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看新聞的生活藝術》经典读后感有感
《拒看新聞的生活藝術》是一本由魯爾夫.杜伯里 / 艾爾.波丘 (插畫)著作,商周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D340,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拒看新聞的生活藝術》读后感(一):《拒看新闻的生活艺术》|别再看新闻了!它让你变笨变蠢变穷变痛苦
每天,我们都会看无数的新闻。有来自网站的,有来自公众号的,还有来自抖音等APP的。可是,我想问一下,看了这么多新闻,你有没有统计过,这些新闻对你的生活起了什么作用?它们让你更了解这个世界了吗?你对事情能做出更明智的判断了吗?你能说得出其中有哪一则,让你对自己的生活、家人、生涯、福祉或事业,做出了更好的抉择吗?一个如果没看到这则新闻你就做不出的抉择。
如果有,那么祝贺你,你的时间没有浪费,你适合看新闻,请继续看下去吧。
但是,我想多数人的答案是「没有」,什么都想不起来,也不觉得那些新闻对生活、对个人有什么用,看了就忘了。那么,这些人的时间相当于都被新闻消耗掉了。
新闻是怎么浪费一个人的时间的呢?《行为的艺术》《思考的艺术》《生活的艺术》的作者鲁尔夫.杜伯在他的新书——《拒看新闻的生活艺术》中进行了总结,除此之外还提了以下观点:
1.新闻浪费时间
新闻浪费时间是同时从三方面虚耗的:
首先,消费新闻得花时间,也就是当你在读新闻、听新闻、在电视机旁追新闻、在平板和手机上上下下滑新闻时,你花费了时间。
其次,重新聚焦需要时间,即所谓的转换模式成本,也就是当你终于能重新专注回到被新闻分心前手上做着的事情时,你已经又损失了一些时间。
第三,新闻对你的专注力的干扰,会在你消费过它之后持续良久,可能好几个小时过去,那些新闻内容和画面依旧在你脑海中阴魂不散,反复打断你的思路。
2.新闻让你变穷
可能很多人觉得这不以为然,说怎么新闻会让人变穷,它的逻辑是这样的:新闻超出了你的能力圈,导致你无法在你的专业领域内持续进步,获得竞争的优势,于是你在职场上没有优势,可能最终被淘汰。
能力圈是某个人在这方面的能力远高于(或你倾全力使其高于)平均水平的领域,简单说,就是你的专业领域。
例如你是做营销的,你的能力圈就是营销能力。你就该以你提高营销能力、提高营销管理水平为核心,严密组织自己的职业生涯。这种极度的聚焦,不仅会为你带来财富,尤其可以替你节省时间。因为,你不需要每次都得重新判断哪些事该留意,哪些又可省掉。这点特别适用在你的媒体消费上:环绕着你的能力圈的知识是你的工具、利器,你可以依此区别信息来源是深具价值或毫无用处。更具体一点:所有适用于你能力圈里的信息,都深具价值;而在你能力圈外的所有不相干者,则最好忽视,否则你只是在浪费时间,并损害自己的专注力。
3.新闻让你变笨变蠢变无知
新闻为求快,多数是片面、肤浅的信息,有时候是假消息,会对你的理解造成影响。
你总是能够在新闻里找到认同你观点的内容,而不顾你的这个观点是对还是错。假使是错的,那么就是错上加错。尤其现在的算法推荐,都是推你喜欢看的内容,这更加剧了你的错误程度。
很多曾经一度热爱阅读书籍的人,看新闻多了后,现在已经没办法再去读较长篇的文章或书刊。通常在四、五页之后,他们就会开始觉得疲倦,注意力会减退,然后变得烦躁不安。总是忍不住要去摸摸手机,去刷刷应用。原来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现在才知道,你消费愈多新闻,就愈是锻炼了你大脑中专职浏览信息及同步处理多重任务的神经元交换电路,让能够使你聚精会神阅读、深入细腻思考的交换电路变得萎缩。
一个人总是接触肤浅的甚至假的消息,总是接触错误的内容,总是无法专注于深入的思考,不是变笨变蠢变无知,还能是什么?
