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文学讲稿》读后感精选
《俄罗斯文学讲稿》是一本由[美]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2.00元,页数:3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俄罗斯文学讲稿》精选点评:
●偏见源于无知,短评里面秀偏见的人还是先撒泡尿照照自己是个什么东西吧,纳博科夫是俄国人,对托陀读的是俄语原文,短评里一些智障读个中译本对纳博科夫秀偏见? 装啥逼呢?逗
●读纳博科夫真的很危险。那种感官被打开以及智商被碾压的感觉,尝过一次就欲罢不能。跟着他重返故国俄罗斯,循着他的阅读轨迹去寻找他的童年来路,同时被灵感和乡愁包围,真是很奇妙的感觉。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和高尔基的吐槽如暴风骤雨一般,这个任性的蝴蝶先生啊。 有时候甚至觉得,我之前读的是另一本书吧?为什么会错过这么多重要的细节?
●全书的翻译语言直接简洁明了,但又正因为这样少了点纳博科夫的味道,而隔壁单出的《尼古拉·果戈理》虽遣词造句方面更迷人,却又有不少地方错译。纳博科夫的书还是应该尽量看原版。 当初因为《罪与罚》因为爱着陀氏人物和那种弥漫的广博的爱而奋不顾身选择了俄国文学,看到纳博科夫对陀的批评时仍然觉得他的意见十分独到犀利,他不是毫无缘由地乱骂一通而是给出了值得信服的理由,这对更深入理解陀的创作反而是一件非常宝贵的事情。
●补标。纳博科夫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恨与爱。
●卡拉马佐夫兄弟被纳博科夫视为有点文学趣味的侦探小说,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纳博科夫排序的伟大俄罗斯作家前五门口久久盘旋。高尔基十九岁自杀未遂,从此就海鸥啊大地啊母亲啊,一个二流作家。托尔斯泰最好的小说是安娜卡列尼娜,不是战争与和平。#为自己大学整整读了一个学期的战争与和平和卡拉佐夫兄弟默哀一分钟#
●为了看他评论陀思妥耶夫斯基而买的。个人色彩太浓。
●怎么说呢,纳博科夫永远是自信犀利的的,当然一个人如此自信是以他有底气有充实的学识、相信自己的判断、惊喜于自己的洞察力为前提呢
●4.5;比起欧洲卷,这部知根知底的俄罗斯卷情发一心,爱之深责之切,既不吝对天才神圣光辉的赞美,也“珍视自己内心的憎恶”,这种批评的权力如果与他自身创作的自由联系起来看,就能感受到老纳对极权对控制意识形态的厌恶,对实用主义观的嫌弃。因此,当陀氏沉溺于以精神和生理双重屈辱实现救赎时,老纳对其“接近通俗剧的感伤主义”深感不耐,这当然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彼此写作理念与方式完全相悖,取其精华亦有益辨析;但他对托尔斯泰奉献了多少虔诚的告白啊,以无限深情的细节放大,深入至《安娜卡列尼娜》每一个不起眼的角落,为读者捋清其惊人的细节编织,鲜活动人的具体事态描述,一个井然有序的时间之网,用时间搭建主题结构,七个主角在时间上的同一性,详细分析“共时性”,相信每个细细读过此章的读者都会大有收获,让人心神荡漾。
●批评的权利仅次于创作的权利,也是思想和言论自由所能赠予我们的最宝贵的礼物。
●书里讲的书都没看过就不评论了 有机会要看一看
《俄罗斯文学讲稿》读后感(一):书评
原著四星半,翻译最多三星——顺便《文学讲稿》那本的翻译比这本强出整整一个档次。
——————————————
1.
