。时间依旧像着曾经的自己那样不动神色且毫无妥协的前进着,他就像是一个得了严重的强迫症一样,时时刻刻都是如此。但是任他能拂去过往的悲伤,愈合撕裂的伤口但是他却没有任何的能力来改变一代人的成长不幸。

  我不知道《北京娃娃》是在什么时候出版的,但是大概就在新世纪初的那几年。后来在我读初中和高中的时候因为我喜欢文学而多次的听说起这部引起不小风波的小说。引起风波的小说中总会有一些东西是世人曾经不知道的或者是陌生的,未知的东西总会让世人对他产生先入为主的敌意。一个女孩的自白,或者也有人说那就是作者春树的自白。我只在相片中看过写这部小说的作者,但是那也就足够了。在她的身上就我看到的便是疯狂的摇滚乐和华丽明亮的色彩,不知不觉便能让人想到后现代的艺术,而就在她身上很多摇滚史上著名的人物都留下了有意或无意的一笔,像涅槃的科特.科本,像性手枪,像盘古……看到春树的第一眼我便想到Pink曾经著名的一首歌《Fucking Perfect》,我觉得她就像是Pink活着就是那首歌MV中的那个女人。看玩这本书心情也便不由的便得阴沉而又翻涌出汩汩的痛苦,但是惊奇的便是对于其中的林嘉芙却有着一种意外的亲切感。对于她的那些才情和被琐碎生活所破坏的人生,那些喘不过气的控制和一无所有的孤独,对于这些我感到亲切地好似自己的肌肤。

  小说中的主人公有两个名字,一个是被围困在专制高压的学校中的乖乖女“林嘉芙”,而另一个则是出没于疯狂摇滚和充满艺术自由气息之地的“春树”,后者做的是真正的自己,燃各种光鲜亮丽的头发,追求自由和独立,而对于这些原本应该是学校所提供的这些却只有在残酷的现实社会中的一个小角落里艰难却顽强的存在着,而学校却成了专制和扼杀一切的“监狱”。个人和庞大的力量产生冲突,最终的结果我们都会清楚。但也就像小说中所写的那样“真正的人生因该战斗,真正的活着就应该锋芒毕露。在屈辱和人格中选择,应该选择后者;在活着与自由中选择,应该选择后者;在平庸与死亡中选择,应该选择后者。”我喜欢说出这段话时所变现出来的那些磅礴气势,就好像古希腊悲剧中的英雄一样,即使知道最后迎接自己的只有死亡依旧会在高山之上说出那些激励人心的话来。

  一帆风顺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用妥协和退却所换来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即使你已经因为这些而获得了财富与权力。

  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这样想的,或者说是有这样的觉悟的。只要看看我周围的那些同学,他们所关心的永远都是怎样成为学生会的干部?怎样得到教授的喜欢?怎样让自己的男朋友不会喜欢上别的女孩子?怎样能让其他人觉得自己家里有钱有势?我整日里听着这些絮絮叨叨、没完没了的东西而一直都处在崩溃的边缘,而唯一能让自己不发疯的方法便是远离那些人。我总是太过懦弱。即使我知道学校已经日益失去了所存在的意义,但是我依旧没有勇气来反抗它。即使所有人都在谈论金钱、权利和女人,我依旧没有勇气从这其中走出去,而无论我走到哪里,每一处都是如此。当一个社会都变成这个样子的时候,我又能到哪里躲起来呢?在漫长的琐碎和无聊之中度日如年,出口的地方久久的被那一群群庸人俗人所霸占。也就像小说中所说的那样,自杀的那些人并不是什么傻瓜或者是愚蠢的人,他们偏偏就是这个世上最聪明和最智慧的人。这一小撮人用自己单薄的力量来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和那些真理的传播,但是社会却永远都是被那一大群的庸俗之人所霸占的,这是无可争议的。

  愤怒的声音总是太容易被一群人的无病呻吟掩盖,而那一小群的人既在防备着那些人也在努力的让自己真实的声音能被人听见。但我一直在想,听见了之后呢?无动于衷和冷漠渐渐的已经成为中国人的通病了。《北京娃娃》无疑就是这样一种颇为真诚的声音,就是剥开自己让所有人看到一代人真实的生存状态,让那些人知道有这样一群人在苦苦挣扎着和活着,并且无奈地承受着那些来自他人的种种伤害,传统的、世俗的、政府的、人群的、亲人与爱人的……孤独必将是最后的主旋律。

  在这部小说里无论是在学校里表现优秀,让老师喜欢的那个乖乖女“林嘉芙”还是出没于酒吧俱乐部的那个向往自由与独立的“春树”,在最后她们都没有妥协,而是坚强的和真实的自己一起走下去。这样巨大的力量也许也就是这部小说分外迷人的特点之一,就好像是一个早已成定局的故事没有任何的畏缩和犹豫,就是怀揣着一种巨大的能量无畏的走下去。这样的故事无论是其中的主人公还是背后的作者,这都是让习惯了妥协的读者所吃惊的,但是无论是书中的主人公还是背后的作者,她们的名字又都叫做“春树”。

  估计我看这部小说已经是太迟了,但是即使是今天我看完了这部小说依然还是能够看到小说中那些人与事,那些浮躁与不安,压制与对自由的向往,学校的堕落和老师的冷漠在今天依旧是那样活灵活现的,从来没有改变过。而那些看过这部小说的那些人也依旧还如曾经一样,妥协于琐碎与无聊,在自我虚妄的满足之中过完这一辈子。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有这样的勇气的,但也并不是只有那几个人能有这样的勇气的,这些并不是从母亲的胎中所继承来的,而是在乎于自己,你选择怎样的生活?你选择怎样的人生?

  这部小说虽然早已经结束了,但是现实的这本小说却依旧在继续着,他已经写了几千年了,重复着曾经的某些段落,但是总会在某一天会有此段落结束的时候,那个时候就会有新的一段落产生,或许在那新的段落里面现实这位已经老眼昏花、头脑浑噩的作家能够写出新的东西,而不是一味的重复过往。而我们这些在他笔下的角色也能有一天真正的弄明白,我们有很大的能力来促成这些新的篇章的完美展开。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