4.新闻让你变痛苦
内心的痛苦。大部分的新闻,并不会让人变得智慧,而是让人变得焦虑。它们可能来自广告商、保险推销员、新闻编辑、政治煽动者。广告商千方百计告诉你,要吃最贵买最贵用最贵,快买房买车买学位买包包;保险员天天给你看出意外的悲惨的视频,天天跟你说一定要买保险;新闻告诉你出车祸了、来地震了、房子塌了;政治煽动告诉你颠覆这个,打倒那个生活就可以变样了。总之,一切都是让你焦虑的内容。
身体的痛苦。你总是看新闻,那么就不会去运动。久坐不去运动,或者长期低头刷手机,身体就会出毛病,就不如运动的人来得健康。前段时间,广州有个小伙子因为长期低头看手机导致脑血栓就是一个例子。
所有明智的人生哲学都有一个根本道理:人生在世,有些事你影响得了,有些你则无能为力。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拿出纸笔,回忆最近几年你看过的新闻,以及这些新闻对你生活的改变,或者对社会的改变。我敢打赌,你可能找得到几条新闻,因为你的记性还是不错的。但是,我估计你在这几条新闻中找不到对你生活发生影响的事情。你除了浪费了时间被新闻制造者消费外,没有获得什么。
因此,克制新闻消费并不意味着痛苦舍弃。恰好相反,它意味着丰厚的回馈——你会拥有更多的时间,并拥有一种新视野,得以看出什么是真正重要、让你快乐的事物。
假若你无论如何都想涉猎其他知识,你就每个月都给自己预留半天的时间去逛一间大书店,在那里尽可能翻阅不同领域的新书,越多越好。千万不要每天流连在某些网页、视频之间,然后抱着自己会从中得到某种创意灵感,得以让事业一飞冲天的希望。如果你是这样安排你的时间,你不会赢得一飞冲天的机会,而是会一路缓慢持续降落。最终,成为一个又笨又蠢又无知又穷又痛苦的人。
《拒看新聞的生活藝術》读后感(二):摘录
2020/8/20 17:13:25 拒看新聞的生活藝術 (魯爾夫·杜伯里) l 哲學家愛比克泰德曾在兩千年前提出進一步的哲學主張:「你關注的是什麼,決定你變成怎樣的人……假若你無法決定要在自己的腦袋裡裝進什麼思想與意象,別人會幫你決定。 l 这句话无限赞同。 l 所有明智的人生哲學都有一個根本道理:人生在世,有些事你影響得了,有些你則無能為力。而最愚蠢的事,是對你影響不了的事生氣。 l 恐怖主義之所以能發揮作用,全都拜媒體之賜。恐怖份子真正的武器不是炸彈,而是炸彈所引發的恐懼;真正的實質威脅相對很小,心理感受到的威脅則很大。這種分裂現象,多虧了新聞媒體才能觸發。 l 在新聞的哄騙下,我們會產生一種世界一家的溫暖感受。我們是世界公民,我們遭遇著相同的事,我們彼此息息相關,而整個世界就是一個地球村。我們唱著「We are the World」,跟其他幾千人以完美和諧的韻律,晃動著打火機上那小小的火苗。這種乘上千次方的同理心,感覺起來既美好又溫馨,但是它根本不能成為這世界繼續前進的動力。一種涵蓋一切的全球性連結的神奇力量,是個自欺欺人的天大謊言。事實是:我們不會因為消費新聞,而跟其他人或其他文化產生連結。我們之所以有所連結,是因為彼此互相合作、進行貿易、發展友誼、有親屬關係或彼此相愛。 l ,通常就是自己曾經在某處聽過的想法,而那很少是有創意的。因此我在閱讀一本書或一篇長文之前,通常會先花幾分鐘的時間,強迫自己思考眼前的主題。這有點辛苦,卻很值得。因為我知道,一旦開始閱讀,作者的想法就會進佔我的腦袋,而我幾乎不可能形成自己的意見。反之,假若我在自主思考之後再逐步沉潛於書中,就能將自己的想法與作者做一個對照。有時候它們會有所交集,有時候不會,但這一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閱讀體驗會等於是一場你與作者的精神對話。不過這種方法只適用在書籍與長篇文章的閱讀上,對新聞無效。新聞的結構讓你完全無法產生個人想法,在你真的有辦法開始進行思考時,它就已經結束了。新聞的篇幅很短、文字花俏、節奏很快,而且極端簡化,最適合人漫不經心、腦袋空空地消費。 