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多舛的生命》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多舛的生命》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10-20 00:23: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多舛的生命》经典读后感有感

  《多舛的生命》是一本由乔恩·卡巴金(Jon Kabat-Zinn)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159.00,页数:5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多舛的生命》精选点评:

  ●本书虽然废话很多,却不能掩盖其光芒。尝试一段觉知练习之后,自己的心境明显要好些了。没有再像过去那样大起大落。不慌不忙,不骄不躁。时刻保持觉知,觉知自己的情绪、想法、行为。通过觉知三者的运行,我开始学会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了解自己生命里的变化无常,开始练习全心全意活在我所存在的当下。不执迷过去,也不幻想未来。我所拥有的只有当下这一瞬间而已。吃饭、睡觉、阅读、工作,各得其所,互不干涉。这才是生活的本来面目啊。

  ●第一次接触正念这个概念 其实就是在告诉我们身边的事物无论怎么样改变,重点还是我们自己看待这些事物的看法。

  ●翻译不太好,还有点啰嗦。

  ●正念对我的帮助巨大,卡巴金讲的非常细致,里面提到的方法在践行中,行之有效。

  ●年中读完的,断续接受正念指导2年,没有完整坚持过10天以上的正念练习。为了大伯的病在一个晚上快速翻完整本书。前半部分非常自擂,让人想放弃。后半部分的指导和观念都有可读性。正念,这种向内看的觉知,是一种什么样的选择?人生除了正念,是否对于苦难,很难掌握其他力量?

  ●多舛的生命看下来,多少有点冗长,但对于正在参加8周正念的我来说还是有帮助的,就是翻译有时候读起来有点费劲,内容是非常棒的,今天最后又收到了一点提醒,要做一个练习者,不要做一个演讲者,去夸大和重复讲述正念给自己带来的改变

  ●卡巴金的书很水。

  ●终于读完了,够长的,感谢作者,冥想和正念真的有帮助,坚持冥想和运动,情绪稳定,认可现在的自我。

  ●太啰嗦了,举的例子和鸡汤没什么区别

  ●这是一本正念百科全书。正念在许多方面都有功效,也提供了一些实际的工具和方法,鼓励大家开始进行真正的练习。

  《多舛的生命》读后感(一):第一章 瑜伽

  如果你知道某个运动会令你可能有的问题加剧,请随意地跳过任何一个体式。如果你有颈部或者背部的问题,见见你的医生,理疗师或者瑜伽老师是很要紧,谨慎的。这是一个你须得应用你的判断,并对自己的身体负责的地方。课程中有很多有背和颈问题的人都汇报说他们至少可以做当中的一些体式,但他们做的时候,十分小心,不会去强推,用强力或强拉。虽然这些练习相对来说比较温和,如果系统的去练习的话,随着时间过去,这些体式具有疗愈性。同时,它们也出乎意料地强有力,如果不是慢慢的,正念的,循序渐进地去做话,可能会导致肌肉的撕拉以及更加严重的挫折。

  《多舛的生命》读后感(二):关于配套CD的问题

  原版图书应该是有配套CD的,但是机械工业出版社翻译后却没有将配套的CD也一同翻译了。不过之前 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穿越抑郁的正念之道》则有童慧琦博士翻译并转录为中文版本的指导语,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QzHZWDClS1qL9jK2eAWqXg

  《多舛的生命》读后感(三):第一章 瑜伽

  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需要被允许从行为模式转入存在模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自小就受到制约,比起存在,更看重行动。我们从未被教导过如何去与存在模式工作,甚至如何去找到它。所以,我们大多数人至少需要一些点上被指明,如何去进入存在模式,并更加可靠地占据它。

  靠自身去触及存在模式实属不易,尤其是在那些强烈地以行为和成就为导向的课程中。除此以外,当我们锻炼的时候,我们带着头脑惯常的先占思维,反应性和对周遭觉知的缺乏,这也是困难之处。

