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摘抄

2020-10-20 00:30:2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摘抄

  《沉默的大多数》是一本由著作,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沉默的大多数》精选点评:

  ●从沉默中学习人性,追随自己内心的想法。

  ●几个月前就读完了。书中是有一些真知灼见的,但是到现在书中的内容我已经忘记的差不多了。不知道是我记性变差还是因为书中涉及面太广泛。有机会可以在翻翻。

  ●读的很累,催人思考的书。可以理解他因为青春被荒废而产生种种的不甘及愤懑,但是每一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痛,人永远无法生活在最好的时代里。 于是有些人会去思考,而思考就像是往自己的伤口撒盐。痛,但清醒着,不至于在浮世中迷失。

  ●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你像是在和一个幽默风趣,见解深刻独特的人在谈心,他的很多观点很有道理,却与主流观点不同,会让你很受冲击,但是后来仔细想想,才能感受到,他说的确实都是大实话。虽然他说的都是实话,但是在读书过程中,还是能感受出来,由于他刚从文革中出来,说很多东西的时候还是很小心翼翼的,也是很谨慎和认真的。他向往的生活,就是人人平等,追求智慧,不断求知。本书中,也有很多他对中国文化的求索,他的哲人王的说法和东西方精神肉体两个偏激的追求的看法也是很有趣的。文章中,大量引用了各种各样的书籍和知识,信手拈来,足以证明了他的博闻强识。最后的几篇,是他的读后感,他推荐的书可以读读,他的读书方法也可以学习一下。

  ●「一个常常在进行着接近自己限度的斗争的人总是会常常失败的,一个想探索自然奥秘的人也常常会失败,一个想改革社会的人更是会常常失败。只有那些安于自己限度之内的生活的人才总是“胜利”,这种“胜利者”之所以常胜不败,只是因为他的对手是早已降伏的,或者说,他根本没有投入斗争。」

  ●我好爱王小波,他在我眼里是真正有智慧的人,正如他所说:“爱平等,爱自由。” 我爱这个不向虚无妥协,并为自己的爱好战斗到死的男人。

  ●读这本书,让我忍不住地忌惮和畅想——如果马上就要开始某种令人无可避免的思潮,我会是如何去做?如果陷入他当年那样无书可读的境况,我又是何种想法?……这本书,早年经历过那些事的人是看着胆寒的,我也敬佩于王小波当年敢于说出这些话来——如不是因为他在国外得到庇佑的话。而我作为90后,是稍微能感知到一点那曾经的疯狂动荡的年代的。不过现在的00后乃至10后,恐怕是大多读不出这本书之中的黑色幽默和嘲讽之处了。

  ●獠牙有没有无所谓,别被环境沉默地杀死就好

  ●同样是姓王的,你怎么可以这么有趣!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一):随读随写

  1.大概聪明人都得死的早一点,不然就会有人嫌他太聪明了,就群起而攻之。毕竟聪明人还是少数,相对而言,属于弱势群体。想到这里,大概王小波四十五岁就死掉,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2.读到文革,也读到它的功利性。但人的思想是自由的,不会因为一段时间的压抑,就彻底的萎靡下去。事实也证明了,恰恰是这段时间的压抑造就了相当一批的伤痕文学作家。诠释了困难之地好修行。人可以被打倒,但不要轻易被打垮。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二):国粹

机缘巧合下看到了由“作家出版社”16年11月出版发行的《沉默的大多数》。目前只看了全书的1/3部分。看了各类书评,评分相对还是挺客观的。但是,也不得不说一下,这本书前面1/3的部分,确实思绪有一些混乱。每个章节没有直接的联系,间接的还是围绕着大形势有紧密联系。不像王小波其它力作,能够直面提及当局的问题。这一层的问题,不然会扎到不少红色贼人那些脆弱的心脏。当然,这也并不能影响到对王小波作品的喜爱。就个人观察而言,王小波的作品与其他几位敏感作家的作品一样,阅读量、笔记量、评语量极其丰富。对那些敏感时期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也不免让人心生好奇。就像“粪水”,你说的再美,再有用途,你会当饭吃么?那些红色78毛的理论实属让人难以理解。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三):最难的是追求快乐。

