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小城市空间的社会生活》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小城市空间的社会生活》读后感摘抄

2020-10-25 00:29: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小城市空间的社会生活》读后感摘抄

  《小城市空间的社会生活》是一本由[美] 威廉·H·怀特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页数:1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城市空间的社会生活》精选点评:

  ●缺平面剖面图

  ●附录内容也很有意思

  ●纽约广场设计导则。非建筑的视角很有意思,也很实在,用了很多社会学的调查方法。把很多建筑学中似是而非的惯用做法或者偏好讲清楚了。另外,非常有态度,明确地指出什么是好的,而不是含混其词地说各种做法都不错。出现在75年,真的很棒。

  ●设计的诸多原则观点很有启发性,作者的实践也算是自上而下倡导中比较成功优秀的典型了。工作场域的休闲空间是公共空间探索的重要一步,但之后还有很多、很重要的路要走。

  ●太棒了,考虑买一本

  ●“街头生活项目”!!!

  ●好看,轻松愉快。坐凳、广场、通道,门廊的设计及背后的社会学意义都写的挺好玩

  ●公共空间绩效研究报告?有些小tips还挺有用有趣:根据性别比例来判断广场是否吸引人/供应产生需求?设计考虑功能和新的设计产生新的功能/半开放的室外空间真的非常适合包邮区了,建议多设。/坐凳6%-10%的比例和常坐人口占坐凳空间的三分之一。

  ●翻译咋回事儿??

  ●coursework use

  《小城市空间的社会生活》读后感(一):薄而小

  座椅食物好天气

  树荫街头小公园

  大城市有生与死

  小空间下好生活

  作者通过本书讲述了基于受欢迎的公共空间的一些要素是这样的 比如座椅的长度 高度 位置 公共空间让小贩去售卖食物观察是否提升了空间活力 以及公园的尺度等等 进而想城市规划委员会提供了量化后的调研数据 并为修改规划条例提供依据 对后来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那本书影响很大

  《小城市空间的社会生活》读后感(二):城市小尺度空间中的社会生活---真实世界中的设计要素

  “为什么有些城市空间很人性化,有些城市空间不那么人性化?”怀特及“街头生活项目组”花了十年的时间研究这个问题,并将他们的研究成果落实到了纽约分区规划条例中,并通过空间奖励的形式促进实施。(引言)

  广场生活是城市生活最重要的一部分,人们结伴来到广场闲谈交流,或是在广场上坐着发愣观看其他人,或是在广场上享用午餐。人们边走边谈,经常有人站在行色匆匆的人流中闲谈,其他人也不以为意。广场是城市最热闹的地方,是城市的心脏。(第一章)

  但是并不是所有广场都受人喜欢,有些广场由于人少冷清沦为犯罪分子的聚会地。到底是什么使广场充满活力?阳光?美感?形状?这些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广场里要有座椅!座椅要足够多(座椅空间占到6-10%,9㎡要达到1延米的座椅),高度适宜,宽度舒适,最好有靠背。另外,可移动的座椅将方便人们使用,而运营维护也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麻烦。最后,台阶边沿是另一种形式的座椅,设计师可以考虑其多功能的可能性。(第二章)

  小空间的小生态环境同样值得关注。阳光很重要,广场最好南向,但是温度也要被考虑。要关注风的问题,风大的地方难以聚集人气,另外尤其要关注高层建筑对底层产生的巨大气流。开放空间中的树是受人欢迎的,可以考虑树与座椅的结合。最后,水是引人注目的,尽管维护成本很高,但也不应设置了水景却把人和水隔开。(第三章)

  在设计上需要处理好街道和广场的关系,两者的交汇处如果处理得当将为城市增色。如果将广场抬高或是做下沉广场,那么应充分考虑从街道看广场的视线问题,要尽量使人可以从街道看到广场,以增加广场的使用。(第五章)设置食品摊位是增加活力的重要手段,尽管城市管理部门总是对此严加控制。(第四章)”