  去找到并占有存在的领域,我们需要在练习的时候学习和练习动用注意力和觉知的力量。专业甚至于业务运动员先占都意识到了,除非在关注身体时也关注头脑,不然,他们是在忽略个人力量和投入的一整个领地。

  即使是理疗,它为那些从手术或慢性疼痛中恢复的人们教导和配备一些伸展性和强化性的练习,通常在教的过程中不注意呼吸,不去运用个人本具的能力,去在伸展和强化练习中的放松。理疗师在教人如何做些对身体有疗愈性的事情时,忽略了疗愈中的两大同盟:呼吸和头脑。我们的慢性疼痛病人一再的汇报,当他们在练习中应用正念的时候,他们的理疗课进行得好得多。仿佛他们所被要求做的事情向他们展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他们的理疗师也常常会论及他们所经历的戏剧性的变化。

  在舒缓温和的伸展和力量训练中,如瑜伽或理疗中,当存在的领域被积极的培育的话,传统中认为的锻炼就被转化成了冥想。有些人无法在更加急速的、以进展为导向的环境中承受同等程度的身体活动,者能够让他们做到,甚至让他们享受它。

  在正念减压中,基本的规定是,在做瑜伽的时候,每一个人都要对他的身体信号担当起责任。这意味着去仔细聆听你的身体在告诉你什么,尊崇它的讯息,永远宁愿保守,而不过度。

  有健康问题的人们以运动员相似的方法来于局限工作非常重要,因为当身体的一部分有些东西“出了差错”时,往往会退后一步,并完全不再使用它。当你病例或者受了伤,这是一个合理的短期保护机制。身体需要休息的时间以康复和复原。

  但通常,一个常识性、短期的答案可能会不知不觉地演变成一种长期的、久坐的生活方式。时间久了,尤其如果身体受伤或有问题的时候,一个受限的身体形象可以潜入到我们的自我看法中。如果对此内在过程没有觉察,我们可能会以这种贬损的方法来做自我认同并相信它。与其去经由直接经验找出局限,我们会根据想法或者担心我们健康的医生或家人所告诉我们的,就去宣称它们是某种样子的。不知不觉中,我们可能在离间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健康。

  这样的想法会导致诸如“走形”“过气”、我们哪里“不对头”,甚至“残疾了”等这样的对自我的僵化、固定的看法,足够的原因让我们陷入不动,把身体全部忽略。

  瑜伽是一种很棒的运动。这有几个原因,首先,它非常的温和,任何一种身体状况都可以受益,如果有规律性的练习,可以对抗失用萎缩的过程。它可以在床上、椅子里或者轮椅中练习。可以站着、躺着、或坐着做、事实上,哈他瑜伽的关键是它可以以任何一种体位来做,任何体式都可以变成练习的起点。它所需要的一切就是你在呼吸,以及有可能做些自主的运动。

  瑜伽是一种很棒的运动也因为它是一种全身训练。它可以提高整个身体的力量、平衡和灵活性。就像游泳一样,身体的每一部分都参与并从中受益。用力运动甚至可以获得心血管效益。我们练瑜伽,主要是为了拉伸和加强你的肌肉和关节,唤醒身体的全活动度以及运动和平衡的潜力。

  我几乎每天都做瑜伽,并已经这样做了45年多。。。。我经由做瑜伽,正念地与身体相处,有些天里,我练习的时候,觉得简直是把我的身体重新组装在一起。别的日子,并没有这样的感觉。但总感觉我了知我今天的身体如何,因为我在早晨就花了些时间与它在一起了,与它一起,滋养它,让它更有力,伸展它,聆听它。当你有身体上的问题和局限,永远不太知道身体在某一个特定的日子里将会如何,这种了知的感觉非常令人安心。

