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叶集(上下)》读后感精选
《万叶集(上下)》是一本由佚名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4.00元,页数:138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2012.12.31。当年手抄《万叶集》的日子真的是一去不复返了。
●1.日本的和歌內容一般較為淺顯。說白了,就是膚淺。2.根據名字可以整理出微妙的關係。3.亂倫這種東西實在太常見了。
●这个版本的好处是没有为了译得像中国古“诗”而添加或删改原歌所无的东西,因而也就避免了那种不古不今的不伦不类,而那正是大部分汉译日本和歌、俳句集最为失败的地方。
●学日语 读原版
●这一周很惊人。然而诗歌让人安静。名为《反歌》的篇目非常多,一首首跳入我的心中,却更像挽歌。
●序言说被称作“日本的诗经”,个人觉得,翻译后的版本缺乏韵律,语言白话且重复,读起来无意境感
●这个版本的白话 真是美到骨髓 艺术的干净 岂是那些喜欢古文辞藻的人所能懂得?
《万叶集(上下)》读后感(一):内容的意境
读这一版《万叶集》的时候我想起了以前读泰戈尔诗集的翻译来。通俗易懂的文字蕴含对生活,自然,感情,哲理的朴素崇拜,其中也不乏十分耐人寻味的文字叙述方式。作为对日本古代诗歌集翻译作品来说,这一版本绝对是我有爱的~~~
《万叶集(上下)》读后感(二):小想法
1.古代日本人还是很开放的,各种示爱讨好阿。所以AV这种开放性艺术还是有历史根源的。
2.日本人心目中“神”的概念到现在还是如此,文化保存得很好没断。可能也算是社会的道德底线之类的。
3.日文的东西翻成中文总会有词不达意的情况,还好我不太懂日文就这么囫囵吞枣过去了。对于整个作品的理解完全是拜翻译大人所赐。
4.日本文化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还是非常深远的,比如说士农工商的概念、酒文化、闺怨、离愁等等,还是说全世界人都这样?!印象深刻的事40-350 简直就有李白的豪迈,简直就像是现代版的祝酒歌好汉歌!
《万叶集(上下)》读后感(三):完全没有诗歌的韵味了
我在书店几次翻过这本书,因为自己喜欢日本的古典文学,所以每逢在书店看到这一类的书,总会不自觉地去翻一下,碰到不错的会毫不犹豫地入手,但这本书我翻了几次缺丝毫没有入手的欲望,这哪是诗歌的翻译啊,仅仅是我把它的大意用粗俗的语言讲出来而已,完全没有诗歌的美感,我读过伊藤博注释的《万叶集》,看完他对于第一首歌的评注,再读上几遍,不禁觉得这确实是一首好歌,但再看看这本书的译文,大失所望;其后几次又翻了其他几首有名的和歌,其译文的使我一点没有想看下去的冲动,虽然将日本和歌翻译成为中文是一件十分艰难的工作,丰子恺将其译作五言七言的古诗,而有人将其译成流利而富有韵味的短文,更有人试图用5,7,5,7,7这种短歌原有的节调来翻译它。虽然每一种都有一定的不足,但确充满了译者的智慧和努力,而在这本书的译文中,我看不到一点智慧,也看不出有努力的痕迹,这样粗制滥造又缺乏韵味的译文没有一点点诚意。
我希望大家看了这本书后不要有这样的印象,原来日本的诗歌都是这样一些粗制滥造的东西啊!
其实万叶集是一部非常非常非常精彩的诗歌集,相比较后世的《古今集》和《新古今集》,它的歌风更为多样,包含有各种风格的和歌,有雄浑的长歌(最有名的是柿本人麻吕的高市皇子的挽歌),也有抒情的短歌(集中95%以上是短歌)。结合那个时代的历史,从这些和歌中,我们能够看到飞鸟奈良时代的人的悲欢离合,他们所怀有的情感和我们现在又是何等地相近呢!
