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说不尽的大槐树》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说不尽的大槐树》的读后感大全

2020-10-20 01:48: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说不尽的大槐树》的读后感大全

  《说不尽的大槐树》是一本由赵世瑜著作,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1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说不尽的大槐树》精选点评:

  ●深入发覆明初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问题,在大量“历史故事”、表象特征(如背手、脚指甲)、族谱记录和史料的基础上,指出历史故事核心或多为“复仇”而非移民,或表现出明初战事对北方破坏之巨大,族谱则疑点多多。而尽管民间言之凿凿,但移民之事竟晚至民国《洪洞县志》才见县志记载。本书认为,出现这一传说与明初卫所、军户相关,也许洪洞在军户安置问题中有重要地位。这一传说的层累与强化,则与族群认同密切相关。一是宋以后北方群租混居,又因元代汉人受压抑而被强化。二是清末民初,精英将作为故事的大槐树改造为国族象征。本书还旁及山东人祖籍云南,珠三角南雄珠玑巷和客家石壁村移民传说,以及学界“新清史”和“文化大一统”论争。全书强调,研究应从“移民史的真相”转向“移民心态史”,即“人们以为发生过什么样的事”。定价稍贵。

  ●很受用,很受启发。

  ●第一篇在《中国社会文化史读本》读过,第二篇收获颇大,弄清楚了一些新清史和华南研究的东西,期待这个系列的其他作品出版!

  ●历史人类学的一本小书。基本上击穿了洪洞大槐树的移民神话

  ●三篇论文合集。第二篇关于明清国家认同的形成部分有启发,理论价值最大;一三篇主要是方法论意义。另外,明代卫所制度值得注意。关心大槐树的业余读者就不用读了,因为赵老师这书基本上就是《走近科学》,或者他觉得传说本身的真实性根本也不重要。

  ●小书,第一篇在《小历史与大历史》中读过,第二篇在会议中扫了一遍,第三篇综述。

  ●“重要的不是神话讲述的时代,而是讲述神话的时代”。 历史人类学对“人们发生过什么事”不太感兴趣,而对“人们以为发生过什么事”更感兴趣。 两条族群认同的轨迹对“大槐树”类的祖先移民传说不断地黏附、添油、加醋,最后我们也相信了;放眼望去,现在第三条轨迹和话语似乎正在冉冉升起——一个需要讲述新的神话的时代。 历史让我想到政治,想到艺术,想到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 四两拨千斤。

  ●论文。移民文化心理的构建。

  ●那些被主流话语淹没的传说,是否会以“执拗的低音”形式存在呢?

  ●弄清我们来自何处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弄清层累叠加下对于“来自何处”这一问题的回答。

  《说不尽的大槐树》读后感(一):太谷饼的故事

  看完这本书以后,不禁让我想起了我在田野调查的时候,也碰到了这样的故事传说。这些传说是关于太谷饼的,这些传说往往涉及两个主题,第一个主题是关于太谷饼是如何产生的,第二类是关于太谷饼这个名称是如何来的。第一个故事,涉及到了晋商大户贠家,大概意思是说贠家有个媳妇或者太太,生活骄奢,底下的人为了迎合主家,发明了油甘饼(后来的太谷饼)。第二类牵连的历史人物名气都很大,可以说家喻户晓,一个是慈禧太后,另外一个是蒋介石和孔祥熙。这两个传说都有一个大概的套路。大概是说,当年这两位掌握着最高权力的人物来到太谷时,当地的士绅上贡了油甘饼让他们品尝,两位吃完以后都说了这样一句话“太谷的饼好吃”,从此,油甘饼也就叫太谷饼了。虽然这些故事的传奇色彩很大。但在我看来这些故事都深深地打下了晋商的烙印,反映了晋商这一群体出现以后对当地的影响。慈禧和蒋介石与太谷饼的故事表面上看与晋商无多大关系,但如果仔细考量他们共同说的话的时候,可以反映出一个基本的信息,即太谷饼是因地得名,这一点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太谷最辉煌的时候是明清至民国时期,特别是道光年间票商崛起以后,一度取得了重要的金融中心位置之一,这之间是否有内在的关系呢?值得进一步的思考。