  打卡#文学 # 《沉默的大多数》 小波的外甥,要玩摇滚,他觉得痛苦的人才能玩摇滚。 小波劝他: 艺术需要痛苦,但是需要的是别人的痛苦; 假如你痛苦,你就会成为别人的艺术。 艺术一定会跟痛苦相伴吗?我不知道。 艺术,我知道地很少很少,多少呢? 略等于0。 痛苦这件事情,我有不少的经验。 我觉得痛苦完全不用追求, 什么都不用做,痛和苦就会从天降下来,从地里蹦出来,从四面八方锤过来;有些痛苦,能躲开; 有些痛苦,只能傻傻地挨。 最难的是追求快乐。打卡#文学 # 《沉默的大多数》 小波的外甥,要玩摇滚,他觉得痛苦的人才能玩摇滚。 小波劝他: 艺术需要痛苦,但是需要的是别人的痛苦; 假如你痛苦,你就会成为别人的艺术。 艺术一定会跟痛苦相伴吗?我不知道。 艺术,我知道地很少很少,多少呢? 略等于0。 痛苦这件事情,我有不少的经验。 我觉得痛苦完全不用追求, 什么都不用做,痛和苦就会从天降下来,从地里蹦出来,从四面八方锤过来;有些痛苦,能躲开; 有些痛苦,只能傻傻地挨。 最难的是追求快乐。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四):书评 ‖ 说我想说的——读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