l 然而隨著新聞的出現,突然間,一種過去從來都沒有人聽過的奇怪角色卻無所不在了:「名人」,也就是基於一種不管對社會或對我們個人生活都毫無意義的理由而成名的人。今日的媒體基於一些微不足道的理由,幫那些脫口秀主持人、運動節目主播、超級模特兒或流行音樂歌手冠上「名人」的頭銜,破壞了聲譽與成就之間的關係,所謂「虛名」就是這樣形成的。知名人士置身在一種所謂的自我參照系統裡,一個名人之所以是名人,只因為他是名人。 l 你的見解有百分之九十是多餘的。所以你該省省功夫,不要讓新聞燒滾你內心的那座意見小火山。不需要對某些特定的議題提出見解,才是真正的自由。無可奉告的自由,比言論自由更需要正視,你得高舉這個宣言! l 意識型態是錯誤的保證,它使你的世界觀變得狹隘,誘使你做出後果不堪設想的決定。而新聞會加劇確認偏誤,然後成為塑造意識型態的幫凶。此外,這也正是我們在人們討論政治時觀察得到的:在被鋪天蓋地的新聞轟炸過之後,群眾的意見會分裂並趨向兩極化。 l 想活得健康,得要有意志力。清晰的思考、有效率的工作、健康的飲食、保持身體的活力,都需要意志力。可惜隨著壓力增加,我們會愈加意志消沉,而這會導致行為上的怠惰拖延(也就是拖延症)。人會開始傾向於做些輕鬆愉快但不重要的事,以取代那些不怎麼輕鬆愉快但卻重要的事。舉例來說,不去健身房做揮汗累人的鍛鍊,而是在新聞網頁之間流連忘返。於是一個惡性循環開始了:新聞消費帶來慢性壓力,而壓力會削弱人的意志力;意志力愈薄弱,人們就更喜歡多花一些時間流連於網路世界中;而這又會帶來更多壓力,並進一步瓦解人的意志力。 l 想像有兩種假想動物,會讓動物A的大腦有所反應的主要是負面訊息,而動物B的大腦則相對地會在接收到正面訊息時活躍起來。請問誰的日子會過得比較好呢?當然是B,相對於A一輩子都得受壓力及憂慮之苦,B盡情享受自己生命的陽光面,對於所見所聞的一切美好滿心歡喜,對所有負面事物都一笑置之。而誰會活得比較久呢?當然是A。那內心陽光得令人羨慕的B,在短短幾個月內就會從基因庫裡被除名。能夠存活下來的就只有A。為了生存,動物得時時刻刻保持警戒,亦即要過度敏感地反應負面訊息才行。而我們就是動物A。 l 負向偏誤的特質是與生俱來的,也就是說,新聞媒體並沒有在我們身上偷偷植入這種對負面訊息的偏好,他們只是手法精湛地操弄它。新聞媒體傳送給我們的,是專為我們鬱結愁悶的腦袋量身訂做的連篇駭人故事。 l 比起好消息,壞消息更容易會被認為是重要的。因此負面訊息在我們身上產生的效應,會是正面訊息的兩倍強。心理學家把這種現象稱為負向偏誤(Negativity Bias),在一歲小孩的身上,就已經觀察得到這種行為傾向 l 「沒人知道發生了什麼事,而報紙只是假裝它們都知道,日復一日。」 l 資訊在今日已不再屬於匱乏性資源,反之,專注力才是。可是為什麼你對它如此不負責任?你對自己的健康、名聲或財富可不會這樣揮霍無度吧。兩千年前,偉大的哲學家塞內卡(Lucius Annaeus Seneca)就曾驚訝地表示:我們在關係到自己金錢的事情上非常吝嗇,但對於時間卻極度奢侈浪費——雖然時間其實是我們唯一該吝惜的財富。 l 假若你是建築師,你顯然也應該閱讀該領域的專業書刊,想當然耳,也必須清楚目前最新的、計畫中的建築法規變動。雖然要如何獲得這些資訊會因為地區不同而有所差異,然而可以百分之百確定的是,不會是取徑一般的新聞網頁。此外,你或許也會讀些能讓你在美學及設計用語等方面溫故知新的雜誌和書籍。確實,有些專業雜誌真的很貴,「關係重大性」得花錢。中國是不是把一部太空探測器送上了火星,你沒必要知道。省省時間吧。 l 新聞機構企圖讓你相信:他們使你獲得了競爭優勢。許多人也果真掉進了這個騙局。事實上,消費新聞並非競爭優勢,而是一種劣勢;因為如果新聞消費確實會讓人步步高昇,新聞記者的收入應該早就穩居金字塔尖端。然而事實並非如此,甚至還完全相反。我們不能確知讓一個人成功的要素是什麼,卻可以百分之百確定什麼是成功的絆腳石。而暴飲暴食各種新聞小點心,毫無疑問是成功的殺手。 l 不僅如此,在重要性與媒體關注度之間甚至呈現反比的關係:亦即愈是炒得眾所皆知的新聞,常常就愈無關緊要。