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生命之初》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生命之初》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10-16 12:1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生命之初》经典读后感有感

  《生命之初》是一本由[法] 亨利·默尼耶 文 / [法] 樊尚·贝尔吉耶 图著作,后浪丨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2.00元,页数: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命之初》读后感(一):盘古开天地,进化无止境

  其实自己也会常常问自己,学习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如果可以抛开名与利不谈,是否可以通过学习换一种角度或者眼光来看待我们周边的世界呢?而立之年过后,身上的棱角已悄然被生活打磨的所剩无几,为人父母的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远离那些“侵蚀”我们内心的所有暗物质,所以在他们很小的时候,我们试着把最好的东西放到他们眼前,希望让他们可以学习到更多了解、认识、理解这个世界的方式,绘本,或许是他们进入书山前的一条小径,驶进书海前的一条小溪。

  你能否想象的出来,一个一年级的小盆友问你关于宇宙大爆炸的样子?而你对生命的进化历程,除了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你还了解多少?如果我们周边没有王立铭等大神级别存在的亲朋好友,那么,我们最好的方式就是与孩子们一起学习,《生命之初》,便是以最简单的方式在跟孩子们去阐述生命进化的历程,至于其中涉及的更为具体的专业知识,就要看你的知识储备量啦,能讲通透最好(还要看孩子的接受能力),若不能也无伤大雅。作为一位理科生的粑粑,还是很喜欢给孩子准备类似的绘本。

  整本书中的内容均有一只蚂蚁老师在向我们阐述,当然,他的授课对象是他的小蚂蚁同学们,所以语言相对活泼有趣,很能让小朋友们容易接受。内容时间的跨度当然非常之大,从138亿年前直到今天。

  世界原本一无所有,在一声爆炸之后慢慢出现了气体、尘埃以及星球等,当然我们所在的地球也在此时出现了,随之而来的有水、火山、大气层。大海的出现孕育出了细菌,随后真核细胞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相互推搡,挤来挤去,三个一群,五个一组,小团变大团,大团变海藻,植物便陆陆续续出现了。

  慢慢世界变成了一个大的马戏团,三叶虫、鹦鹉螺、博比特虫的出现把世界带进了古生代,而恐龙的出现把我们带进了我们熟悉的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各式各样种类纷杂的恐龙在我们的视野里横冲直撞,但生命进化的路上,恐龙们也轰然倒下了,成为了堆堆化石存留于世。幸运的是进化朝着有意义的方向在发展,奇迹也在持续的发生着,一直到今天,我们作为人类也在汲取着进化带给我们的红利。

  相较于《生命之初》,《生命的进化》或许更能贴合此书。

  《生命之初》读后感(二):孩子在聊天时说出了“真核细胞”!高大上!不明觉厉!

  01.

家里孩子已经五岁多了,正是到了“十万个为什么”以及“吹牛B”的年纪。如何回答孩子关于宇宙起源的疑问?如何给她讲解复杂而又枯燥的生命进化史?如何让她虚荣(其实是我虚荣)的拽出一些高大上的词儿?如何回答困扰人类已久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一切的疑问不单单是孩子的疑问。

  其实很多大人也并不知道宇宙一开始的样子,关于宇宙,地球,生命演化等等这类问题,我们常常下意识的拒绝。总认为这是一些科学家才应该涉足的领域,总认为它复杂难懂,学而无用。这也正是我们崇拜科学家们的原因,因为不明觉厉,所以,不去探索。

  然而,当不了科学家的我们,又为何去判断我们的孩子成不了科学家呢?说不定哪一天,小仔子们,小仙女儿们就给你得个诺贝尔看看。

  所以,学习不设限,就是为了不给我们以及孩子的未来设限。

  02.

  然而,你也不要把学习想得有多难。科学家们的工作是钻研难题,而教育家们的工作恰恰是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他们常常运用自己的智慧,把一些复杂的困难的知识,经过巧妙的构思,用诙谐的幽默的充满创意和诗意的手法展现出来。

  而这本《生命之初》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生命之初》

  它是适合3-6岁以及以上任何年龄段的人阅读的生命进化史。

  相信我,没有任何人会读完之后感慨:读不懂、枯燥、或者复杂。

  不信,你先来看看它的画风。

大气层逐渐聚拢在地球周围

  而神奇的是它的第一页:空白的纸上写着:

  约138亿年前,最初,什么都没有。

  “嘿!有人吗?~”

  “嘣!爆炸了!”