  这些日子里,我会做15分钟,就是一些基本的背,腿,肩和颈部的运动,特别当我需要早出门工作或者旅行时。大多数时间我会练习至少半小时或一小时,用一套我觉得特别有益的、常规的体式和运动,这是我从聆听身体并感受在任何一个时刻它的需求所发展出来的。当我教授瑜伽的时候,我的课程通常有两个小时长,因为我想让大家有足够的时间,探索各种体式中的局限,享受将他们自己锚定在身体中体验。但是即便是5分钟或者10分钟一天的常规练习也会是非常有用的。如果你的意图是讲自己沉浸在正念减压的课程中,或者在考虑这样做,那我建议你每天练习45分钟,从第三周开始,一天做瑜伽,一天做身体扫描,如此交替,就如同我们的病人那样。

  我们的目标是把我们做的瑜伽看作是一种冥想的形式。当然,所有瑜伽被正确理解的话,都是冥想。同样的,在瑜伽和生活之间也没有分离。生活本身是真正瑜伽练习,你的每一个身姿,如果它被抱持在觉知中,则都是一个瑜伽体式。

  当你做正念瑜伽时,记得这一点是最重要的,每一次,当你有意识的去摆出不同的姿势,你实际上是在改变你身体的方向、体态,因而也改变了你的内在视角。所以,当你做瑜伽时,可以把所有的体式看作是正念练习的机会——对你的念头、情感和情绪状态,以及在伸展及举起不同身体部位时的呼吸及其他相关的感觉。最终,它永远是同一份觉知,无论动静,无论使用哪一个练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念减压的不同形式的练习,包括瑜伽体式,都是通往同一个房间的不同的门。因此,如果有些体式不适合你,你可以随意地跳过去。你总是可以稍后再回来。记着,这有可能是一个终生的投入,如果不是为了别的原因,而是为了你和你身体的关系,也是个好理由。

  《多舛的生命》读后感(四):有插画的正念七个态度描述

  前言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转折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学业、就业、情感等多方面的压力与挑战,加之社会多元转型的时代背景,正念训练作为近年来兴起的热门心理学项目,已有大量的研究证明,对个体能够产生多种积极的心理影响,这为创新国内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提供了新的思路。

  峨眉山心理学会魏艳老师与心理学会理事会老师们一起开始了面向西南交大竺可桢书院不同年级学生进行定期的正念团体练习指导,练习内容包括正念呼吸、正念冥想、身体扫描等,通过规律的正念团体练习掌握正念方法,并有针对性地指导其应对学业中出现的焦虑情绪,从而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正念水平、身心灵健康总体水平,降低他们的焦虑程度,增进注意力稳定性水平。

  正念就是以一种客观中立、非批判、宽容接纳的态度专注于此时此刻。

  正念减压疗法的创始人卡巴金博士,谈到以下7个正念培育的态度:

  插画:了了,微信号:PhoebeNniao

  微博:委鬼未了

  1.接纳

  接纳(acceptance)意味着看到事情当下的本来样貌。如果头疼,就接受自己头疼;何不接受这就是此刻对自己身体的描述?其实早晚我们都得面对并接受事情的本来样貌,不论这是个癌症诊断或得知某人辞世了。通常我们都得经过情绪化的否认或愤怒后才懂的接纳,这是自然的发展,也是疗愈的历程。

  撇开耗费大量精力的重大灾难不讲,我们其实消耗很多能量来否认或抗拒已经发生的事实,因为我们总希望事情能依照自己想要的方式进行。但这只是制造更多的紧张与压力,也阻扰了正向转变。我们急于否认、强迫与挣扎,只剩下少许的力气留给成长与自我疗愈,更糟的是这少许的机会在缺乏觉察下又被我们自己挥霍殆尽。

  接纳,不表示你必须喜欢每一件事情,不意味着你必须采取一种消极的生活态度或放弃你的原则与价值观,也不表示你必须对现况满意或只能宿命的顺从容忍。接纳,不表示你应该停止改进不好的习惯或是放弃追求成长的欲望,更不表示你必须容忍不公不义或回避投入改善环境的努力。

