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客》的观后感大全
《乘客》是一部由许振昊执导,刘陆 / 莫含 / 邓宇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乘客》精选点评:
●目光的游移、松散都显露了导演下笔的无力感。倒是同性恋儿子外出郊游的那一幕云雾拍得好,暧昧不清。
●有点太过单调沉闷了!跟放映厅放映质量也有关系,27号再好好看完后再细说@filmart @hkiff
●出不去的洞口,把我一直困在那里。
●#HKIFF43#01 中国新导演的视野明显已经不满足于雨雾与森林、神秘学和同性恋,还想飘向自以为是的太空和仅供科普的仙女座。既然念词都一个样,不如全都请非专业演员来演,反正都是打桩机。导演有严重的元素堆砌癖,讨喜又可恶。
●每个人都是乘客,总有分别的一刻。点到为止,不疼不痒。喜欢摄影,拍出了雾都的美感。想不明白为啥是最佳男演员?
●每一帧画面都很美,但我真的不觉得有意义。总是出现的几段低频音效让我很难受,生理不适,不是很能理解。感觉表达上有些刻意了。
●有些人是天生不会爱的,ta以为ta在爱,其实那并不是爱。却不知那已是ta能给出的全部。三个主要角色,结构出新鲜的人物关系。再折射出情感个各类别困惑。好的意识,不尽如人意的剧本。比较能戳人的情感体验。
●真真切切有打到我
●因为预算有限租不全镜头但摇臂尝试也有点儿惊喜吧~
●太做作了。是操做出来的奖项吧?@HKIFF
《乘客》观后感(一):用尽力气的活着都是空
我们对明天一无所知,爱人,亲人,都完美的陌生,甚至偶然对镜一暼,都怀疑镜子里的灵魂,我们从哪里来,又要飘向哪里,悲从心起,无法应对,影片完美诠释了无奈,用尽力气活了半生,都是随波逐流,一切看似不能轻易放弃的,转眼都会忘记,安贫乐道的日子,都是危机重重,死亡是解脱,也是新生,只看你是否有勇气,或者早已命中注定
《乘客》观后感(二):乘客
1、乘客有上有下,刘陆搭上了莫含的出租车,最终终究是会下车,就如刘陆因为某些原因回到家乡,最后终究还是会因为某些原因而继续奔波,不能稳定的人始终不会稳定,不会稳定的人在哪儿都是乘客,就像小时候妈妈总会对爸爸说的那样,“这个家是你的旅馆,你爱回就回,不爱回也可以不回”……当婚姻、爱情到此时,也许彼此也只是对方人生中的乘客罢了。
2、故事很简单,个人理解的寓意如上,至于表演,刘陆老师全程在线,其他演员会有适时的抽离感,两小只高原和他的男朋友,因为适合所以可以继续推进,另外作为文艺片的三次床戏并没有三次情绪的叠加,有些遗憾。
3、没有镜头语言的表达,基本全程轨道拍摄,可惜了巫山阴雨连连和长江三峡江水蔼蔼的文艺气息。
《乘客》观后感(三):它出现过,就好
乘客 (2019)暂无评分2019 / 中国大陆 / 剧情 / 许振昊 / 刘陆 莫含#HKIFF43# 2019年3月29号,第一次来香港参加香港国际电影节,看的第一部影片就是《乘客》。选片单的时候,想着选一些自己熟悉的语言或者地域背景,这样观影没那么累。所以这次观看的全是东亚一带的电影。(另外还有《十二个想死的孩子》、《漫长的告别》、《再见南屏晚钟》、《你的鸟儿会唱歌》)
看完《乘客》之后,跟导演多聊了两句。导演许振昊非常友善,很有礼貌。映后交流以及我跟他交流过程中,能感受到他的亲近与随和。想着写人生第一篇影评,给这部在豆瓣暂未评分,仅有二十人标记看过的电影增添一些讯息。(拖到写完这篇影评已经有三十七个短评了)
整部影片的故事脉络大致是,曾从事“公关”工作女主角,决定离开北京返回重庆,搭上了男主角的出租车。某一天男主接到电话,将酩酊大醉的女主接回宾馆,二者发生了关系,之后,女主进入了男主的生活和家庭。女主被检查出心脏问题,需要二十万做搭桥手术,带出男主的儿子,同性恋身份,渴望出国却被迫报考公务员。
电影开头,一貌长江三峡,伴随女主角的呼吸声。我尝试着,调整和她一样的呼吸频率。从稍微有那么一点儿急促,到接近深呼吸的那种深度,这一分钟内,导演试图在电影开始,带着观众沉浸在影片里面。
事后发现,是我想多了。我觉得导演压根没这样想。
影片整体呈现地很杂,很碎片化。这种碎片化的表达方式让我看得迷迷糊糊的。整部影片从呼吸声开始,到最后一个镜头,“割裂”二字挥之不去。