  紧接着,开始说我们的地球,并不怎么舒服。之后,在大气层和太阳的帮助下,地球舒服起来了。之后,大海形成了,这是宇宙中第一个生物——细菌,的家。然而,细菌的来源至今没有任何人知道。

  再之后,有了真核细胞,真核细胞一抱团,就有了各种各样的其他的生物。

  ...........................

真核细胞

  到了侏罗纪时代,有了恐龙和其他的生物,而所有的生物又都在慢慢的不断地进化着。

  在很多很多大恐龙进化的同时,蚂蚁出现了。奇妙的是,前面的内容全部都是一个老蚂蚁正在给小蚂蚁们上一堂生动的生命的起源与进化的过程。

  自此,这样一个生命进化史就被这只老蚂蚁幽默的拟人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了。

  03.

  为了让复杂的生物学科能够和小朋友之间的距离拉近,《生命之初》的作者用了各种巧思。文字风格上是拟人的近代化的语言方式,画风也是采用了法式复古风,配色简约,色彩鲜艳。

  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会被这样的画面感所吸引,视觉吸引力超强,同时能够提升孩子的审美和色彩认知能力。

  所以,《生命之初》这本书,让孩子更加接近生命本质,了解地球,了解宇宙。

  当我女儿读完只本书之后,在和她无意间的对话中,她会自然地提到“真核细胞”这个词。我就知道,这本书的作用起到了。

  它让孩子理解了一些虚幻的生物概念,它也满足了老母亲的虚荣之心——说出“真核细胞”的孩子!高大上!不明觉厉!!!

一场生命大狂欢

  《生命之初》读后感(三):我们从哪里来?让这本萌趣生命进化史告诉你

  孩子常常会问:“我从哪里来?生命从哪里来?”

  这样的问题,在我们小的时候就一直萦绕在我们的脑海里。我们想要的答案不只是父母生了我们这么简单,就好像很多人会想“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问题一样。地球上的生命最初是什么样的?怎么来的?

  满脑子的疑问,在科学家的代代研究中找寻到了些许答案,但是不满足的孩子还是在不停地期待自己去发现,那就拿出这本《生命之初》来解答幼儿的对生命的疑惑。

  我选择这本书,第一眼是被它的画吸引的。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插画风格?

  《生命之初》的文字作者和绘者都是法国人。绘者是法国的插画师樊尚·贝尔吉耶,他为出版社绘制儿童书籍插画,也为乐队设计唱片封面。这本书的插画风格是经典的法式复古插画,古朴中却不失时尚感和现代的风趣幽默。全书配色简约,主要采用橙、黄、蓝三色,从视觉感官颜色比较简单、不繁杂,但是依然能呈现出色彩的饱满和丰富感。

  在我看到过的一些法国画家或是留法画家的插画里,也有许多人采用的是比较简单的少量配色,色彩种类虽然不多,但是却能把画作表现出极强的个性,让人看一眼就很难忘。《生命之初》里的插画视觉效果也是如此。我在想,为什么年龄小的时候会很喜欢这种单纯的配色?是因为它们容易辨识,大型的霸王龙是橙色,视觉冲击感强、显眼又震撼,长脖子的腕龙是黄色,食草的略显婉约,尾羽龙是蓝色,带着神秘的色彩。天空、海洋这些也是蓝色,深浅不一的蓝。

  封面和封底截取的是内页里的部分插画,像是电影的分镜头。但是内文中的插画却是全幅、几乎覆盖整个版面的。唯独刚开篇的两页,是大大的留白。只有或上、或中、或下的一行字,符合这句“最初,什么都没有。”,等有了生命,起初生命的数量肯定是少的,所以,有句对白:“嘿!有人吗?”,像是幕布准备拉开,有人在探问。但是没有回答,紧接着就爆炸了。

  这样的开场白,像是一幕悬疑剧。

  过门儿后,正戏开始了。图画里有着精确的线条,没有阴影的扁平化的色彩。复古的风格,不似现代画风明显的透视效果,强烈的明暗光影,它葆有它的原始、朴素、简约。

顺着时间长河,孩子读到一部浓缩的生命进化史

  每一页的左上角标识着时间,正好和此书附赠的“生命进化时间轴”海报里的时间标示是一致的。书从前向后翻,时间轴从下向上延伸。约138亿年前,宇宙诞生,但是地球还没有形成,还没有生命的迹象;约46亿年前,地球诞生,生命赖以生存的水圈、大气圈在形成;……往后,原核生物出现,……一点一点,生命在繁衍、在进化,约2亿年前,出现了恐龙。