所以不被報導的事,常常就是要緊的事! l 你也該確定自己在旅途中總是隨身帶了足夠的好書,紙本或電子書形式不拘。 l 像零食般只能暫時止飢的每日新聞,不僅毫無價值,甚至有害健康,這點一直是毋庸置疑的。 l 新聞最終變成了一門生意,所有能引發讀者興趣,因而也能刺激報紙銷量的新聞,從此都被報社視為「具報導價值」——不管它重不重要。把「新的」東西當成「關係重大的」東西來賣,這個基本騙術始終一如既往、不曾改變。不管是實體報紙、線上新聞、社群媒體或收音機及電視上的每日新聞,一直都依循著這種模式。 l 有時候媒體會誇張地稱這些短聞為頭條新聞或國際要聞,卻改變不了一個事實,也就是它們多半跟你的個人世界無關。沒錯,你大可放心地以此推論:愈是號稱「重大」的新聞,就愈是無關緊要。 l 我的生活中完全不再有新聞,因此得以看見、感受並以第一手體驗,描述這種自由帶來的影響:更高的生活品質、更清晰的思路、更具價值的觀點、更少的緊張焦躁、更好的決斷力,還有更多的時間。 l 但真相是:新聞就像酒精一樣危險,或說更為危險。想當個酒鬼,你得克服的障礙要高出許多。說得更明確一點:酗酒的困難度大於零,收看新聞則小於零。首先你得花功夫去買酒,這需要時間和金錢,酒精不會免費送上門來。倘若你真的是個酒鬼,而且(還)有伴侶跟你一起生活,你還得把酒藏好,並盡快處理掉那些喝光的空酒瓶,這一切都意謂著耗費精神。反之,在新聞消費這件事情上,你則不會有這些精神損耗。新聞無所不在,有一大部分還一毛錢都不用付,它會自動鑽進你的意識裡,你不用存放,也沒什麼東西好清除整理。就因為這種「困難度為負」的特性,新聞才如此陰險惡毒。我很晚才意識到這點,在我已經花了幾萬個小時讀新聞,然後捫心自問兩個問題之後:現在你更了解這個世界了嗎?對事情能做出更明智的判斷了嗎?而這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並沒有。」 l 如果不想忘記自己讀一本書時到底讀了什麼,最好的方法就是立刻連讀兩次。為了讓各位的續讀輕鬆一點:就讀每章文末的重點摘要吧。 l
《拒看新聞的生活藝術》读后感(三):全文概述
前言
新闻究竟是什么?最简单的定义:“来自世界各地的简要讯息”。 这本书谈的是“拒看新闻”,是以西方社会的新闻消费习惯创作的,似乎不太有阅读价值的样子,但是对于中国时下兴起的碎片资讯消费习惯来说却很具借鉴意义。 以我来说,因为从小就在应试教育的高压下长大,早就对新闻冷感了。哪怕高中时学的是文科,为了考个好成绩,也没关心过什么国家大事。读大学后,尽管有了很多空闲时间,还是没有早晚间抽空看新闻的习惯,生活已足够繁重。我想这也反映了大部分年轻人的新闻消费习惯。 没有了专门的新闻消费,又有新的娱乐形式涌了进来。因为经济与政治的双重高压,中国人的上网习惯与其它国家十分不同——为了娱乐,连网络购物也带着娱乐心态。大家上网时都脑袋空空,任漫无边际的资讯自动钻进意识里,不用特地存放,因为筛选整理实在累人——信息太多了。然而我们扪心自问:现在你更了解这个世界了吗?对事情能做出更明智的判断了吗?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并没有或成效极低”。 人们不分老少都时刻陷在媒体中,用一连串他人的思想持续轰炸自己,让自己没入一种陈腐的智识中;你活在别人的现实里,为别人,不是为你自己;你制造了一种噪音,在那里面你听不到自己。 你一定经历过被新闻资讯挑起的心神不宁、身体上的不安适,在午夜与观点对立的网友骂架,可效果如何呢?看见一篇滚动条缩短到极点的长篇文章还能耐下心阅读吗? 其实我们能够找到更好的娱乐替代品、更好的资讯获取渠道,所以别再让垃圾资讯污染大脑了——最需警惕的是碎片信息对大脑思维机制的驯化以及负面情绪对身体的损伤。 网络是很好的知识来源,可惜有太多垃圾资讯了,我们得小心避免不被卷进这些由垃圾构成的漩涡里,它们会千方百计地吸引注意。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RSS订阅了,去定制一个获取知识的优质管道吧。 舍弃新闻,你将具有更好的决断力、拥有更好的生活。此外,你不会错过任何重要的事。 请在阅读本文时自行将“新闻”换做你所熟悉的任何一款“碎片资讯产品”,比如微博、公众号、头条、知乎…… 这篇笔记不特别区分个人思考与书句摘录。
