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铭》读后感100字
《信心铭》是一本由冯学成著作,南方日报出版的224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008-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 相信这颗心,既能涵盖乾坤,也能截断众流,还能随波逐浪,行走在这世间,而不被污染。
●1.昏沉不离真如;2.祖师要你当下有现量的真实感受,他不希望大家在比量上折腾;3.圭峰大师评《圆觉经》四句偈:“此为妄心顿证,又名忘心入觉”;4.云门宗纲:“截断众流,涵盖乾坤,随波逐浪”。
●信心铭是禅宗三祖所作,冯先生文革时做过牢,跟随过不少大师。老先生的水平高深,且是一明白人,读时让人收益开悟。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至道无难,小道难啊,太难。
●这都是祖师的皮毛,哈哈
●三祖说:至道无难,惟嫌拣择。凯蒂说:热爱真相,是什么就爱什么。冯老师的讲解,深入浅出,非常透彻,值得学习体会
●看不太懂
●我也入门了
《信心铭》读后感(一):云在青天水在瓶——冯学成先生著作读后感《信心铭》
《信心铭》(南方日报出版社)
《信心铭》是适合所有人看的书。不学佛的人,可以当作闲书看;初始禅宗的人,可以当作入门书来看;自认老参的人,不妨把他当作一面镜子,看看自己到底怎么样。
《信心铭》的受众极广,所以南京的明愿师兄、广州的立中师兄,都自备了很多本《信心铭》,专门用他来和人结缘。
这本书最初叫做《漫谈〈信心铭〉》,是三祖《信心铭》的讲稿,后来不知为什么,直接叫做《信心铭》了。
冯老师曾说:“《永嘉证道歌》是讲境界的,文字又美,内容又精彩,但里面很多话,不懂禅的人也可以拿来用,拿来显摆。《信心铭》不同,《信心铭》是讲功夫的,里面的话,拿出来没什么好显摆的,句句落到实处,都是教你如何用功。”
《信心铭》读后感(二):感谢冯先生!
最早知道冯学成这个名字,应该是在看贾题韬先生的《坛经讲座》时候,那是冯先生根据录音整理的。其后在看《巴蜀禅灯录》时,有冯先生的后记,这个名字就算记住了,但一直不清楚这个人到底学养如何。近几年,冯先生声名鹊起,又创办了“龙江书院”,多方讲学,这当然引起我的注意。先买本书看看吧,当然首选《信心铭》了,想起当初看耕耘先生《信心铭直解》时,开头一句“至道无难,唯嫌拣择。”就让俺楞了半天……
书的印刷很好,纸质也佳.翻开一读,才知道冯先生不仅受教于贾题韬先生,更于佛源法师、离欲上人等高僧门下久参。及至读到正文,果然是饱参积学的明眼人,其抽钉拔楔、点睛扫痕之手段,超佛迈祖、通情达理之谆言,无不是从胸中涌出,滔天盖地,理事双圆。"信心是什么?信心就是信那个不可得的东西。"哈哈,当年阅读《论开悟》《坛经讲座》时的欢喜踊跃之感,又回来了……”信心不二,不二信心”,感谢冯先生!后学这里拈香顶礼了!
《信心铭》读后感(三):相信这颗心
相信这颗心
——记冯学成讲述的《信心铭》
张素闻
08年三月末,五台山上雪犹未化,蓝天暖阳的日子,我去普寿寺参访梦参老法师,法师九十多岁高龄,声如洪钟,劈头吼来:“许多人拜佛念佛而不信佛,你信吗?”信乃道源功德母,我当然信。梦参老法师反问我:“你信什么?”那时候,我刚巧读完《圆觉经》和南怀瑾老师讲的《〈圆觉经〉略说》,明白——信佛首先要相信自己有一颗清净圆明的心。宁着有如须弥山,不着空如芥子许。
然而,这都是理上的知见,返观自身,心上尘垢如此之多,不遇事不逢境尚且轻安,一遇事一遭境,常常兀自先在心地上起炉做灶,瞬间便烟雾腾腾五脏翻滚,难得清净。平时礼佛,虽是毕恭毕敬,犹能于微细中见自己刹那间便妄念纷飞,八识心田,五十一心所,没一刻不在造山造海,狂心难歇,深忏自己业障深重,未能于日常生活中见半点定慧力。佛陀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成道时说:“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我便是那不能证得的众生之一,就连五蕴十八界的空也不知如何去观,常被生灭缠绕得密不透风,不得空,也不见有,那本来具足的真如佛性,在哪里啊在哪里?