  恐龙后来也灭绝了,但是现在的很多孩子都对恐龙特别感兴趣,恐龙玩具、关于恐龙的传奇、故事,在许多孩子的童年时光里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有时候我们会想,也许我们都是“叶公好龙”的心态,假如恐龙真的复活了,可能我们逃都来不及,哪还有闲情逸致去聊恐龙、看恐龙,除非真的把它们驯服了,但是对于大型恐龙来说,人类这样的想法简直是异想天开、天方夜谭。

  脑洞开得有点大了,但是讲真,我的孩子看这本《生命之初》时,最着迷的还是恐龙这部分,一个劲地问这是什么龙,那是什么龙,不懂孩子的爸爸大概就是不假思索地回答:“恐龙啊!”可是明明孩子要的不是这么简单的回答。

  那就好好再来看一下这本书中每页左上角的时间:“约3.6亿年到2.45亿年前”,根据地质考古学上的定义,这个时期应该是古生代的石炭纪和二叠纪时期,看看这个时期画中的细节,孩子会发现蜻蜓已经出现了,鱼类向陆地进军,两栖类动物繁盛,还看到了二叠纪时期的基龙,也叫帆背龙。再仔细看画中动物的对话,一只长得像老虎的动物说“总有一天我会变成大老虎!”,而那只长得像恐龙的动物回答:“当然,当然,等到鸡没有牙的那天吧。”这样的对话听着是不是很萌很有趣?然而不也透露着生命将来的演变吗?

  再往后,“约2.45亿年到1.2亿年前”,正是恐龙称霸的中生代时期,三叠纪、侏罗纪、以及白垩纪的早期,因为到了约1.2亿年之后,蚂蚁出现了,读到这里,恍然大悟,原来这本书是以蚂蚁的视角,作为蚂蚁学校的课程在讲的,所以,虽然中生代时期还没有结束,却到了这里做了时间的分割。因为要导入故事的主角——蚂蚁。也就是到了白垩纪中期左右,出现了蚂蚁的祖先——最古老的蚂蚁——白垩纪古蚂蚁。

  这样的切入,就好比是现在我们人类的孩子学习人类进化一样,总是会讲到人类的起源,从古猿到人的进化(达尔文进化论),那么,自然,蚂蚁们要了解生命的起源,总是要讲到它们的祖先的。蚂蚁的视角真的很特别,为什么这本书不以其他生物或是人类的视角来写,而是以蚂蚁的立场来讲呢?不由地想到曾经看过的一篇文章,说是科研发现蚂蚁的智商是动物里面最高的,不知道真假,但是光凭蚂蚁能举起超过自己体重400倍的物体,我们就觉得它够强悍的了。还有,据说蚂蚁的视角是二维的,如此证明,那这本书里的画风不正符合蚂蚁的视野吗?

  书里的故事虽然暂告结束,但是生命的演变、进化却还不没有结束。蚂蚁说:“没准儿22世纪会出现新的高等生物呢!”那就一起等待吧。

  《生命之初》读后感(四):因为这本科普书,我终于体会到了被孩子问“十万个为什么”的幸福

  我可能属于比较焦虑的妈妈,别人家妈妈被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问到心烦意乱时,我却在发愁“娃啊娃,你到底什么时候才会开启十万个为什么。”

  当别人家孩子开始探索“恐龙为什么灭绝、地球什么时候诞生”,我家娃还在痴迷简单认知“这是什么恐龙?那是什么恐龙?”时,我真的无法抑制焦虑了,到底怎么才能让娃从“是什么”的认知阶段过渡到“为什么”的认知阶段呢?

  为了激发她的求知欲,让她问出更多“为什么”,我一股脑给她买了好几套科普绘本,但在我一厢情愿灌输下,她没有问出更多“为什么”,反而刚萌芽的科学火种也被我生生掐灭了。

  直到后来看到一段话:“如何让孩子自发主动地去追求知识?答案只有一个:有趣。当他被某样充满趣味的事物所吸引,他的人生就出发了。这个时候,无论谁都无法拦住他,他将义无反顾地径直前行。”

  我才意识到在科学启蒙这件事上,我错得离谱。因为我太功利,总想让她从科普绘本中汲取知识,所以给她选的科普绘本说教的多,有趣的少。可好的科普绘本,有趣的故事才是第一位,严谨的科学知识只是第二位,如果为了给孩子讲述科学知识,而忽略了趣味性,只会引起孩子反感,并不会激发孩子对科学认知的兴趣。

  意识到这点后,我开始搜罗市面上有趣又严谨的科普绘本,然后就碰到了这本颜值超高讲述生命进化史的《生命之初》,没有拿到书,我就预感女儿绝对爱不释手,因为对一个“颜狗”孩子,活泼风趣的插图、极富色彩感染力的画面,对他们而言都是大大的诱惑。

  果然,拿到书后,女儿就开启了“真香定律”,每天阅读两遍,早晨起床一遍,晚上睡前一遍。更重要的是,她终于发问了“妈妈,小细菌没有脚,是怎么到海里的?渡渡鸟为什么灭绝了?”

