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6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6读后感摘抄

2020-10-17 20:5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6读后感摘抄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6》是一本由杨照著作,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4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6》精选点评:

  ●后面的啥时候出

  ●比较少讲历史事件,更多是在分析总结魏晋南北朝时期特殊的政治体制和形成过程,宗教和文化发展。

  ●关于佛教的内容过多,军事政治方面内容较少

  ●魏晋没有风度

  ●本书观点倒是一般,没有什么新东西,叙述方式对于这种分裂时代还是适用的。只是到了大一统时期看杨老师怎么去写了,目前的格式太散了

  ●魏晋南北朝是有最多稀奇古怪行为的年代,我们无法确定,这是由于眼光(后人的修饰)或行为(事实如此)所致。文字夸张无节制与行为的夸张无节制会彼此加强。有了文字上的夸张无节制,就会有更多人故意追求这种夸张无节制,到最后故事已经真假莫辨了。整个六朝皇族权力越来越薄弱,世族的地位和势力控制力远超过皇帝,比如东晋的军队控制在王敦手上,晋元帝派了两个人要接收军队,结果一个人被杀,一个人被赶走。元帝死后明帝即位,王敦病重快死了,有人建议在他死之前一定要看到王家当上皇帝,于是真的派军队杀去建康。后来虽然被阻止了,可是明帝依然不敢对王家怎么样。整个六朝政治经济都极为动荡,但是世族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其奥秘就在于庄园经济,这是整个中古史的关键。从陶渊明的田园诗看时代精神,诗歌内容的革命者。理解隋唐,需要先理解北魏

  ●本册主要是中古期,即魏晋到宋前这700年。,此间,除产生了华美的贵族文化外,社会动荡、分裂、军事动员,以及在经济生产和商业贸易上大福衰退,百姓涂炭,人身自由被大福约束,财富高度集中。相比与东汉,是个倒退。 所以说,那些认为世界、社会会自然向前,螺旋上升等等,尤其是去年,都是历史看的少啊。不论在东方,还是西方,历史能前行到现在这种状态,不是必然的,以后也不是必然的。路上,往回走上个700年并不新鲜,何况三五十年呢。 到时候你们炒股的倒是还能使用你们的股票,其它就变成粮票、布票、房票了。

  ●直线下降

  ●文化有点多,历史少一点,但不妨碍我给它5分

  ●引入中古概念来讲述魏晋南北朝这个混乱的时期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6》读后感(一):越写越离谱

  接着翻这套书的目的就是想看看作者究竟会胡扯到什么地步,果然没有让我失望,观点之错乱简直超出想象,只举最明显的两处(这都是关系到整章的结论,其他错误不胜枚举):

  1. 五言诗在汉末虽有形式限制,但并不代表作者的思想感情也被限制死了而不能在诗中表达自己的感情,曹操父子都是感情细腻敏感的人,所以说他们不会有关心民间疾苦的思想并推论出《嵩里行》不代表作者思想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但凡是读过他们文章的人都不会有这种想法。五言诗发展不成熟受形式限制也就罢了,总不能说他们连在散文中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能力都没有吧。不值一哂。

  2. 陈寅恪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的结论明明是隋唐帝国的典章制度源自西魏北周的最少,但本书在引述时却把结论完全说反了。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6》读后感(二):清晰的历史脉络

  可能是少见多怪,我觉得这套书是我读过的最好的历史书。

  大多数中国历史都从三皇五帝开始讲起,有的甚至从盘古开天辟地讲起,如果是儿童知识读本,这么干还行,但是如果是面向成年人的读物,则显得不大合适,三皇五帝不是信史,盘古根本就是神话人物。这本书从第一册起,就给我完全不一样的感受,因为从考古发现入手,虽然史书上的上古历史不见得可信,但是这一百年来的考古成果是实实在在的,这些内容在别的历史书中很难见到,真是多亏杨照先生考古系背景。