  不受欢迎的人“同样是城市管理部门或业主唯恐避之不及的。管理者一般安排保安驱赶这些乞讨的、吸毒的、流浪的。但其实这种做法是本末倒置的。恰是因为广场缺少活力,这些人的到来才使广场显得更加冷清衰败。可以通过增加更便捷的设施(如座椅、小吃摊),增加广场活力,增加人群的多样化,来使广场变得更安全更繁荣。(第六章)最后,空间容量也是管理者经常提的一个概念,但是其实人们会根据自己的感受来调节,使空间维持在一定的人口密度上。如果过于拥挤以至于影响舒适度,那么人们自己就衡量做出选择。(第七章)

  与小空间对应的是“大”空间:迷宫一般的地下空间,城堡一般的购物中心。地下空间提升了空间利用率,但是并不舒适(冷气的温度,方向感缺失),一般聚集着低档的商品零售。巨型商业中心则与城市相割裂,成为自给自足的王国,不利于城市中心氛围的塑造。尤其不适合小城市作为城市中心的主要项目。(第九章、第十章)

  在阐述完上述所有因素外,作者还向我们提到了所谓的“三角效应”:某些外部刺激推动了人们的联系,促进了人们的交流。比如广场上的表演者,比如雕塑。(第十一章)

  总之,这些小空间是我们获取城市感知最直接的路径,更是城市活力的重要来源。每一个城市中的美好回忆都与这些小空间有关。规划设计工作者有必要摆脱那些虚假的效果图,那些空洞的口号,沉下心来,跟着怀特走进城市中这些小空间,细细品味小空间的妙处,找寻丢失的城市感知与回忆。

  《小城市空间的社会生活》读后感(三):威廉·H·怀特:社会生活的街巷空间

  怀特在这本著作中详细纪录了他在70年代末进行的公共空间行为观察研究。借助延时摄影、走访、观察、测量等方式对纽约市公共空间中人的行为观察,探讨了什么样的空间因素可使公共空间运转良好。在他的研究中,公共空间的设计规划、人们的公共生活状态以及当时政府实行的分区规划政策(类似于国内的城市控规)这三个方面是怀特讨论的中心。街道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公共空间的接入口,是将人流引向公共场所进而引发社会生活的起点。而公共生活所包含的各种事件和情景是一个公共空间是否运转良好的重要因素和指标。在纽约,上述两个关键因素的支撑条件就是分区规划政策的条款。该条款规定了一个业主奖励政策,政府以赠送商业建筑空间面积的条件来跟开发业主换取地面开放的公共空间的建设。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开发商在其地块上建设广场,那么这个物业就可以加建超过控规所规定的相应面积的商业空间以作租售。这是政府以一种对违建的豁免来换取市民公共生活保障的措施。但这种为了更多利润而建设的公共空间并不一定能够提供有品质的公共空间,而且还会产生许多连带的问题。怀特在他的研究中也结合了这一点进行了讨论。

  在怀特的研究中,分别对街道的接入空间(包括室内公共空间和室外广场)以及公共空间中的人群进行了讨论。

  首先的空间方面的讨论。怀特认为广场与街头的关系是城市城市开放空间关键的设计因素,二者不可分割。好的街道可以塑造好的广场,街道上繁忙、丰富的事件活动、零售商业意味着丰富的社会生活。街道和广场的交汇区的塑造是空间品质的关键,好的街口是公园、广场对行人最好的邀请——模糊和开放的边界可以激发人们对空间的使用冲动。其中,街口与场地之间边界的高差以及视线的可及性是关键的影响因素。关于室内公共空间,怀特认为它可以使步行者在整个地块中流动,其丰富的功能业态和空间体验可使步行更为有趣,但不同于室外空间的是,它非公共的建筑外观、入口、保安都发挥着过滤人群的作用,甚至有批评 的声音称其为“公共空间的私有化”。随之而来的另一个弊端是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之间的某种竞争关系。所以怀特认为,好的内部空间应在街道上可视,反之亦然,这样的做法有利于室内与大街在形体和心理上更易于衔接。