约略来说,除去十足的骗子、轻度弱智以及蹩脚的诗人以外,还存在三类译者—这和我在前文列举的三种级别的恶毫不相干;或者更确切地说,其中任何一类译者都有可能犯上述的错误。这三类是:学者,他欣赏某位无名天才的作品,便渴望让全世界都能同他一样;好心好意的受雇文人;职业作家,在某位外国同行的陪伴中放松自己。我想,学者总是力求精准、咬文嚼字的:脚注 — 与原文同页,而不是聚存到书的末尾 —— 总是越多越好,越详细越好。辛劳的女士直到最后一刻(the eleventh hour)都还在翻译某人全集的第十一卷,这时候,恐怕她就不会再那么追求精准,咬文嚼字了;但是关键不在于和苦工相比她较少犯低级错误,而在于无论是他还是她,一概都无可救药地缺乏创作的天分 —— 甚至连“具备这种天分”的表象都制造不出来。不管是学识还是勤奋,都无法取代想象力和风格。
2.
你射落了这只鸟,却发现它根本不是什么天堂鸟,而是一只脱逃的鹦鹉,在地上扑棱着翅膀,蠢笨至极的鸟语也犹自叫得刺耳。那还能怎么办呢?
《俄罗斯文学讲稿》读后感(二):爱憎分明,作家眼中的作家
作家其实也属于艺术家。就像一部文集一部小说都可以被称为艺术作品。而艺术的定义往往要达到那句真理的标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看到纳博科夫的讲稿,你会想,如果自己大学时的文学课是这样的内容,会是多么刺激,多么让人不可接受,有可能老师的课要被停,或者学生会那帮人一生“过瘾”的感叹之后到学校的相关部门斥责此师为校园毒瘤。很多人会困惑,因为那些我们从小接触的伟大的作家在纳博科夫这里都成了蹩脚的投机者,靠着艺术的外衣干着各种让人鄙视的勾当……
当然,从出身到经历而言,和所有评论一样,再精彩也只是一家之言。比如果戈里在文学史里被归类为伟大的批判主义作家,而批判主义往往和现实主义如影随从,可是,在纳博科夫这里,显然他更像是一个神经错乱、自以为是的魔幻主义。
而因为对俄国文学、俄国历史先入为主的反感,以及我们从小的文学教育,果戈里的作品从来不会出现在阅读书单里,但是,现在会很想去读读《死魂灵》《外套》还有《钦差大臣》。想着,或许他是一个带有一点安徒生气质的马尔克斯呢?
纳博科夫没有模棱两可的观点,喜欢就不辞辛劳各种考证,硬是能把讲义写成文集。不喜欢也可以公然称之为狗屎,管你在历史在文学史在艺术史上有着怎样的名声地位,比如大篇幅分析果戈里的时侯,还不忘拿高尔基当反面教材,说柴可夫斯基是下三流。
《俄罗斯文学讲稿》读后感(三):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篇的错误
纳博科夫的《俄罗斯文学讲稿》 陀思妥耶夫斯基那一讲的精神分类里,那个所谓老年痴呆的不是叶潘钦,是伊沃尔金。关于《卡马》的,用来打死老卡马的不是烟灰缸,是铁镇纸。而且纳博科夫的推理也不对,本来大家就怀疑是米卡干的,人都死了还埋了,伊万疯了,斯梅尔佳科夫自杀了,没有确凿的证据,难道要把老头挖出来,估计那时候伤口也对不上了。书里还明确说了,米卡脖子上的小袋子里装的是就是那1500卢布,不是什么魔力。
错的简直离谱,希望纳博科夫能好好看看,而不是满怀偏见。书里其他部分很好,就关于陀的减一星。
其实我蛮欣赏纳博科夫这样的,爱憎分明,不像有些人,看谁都说好好好,每个人都要拍几下马屁。看待文学需要尖锐的观点,有自己的品味。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mayandway(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note/635982997/ 纳博科夫自信、自恋,对喜爱的事物由衷挚爱;对厌恶的事物,不加掩饰地表达出强烈的轻蔑之情。正是这股轻蔑与厌恶,恰恰是一种品味、一种智力水平。愚蠢的人既不会爱,也不会恨。
《俄罗斯文学讲稿》读后感(四):名著的盲点