为何拒看新闻
据皮尤研究中心调查,二○一○年,美国人平均每天花七十分钟的时间消费新闻,而且趋势在逐年增加中。此外,教育程度愈高,新闻消费也就愈高,具有大学学历者每天甚至会花九十六分钟来消费新闻。 新闻总被媒体放大,常冠名以“国际要闻”或“头条新闻”之类的名号,但其实它离我们的生活极远。或许你担心如果它发生在自己身边该怎么办,其实新闻记者总是最慢知晓的一个,在他们赶到现场历经采访、编辑、审核、发布等种种琐事以前,你的亲戚朋友早就打电话告诉你了。再看事关你我安危的COVID-19,它自十二月就露出了种种迹象,却被官方隐//瞒拖延到了一月末才公布,且公示数据还不符。所以,如果出现了这类关系利益的黑天鹅事件,晚些关注也不迟。 你的家人、朋友和同事,会更忠实地向你报导这件“天大”的事。你甚至还可因此得到诠释资料(meta-information):你会了解朋友看重哪些事,以及他的世界观,然后知道该如何评价传递新闻讯息给你的人。即使你没得到巴士恐怖攻击的消息,那也没关系,你应该觉得高兴,因为你并没有被牵涉到事件之内,也没有因关注这件事而整日心情沮丧。 为何每天的报纸都一样厚,版面配置也都相同? 因为媒体对报道价值的界定只是“能引发读者兴趣”而已,对媒体而言,能够保证引人注意的才是要紧的,它们追求的是“新闻”而非“要闻”,为此不惜虚构、夸大、炒冷饭吃。 尽管我国是个社会//主义国家,但资本对于媒体的操纵却毫不逊色,甚至因为政//府的纵容、舆论监督的缺失而比资本//主义国家更胜一筹,这点从新浪微博的热//搜榜便可窥见。在党//政与资本的双重操控之下,每一条新闻资讯都具有从源头就被歪曲的可能,稍后再来些低智无脑的自媒体对二手消息添油加醋,呵!可以想见是个相当有趣的场面。 由此,再质量俱佳的长篇文章或报导,也需谨慎小心地分辨喽——那倒不如不看,因为要评估一则资讯的价值,就必须得去读它,而媒体太有可能在分析错误事实的路上越走越远。 人总下意识觉得新闻一定关系到某些重要的事,但对于个人生活真正重要的事,新闻其实无关紧要。我们帮不上什么忙,倒不如做好本职工作。在重要性与关注度之间甚至呈反比的关系:愈是炒得众所皆知的新闻,常常就愈无关紧要。所以不被报导的事,常常就是要紧的事! 新闻到底“重不重要”取决于个人,它不由国家来定义,也不由上司决定。我认为它和言论自由同样根本。当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认为某件事很重要,而你却不这么想时,不必觉得这很糟。假如我得编制出一集对我个人至关重要的《每日新闻》版,它会包括下列新闻:家庭状态的报导,关于孩子们今天做了什么、在想些什么,而我太太的心里又有哪些想法;关于今天我原本能把哪些事做得更好的回顾,也就是一日评论;包含验血结果的家人健康检查报告;有关我姑妈病情的状态报导。除此之外,还有关于我朋友的身心状况、社区规划中的减少车辆噪音措施之更新、垃圾处理计划、翻新厨房的构想、休假计划、与一个研究者互通的电子邮件、下一本小说的构想、事业上的新点子、午餐时带给我许多欢喜的谈话的回顾。然后还会有来自邻里、学校、城市的通讯报导。最后或许还有关于既定的或已生效的法令变动,以及我身为一个写作者需要具备哪些东西的报导。 对“关系重大”有两种定义,比较狭义、严格地说,如果有某件事能让你做出更好的决策,那它就是“关系重大”的;比较广义者则是,所有能让你更加理解这个世界各种关连性的东西,都是“关系重大”的。 真正关系重大的东西,大多是在你读一本好书时得知的,一本好书对你的生活与幸福的价值,千倍于不计其数的新闻。 新闻大多只是“将事实排列出来”,却没有“洞察世界各种作用的关系”。于是来自叙利亚战场的影像与前线的报导愈是铺天盖地地袭来,就愈无法理解战区发生了什么事、这一切到底又是为了什么。 