  接纳,单纯代表着你愿意看到人事物的真实样貌。不论生活中发生什麽事情,你能确实看清所发生的状况,不受自己的评价、欲望、恐惧或偏见所障蔽,如此一来,你才更能采取适切合宜的行动。

  我们不强迫或勉强自己应该如何,只是提醒自己对于所感受到、所想到与所看到的一切,都抱持涵容与开放的态度,因为这就是当下的存在。如果我们能够维持对当下的持续专注,就会明白并确定,一切都是会改变的。

  2.初心

  当下的丰富性就是生命的丰富性。我们经常以为自己的想法和信念来看待我们所“知道”的一切,这反而阻碍了当下的真实体验。我们视所有平凡为理所当然,错失了平凡里的不凡。为了观察当下的丰富性,我们需要培养“初心”的态度。初心(beginner’s mind),指的是当我们面对每个人事物时,都好像是第一次接触。

  在正式正念练习时,这种态度尤其重要,不论是练习身体扫描、正念瑜伽或静坐,都要以初心的态度来进行。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不被过去的经验所衍生的期待或恐惧所影响。开放且初心的态度,让我们涵容人事物的各种新可能,让我们免于被自以为是的专精所捆绑。生命中没有任何一分一秒是一模一样的,每一秒都是独特的,蕴含了各种可能。初心,提醒我们这个简单的道理。

  初心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培育了。就当做个实验吧!下次在你看到熟人时,试着问自己看看,你是用一种鲜活的眼光看到真实的他,还是只看到你心里所认定的他,或是你养的狗儿、猫儿,也试着用这种态度来面对问题。当你在户外时,看看你是否能以澄明平静的心,真正的看到天空、白云、树丛、石头,如它们当下所呈现的?抑或你只是透过自身想法、观点、情绪的有色面纱来看这一切?

  3.放下

  据说,在印度有一种抓猴子的好方法。猎人在掏空的椰子挖个洞,大小刚好可以让猴子的手穿入洞内,然后在洞的另一头鑚两个小孔,穿线将椰子固定在树上,猎人将香蕉放入椰子后便躲起来。不久,猴子过来,伸手去拿椰子里的香蕉。这洞口做的巧妙,松开的手可以自由进出,但握起拳头的手就出不来了。此时,猴子唯一该做的就是松手并放下香蕉,而这却是猴子最不想做的事情。

  即便拥有聪明才智,我们的心还是经常像猴子般被困住。因此,培养放下(lettinggo)的态度在正念练习是十分重要的。当我们开始专注于自己的内在体验时,很快就会发现这颗心总希望控制某些想法、感觉或状态。如果是愉悦的经验,我们试图延长、扩展,甚至一次又一次地召唤相关经验。若是不愉快的、痛苦的、令人恐惧的经验、我们就会努力减除、阻止或闪避。

  正念练习中,对于所经验到的一切,我们刻意学习放下心中看重或排斥的倾向,尽让各种经验如其所是地呈现,保持时时刻刻地观察。放下,是一种顺其自然并接纳事物本来样貌的态度。当观察到自己的心正在抓取或推开某些东西时,我们有意识地提醒自己放下这些冲动,再看接下来的内在会如何转变。当发现这颗心正在评价时,我们觉察此现象,却不跟随任何评价的内容,允许评价升起、存在与消逝,以此学习放下评价。类似的做法,当过去或未来浮上心头时,藉由直接观察这些思绪并安歇于觉察本身,因而得以放下它们。

  若某些事情特别盘据心头实在难以放下,可以将注意力引导去领受这些“紧抓不放”的感觉像什麽。抓紧是放下的相反,是种情感的黏着依附。不管是哪种依附情感或对生活产生什麽影响,都可以好好认识它们。当我们确实放下时,再领受那感觉像什麽以及产生何种影响。愿意仔细观察那抓紧不放的思绪,终会让我们对放下有许多学习与领悟。所以,不论是否能“成功地”放下,只要持续观察,正念就会不断地引领并教导我们。