  除了对空间的讨论,怀特也十分关注公共空间中的人,以及他们的社会生活。他认为三角效应所引发的陌生人之间的交流是使场所运转起来的关键因素。雕塑、街头表演、集会、仪式都可以成为引发三角效应的外部因素,“街头巷尾那些传统特征使城市比较和睦……街头巷尾行动的价值是那些行动的不可预期性”。在怀特的观点中,人与人的交流活动不仅能够激活空间,甚至拥有拒斥不受欢迎的人群(罪犯、流浪汉等等)、消除安全隐患的力量。在名为“不受欢迎的人”这一章节中,怀特就列举了数个案例来证明,在公共空间中,通过好的空间配置吸引逗留的市民来此活动比使用冷漠的标语更有效地驱赶不受欢迎的人。同样地,一个高情商的安保管理人员比监控要更高效。虽然怀特的研究涉及了建筑学和城市设计方面的领域,但最后问题的症结终究还是指向了社会学层面。他实际上是在提倡以一种集体认同构建的方式去活化公共空间,并且以人类社会行为的观察结果去指导设计实践。整个论述翔实生动而不失章法,城市控规与空间品质及其体验之间的关系值得深思。

  随书发表的纪录片THE SOCIAL LIFE OF SMALL URBAN SPACES William H. Whyte1980

  《小城市空间的社会生活》读后感(四):小型城市空间搭建指南

  因为原书译本有些晦涩,用乐高定格动画写了一篇文章,发在公众号『乔尔事务所』,鉴于豆瓣书评的gif打开速度太慢以及排版问题,节选一部分放在书评中,完整版欢迎大噶扫码阅读 THX !

  「小城市空间的社会生活」一书中,威廉•H•怀特和他的公共空间项目研究小组使用调查、访谈和延时拍摄等方法,观察如何搭建一个充满生机的小城市公共空间。

  城市公共空间需要什么

  Urban Space

  →广场生活

  威廉怀特和他的团队从研究如何使用广场开始,使用延时摄影的方法记录在广场和其他公共空间中发生的生活行为。在观察的案例中,使用广场空间的人并非来自广场所在地的大楼,而大部分来自附近的办公场所(以尽快逃离老板的视野)。对于绝大多数的城市广场而言,有效的市场半径是周边三个地块的范围。

  不复杂的社会成分是良好城市空间应具备的一个特点。良好的城市空间带来新的使用者,并快速产生新的生活行为和习惯。

  威廉怀特发现,在好的城市公共空间中,女性使用者一半高于平均比例。女性使用者在公共空间中对生活行为的选择比男性更加敏感。因此,女性使用者的数量和比例可以看作评价一个城市公共空间质量的表征之一。

  →阳光、风、树和水

  阳光与广场中人们的行为紧密相关,充足的阳光可以吸引更多的使用者。因此,好的城市公共空间应当保护得到阳光的途径,例如鼓励开发方和业主让渡部分「阳光权」等。

  使用者通常更喜爱避风向阳的空间,而小型共空间对于微型气候的可控性更高,控制成本也更经济,这也是为什么三面围合小公园的相对承载能力比大广场更高的重要原因。

  树木在城市公共空间中扮演了改变小气候和视觉条件的角色,也是与坐凳空间紧密联系的要素。优秀的城市公共空间应当移除拉索和篱笆,将休憩者引导到树下,创造一个围合且有安全感的开放空间。

  管理者常常因为安全原因而将使用者与水隔离开,削弱空间的亲水性,仅仅将水体作为观赏功能。威廉怀特认为这是「把水放到人们面前,再从人们面前把它拿走」,这种糟糕的做法屡见不鲜。在安全、可控的条件下,良好的亲水性也是聚集人气的重要因素之一。

  →坐凳空间

  坐凳是城市公共空间必不可少的设施,也是影响一个广场是否吸引人的关键要素。根据Whyte团队的调查,最受欢迎的广场一半有大量「可以坐坐」的空间。

  当然,除了长椅之外,好的坐凳空间还可以是多功能符合的台阶、台沿等等。额外空间带来的收益不仅仅是使用人数增加,更多则是社会舒适感的提升,赋予群体和个人更多的选择空间。