十二月,机缘凑巧,得到冯学成先生讲述的这本《信心铭》,禅宗三祖僧粲大师的传世心法在冯老师的讲述下如秋月皎洁秋水澄清:“我们谈信心,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心,然后还要信这个心,再通过不断努力地修持,真正达到明心见性”。禅宗祖师的公案除了飘逸洒脱的美感,更有举重若轻破除一切截断众流的力道与智慧,禅宗的祖师们都是最好的心理调御师,于短暂的时间内即能观机逗教印证来者的心地,尤其是思维的执着所知的障碍,无论云门、临济、沩仰还是曹洞,皆能横扫一切逻辑的怪圈直指人心。
冯学成先生在此书中将诸多禅宗趣事信手拈来,轻描淡写地剖析讲解,如何修持?如何找到本来面目?如何看待有和无的关系?如何处理一和一切……禅是那样清明通透,如春风拂面,在在处处,一节节的花好月圆海晏河清。若要论冯先生讲得和其他人有什么不同,那便是:从容淡定之外犹有自在的欢喜。
静气是要养的,定力也是要修的,然而,“天地不可一日无和气,人心不可一日无喜神”,阿弥陀佛是无量光,其中一光就是欢喜光,冯先生深知凡人的苦痛,因此怀了拔除痛苦给予快乐的慈悲心,并不劝人捉妄念,也不劝人断烦恼,他倒叫人去修欢喜心:“人成年以后,特别是经过苦难的人,让他养喜神是件很难很难的事情,正所谓满面风霜啊!如果每天欢欢喜喜的,有喜神自然没烦恼。”这是冯老师入世的地方,六尘很可爱,最后通通都要放下,然而,这欢天喜地无有恐惧的逍遥入世,如何不是佛菩萨当愿众生所能学习的呢?
相信这颗心,既能涵盖乾坤,也能截断众流,还能随波逐浪,行走在这世间,而不被污染。
《信心铭》读后感(四):二祖慧可:略说修道明心法要
齐朝邺中,沙门惠可,承达磨禅师后。其可禅师,俗姓姬,武牢人。年十四,遇达磨禅师游化嵩洛,奉事六载。精究一乘,附于玄理,略说修道明心要法,真登佛果。
1、《楞伽经》云:“牟尼寂静观,是则远离生,是名为不取,今世后世净。”十方诸佛,若有一人不因坐禅而成佛者,无有是处。
2、《十地经》云:“众生身中,有金刚佛性,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重云覆障,众生不见。”若逢智风,飘荡五阴,重云灭尽,佛性圆照,焕然明净。《华严经》云:“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亦如瓶内灯光,不能照外。亦如世间云雾,八方俱起,天下阴暗,日光岂得明净。日光不坏,只为云雾覆障;一切众生清净之性亦复如是,只为攀缘妄念诸见,烦恼重云,覆障圣道,不能显了。若妄念不生,默然静坐,大涅槃曰,自然明净。俗书云:“冰生于水而冰遏水,冰泮而水通;妄起于真而妄迷真,妄尽而真现。”即心海澄清,法身空净也。
3、故学人依文字语言为道者,如风中灯,不能破暗,焰焰谢灭。若静坐无事,如密室中灯,则能破暗,照物分明。若了心源清净,一切愿足,一切行满,一切皆办,不受后有。得此法身者,恒沙众生莫过有一仁;亿亿劫中,时有一人与此相应耳。若精诚不内发,三世中纵值恒沙诸佛,无所为。是知众生识心自度,佛不度众生。佛若能度众生,过去逢无量恒沙诸佛,何故我等不成佛?只是精诚不内发,口说得,心不得,终不免逐业受形。故佛性犹如天下有日月,木中有火。人中有佛性,亦名佛性灯,亦名涅槃镜。是故大涅槃镜,明于日月,内外圆净,无边无际。犹如炼金,金质灭尽,金性不坏;众生生死相灭,法身不坏。亦如泥团坏,亦如波浪灭,水性不坏;众生生死相灭,法身不坏。