  这本《生命之初》开启了我娃科学认知的大门,所以我必须给家有不爱科普娃的老母亲们安利下。

  《生命之初》是一本写给3-6岁孩子的生命进化史,因为是启蒙书,所以它讲述的知识点并不深,比较契合3-6岁孩子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水平。

  《生命之初》的作者是亨利·默尼耶,现居波尔多。大学主攻造型艺术,毕业后做了六年社工。出版童书处女作《天堂》后,开始全职创作童书。风格多变,幽默感十足,同时有创意,也有诗意。

  绘者是樊尚·贝尔吉耶,斯特拉斯堡艺术装饰学院获得视觉艺术学士学位和插画学位,现居巴黎,长期与出版社合作,并绘制童书籍插图。同时也为乐队设计唱片封面。

  下面我就给老母亲们介绍下《生命之初》吸引孩子的3大优点,1个彩蛋。

优点一:以时间为线索,用萌翻天的插图讲故事,趣味与严谨并存

  看过很多讲生命进化的绘本,大多采用地质年代的方式进行讲述。这种方式对记不住白垩纪、寒武纪等地质年代的父母来说,真的是一场灾难。

但《生命之初》就很友好,它选取“生命进化史中的重要时间点”进行阐述,风趣又易懂。

  比如讲到恐龙称霸地球时,没有用“侏罗纪”讲述,而是用了时间节点“约2.45亿年到1.2亿年前”这样的叙述方式,可以让孩子清晰看到恐龙存活在地球上的时长。

  《生命之初》最有意思的点是,它把厚重漫长的生命进化史,用浅显易懂的叙述,幽默风趣的对白,化繁为简讲给孩子听,充分激发了孩子的求知欲。

  比如在38亿年前,大海里诞生了有生命的细菌后,这些没脚没脚的细菌却商量着要变成一个更厉害的东西,到了下一页,一个真核细胞诞生了,然后更多的真核细胞接二连三地诞生了。聚到一起的真核细胞竟然开启了泳池“庆生趴”,各种美味食物齐上阵,还嘲笑路过的细菌是老人家。

  类似幽默对白还有很多,三叶虫对加速进化的鹦鹉螺说:“哈哈,我说鹦鹉螺,你是在加速进化吗?”而鹦鹉螺则恨铁不成钢地回答:“哼!不知进取的老顽固。”

  拟人化形象,带萌味的对白,会让孩子有亲临感,而且也会拉近孩子与生命科学的距离。

  说完趣味,我们再来聊聊严谨。虽说科普绘本趣味是第一位,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严谨。好的科普绘本,必然是趣味与严谨并存,而《生命之初》就做到了这点。

  因为直到如今,人类也没探索出“生命最初的起源在哪里?”,所以《生命之初》在处理这个问题时也很谨慎,没有给出任何答案,而是用幽默风趣又浅显易懂的叙述告诉孩子们:“大海形成后,慢慢变成了细菌的家,数以万计的细菌在大海中遨游,可是细菌是怎么来的呢?到今天也没有人知道。但有一件事是可以肯定的:它们一定不是走到大海里的,因为它们没有脚。”

  所以陪娃读到这时,我总会停下问她:“细菌没有脚,是怎么到大海里的?”最初她总说不知道,但在我的循循善诱下,她开始思考“是靠身上的刺?靠身后的长尾巴?还是天上来的?”虽然她的思考略显幼稚,甚至很可笑,但这种思考,却是科学求知的点点火星。

亚里士多德曾说:“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让孩子读科普,求知不是主要的,重要的是引导孩子对万事万物充满好奇,学会思考,只有会思考的孩子才会有进一步求知的欲望。

优点二:科学与艺术的完美融合,给孩子科学启蒙和艺术启蒙

  《生命之初》里的插画是法式复古风格,配色简约,色彩鲜艳,视觉吸引力特别强,不但提升孩子对色彩的感知,还能给孩子艺术启蒙。

  人常说“大道至简”,《生命之初》里的插画仅用橙、黄、蓝三色,就创作出了鲜艳多彩、趣味十足的画面,而且因为色调比较统一,所以孩子看起来眼睛也会比较舒服。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美育最重要的任务是教会孩子能从周围世界(大自然、艺术、人的关系)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挚,并以此为基础确立自身的美。”