  坐凳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个空间的社会距离,这是一个在不断变化的微妙指标。尽管固定的坐凳易于管理,但在公共空间中对陌生人表行出排斥性。

  →食品

  通常,出售食品可以让一个空间活跃起来。在常规的商业设施无法满足空间消费需求的时候,小摊贩的嗅觉会被更加放大。

  食品出售还会带来一定的「引诱效应」,是聚拢人气最有效的手段,他们可以吸引那些更多人的人。产生引诱效应的成本并不高,通常只是几组桌椅的露天咖啡座。这不仅给城市空间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同时也提升了这了的视觉效果。

  纽约对于这类设施的引进相当鼓励,要求新建的广场和公园提供基本的餐饮设施,并鼓励它们将20%的开放空间用于室外咖啡店的经营。根据纽约圣安德鲁斯广场的经验,让这些食物售卖设施蔟团,而非零散分布在整个空间,将会极大提升这里的社交品质。

  →街头

  威廉怀特认为「好的广场出自街头」,作为公共空间的过度区域,街头也是体现一个区域社会生活活跃程度的最佳舞台。保护这个舞台的基础就是避免用墙隔离街头和公园,提供良好的视野,增加人们「冲动使用」的机会。

  零售商业是街头的另一个特征,保证活跃的空间用途。纽约分区规划要求开发方将临街楼层的一半以上用作零售和餐饮以换取奖励政策。

  此外,威廉怀特还指出「除非有十足利用,否则,开放空间不应该是下沉的」。除了通往地铁的广场外,下沉式的商业空间通常缺乏活力。而类似洛克菲勒广场的案例强化了下沉开放空间的舞台角色,大多数只用着只停留在广场的上层部分。

  →不受欢迎的人

  「不受欢迎的人」可能是宿醉的酒鬼、流浪汉、乞讨者甚至是小摊贩等等,而非歹徒和罪犯。对于开放空间的建造者和管理者来说,「不受欢迎的人」本身并不是安全问题的来源所在,真正需要考量的是针对他们的管理手段。

  以一种不信任的心态设计和建造城市公共空间通常适得其反,吸引来更多「不受欢迎的人」。例如,以类似「私物业」或「禁止进入」一类的标识减少空间的可进入性。长远看来,缓解这种现象的手段就是使这个空间吸引所有人,形成一个自我监督的小生态环境。

  →有效容量

  威廉怀特和他的团队通过研究纽约优秀的公园和广场,探究计量城市空间承载能力的方法和它的影响因素。在纽约前五个使用率最高的坐凳空间样本中,每100英尺的坐凳空间在高峰期实际使用人数为33~38人左右。

  有效容量是自我调整的,影响的因素通常来自小气候、坐凳空间设置、使用时间段以及使用者成分等等。大部分空间的有效容量都大于实际使用容量,使用不足才是设计阶段需要首要考虑的问题。

  →室内空间

  室内空间是广场和公园的重要补充,一个成功的室内空间具备和室外空间相似的特质:可移动的坐凳空间、餐饮和零售。

  当然,厕所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使用者的行为模式。

  威廉怀特认为室内空间可以留住更多使用者在地块内流动。不过室内空间也伴随一定的私密性和排斥性。建筑外墙、入口和保安天然地发挥着过滤使用者的作用。

  同时,室内空间的商店档次与使用者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使用者选择他们青睐的室内空间,室内空间也反过来挑选他们想要吸引的使用者。基于这样的屏蔽效应,这些室内空间也不能被成为「公共的」空间。

  →大厅和巨型商业中心

  越来越多的城市试图用巨型的商业综合体来彰显其地区标识。这些综合体承载了商业、办公、酒店等功能,由于对设计上有更特别的考量,通常具有较强的封闭性,威廉怀特将它们比喻为「城市堡垒」