  我们对放下其实不陌生,每天睡觉时都在放下。我们在一个安静的地方躺下来,把灯熄掉,放下自己的身与心;若无法放下,就无法睡着了。

  多数人都曾因思绪无法停止而睡不着,这是压力升高的第一个征兆。我们无法释放某些想法,因为实在太过投入了。此时若强迫自己入睡,情况只会更糟。因此,整体看来,如果你还可以入睡,表示你已经是放下的专家了。现在只需学习将这种放下的能力,运用到清醒时刻就可以了。

  4.不争/无为

  一般来讲,几乎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有目的,例如:为了获取某些东西或到达某个地方。然而,在正念练习中这样有所为而为的态度可能会导致不小的阻碍,因为静观其实不同于人类其他的活动。即便需要很多的努力与能量,但终极而言,静观是无为的、是非行动的,除了做你自己之外,静观没有别的目标。有趣的是,你已经是你自己了。这听起来颇吊诡且有点疯狂,但足以引领你朝向新方式来看待自己,少点追求而多点同在(being),这来自于可以培养非用力追求的态度。

  这种态度会侵蚀正念的培育,正念要求纯然专注于当下所发生的一切。如果你是紧张的,就专注于紧张,如果你是痛苦的,就尽所能的专注于痛苦;如果你正在批判自己,就观察你的心正在进行评价的活动;就只是观察。请记住,我们允许分分秒秒所经历的一切存在于当下,因为它已经是如此了。只要单纯的在觉察中拥抱、涵容它,不需要对它做任何事!

  在正念的领域中,达成目标最好的方式,就是别用力追求你所渴望的结果。取而代之的是,分分秒秒如其所是地仔细观察所有的人事物,进而接纳当下所呈现的一切。

  5.信任

  在正念训练中,逐渐发展出一种信任(Trust)自己与信任自身感觉的态度,是不可或缺的。过程中你也许会犯错,但比你一味追求外来指导好多了。有时候你可能会觉得不对劲,那么此时为何不尊重一下自己的感觉呢?为何要因为某位权威人士或某些团体有不同的意见,就轻易忽略或抹煞自己的真实感受?在往后所有练习中,信任自己的态度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在练习瑜伽时,当身体告诉你停止或缓和点儿,你必须尊重这些感觉,否则很容易就受伤了。

  有些正念学习者过度臣服于老师的声誉或权威,反而不重视自己的感受或直觉。他们相信老师一定充满了自己所难以企及的智慧,他们景仰老师是完美智慧的化身,因此毫不质疑地模仿老师。说实在的,这样的态度与正念练习是背道而驰的。正念练习强调做你自己并明白做自己的意义。任何人只要还在模仿另一个人,不论被模仿者是谁,在正念的路上就已经走错方向了。

  你永远不可能成为另一个人,你只能期待更充分地成为自己,而这也是练习正念的首要理由。虽然对学习来源保持开放与尊重的态度是很重要的,不过到头来你还是得自己过生活,因此老师、书籍、影音媒材都只是导引与建议。练习正念,就是练习负起做自己的责任,学习倾听与信任自己。有趣的是,你愈培养对自己的信任,你就愈能信任别人,并看到别人善良的一面。

  6.耐心

  耐心(Patience)是智慧的一种形式。耐心表示我们了解也接受,若干人、事、物只能依其自身速度展现。一个孩子可能会把蛹打开,好方便蝴蝶飞出来,蝴蝶却无法因此受益。任何成年人都知道,蝴蝶只能依照自己的速度破茧而出,是无法加速的。

  同样的道理,当我们透过正念练习来滋养自己的心灵与身体时,我们得时时提醒自己,别对自己失去耐心。不论失去耐心的理由是因为我们发现自己老是处在评价的状态,或是我们感到紧张、焦虑、害怕,或是因为我们已经练习一段时间却毫无所获。无论如何,我们都需要给自己若干空间来涵容不舒服的经验。为什么?因为这些都是我们当下生命的真实呈现。我们要学习对待自己犹如对待蝴蝶之蛹。既然如此,为何为了某些所谓的“更好的”未来而急急催促现在呢?毕竟,每一个时刻,在那当下都是自己的生命啊!