“请允许我再谈一种对待文学的方法-这是最简单,也许是最重要的一种方法。如果你讨厌一本书,你仍然可以获得艺术的享受,方法是想象其他看待事物或表达事物的方法,比你所讨厌的作者使用的更好的方法。在你读一本得奖的二流作品而顿足叫号时,书中一些平庸、虚假、庸俗-还记得这个词吧-的东西至少能费你一种恶作剧般但也相当健康的愉悦感。但是在读你喜爱的书时,必然会带着战栗与惊悸。我想提出以下一些实用的建议。”
前段时间终于慕名阅读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而合上这部大部头之后总感觉哪里不对,但找不到盲点,但考虑到这本书被万人追捧,盲点应该不会那么突出,毕竟被作家们认为是完美之作的《包法利夫人》,在现在大部分读者眼中情节过于“老套”(这一点无可厚非,毕竟有的人早已阅读了无数神操作的狗血网文之后,已经无法理解什么是情理之中的结局了)
而后,纳博科夫发现了盲点,并且非常理性的分析了,问题所在。
纳博科夫不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是他的“赶稿”行为,因为纳博科夫是如此文学创作观:
“文学,真正的文学,是不能囫囵吞枣地对待的,它就像是对心脏或者大脑有处的药剂似的一—大脑是人类灵魂的消化器官。享用文学时必须先把它敲成小块、粉碎、捣烂-然后就能在掌心里闻到文学的芳香,可以津津有味地咀嚼,用舌头细细品尝;然后,也只有在这时,文的珍稀风味,其真正的价值所在,才能被欣赏,那些被碾碎的部分会在你脑中重新拼合到一起,展现出一种整体的美,而你则已经为这种美贡献了你自己的血液。”
(不过如此一来又喷了当时美国的快餐文学文化)
纳博科夫是不分语种的文学天才,《当代英雄》最优秀的英文译本就是他和儿子一起翻译的。
另一方面,合上书之后倒是加深了对美国文学的反感(除了那一批犹太移民作家、福克纳和亨利詹姆斯等老一代美国作家)。2018年当代美国文坛神话菲利普罗斯过世,也可能意味着纯粹美国文学的支柱又少了一柱子。回顾20世纪美国文坛上的各个流派四起,流亡移民作家在海外奠定文坛地位,在美国相对自由的环境下创作,但最后都成索尔贝娄于“芝加哥被流放”,《血色子午线》麦卡锡和纳博科夫的学生托马斯品钦晚年不更新,只剩下一批又一批的“亚马逊最畅销写手”,写的书无非是“年幼时初读感觉这本书充满了力量令人兴奋,”心智成长之后读第二遍发现了“华丽词藻”的调料包以及“鸡汤清油”下的那层如精神药品一样,名为“poshlism”的本质。让人不禁想起记者采访王小波时问他为何不喜欢美国文学的原因:
美国给予我们的影响深远的就是“优秀”的超前消费的理念以及物质主义,纳博科夫貌似也看到了。
:本书最后附上了两个“有趣毒舌”的小短文,还是挺有意思的—现在生活中屡见不鲜的非利士人精:
“非利士人对艺术一无所知亦漠不关心,这里的艺术也包括文学-他从根本上是反艺术的-一但他需要信息,受过阅读杂志的训练。他是《星期六晚邮报》的忠实读者,且一面读一面把自己和人物关联起来。如果他是个男非利士人他就会把自己想象成某个大出风头的行政长官或任何其他大人物---冷漠超然,单身,内心却仍是一个大男孩加高尔夫球手,如果该读者是位女性-女非利士人-她会幻想自己就是那位有着一头草莓红发的女秘书,貌似调皮女生,内心却是贤妻良母,最后嫁给了那个大男孩老板。非利士人不会在一个作家跟另一个之间作何区分,事实上他很少读书,且只读也许对他有用的东西,可是他很有可能是某个读书俱乐部的会员,还会买漂亮-注意是“漂亮”-的书,比如一堆波伏瓦、陀思妥耶夫斯基、马昆德、毛姆、《日瓦戈医生》,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家们的作品。他不太喜欢美术作品,但为了显明身份,他会在自家大厅里挂些凡·高或是惠斯勒为各自母亲所作肖像画的复制品,尽管私底下他觉得罗克韦尔比谁都强。”找到毛姆在国内大火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