女主角回到乡镇时,一整片空旷地无缘无故遇上好色的歹徒,男主角在车内看到情况不对劲,抄起家伙下车。下一镜男女主角出现在医院接受治疗,没有交待中间发生了什么。这种“跳跃式”的叙事确实能得到观众的回应,影院里不少人为这一设计笑出了声。像这样的呈现,影片里并不在少数。影片中后段,有几幕女主在房间的独处,场景交代不显著,不知道是在女主新买的房子,还是在她暂住的宾馆。不同于《风中有朵雨做的云》,娄烨导演在场景变换上耍了小聪明,用长镜头从现实切回过去。虽然会感到有些跳脱,但你还是会代入到影片,跟着内容走。在《乘客》里,我真的跟不上许振昊导演的思路走,可能会从不同角色不同视角出发,但是观影效果大打折扣。
再者,我认同短评里提及到的,影片里实在出现了太多的元素。“高位瘫痪”、“失足妇女”、“同性恋”、“仙女座”等等,但是影片并没有对其中一个,没有对其中一个进行详细的解读。这些身份特征,还有尝试给影片增添隐喻的场景,并没有起到太多正面的作用。但这些元素,也使得角色本身的割裂感很强,确实能给角色带来鲜活的表达。如果能看到对这些元素更深层次的表达,我想会更棒。
女主和以前的生活告别,回到故乡,她已不属于这里;男主受制于压抑的家庭生活,不再参与社交活动;二者都跟这个社会“割裂”开来。正如片名《乘客》,女主坐上了男主的出租车,而后参与到他的生活,多次提出“想给你生个宝宝”,重新寻找自己在这座城、这个世界的联系。最终只是“Give You A Ride”,他们都是彼此人生中的过客,在生命旅程里搭上了同一趟顺风车,在不同的地方下站。影片最后花了篇幅描述男主为了儿子的公务员前途去送礼,儿子也成功过了笔试。一切回到女主没有介入之前,男主踏踏实实开车挣钱,为了儿子正正经经,有份稳定的工作。
似乎在说,它出现过,就好。
:影片多次出现床戏。观影时,带小孩的的观众在第二段床戏就离开了。有趣的是,离开时小朋友一直盯着荧幕看。。。。还有点不太想走的意思。。。。
附上
香港国际电影节 《乘客》 2019.3.29 映后交流 (部分有省略)
Q:为什么女主回到家乡没有说重庆话?
A:你以一个十几岁的年纪,离开了城市去了北上广打拼。回来之后她有一个态度,她会觉得自己和这里的人可能不太一样了。然后她本身是有点融入不进那个地方的,可能她的自卑、自尊让她不想去讲重庆话。我们当时有试过让她去讲一些重庆话,但是后来我觉得那个东西都不对,我就把她去掉了。
Q:电影里面天气都不太好,是当地天气就这样还是特意安排,而且电影中有很多水的意象。
A:其实重庆本身是个一个月就见一两次太阳的地方,大部分都是阴天。我们大部分是按顺场拍的,所以拍到哪算哪,是什么样的天就拍什么样的地方。(没有提及关于水的意象)
Q:我有注意到有一些重庆话,部分字幕跟方言是一样的,但有一些就不太一样,是用普通话版本去处理的。怎么去保留和重庆话特色,又让华语圈观众看得懂?
A:我们当时弄完之后在上字幕,上完之后送电影去审查,他们给的意见是把字幕全都改成普通话。我们要保证…不知道您有没有留意,四川话、重庆话,非常有那种古语意境,它有轻微的那种语气词,非常有古语的那种感觉。我们尽力保留大家都看得懂的情况下,把那些能保留的都保留。
Q:您采用了很多碎片化叙事的手法,很多东西没有点明。唯一可能不太明白就是用了很多江的意象。关于女主角的梦境意境的表达,为什么这样处理
A:有一个背景,女主角她爸妈都死掉了。不知道您有没有注意到,她回去看她爸妈的时候那个墓碑,那个墓碑上写的抗洪救灾,我当时想,他们是三峡移民那一代。
Q:关于高原和他男朋友去看星座,有说到仙女星系终将银河吞噬,想问这一段有什么寓意吗?
A:这个其实是你看到的寓意,如果你觉得它是什么,它就是什么
我与导演的交谈
Q:从一个画面(呼吸声)开始,我有一个感觉就是这部影片很割裂,一层一层断开,但又不是连接的。不知道您怎么看?
A: 因为我们当时想的就是,选用“削剪”的方法,就是让所有情绪都没有那么直接,让它更有层次,整体上融入一些,融到那个环境里面。所有看起来削得非常平,所以一直要…普通观众吧,要集中注意力去听乱七八糟的声音、画面。像您说的割裂感,我觉得可能主要是因为来源于,它(不是常规的)情节波动的缓冲的方式,所以你会有这种感觉。
Q:关于奶奶的那个镜头
A:其实我就是想有一个,他们几代人之间的一种回望。奶奶看起来像一个死人,但她还活着,但是出租车司机(男主)已经死掉了。因为你可能一直在想电影的视角是哪个,你到底在跟哪个视角,有可能你在跟奶奶的视角( 观看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