  一般的历史书都是一个接一个的历史故事,爱听故事是人类的天性,我们都是听睡前故事长大的。但是真正的历史和故事关系不大,这本书有介绍考古发掘,制度史,思想史,文学史,还介绍过中国的饮食变化,真正讲历史故事的地方不多,但是恰到好处。

  这套书最棒的地方在于,他真的试图告诉你,历史学家是如何思考的,同时作者的视野也非常开阔,不限于任何流派。读起来文章逻辑非常强,每一个结论都相当有说服力,比如说讨论曹操的“狭天子以令诸侯”,给出了和传统史家完全不一样的结论,但是令人信服。

  目前才到南北朝部分,希望后面的快快出。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6》读后感(三):习惯,是用来打破的

  历史,向来由后人评说。因此后世的思维习惯,对认识历史时常产生难以察觉的巨大影响。

  在翻开杨照这本《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6:大分裂时代》前,脑海里固有的思维框架是“王朝史观”。从小开始背诵的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近代现代,为早期认识历史捋出了一条时间线,自然而然在这条时间线上去理解和记忆历史的车辙,同时形成了贤臣治国、奸佞误国、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历史是螺旋上升、王朝在不断更替等固有印象,但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却发现这些印象对剖析中国几千年文化产生了阻滞。

  杨照在作品第一讲《中国中古史鸟瞰》中提到:

以朝代为单位认识中国历史,会带来一些严重的问题。第一个也是最根本的问题在于,这些列出来的朝代彼此是不等值的……第二个问题在于,这样的‘朝代’谱系,突显的是朝代前后相续的关系,也就忽略甚至扭曲了同时并存的其他关系……第三个问题在于,‘朝代史观’倾向于将各个朝代的特征看做一样的,于是朝代更替的系谱背后也就必然存在着‘循环史观’。

  这些问题让后人忽略了夏商周、南北朝的并存而非延续关系,忽略了夹在这些朝代中虽然存在时间不长但也在历史长河中留有遗珠的朝代,当然,更忽略了各个朝代以致由朝代组成的不同时期的特殊性。通过阅读杨照的作品,读者能够打破旧有习惯,从另一个角度观察历史,在历史长河里去沙淘金。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过程,将脑海里根深蒂固的朝代史观拆碎,用杨照提出的上古、古代、中古、近世、现代的模式去看中国数千年过往,以时期囊括朝代理解那段时间中华大地上独特的社会发展和构架,虽然一开始并不容易,但一旦接受了这样的设定,记忆历史却会变得相对容易,毕竟不需要在朝代史观的影响下困惑于夏商周、南北朝为什么不是一代传一代。

  当然,杨照要做的不单单是打破“朝代史观”,他提出“阅读文学作品需要懂得‘文类’”的观念,也将思维从僵化的“文如其人”中解放出来。

  曹操作为一代枭雄、曹丕位尊王者,他们为什么能够以百姓的视角看待战争带来的影响?不是因为二者特别悲天悯人,而是当时的文学风向、文章类型限制了他们作品的基调。陶渊明的诗为什么成为历史瑰宝,除了本身的才华外,他打破当时社会盛行的玄理诗、游仙诗的框架,敢于跳脱而出创造田园诗歌的魄力也让其作品极具魅力。

  除此之外,杨照也为“五胡乱华”给后世留下的刻板印象做了澄清,通过他的笔触和视角,认识“五胡”并非想象中的“外族”,这批对中原大举来犯的“胡人”,在更早的时候就大面积汉化,与汉民族高度融合,在史料中能够看到,其领导者已经更像是野心勃勃的汉人,而非刻板印象中的“纯粹的境外游牧民族”。

  凡此种种,都是这部作品带来的新思考、新发现。杨照有着深入浅出的笔力,能够将极为复杂的历史事件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献给读者,让人很容易跟上作者思路,沉浸其中。但这部作品仅限于入门,对于对历史感兴趣而没有深入研习过的人而言,阅读《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是一个轻松又涨知识的过程,然而对于对历史有所掌握的人来说,这个系列的第六部略显注水,部分章节的部分内容存在价值并不大。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6》读后感(四):见微而知著