  《说不尽的大槐树》读后感(二):开辟性的思路,大有可为的领域

  一本小书,由三篇论文组成,如果不抠细节的话一两个小时就可以读完。其中第三篇原本是一份文献综述,建议先读,可以大略了解以往的大槐树相关研究,也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意图所在。 大槐树的传说可谓人尽皆知,不过本书并不意在从传统的人口迁移史这一角度去考证传说的可信度以及与具体史实的对应关系,而是试图提供一个“移民心态史”的视角,来探究移民的处境是如何影响了传说的形成。 第一篇论文中,作者将大槐树的传说与金元以降北方族群矛盾、明代卫所军户的调动、民初以来的建构国族主义思潮等现象联系了起来,但是由于可信史料较少,上述思路未能形成一个明确的结论。 第二篇论文继续挖掘明初军户制度与移民传说的关系,并借鉴了华南学派的成果,认为大槐树的传说反映的并不是移民对故乡的认同,而是他们对现居地的地域认同,这一认同是超越性的、开放的,从而它是国家认同的基础而非对立面。这样就把移民心态这一微观视角与国家认同这一宏观视角联系了起来,这个思路很有价值。(相比之下,作者所批评的新清史相关争论,不知道是搞政治史的水平就是差一些呢,还是说更容易受到政治影响?) 总之,本书所能提供的主要是思路而非结论,毕竟篇幅有限——但是书价一点都不有限,怒扣一星。 诚如作者所言,明清史料的利用程度还相当低,山西尤其如此,所以这一领域,大有可为。

  《说不尽的大槐树》读后感(三):随便写写

  

昨天听赵世瑜老师的一个线上讲座时,他提到学者们做着各自的区域史,很难在“地理”的意义上实现共鸣,只能从方法论和一些共性层面进行对话与交流。移民问题就是这样一个有共性的话题。“大槐树”、“小云南”和“湖广填四川”等都是一些重要的移民问题。

这是北师大出版社“历史人类学小丛书”的其中一本,由两篇已经发表的论文和一篇学术史梳理组成。作者指出“大槐树”移民传说是“层累的造成的”,及至晚清民国,已经从口口相传的故事变成了谱牒中的文本。移民传说的流传是国家认同塑造的过程,“随着‘闯关东’和‘走西口’的浪潮,‘山西洪洞大槐树’传说在蒙古地区、‘山东小云南’传说在东北广泛流传开来,这些移民传说便将地域认同从长城以内扩展到长城以外,清代国家的版图就此奠定。”

这本小书给了我很多启发,我开学入手赵老师的《历史人类学的旨趣》进一步阅读。

集中把某地当作祖籍的现象似乎是普遍存在的,在丽江(包括云南的其它地区),有着把祖籍追溯到应天府的情况。我家这边前几年还据此修了一个族谱。具体没考证过。

这本书算是一个引子,从中出发,还能找到很多值得思考的内容。比如说:为什么晚清民国是移民传说诉诸文本的阶段?在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把黄帝祖籍定于洪洞县的说法是如何与其他的黄帝来源观点进行调和的?等等。

  《说不尽的大槐树》读后感(四):【摘记】

  赵世瑜著,《说不尽的大槐树:祖先记忆、家园象征与族群历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

  第一篇 祖先记忆、家园象征与族群历史(后两篇主要思想与第一篇多有重复)

  ·关于明初陕西洪洞移民的事件始终没有合理的解释。如果追寻有关此事的历史和传说,以其中所反映的人口迁移过程中的共同形态、遗民有关祖先和家园的集体记忆和历史记忆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大槐树或老鸹窝被塑造为一种神圣象征的过程,对此类话语背后的意义进行福柯式的“知识考古学”的探究,我们或可发现这些话语和象征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或者去找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情境。(14)

  ·迁民缘起、大槐树地点、官府强迫或欺骗迁民的传说,脚指甲复形、背手、解手、“打蜗牛”分家、迁民定居的传说。集中在金元北方民族大融合以后的明清汉人族群意识重塑时期和清末民初民族主义意识构造时期集中产生的,探究诸如此类的过程可被视为采用历史人类学视角的思想史。(14)

  ·迁民缘起,“一箭之地”,“红虫”,正反门牌;移民过程,小脚趾分瓣,安阳市、沁水县传说,背手、解手等等。(15-24)

  ·共同点是粘连着许多后代文人学者的观念好意识;传说本身与大槐树移民本身的关系非常勉强。传说时代传承的特性,决定了它的非个人性或群体性,而移民传说的内容本身亦加强加强了这一特点。传说如何通过传奇性的故事成为集体记忆的重要渠道?保罗·康纳顿(Paul Connerton)“历史重构不依赖于社会记忆”的论断;哈尔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记忆是由社会所建构的,个体记忆依赖于集体记忆的框架。(26)

