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性的因素》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人性的因素》的读后感大全

2020-10-28 00:53:5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性的因素》的读后感大全

  《人性的因素》是一本由[英] 格雷厄姆·格林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5.00,页数:3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性的因素》精选点评:

  ●这本书带来的反转很多:一开始我以为《人性的因素》是一部探讨人性的严肃作品,然而它不是,它居然是一部间谍小说;意识到它是间谍小说后,我以为它会讲一个精彩的间谍故事,然而它不是,它写了一个男人的平淡生活;后来我又以为它是格林的一般作品,然而读完才能领悟,这部作品确实担得起《人性的因素》这么大的书名,也不愧是被马尔克斯誉为的“完美的小说”。

  ●我们在社会这个大整体里挣扎,每一个抉择对个人是重大的,但在社会这个大海里只是微小的一滴水,轻易的就被潮汐淹没

  ●平淡之中的家国情仇。没有一个人失去了全部的人性,可谁也不保有全部的人性

  ●这本书是在微博上抽奖得到的。所以读它有一定的偶然性,但获得的乐趣是必然的。007是电影里的传奇,可真正的情报人员可能就是格林笔下的人物

  ●一切都挺平淡的,我甚至怀疑我是不是在看一个双面间谍的生活。黄曲霉毒素那一个设计让我找到了公众号下一次推送的主题了

  ●实在有点平淡,描述的是日常,生活,对话,说好的间谍小说呢

  ●格雷厄姆·格林#1 角度挺新奇的 最后的真相说不出话

  ●极其简洁和强悍的写作方式,只描写人物的日常和心理,故事次之。“我们有自己的国家——你、我和萨姆。你从来没有背叛这个国家,莫瑞斯。”人性永远比政治正确重要。

  ●读了好几次。。不知道读了什么。。质疑自己TAT

  ●我想我不了解马尔克斯。我想我需要给格林,也给自己,另外一本格林写的书的时间。

  《人性的因素》读后感(一):悲剧

  因为爱和感激他选择为敌人的敌人服务,他以为他能为爱人的故乡人减轻一些痛苦,他以为他报答了那个让他与爱人逃出牢笼的人,然而他的选择对那片土地的不公和罪恶没有任何妨碍,一个年轻无辜美好的生命倒是活生生因他而亡。最后在陌生世界靠着体制的感激而活,他痛失爱人、故乡和一切的熟悉与美好,他的世界也算是白茫茫一片了。“事故源于突发事件,而悲剧源于性格。‘’ 应该还有判断力。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吗?他们真的会帮助你实现你的理想吗?这些想当然就是天真吧。

  《人性的因素》读后感(二):人性的悲凉

  1、这不是一本典型的间谍小说,或者说卡瑟尔以及他的同僚们,并不想传统意义上的间谍那样,有跌宕起伏的精彩人生

  2、并不是所有的背叛,都来自于信仰,对于卡瑟尔来说,是来自他对于萨拉的爱,来自他的善良

  3、悲凉。原本已经脱身的咖瑟尔,却因为道义的责任感,传递了一定会让他曝光的消息。因为爱,他开始做双面间谍;因为做了双面间谍,他与他的爱长久的分离。背叛之后,暴露之后,分离之后,他却被告知,他所传递的信息对于他们来说毫无用处,他不过是他们的一颗棋子。

  而戴维斯的死,就像是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一般的平淡。

  看似什么都没有发生的平淡,其实竟然也有这样多的波涛汹涌。

  《人性的因素》读后感(三):心情阴

  格雷厄姆的文字里有种情绪,游离于叙述之外,存在于当事人每一个无意识的举动之中。这种情绪安安静静,缓慢执著地渗透进皮肤,整个人仿佛蒙上了一层灰色的物质,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沉默。他的故事,也不像一个完整的故事,总是突然结束,带着遗憾的未完成,像极了生活中所有的怅然若失。

  这本书也是如此。提前知道这是一本间谍小说,但是没想到可以如此平静地展开,甚至连身份暴露逃往莫斯科都只是被动地接受安排。

  身份暴露后,卡选择了分离,“只要我们活着,就一定能团聚。以某种方式,在某个地方。”真得可以吗?或者说,值得吗?最让我觉得讽刺的是,当卡依靠对方的“感谢”到达莫斯科后,孤身一人,珍爱的妻儿根本无法前来,“对我而言快乐取决于人而非地方”。如果时间可以倒流,从什么时候重来可以改写这一结局?从“种族隔离政策”开始?从爱上萨拉开始?从接受俄方间谍的帮助开始?或者说更早,从他过分回报他人的善意开始?这大概就是人性的因素吧,无法更改,不能如愿。

  也不知为什么每次读格雷厄姆总是很阴沉,也许只是因为读这本书的时候恰巧阴天,恰巧心情不好。

  《人性的因素》读后感(四):为啥没办法事前诸葛亮?