  喜欢这套书的原因:大到政治经济小到衣食住行、每个朝代的代表人物和文学著作、朝代与朝代间的求同存异与过渡发展,都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点也不夸张地说,确实是一边看一边大呼过瘾。

  本册内容:

  中国中古史鸟瞰

  《人物志》与《世说新语》

  佛教东来与中国思想变迁

  夸张而无节制的时代

  门第贵族与六朝经济

  六朝诗歌的新形式与陶渊明

  重新认识六朝骈文

  重新认识“五胡乱华”

  北魏入主中原及其统治

  北魏的变革和瓦解

  笔记:

  与上古历史相比,古代历史的主轴是明确地由多元朝向一元变化。原本松散的共主制政治组织,被周人严密的封建宗法制取代。从疆域国家到统一大帝国,秦只是中转站,到汉武帝时到达一个阶段性高峰。在汉武帝手中完成的帝国系统,维持了300年左右。

  汉帝国的没落、衰亡,意味着中国一元、一统的古代历史结束,取而代之的是在各方面都倾向于分裂的新时期。公元3世纪早期到公元960年五代结束,宋朝建立,延续了700多年,中古历史才正式结束。与古代历史相比,中古历史呈现出强烈的分裂特性,大一统是少数时间里的例外现象。帝国的消失,带来的是长期的战乱。

  军事动员和军事体制是理解中古历史的关键。相较于古代,中古中国在很多方面都出现退步(动乱导致的经济倒退、宋朝“不打仗”策略、汉末人口锐减)

  土地制度是中古历史的另一个突出变化。从土地私有制变为土地国有制,再借由国家的力量对百姓进行授田,也就是进行土地所有权的重新分配。

  整体来说,古代帝国明确地朝人身关系松散的方向发展。但到了中古却发生了大逆转,成了一个讲究身份、阶级身份森严的“阶级社会”,一个有着牢不可破的身份界限的“贵族社会”。

  魏晋时期欣赏人物,大致有两个基本标准:一是“神采风姿”,一种与生俱来的气质。二是后天所获“识见”。

  佛教在中国的重要发展期,正是中古,从汉末到五代这段时间。

  六朝文学远比之前的汉朝文学华丽铺张,在修辞上明显出现了对“语不惊人死不休”效果的追求。行为上的夸张无节制也就会进一步与修辞上的夸张无节制彼此加强,互相缠绕。

  八王之乱最重要的历史意义不在于王室兄弟的一阵混战,而在于有人在乱中招来非汉人的外族武力。

  从东晋到南朝,皇帝换了一个又一个,甚至王朝也是换了一个又一个,世族却一直在那里屹立不倒。

  理解魏晋南北朝历史的关键在于门第贵族,而门第贵族有其坚实的经济基础。庄园经济支撑了门第,让贵族势力得以在这几百年间不轻易受君主、朝廷的权力左右。

  农业生产的变化,甚至影响了北方地区的生活方式。从汉末到魏晋,农业收缩,畜牧业开始发展,北方人的饮食习惯就明显发生改变。

  在崔浩的坚持和影响下,北魏在农业化过程中,并没有发展出一个“保留鲜卑特色的农业社会”,而是整个鲜卑社会向既有的汉文化一边倒,将“农业”下层结构和“汉化”上层结构牢牢地联系起来。

  隋唐制度从何而来?很大程度上是北方世族大姓与鲜卑民族长久互动、反复磨合,最终奠定北魏政权的制度根基,从此决定了将来继承北周的隋唐会成为怎样的朝代。

  隋唐是中国出现的第二个拥有完整帝国体制的帝国。这套帝国体制之所以完整,是因为北朝,尤其是北魏时期的准备和积累。

  从中国历史上可以看得很清楚,土地关系一直都是最麻烦、最难处理的问题,很少有政权能够经受得住重新分配土地所有权带来的巨大冲击。

  “六镇之乱”在时间上延续甚久,在空间上范围广阔,我们甚至可以推论,北魏后来分裂为东魏、西魏,再变化为北齐、北周,源头就在“六镇之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