4、坐禅有功,身中自证故。尽日饼尚未堪餐,说食焉能使饱?虽欲去其前塞,翻令后楔弥坚。《华严经》云:“譬如贫穷人,日夜数他宝,自无一钱分,多闻亦如是。”又读者暂看,急须并却;若不舍还,同文字学,则何异煎流水以求冰,煮沸汤而觅雪!是故诸佛说说,或说于不说。诸法实相中,无说无不说。解斯,举一千从。《法华经》云:“非实非虚,非如非异。”
5、大师云:“说此真法皆如实,与真幽理竟不殊。本迷摩尼谓瓦砾,豁能自觉是真珠。无明智慧等无异,当知万法即皆如。愍此二见诸徒辈,申词措笔作斯书。观身与佛不差别,何须更觅彼无余。”
6、又云:吾本发心时,截一臂,从初夜雪中立,直至三更,不觉雪过于膝,以求无上道。
7、《华严经》第七卷中说:“东方入正受,西方三昧起。于眼根中入正受,于色法中三昧起。示现色法不思议,一切天人莫能知。于色法中入正受,于眼起定念不乱。观眼无生无自性,说空寂灭无所有。乃至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童子身入正受,于壮年身三昧起。壮年身入正受,于老年身三昧起。老年身入正受,于善女人三昧起。善女人入正受,于善男子三昧起。善男子入正受,于比丘尼身三昧起。比丘尼身入正受,于比丘身三昧起。比丘身入正受,于学无学三昧起。无学入正受,于缘觉身三昧起。缘觉身入正受,于如来身三昧起。毛孔中入正受,一切毛孔三昧起。一切毛孔入正受,一毛端头三昧起。一毛端入正受,一切毛端三昧起。一切毛端入正受,一微尘中三昧起。一微尘中入正受,一切微尘三昧起。大海水入正受,于大盛火三昧起。”一身能作无量身,以无量身作一身。解斯,举一千从,万物皆然也。——《楞伽师资记》
《信心铭》读后感(五):禅宗三祖僧璨的《信心铭》历来被认为是禅宗的要典
僧璨(约公元510—606年),又作僧粲,生年及事迹不详,为中国佛教禅宗三祖,曾跟随二祖慧可学佛数年,后得授与衣钵为禅宗三祖。在禅宗发展史上,三祖僧璨是一个重要的坐标。初祖达摩将禅法带到中国,当时人们是遇而未信,至二祖慧可时,人们是信而未修,在三祖僧璨时才是有信有修。僧璨在公开弘法的同时,精心著述《信心铭》,以诗体写成,146句,四字一句,584字,从历史与现实,祖师与信徒、教义与修持的结合上,阐明义理,大开方便,应机施教。有学者称《信心铭》是禅宗第一部经典,与《六祖坛经》并称最中国化的佛门典籍,为禅宗以文字总结其修习经验开创了理论先河。他传世的《信心铭》和牛头法融禅师的《心铭》有异曲同工之处。三祖在入寂前,传衣钵于弟子道信为禅宗四祖。
史料只记载,僧璨最初以居士的身份拜谒了北方前来舒州司空山(今安徽安庆岳西县县店前镇)避难的二祖慧可祖师。550年,僧璨受足具戒,并得到祖师的点拨、印可和传法。1982年杭州出土一块铭文砖,刻有下列文字:“大隋开皇十二年(592年)七月僧璨大师隐化于舒之皖公山岫,结塔供养。道信为记。”僧璨出家后,北周武帝灭佛期间,僧璨随二祖慧可南遁隐居,往来于司空山和天柱山之间长达15年之久。“往来岳西县店前镇司空山,居无常处,积十余载,时人无能知者”。在隐居期间,他曾与道友去广东游罗浮山,后又回到舒州。552年,慧可授法弟子僧璨,当时僧璨已经40多岁,成为禅宗的三祖。僧璨禅师谨遵师旨,没有急于出来大肆弘扬祖师禅法,而是韬光养晦,往来于司空山和皖公山之间,过着一种隐修的生活,长达十余年。以后,他就隐居于舒州皖公山。隋590年僧璨正式驻锡山谷寺,公开弘扬禅法。