  当你如此练习与自我同在时,就会发现你的心里还有“一个心”。这颗心最喜欢的事情之一,就是徘徊于过去、未来及沉迷于东想西想。有些想法令人开心,有些则令人难过或焦虑,无论开心与否,东想西想本身即可强势占据或遮蔽觉察。大部份时间里我们对当下的感知都被各种想法淹没,完全失去与当下的连结。

  当心动荡不安时,耐心协助我们接纳它,也提醒自己不需要受动荡所困。

  练习耐心使我们明白,更多的活动或思考其实无法让我们活得更富足,反向操作才有可能。耐心,就是单纯地对每个瞬间全然地开放,承接蕴含其中的圆满,明白事物只能如蝴蝶般,依其自身的速度开展与呈现。

  7.非评价

  在正念练习中,你需要透过仔细专注你自身分分秒秒的经验,在此同时,尽可能不受自己的好恶、意见、想法所牵制。这让我们直接看透事理,以一种客观的、不偏不倚、不加掩饰的态度来观察或参与,而不是带着有色眼镜或心中的向往来扭曲事理。

  要做到对自身的经验采取这种立场,那么首先,对于各种内在或外在的经验,你必须能觉察心里川流不息的评价与惯性反应;其次,学习从这些评价与惯性反应中,往后退一步。当我们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状态后,会惊讶地发现原来我们总是不停地在评价各种经验。对于所见的一切,几乎都以自己的价值和偏好为基准,不断地分类并贴上标签。出于若干理由,我们对某些人、事、物感到愉悦,我们就评价它们是“好的”。我们抱怨某些人事物是“不好的”,因为我们对他们感觉不好。其余的则归类为中性,因为与我们不相干,我们几乎不会注意到他们的存在,通常也不会引起我们的兴趣。

  基于这种分类与评价的习惯,我们会毫无觉察地落入惯性反应,而惯性反应几乎都是机械式,欠缺客观基础的。各种大大小小的评价盘据心头,让我们很难感受到平静,很难对内在或外在正发生的事情有敏锐的洞察。于是这颗心像溜溜球,整天随我们的评价上上下下。如果你对这个说法感到质疑,只要在上班或上学途中抽出十分钟观察自己,你就会发现心头充斥各种的喜欢与不喜欢。

  如果我们想要找到一种更有效的方式来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压力,第一要务就是能觉察这种自动评价的习惯。如此我们才能看穿自己的偏见与恐惧,看到偏见与恐惧如何支配我们,那么我们才能从中释放自己。

  练习正念时,心中一旦升起任何评价,加以辨识且主动采取更广阔的观点,暂时停止评价,保持不偏不倚的观察是相当重要的。当你发现自己的心已经在评价时,不需要阻止它,只需要尽可能的地觉察正在发生的一切,包括你所采取的各种惯性反应。此外,对已发生的评价不要再加以评价,这只会把情况弄的更复杂。

  举例来说,在练习观呼吸时,你心中升起“这真无聊”、“这根本没用”或“我做不来”的想法,这些其实都是评价。当这些想法浮现时,以下的做法非常重要:首先明白这些都是评价性的想法;其次提醒自己先搁置这些评价,既不追随这些想法,亦不对这些想法起任何惯性反应,只要单纯地观察心中所浮现的一切;然后继续全心全意地觉察呼吸。

  插画:了了,微信号:PhoebeNniao

  微博:委鬼未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