我们应该了解新闻真正的成因,可惜决定重要文化、思想、经济、军事、政治以及生态事件发生的作用,大部分隐而不现,它们错综复杂又非线性发展,对人类的脑袋而言,实在很难消化。也因此,新闻业者瞄准的是简单轻松的题材:趣闻轶事、丑闻、名人故事和灾难画面。这些制作起来既省钱又容易理解。 然而,即使是那些极少数了解内情新闻记者,也得不到发表的空间,更别提有思考的时间。这与政治审查、经济利益、文化消费习惯有关。 你在读完新闻之后,对世界的了解更深入了吗?这绝不可能,新闻所能给予你的,最多是“你将会理解这个世界”的幻觉。 我们没办法凭新闻透露的事实了解世界,反而因此获得了有竞争优势的错觉,就此降低了决策品质。如果了解大量事实会让人步步高升,新闻记者的收入早就稳居金字塔尖端了。 新闻所传达的,正好与促进对世界的理解相反。所有事件都是复杂的,新闻把事件以一个个独立现象呈现,会妨碍你思考,你的脑袋会因为淹没于事实中而窒息。消费新闻会使你产生一种自己理解了这个世界的错觉,而这种错觉会让你高估自己,过度自信。 了解一种情况所需要的资讯大多不是“新的”。我们需要更深入的背景知识,来帮助我们了解为什么那些新闻事件会发生。如果你对阿富汗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缺乏正确理解,知道这个区域的情况并不具任何意义。除非你了解我们是怎么得知气候如何运作、它又已经如何改变,否则最近那些对未来气候效应的警告也不具任何意义。 新闻里大量的负面信息还会在生活压力之上再附加一个人为压力,即使这些新闻报导跟你个人的烦恼根本八竿子打不着。为了无力改变之事而浪费时间、焦虑不安,根本没有必要。 试想一下,假若某期新闻基于不明原因一直没能发表,会有什么后果呢?没错,就是零。 在这个政治宣传充斥的时代,没有新闻,你甚至更能观察出局势。 新闻对谁最重要呢?新闻记者。他们得知道友商刊登了哪些新闻、如何描写这些事件、哪些标题特别能吸引人注意。除了新闻记者之外,最有可能的或许就是政治人物与外交人士了。 二○一五年时,就业求职网站CareerCast根据工作环境、压力、薪资及未来展望等标准,评鉴了美国的两百种职业,而其中敬陪末座者就是报社记者,甚至还不如守林员以及得上战场的士兵。 你害怕“没有新闻”的生活会让你在聚会上变成一个无聊的人吗?不用担心。你或许不知道某位总统删掉了某条引起众怒的推文,但是现在你更了解这个世界,而且能够把这份理解分享给你的朋友。不要对你的新生活方式感到难以启齿,别人会对此听得入迷。假若你们的对话不幸陷入冷场,没有比提出这个问题更好的催化剂了:“这星期有哪些重要的头条新闻呢?”你会看到大多数人有多爱跟你做全盘报告。尤有甚者:他们还会为此喜欢你,因为你为他们提供机会,分享自己浩瀚无边但毫无用处的新闻知识。对此,你就报以一抹智慧的微笑,加以接纳吧。
《拒看新聞的生活藝術》读后感(四):全文概述
前言
新闻究竟是什么?最简单的定义:“来自世界各地的简要讯息”。
本书是以西方社会的新闻消费习惯创作的,似乎不太有阅读价值的样子,但对于中国时下兴起的碎片资讯消费习惯很具参考意义。
以我来说,因从小在应试教育的高压下长大,早已对新闻冷感了,哪怕我读文科。后来时间充裕,也就是看看正热议的几个“头条”。我想这也反映了大部分年轻人的新闻消费习惯。
没有了专门的新闻消费,又有新的娱乐形式涌了进来。因为经济与政治的双重高//压,中国人的上网习惯十分独特——为了娱乐,连网络购物也带着娱乐心态。大家上网时都脑袋空空,任漫无边际的资讯自动钻进意识里,不特地存放,要筛选整理可太累人了。然而我们扪心自问:现在你更了解这个世界了吗?对事情能做出更明智的判断了吗?答案是“并没有/成效极低”。
人们不分老少时刻陷在媒体中,用一连串他人的思想持续轰炸自己,让自己没入陈腐的智识中;你活在别人的现实里,为别人,不是为自己;你制造了一种噪音,在那里面听不到自己。
你一定经历过被新闻资讯挑起的心神不宁和身体不安适,在午夜与观点对立的网友骂架,改变什么了吗?AO3?看见一篇滚动条缩短到极点的长篇文章还能耐下心阅读吗?