592年,十四岁的沙弥道信前来拜师,说:“愿和尚慈悲,乞与解脱法门。”僧璨说:“谁缚汝?”道信答:“无人缚。”僧璨说:“何更解脱乎?”于是道信大悟。僧璨被称为禅宗三祖。他到二祖慧可处请求开示佛法的典故,见于《祖堂集》记载:北齐天保初年(550年)有一居士,不言姓氏,年逾四十,到二祖慧可处。求曰:“弟子身患风疾,请和尚为我忏悔。”慧可说:“把你的罪对我说,我为你忏悔。”来者沉思片刻说:“我还说不出我的罪究竟在什么地方?”慧可说:“我已为你忏悔过,你最好皈依佛法,出家僧住。”居士说:“今日见到和尚,已知自己是一个僧人了,但不知何为佛法。”慧可说:“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汝知之乎?”居士领悟地说:“今日始知人的罪不在内,不在外,也不在中间,在于其心,佛法也是如此。”慧可闻言,十分喜悦,深器来者,即为剃度,高兴地说:“是吾宝也,宜名僧璨。”
僧璨向道信传授《妙法莲花经》的“会三归一”理论和佛性理论,这对道信极具影响力。道信在此服劳九载,后于吉州受戒。僧璨经常向道信传授玄微禅理。时机成熟后,僧璨即付 矛道信衣法,传法偈如下:“华种是田地,从地种花生。若无人下种,华地尽无生。”后往罗浮山,不许道信跟随,让他在原地弘法,说:“昔可大师付吾法,后往邺都行化,三十年方终。今吾得汝,何滞此乎?”道信是僧璨的唯一弟子,僧璨对他寄托厚望。
三祖僧璨大师寂于606年,入寂前,曾告诉大众云:“余人皆贵坐终,叹为奇异,余今立化,生死自由”,说完,便用手攀着树枝,奄然而化。745年,舒州别驾李常取僧璨遗骨火化,得到五色舍利300粒,用其中100粒塑造三祖像,又拿出自己俸禄,建造一座三祖舍利塔,把塑像放置于底层。772年,唐代宗李豫谥僧璨名“鉴智禅师”,赐塔名“觉寂塔”。禅宗作为佛教的一个支派,自达摩西土东来,二祖慧可断臂求法,传至三祖僧璨,方使之中国化,畅行于世,成为汉传佛教中最具中国特色的宗派之一。
僧璨对禅宗的汉化改造发展,有几个明显的表现。其一,变面向达官显贵为面向下层群众。佛教初入中国,信仰接触者多为贵族,僧璨改变靠上层弘法的方略,变为在村夫野老中随缘化众;其二,变在都市城廓建寺院为在深山僻壤布道场;其三,变居住无常的“头陀行”为公开设坛传法;其四,变“不立文字”为着经传教。禅法初传,有“不立文字”之说,主张静坐安心渐悟。相传僧璨曾著《信心铭》,综合佛教、道教义理,又综合大乘空、有两宗,第一名话就是:“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意思是说,修禅的最高境界,就是消除虚妄分别。还讲到“住性合道,逍遥烦恼。”关于僧璨的生平,《景德传灯录》说得比较详细。其中说北齐天平二年,有一居士,年逾四十,不言姓氏,聿来设礼,自称“弟子身缠风恙”,要求慧可为他“仟罪”慧可说:“将罪来,与汝仟”,良久,该居士说“觅罪不可得”。慧可说“我与汝仟罪竟”。并嘱咐他“宜依佛法僧住”。他说他见到慧可,己知是僧,但不知佛法为何慧可对他开示说“是心是佛,是心是法,佛法无二,僧宝亦然”。居士言下大悟,即出言不凡。他说“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佛法无二也”。慧可听后,深为器辜,并为其披剃,取名僧璨。同年三月,在光福寺受具足戒。其后不久,慧可即付诀与他,并说偈曰: 本来缘有地,因地种华生。本来无有种,华亦不曾生。
三祖僧璨为后人留下的阐述禅理的《信心铭》,其意义深奥,语言优美,历来被认为是禅宗的要典,对后世禅宗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信心铭》虽然文字不多,但字字珠玑。近代佛学家把它与惠能的《坛经》相提并论,三祖僧璨有《信心铭》,六祖惠能有口述《坛经》,这些都被认为是禅宗要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