  文/彭景煜 『01』 《沉默的大多数》是王小波先生的一部比较经典的杂文集。很惭愧的是,我大概用了半个月的时间才阅读结束,老实说,这类杂文总体来讲不合我的胃口,但是,其中有几篇感觉也甚是美味。那么,我就来说说这几篇甚是美味的文章吧。 顺便提一下,我的“说我想说的”实在是一些个人想法,没有什么文革、知青等高级词汇,也没有什么文化、理性、科学之类的高级思考,我只是想说些自己阅读时的感受。 『02』 我相信这不是我一个人的经历:傍晚时分,你坐在屋檐下,看着天慢慢地黑下去,心里寂寞而凄凉,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剥夺了。当时我是个年轻人,但我害怕这样生活下去,衰老下去。在我看来,这是比死亡更可怕的事。——《思维的乐趣》 你有过这种经历吗?我有过。那是一种对机械化生活的无奈,我既看不到现时现世的美好,也看不到未来应该要去的方向,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天幕降临,眼睁睁地看着生活就这样平静无波纹的流走。恐惧笼罩着我,我怕有一天,我也成为了爸妈那样的人,只为生计而活,只为子女而活,只为活着而活。 我是师范毕业生,按理说应该回老家县城考个教师编,当个中小学语文教师,再找个不错的男朋友,结婚生子,幸福美满的过一生。可是我害怕这种一眼望到头的工作,害怕走到哪里都是熟人的街道,害怕五十年后的我和现在的我区别只是头发白了。 于是,我选择考研。选择给自己一个机会,让自己的未来有更多的可能性,让自己的选择有更多的枝条。即使在三年后,我还是得回县城老老实实的去当一名人民教师,我也不会后悔这三年的经历。 好与坏,益与害,该评价的不是你,不是他,不是除了我以外的任何人。经历都是自己的,思考也是自己的,我的经历我的思考岂是他人说理解就理解,说评价就评价的呢。扪心自问,问心无愧便好。 当然,有一种日复一日的生活是幸福的,那就是做你喜欢做的事情,爱你所爱的人。 『03』 学习文史知识目的在于“温故”,有文史修养的人生活在从过去到现代一个漫长的时间段里。学习科学知识目的在于“知新”,有科学知识的人可以预见未来,他生活在从现在到广阔无垠的未来。假如你什么都不学习,那就只能生活在现时现世的一个小圈子里,狭窄得很。——《对待知识的态度》 看到这段话,几乎是瞬间想到了很多朋友问过我的同一句话:学文学有什么用?研究鲁迅有什么用…… 每当遇到这种问题,我都会愣住片刻,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可能在我的潜意识里,也是这么觉着的吧——文学没什么用处。 不管你是什么专业,但凡是认识字的人,各种文学作品你都是能够顺手拈来的。至于读不读得懂,就看个人造化了,读得有多懂,更是看个人造化了。因为就算是我这种专门系统学习研究文学的,也是各种看不懂。 王小波先生说,学习文史知识目的在于“温故”,好像是这么个道理。就文学作品来说,除了科幻之类的讲未来的故事的那种,好像其他的都是过去的,更准确的来说,是现在、此时此刻之前的。 文学告诉你的是他人经历过的人生,是他人历尽几十年风吹雨打得来的人生经验。它可以让你少走人生弯路,可以做你的人生导师,可以提供给你未来生活的无限可能。 『04』 每个人都在别人眼皮底下生活。随便哪个人,都能把全村每个人数个遍,别人的家庭关系如何、经济状况如何,无不在别人的视野之中,岁数大的人还能记得你几岁出的麻疹。每个人都在数落别人,每个人也都在受数落,这种现象形成了一条非常粗的纽带,把所有的人捆在一起。婚丧嫁娶,无不要看别人的眼色,个人不可能做出自己的决定。——《有与无》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状态?在我看来,这可比一眼看到头的人生路更为可怕。 你的人生是他人人生的绝对复制品,还被他人所监视着。设想一下,你的家中在你不知道的情况下,被陌生人安装了一个摄像头,突然有一天,你发现了它,是种什么感觉?何况,这种生活是无数个摄像头围绕在你的身边,无法喘气,亦无法躲藏。 我想,这大概也是北漂出现的其中一个原因。即使在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奔波一辈子,也买不起一栋几十平米的房子,也比在小县城里,住在密不透风的围墙里好得多。 钱钟书先生说: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站在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婚姻也罢、事业也罢,人生的欲望大都如此。 既然城里城外大都如此,我们还做什么抗争呢?不过都是些无所谓的出来进去罢了。可是,我们又在问,真的是这样的吗? 从未出去过的人,和出去又回来的人,他们是一样的吗?就好像在问你,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和一个上了农业大学回来当农民的大学生,他们是一样的吗? 第一反应肯定是不一样的。我们可以说,地道农民经验丰富,比农业大学的大学生懂得更多。我们也可以说,大学生带来了新的技术,新的培植方法,会提高农作物的存活率,增加农作物的产量。从长远来说,哪位更值得依赖?我觉得是从农业大学回来当农民的大学生。 『05』 什么叫失败?也许可以说,人去做一件事情,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这就是失败。 但是,那些与命运斗争的人,那些做接近自己限度的斗争的人,却天生地接近这种失败。老人到海上去,不能期望天天有鱼来咬他的钩,于是他常常失败。一个常常在进行着接近自己限度的斗争的人总是会常常失败的,一个想探索自然奥秘的人也常常会失败,一个想改革社会的人更是会常常失败。只有那些安于自己限度之内的生活的人才总是“胜利”,这种“胜利者”之所以常胜不败,只是因为他的对手是早已降伏的,或者说,他根本没有投入斗争。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据我理解,这应该是让我们逃离自己的舒适区。通俗来讲,舒适区就是指你习以为常的生活。 而突如其来的一件事打破了这种习以为常的生活之后,你的内心会处于一种焦灼状态,比如领导的突然视察,比如朋友的突然告白,都会使你陷入恐慌。 我们如何才能减少这种状态呢?化被动为主动,被迫的打破舒适区,不如主动突破思维圈。 如果你想成为演说家,那你就要放开胆子,走在人群聚集的地方,大声地演讲。即使你走路颤颤巍巍、说话磕磕绊绊,无所谓。因为不久的将来,你一定可以克服内心的恐惧,落落大方的面对眼前的人海。 突破自己习以为常的生活状态,进行接近自己限度的斗争,即使失败,也是虽败犹荣。很多人都在标榜“知足常乐”,我不想说知足常乐有什么不好,只想告诉你,包括我自己,在应该奋斗的年纪,请奋斗到底! 『06』 这就是我想说的——说我想说的,是种快乐。愿你也能说你想说的,做你想做的,实现你所期盼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