我们能够找到更好的娱乐替代品、更好的资讯获取渠道,所以别再让垃圾资讯污染大脑了——最需警惕的是碎片信息对大脑思维机制的驯化以及负面情绪对身体的损伤。
网络是很好的知识来源,可惜有太多垃圾在千方百计地吸引注意力,我们得小心避免被卷进这些由垃圾构成的漩涡里。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RSS订阅了,去定制一个优质知识管道吧。
舍弃新闻,你将具有更好的决断力、拥有更好的生活。此外,你不会错过任何重要的事。
请在阅读本文时自行将“新闻”换做你所熟悉的任何一款“碎片资讯产品”,比如微博、公众号、头条、知乎……
这篇笔记不特别区分个人思考与书句摘录。
为何拒看新闻
据皮尤研究中心调查,二○一○年,美国人平均每天花七十分钟的时间消费新闻,而且趋势在逐年增加中。此外,教育程度愈高,新闻消费也就愈高,具有大学学历者每天甚至会花九十六分钟来消费新闻。
新闻总被媒体放大,常冠名以“国际要闻”或“头条新闻”之类的名号,但其实它离我们的生活极远。或许你担心若它发生在自己身边该怎么办,其实新闻记者总是知晓最慢的一个,在他们赶到现场历经采访、编辑、审核、发布等种种琐事以前,你的亲戚朋友早就发消息告诉你了。再看事关你我安危的COVID-19,它自十二月就露出了种种迹象,却被官方隐瞒拖延到了一月末才公布,且公示数据还不符。所以,如果出现了这类关系利益的黑天鹅事件,晚些关注也不迟。
你的家人、朋友和同事会忠实地向你报导这件“天大”的事。你甚至还可因此得到诠释资料(meta-information):你会了解朋友看重哪些事,以及他的世界观,然后知道该如何评价传递新闻讯息给你的人。即使你没得到巴士恐怖攻击的消息,那也没关系,你应该觉得高兴,因为你并没有被牵涉到事件之内,也没有因关注这件事而整日心情沮丧。
为何每天的报纸都一样厚,版面配置也都相同?
因为媒体对报道价值的界定只是“能引发读者兴趣”而已,对媒体而言,能够保证引人注意的才是要紧的,它们追求的是“新闻”而非“要闻”,为此不惜虚构、夸大、炒冷饭吃。
尽管我国是个社会主义国家,但资本对于媒体的操纵却毫不逊色,甚至因为政府的纵容、舆论监督的缺失而比平常国家更甚,从新浪微博的热搜榜便可窥见。在党//政与资本的双重操控之下,每一条新闻资讯都具有从源头就被歪曲的可能,稍后再来些低智无脑的自媒体对二手消息添油加醋,呵!可以想见是个相当有趣的场面。你看见国内门户网站必备的“ICP证”、“公网安备”、“有害信息举报”、“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不会心慌慌吗?保护谁的文化消费权益?
由此,再质量俱佳的长篇文章或报导,也需谨慎小心地分辨喽——那倒不如不看,因为要评估一则资讯的价值,就必须得去读它,而媒体太有可能在分析错误事实的路上越走越远。
人总下意识觉得新闻一定关系到某些重要的事,但对于个人生活真正重要的事,新闻其实无关紧要。我们帮不上什么忙,倒不如做好本职工作。在重要性与关注度之间甚至呈反比的关系:愈是炒得众所皆知的新闻,常常就愈无关紧要。所以不被报导的事,常常就是要紧的事!