《万叶集(上下)》读后感(四):补遗(一)
《万叶集》译本众多,钱稻孙名声最大,乐感甚好,亦最糟糕,但读者似乎喜欢其用词绮丽如闺词;赵乐甡译本也是文言,但缺少才情,影响了他的译文取字;李芒译本有才情,也是文言,相比杨烈译本,更为跳脱,但也失之在此,很多地方尤其情诗处理颇为轻佻,杨烈得其平和,然屡现机械乏味。金伟这版问题也多,但有其他版本没有的最大优点,就是采用了白话,得到了《万叶集》的真韵,取自《乐府诗集》一样的冲淡平和、自然真切。是人间话,而非台上语。
共67首。此为一。
河边的景风吹来
阿妹几天没见
让人思念不已
吉野的秋津川
风吹动水波
少女的红裙色
去年看的神奈备
新生了许多树木啊
捎来的信里这样说
勇士们出发了
庆功的美酒在殿外
佩刀在跨上
丰盛的御酒啊
山顶的月亮遮住吧
夜深没有光亮
心上人 不会不顾一切来
也不能保证啊
明镜般的月亮
为何不照耀阿妹的衣袖
露水濡湿了大半
令人心痛
我正去妹山附近
昨晚梦见了她串玉的杉树下
也不知她在不在
足柄山崖的小船
载得下我们两人
山上的松荫里
茅蜩的鸣叫
与去年在时一样
去看迟了啊
樱花枝还未插在头上
樱花已经飘散
2012.10.28
《万叶集(上下)》读后感(五):如果只是散文的话,我们还要诗做什么?
前一段时间为了我写的一篇评论和某位有过一场激烈的争论,谁是谁非都已是陈年往事,不必重提,但我依然坚持我的观点,我并不赞同这种散文式的译法,也不认为译者在翻译的时候付出了应有的努力。如果只是散文的话,我们还要诗做什么呢?
关于翻译的风格,我想大体是青菜萝卜各有所爱,但我想我最不能容忍的可能是这种非常平白的翻译将和歌中的最精彩的部分抹得一干二尽的这一点吧!
我说译者不敬业也并非凭空而起,这一点怕是稍微翻过这本书的人都能感觉的到吧,译者大体是选定了一个较好的版本,然后直接从它的现代语直接译出来的吧,这也是为什么会采用散文方式的原因。下面列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3602
奈良天空的白云 何时也看不够
从豆瓣上转过来的一首,顺便附上原文。
あをによし 奈良の都に たなびける 天の白雲 見れどあかぬかも
如果按照作者的译法再反推回去的话,那么原文应该是
奈良の都 天の白雲 見れどあかぬかも
第一句用来形容奈良的枕词,第三句用来形容白云的描述,全部被省略掉了,有这两大失点,小的细节大体可以忽略掉了,在京城奈良所看到的白云,末尾的“かも”所表示的强烈的咏叹和感动,都化为了平淡的散文。
《万叶集》的歌风较后来的和歌确实显得平素而直白,但平素不是平庸,而直白中更含有激情:
但马皇女的“いまだ渡らぬ朝川渡る”,这样平素的言辞中充满着多大的决心啊!
而志贵皇子的那首“采女の袖吹きかえす明日香風都を遠みいだづらに吹く”,单单从"采女の袖"就让人浮想联翩,旧日飞鸟京的繁华通过采女的衣袖被极其形象而生动地体现出来,而对于已经逝去的旧京的感伤也就自然而然的表现出来啦。
还有从来难训的第一卷第九首的下半句“わが背子がい立たせりけむいつかしが本”,这种充满依恋而又带有神圣感觉的诗句,让人爱不释手。
而这个版本对这些诗歌的翻译究竟怎样,就不得而知了,而最后一首之所以会有神圣的感觉,大体来源于“いつかし”,而为什么这种树木会给人有神圣的感觉,需要从日本书纪和古事记的原文和诗歌中寻找答案,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缺乏必要的注解是致命的,不知道这个“最为可信”的一本是不是有相关的注解。
欢迎大家一起参与讨论,拍砖的扔砖的也好,但是我们讨论和歌,讨论万叶集的和歌,以及和歌的美,请找出你认为好的和歌译文,并对照原文,对大家说明它好在哪里,如果不能的话,还请绕道~~
最后向大家推荐一本最好的万叶集的入门和鉴赏的书籍,斋藤茂吉的《万叶秀歌》(日语的,没有中文翻译,对不懂日语的朋友只能说抱歉了),它的最好只要看一下它的封底就能明白:
1938年11月20日 第1刷发行
......
2005年2月15日 第95刷发行
在青空文库能找到它的全文:http://www.aozora.gr.jp/cards/001059/files/5082_32224.html
而一本还没有重印过的书,居然有人说是最可信的版本,在这里我不得不感叹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