  「自足」是巨型城市综合体最突出的特征。完全内化的使用环境将它们与周围的室外公共空间隔离开。对于开发商而言,封闭环境营造出的安全感是吸引中产阶级顾客的因素之一。威廉怀特认为类似的建筑风潮是高速公路时代的副产品,是一种过时的空间营造模式。

  →三角效应

  三角效应指的是「某些外部刺激推动人们之间的联系」。这些外部刺激可以是一个形体对象或情境,包括街头雕塑、公共艺术、突发事件等。这些事件能够产生强大的社会效果,把人们吸引到一起。

  引发三角效应的事件具有不可预期性,这也导致它们的质量参差不齐。当然,并不是只有好的行动才能吸引人群。看上去不那么完美的行动也有挖掘价值的空间。

  →较小的城市和场所

  最后,对于搭建一个城市公共空间来说,规模的影响至关重要。威廉怀特认为在小城市搭建一个成功、有创造力的公共空间的难度比大城市更高。对于小城市来说,盲目效仿大城市的做法只会破坏原有的城市社会生态。

  威廉怀特认为,小空间能够带来巨大的「乘数效应」,是城市中心发展的趋势。同时,小空间的数量也体现出一个城市对于行人的关怀态度。

  值得一提的是,威廉怀特和他的团队在80年代拍摄的短片片《小型公共空间的社会生活》截取了纽约佩雷「口袋」公园的研究过程和成果,展现出他们所观察到的使用者的行为方式。

  空间营造

  lacemaking

  →「公共空间项目小组」

  威廉怀特的研究并不停止于此,1975年,威廉怀特和他的团队成立了「公共空间项目小组(Project for Publice Spaces)」,既PPS。30多年来,PPS致力于研究城市公共空间的研究和改造实践。

  →如何营造优秀的公共空间

  城市空间营造即是理念,也是实践,其核心在于观察和调查特定空间的社会生活方式。基于PPS城市空间营造实践,提出了营造优秀城市空间的步骤。

  第一步:定义空间,辨别利益相关者,确定不同群体的诉求。

  在空间营造的初期,调查利益相关者的诉求是关键的。通常需要明确的问题包括,谁最有兴趣看到空间发生改变;他们是否愿意以某种方式使用自己的能力和资金参与;是否存在可以为空间管理提供长期管理的组织。

  第二步:评估空间和识别问题。

  社区工作坊是识别空间营造问题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一个成功的工作坊需要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并鼓励他们彼此交换意见。

  第三步:确定地方愿景。

  基于利益相关者们的见解,制定改造愿景。内容主要包括任务目标陈述;空间使用规范;对空间预期特征的描述、改造资金状况评估;概念规划;搜寻是否有成功先例;最后确定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

  第四步:短期实践。「Lighter,Quicker,Cheaper」的概念帮助空间逐步增长 在这一阶段积极引入更多「LQC」项目,将「LQC」作为长期变革的扳机,允许社区能够落地短期改造实践项目。

  第五步:重新评估和长期持续改进。 城市空间营造是一个持续、没有终点的项目。长远来看,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可以决定项目的寿命。改造者应当确保城市空间能够始终反应社区的诉求。

  →「Power of 10+」

  「Power of 10+」是一个由PPS提出的概念,用以评估城市规模的空间营造成果及其对市民体验所产生的影响。

  「Power of 10+」说明,如果一个城市或区域拥有10个以上能让人停留的因素存在(也许是坐凳、操场、街头艺人等),这个城市的公共空间将是普遍令人满意的。当然,这些因素必须是特定地方的独特活动,可以反映社区的文化和历史。类似地,当一个社区拥有10个以上这样的街区存在,居民们可以轻易访问到出色的城市公共空间,这也是PPS组织为城市空间营造设定的目标。

  - End -

  延伸阅读:

  短片《小型公共空间的社会生活》

  「公共空间项目小组」官方网站

  《2018 placemaking booklet》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欢迎后台留言! ↓↓↓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