新闻到底“重不重要”取决于个人,它不由国家来定义,也不由上司决定。我认为它和言论//自由同样根本。当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认为某件事很重要,而你却不这么想时,不必觉得这很糟。假如我得编制出一集对我个人至关重要的《每日新闻》版,它会包括下列新闻:家庭状态的报导,关于孩子们今天做了什么、在想些什么,而我太太的心里又有哪些想法;关于今天我原本能把哪些事做得更好的回顾,也就是一日评论;包含验血结果的家人健康检查报告;有关我姑妈病情的状态报导。除此之外,还有关于我朋友的身心状况、社区规划中的减少车辆噪音措施之更新、垃圾处理计划、翻新厨房的构想、休假计划、与一个研究者互通的电子邮件、下一本小说的构想、事业上的新点子、午餐时带给我许多欢喜的谈话的回顾。然后还会有来自邻里、学校、城市的通讯报导。最后或许还有关于既定的或已生效的法令变动,以及我身为一个写作者需要具备哪些东西的报导。
对“关系重大”有两种定义,比较狭义、严格地说,如果有某件事能让你做出更好的决策,那它就是“关系重大”的;比较广义者则是,所有能让你更加理解这个世界各种关连性的东西,都是“关系重大”的。
真正关系重大的东西,大多是在你读一本好书时得知的,一本好书对你的生活与幸福的价值,千倍于不计其数的新闻。
新闻大多只是“将事实排列出来”,却没有“洞察世界各种作用的关系”。于是来自叙利亚战场的影像与前线的报导愈是铺天盖地地袭来,就愈无法理解战区发生了什么事、这一切到底又是为了什么。
我们应该了解新闻真正的成因,可惜决定重要文化、思想、经济、军事、政治以及生态事件发生的作用,大部分隐而不现,它们错综复杂又非线性发展,对人类的脑袋而言,实在很难消化。也因此,新闻业者瞄准的是简单轻松的题材:趣闻轶事、丑闻、名人故事和灾难画面。这些制作起来既省钱又容易理解。
然而,即使是那些极少数了解内情新闻记者,也得不到发表的空间,更别提有思考的时间。这与政治审//查、经济利益、文化消费习惯有关。
你在读完新闻之后,对世界的了解更深入了吗?这绝不可能,新闻所能给予你的,最多是“你将会理解这个世界”的幻觉。
我们没办法凭新闻透露的事实了解世界,反而因此获得了有竞争优势的错觉,就此降低了决策品质。如果了解大量事实会让人步步高升,新闻记者的收入早就稳居金字塔尖端了。
新闻所传达的,正好与促进对世界的理解相反。所有事件都是复杂的,新闻把事件以一个个独立现象呈现,会妨碍你思考,你的脑袋会因为淹没于事实中而窒息。消费新闻会使你产生一种自己理解了这个世界的错觉,而这种错觉会让你高估自己,过度自信。
了解一种情况所需要的资讯大多不是“新的”。我们需要更深入的背景知识,来帮助我们了解为什么那些新闻事件会发生。如果你对阿富汗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缺乏正确理解,知道这个区域的情况并不具任何意义;除非你了解我们是怎么得知气候如何运作、它又已经如何改变,否则最近那些对未来气候效应的警告也不具任何意义。
新闻里大量的负面信息还会在生活压力之上再附加一个人为压力,即使这些新闻报导跟你个人的烦恼根本八竿子打不着。为了无力改变之事而浪费时间、焦虑不安,根本没有必要。
试想一下,假若某期新闻基于不明原因一直没能发表,会有什么后果呢?没错,就是零。
在这个政治宣传充斥的时代,没有新闻,你甚至更能观察出局势。
新闻对谁最重要呢?新闻记者。他们得知道友商刊登了哪些新闻、如何描写这些事件、哪些标题特别能吸引人注意。除了新闻记者之外,最有可能的或许就是政治人物与外交人士了。
二○一五年时,就业求职网站CareerCast根据工作环境、压力、薪资及未来展望等标准,评鉴了美国的两百种职业,而其中敬陪末座者就是报社记者,甚至还不如守林员以及得上战场的士兵。
你害怕“没有新闻”的生活会让你在聚会上变成一个无聊的人吗?不用担心。你或许不知道哪位总统删掉了哪条引起众怒的推文,但是现在你更了解这个世界,而且能够把这份理解分享给你的朋友。不要对你的新生活方式感到难以启齿,别人会对此听得入迷。假若你们的对话不幸陷入冷场,没有比提出这个问题更好的催化剂了:“这星期有哪些重要的头条新闻呢?”你会看到大多数人有多爱跟你做全盘报告。尤有甚者:他们还会为此喜欢你,因为你为他们提供机会,分享自己浩瀚无边但毫无用处的新闻知识。对此,你就报以一抹智慧的微笑,加以接纳吧。
媒体的腐朽
纳西姆·塔雷伯曾描述记者凡事非得给出一个理由的现象:“萨达姆·侯赛因二○○三年被捉到的那天,彭博社在下午一点零一分登出这样的新闻标题:美国国库债券上涨;侯赛因被捕可能无法遏止恐怖主义。无论何时,只要市场有所变动,新闻媒体总觉得自己有给出一个‘理由’的义务。半个小时之后,在美国国库债券下跌时(它们整天都有起伏涨跌,这其实没什么特别),他们又刊出一个新标题:美国国库债券下跌,而彭博社对此给出的新理由还是:侯赛因被捕;侯赛因被捕提高风险资产的吸引力。同一个捕获行动(原因),解释了两件完全相反的事。但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你不能把这两件事扯在一起。
皮尤研究中心检视了巴尔的摩市一星期内所有发行地方新闻的通路,发现人们所接收的许多‘新闻’,根本不含任何原创的报导内容。每十篇故事里,有八篇完全只是重复或重组之前出版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