  “我早就知道会这样......”,“你看,我之前说的没错吧?”生活中有很多人,会这么和你炫耀他们的先见之明和经验丰富,听过之后,很多时候,我们都会非常不爽,嘴里面嘟哝着MMB,你怎么事先不说呢!   有一个离我们比较近的案例就是这样的,特朗普击败希拉里,成为第45任美国总统,让很多人都大跌眼镜,这个时候,会有另外一大批人,开始出来吹嘘他们的预见性了。   找出各种奇葩的理由,什么美国民众对于移民潮的态度啊,什么双方孩子的优势程度啊,甚至是义乌商贸城卖出的特朗普和希拉里的面具的数量的区别,都预示着特朗普会当选。   好笑吧?但生活中,却是有非常大的一批这样的人存在的,他们的存在,不仅极大的打击着我们的自信,让我们怀疑人生,更重要的是,有些人利用这种认知偏差来招摇撞骗,所以,今天,我们就来从根上捋一捋,这事后诸葛亮到底是什么事儿。   这种认知偏差,又叫做事后聪明式偏差/后视偏差(Hindsight Bias),是一个心理学术语,翻译后看起来生硬、难懂,其实按照我们的说法,就是“事后诸葛亮”。   意思是说:一旦知道了某个事情的结果,人们往往会倾向于高估自己的预测及判断能力,同时会用各种理由,来证明自己,当初的观点多么聪明。   美国的一些心理学家及脑科学大拿,已经做过很多研究实验,关于人们产生“事后聪明式偏差”的原因,主要是有以下三个方面: 1、对初始观点直接回忆:我们并不能记起当初自己决策时的所有观点,但往往能记起与后来发生结果相一致的观点; 2、锚定于目前观点去调整推断初始观点:结果发生后我们才有了目前的观点,但我们倾向于用目前的观点代替我们已经不能记起的当初的观点; 3、认知重构:记忆并不是在我们过去的经历存进记忆库中的拷贝;相反,记忆是在我们提取它的时候才建立起来的。 记忆受到主观的影响而不是客观存在。我们的记忆会重新建构、重新组织,对结果的已知状态可能诱使记忆发生扭曲,我们回忆起来的观点已经不是当初的观点了。   总的来说,就是,我们的记忆是不可靠的,并且,我们都太会为自己找借口了。   你考试失败了,事后诸葛亮会说,从你平时的复习准备情况就知道你会失败;如果你考试通过了,事后诸葛亮还会说,是因为你运气好,他们分析总是跟随着结果的变化而变化,这种现象在投资和股票领域更为常见。   再比如前几年,被很多人津津乐道的笔迹心理学,就有一种非常强的质疑,因为这种分析一般是是先接触这个人,然后才看到他的字,比如分析毛泽东的字迹,人们说雄伟有力,坚硬厚实,其实就是犯了事后诸葛亮的错误,   因为他在认识这个人的过程中,已经感觉到了一些性格特征,然后把自己的分析对应上去,这样的分析永远正确,但是永远不是科学,所以,当还有人给你下类似的套路,你就得担心了。   那么,如何避免这种认知误区呢?我们有以下两个方法: 1.用记录和复盘来锻炼自己的预测能力   记录就不用多说了,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更何况我们的记忆是不准确的,用记录的方式记下自己当时的想法和预测,最好能把基于什么数据和理论预测也记下来,会是最为客观的方法。   然后我们来说说复盘,复盘是一个经济学名词,其实就是指总结的意思,把自己曾经记录下来的东西,当事情发生的时候,把当时的记录拿出再看,看看曾经的预测与现在的发生是否相符,然后进行分析,为什么当时能预测对,又为什么会预测错误,原因是什么,经常总结复盘,非常有助于训练我们的预测能力。 2.跨界学习,构建多元知识模型   多元知识模型来自于投资大师查理芒格,他强调,世界上的学科在很多方面是相同的,用在预测上面也是一样,只有你拥有了跨界的思维,才能在多维度上看待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也才能更加接近预测的真实性。   并且,事情的发生,一定不是单一原因的,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思考得那么全面,很多时候,我们想要赢,并不需要成为最顶尖的人才,而只需要比大多数人考虑的多一个维度,多一层思考,就足够了。   总结:   后视偏差绝对是我们生活中最大的认知误区了,并且,非常难以被发现,就更别说是避免了。经常沉浸在后视偏差中,不仅不会使你的能力进步,还会让你变成一个狂妄自大的人。   所以,当别人再次因为这种误区嘲笑你的时候,不要理他;当自己也犯病的时候,调侃一下,这只不过“事后诸葛亮”罢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