  ·族谱也需要审慎对待,因为它在不断续修、重修的过程中,成为重构宗族历史或社区历史重要工具。族谱在研究洪洞大槐树移民中是最重要的文字记录或史料依据。(27)

  ·但族谱中虽大量提及洪洞迁民之事,但是疑点众多,不能被视为有力依据。(35)

  ·其实越是晚近修的族谱,吸收传说的内容越多,而且明确写祖先来自洪洞大槐树、老鸨窝的也就越多。传说进入族谱,便成为可信的史料,族谱所说再被采择进入正史或者学术性著作,历史就这样被亦真亦幻地建构起来了。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所有记载其祖先来自山西洪洞的族谱在这一点上都是虚构的。(37)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社会这样记忆他们的历史,并导致历史的重构呢?

  ·《洪洞县制》是明朝万历年间所修,由于大部分传说和族谱都把洪洞移民之事定在明洪武或永乐时期,但全书没有任何地方提到移民的事情,更没有提到过大槐树和老鸨窝。(39)

  疑点:没有城或城很简陋;墓志、碑刻、家谱记载的地名与传说的版本难对上号;再造的大槐树,广济寺。

  ·关于大槐树的内容直到民国初年才见诸地方史乘,而在移民活动大规模频繁发生的时候却丝毫不见踪影,是史乘的组着觉得这些事并不重要,不值得记载,还是他们觉得有什么蹊跷,因而有意回避,或是此事不过是耳实之论,不能作为信史记载?(44)

  ·大槐树和老鸨窝究竟是在什么时间、为什么开始被指是精英所重视,这些可能以前被视为荒谬的说法在什么时候、为什么被堂而皇之刊布在地方史乘中?(44)

  ·口述文本与地方史乘相对照,关于大槐树的移民之事大量存在于民间传说与族谱之中,而在民国或晚清以前的地方史乘少见。是因为记录者觉得过于不可新未予以采录还是知识精英因某种原因刻意弘扬这些象征,而造就了传说?传说的情节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丰富添加起来的,许多内容不断黏附上去,那么,这个丰富、添加、黏附的过程究竟是在知识精英的弘扬之前发生的,还是在其后?难道本地人对此事保持沉默,全不介意,或者有何难言之隐?(46)

  ·传说经历了许多世代,不断叠加了不同时代的讲述者记忆的历史,它也就成了一种“长时段”的历史文本。传说其实在和真实人物“复仇”的主题相联系,借用的资源到这里其实已经构成了故事完整性,理论上完全不需要和大槐树、移民扯上关系。(47)

  ·历史人类学中有两大类别:一是历史民族志,即利用档案资料和当地的口述史资料,研究过去如何导致现在,或进行对过去的历时性和共识性研究;二是所谓对历史的人类学研究(anthropology of history),即集中注意特定族群借以拟想、创造和再造他们的过去,以至把过去和他们身处的现在联接在一起的各种文化和理路。既研究过去的建构如何用来解释现在,也研究过去是如何在现在被创造出来的。赵此文主要指向后者,以为此文不纠结于史实层面,而是试图通过分析大槐树、老鸨窝之类象征的创造过程,去理解这些北方移民是如何建构自己的历史的,指向不在于移民史的真相,而在于移民心态史的真相。历史学、文化连接族群的历史与现在、人类学。(61)

  ·山东、小云南、大槐树等地名是在移民的不同时期叠加近来的,是民众历史记忆的典型表现。不知道自身是否有真正的汉人祖先的族系不在少数,因此无根就必然产生一种寻根的需求,试图扩大认同,从而进行概念的创造。(67)

  ·洪洞大槐树移民,有两条族群认同的轨迹,一条是宋以后北方族群混居的历史为背景,因元代汉人族群受压抑而得到强化。明初和清初的人口变动有关;汉人与少数民族政权高度紧张的族群关系。(68)

  ·另一条是清末民初时期,救亡图存,西方社会达尔文主义和近代民族国家的概念开始传入中国,地方知识精英利用自己手中的文化权力对传统资源加以改造。把大槐树从老家的象征改造为国族的象征。(70)

  ·本来不相干的传说片段被嫁接在一起,史实加故事等于传说。嫁接的目的是为了使史实因细节丰富显得真实,便于记忆和传承。故事是老百姓的创造,史实则多是文人的传输;老百姓为传说提供了幻想的情节,曲折反映了某种经历和心态,文人则为百姓提供了某种历史的背景知识,使后者在创造传说时有了依据。人们对自身历史的技艺不仅是一种社会建构,也是出于面临具体生活境遇的需求。历史记忆与社会记忆。(72)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