  我们常说要培养孩子审美,有些父母甚至不惜花钱送孩子去学习,但其实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孩子多接触美的事物,尤其是孩子经常阅读的绘本,不要只关注故事趣味性,还要记得艺术性。

  当孩子见多了美的事物,他们自然会对美产生鉴别力,对假恶丑产生免疫力。

  《生命之初》的每一幅插图都可媲美电影海报,完全可以收藏起来给孩子做艺术启蒙。

  虽配色简单,书中生物形象却不打折扣,一幅插图上有橙色霸王龙、蓝色始祖鸟、黄色肿头龙,橙黄蓝三色相撞,不突兀反而艺术味十足。

  其实孩子天生就是美学家,只是后来被各种丑恶事物污染了眼睛,蒙蔽了心灵。所以父母给孩子选绘本时,无论是科普还是故事,一定要记得兼顾艺术性和美感,因为对美的感知力,会终生滋养孩子的心。

优点三:“处处留白”的讲述方式,反而激发了孩子的探索欲和求知欲

  最初拿到书,可能功利心作祟,我觉得《生命之初》讲的太简单,很多知识点没有讲出来,都是一笔带过。

  但陪女儿阅读中,我发现这种“处处留白”的讲述方式,反而会激发孩子的探索心。

  比如讲到恐龙灭绝之后的1.2亿年后,出现了一个蚂蚁大叔给小蚂蚁们讲生命进化的场景,在这幅场景里,并没有讲述太多蚂蚁进化的故事,只是以一句“白垩纪古蚂蚁是我们现在知道的最古老的蚂蚁”就结束了。

  “关于蚂蚁如何进化、以及现存的蚂蚁种类”,书中都没有提及,但这恰好是激发孩子继续探索的机会,因为有兴趣,所以他们愿意继续读书去求知。

  最后一页,书中把已灭绝的渡渡鸟、袋狼、斑驴和人类放到一起,在我看来这是很有讽刺意味的,因为这些动物的灭绝固然有进化的原因,但何尝不是人类破坏自然导致生态失衡的结果。

  所以读到这时,我和孩子一起搜索了书中画出的那些已经灭绝的动物,并给她介绍了更多濒临灭绝的动物,趁机教导她要爱护环境、保护自然。

  说到这,插个话,有父母总说孩子不爱读科普,但其实孩子不爱读科普,是因为父母讲述方式太无趣,照本宣科式讲述,换谁都不爱听。

  所以父母给孩子读科普绘本时,一定要提前做好功课,比如查查相关资料,阅读相关图书,或者观看相关纪录片。比如我陪娃读《生命之初》前,查了“生命起源学说”的相关资料,观看了英国纪录片《生命的起源》。尽管如此,陪她阅读时,还是会被她问懵。

  好的启蒙绘本,不需要给孩子罗列太多知识点,只需要给孩子一个知识引线,激发出孩子对科学求知的兴趣,再加上父母用心的引导,他们自然能抽丝剥茧,主动去探寻宇宙万物的奥秘。

  在这点上,《生命之初》做得特别棒,“处处留问题”的叙述方式,加上拟人化生物形象,把漫长的生命进化史,化繁为简为一个14页的生命进化大狂欢故事,让孩子在嬉笑玩耍中了解生命起源和进化。

  所以读了《生命之初》,我女儿最近的口头禅都变成了“嘣!爆炸了。”还喜欢模仿真核细胞,和我一起玩挤来挤去推推搡搡的游戏,真的是趣味满满。

一个惊喜满满的彩蛋

  书中附赠了“生命进化时间轴”海报。海报在之前时间划分的基础上,添加了地质年代的标注,方便父母为孩子阅读。此外,海报还把书中出现过的动植物,按照时间进化的先后顺序标注在了时间轴上,让孩子可以直观了解生命进化的漫长历程。

  讲真,光这个“彩蛋”海报,就能让孩子玩半天,我娃总是玩“找相同”的游戏,把时间轴上的生物和书里的生物一一对应起来。

  读了这本书,我再也不担心娃不问“十万个为什么”,因为她的“十万个为什么”已经淹没了我。

  比如她一直纠结“细菌没有脚怎么到大海里”这一问题,不过这个全人类都没有定论的问题,我真回答不了,所以只能鼓励她长大后自己去探索。

  但这恰恰是为孩子种下了探索科学的种子,只要父母用心浇灌,终会长成参天大树

  因而如果你家有3-6岁的孩子,对科普没有太大兴趣,而你又想启蒙孩子去认知探索科学,那这本《生命之初》必须不能错过,因为它会带给你和孩子大大的惊喜!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