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心理学与人类困境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心理学与人类困境读后感锦集

2020-11-12 03:33:4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心理学与人类困境读后感锦集

  《心理学与人类困境》是一本由罗洛·梅 (Rollo May)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简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5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心理学与人类困境》精选点评:

  ●主体和客体的困境,主要是讲人本质上是焦虑的,要了解焦虑原因才能更好的缓解焦虑,不过大多数焦虑来自于孤独和死亡的人生限定而自我未实现……

  ●暂时认同

  ●写得不错,也很生动。不熟悉西方文化的中国人读起来恐怕有些吃力

  ●牛逼!

  ●罗洛梅,目前所知最有洞见的心理学家~

  ●心理学的新方向

  ●为什么我觉得我看过的心理学家写的东西都非常的好....

  ●读书时有段时间大量涉猎哲学著述,从古希腊到20世纪的存在主义...想探求生命的本质意义,但又觉得哲学的论述未免虚无。然而在多年后,感谢那段涉猎哲学的时光,也许那些看似无用的形而上理论,告诉我们的,恰好是整个世界。一如康德于星空和道德律的惊奇与敬畏。

  ●不错的书

  ●对自己负责,世界只有你。

  《心理学与人类困境》读后感(一):心灵的神话

  这是大师的最后一本书,说实在的,第一遍是很多很多地方没看懂,于我而言几近天书,所以让我这种门外汉学习起来非常的吃力。但或许也更说明了这最后的一本书凝聚了大师最深沉的智慧,所写的主题也囊括了现在整个人类社会生活的糟糕环境——自我主客体的分离,社会道德观的崩塌,以及心理学治疗发展的错误方向——注重技术与药物,忽视人的主体性,还有不注重个体情境的独特性,一概简单化,导致弗洛伊德式精神分析的滥用……

  但在第二遍的摘抄笔记中,似乎又多多少少的明白了一些,毕竟中心还是要以人为本,但终究还是浅薄,就算明白的那些也只是一知半解,有些模糊不清。不得不说,大师所担心的那些困境不只是他那个时代的表现,更重要的是对于现在这样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也有很强的预见性。

  就像他在《祈望神话》里写的,一个神话——或许是远古时代流传下来的神话,也可能是吟游诗人口耳相传的诗歌,还可能是笔根不辍的文人手下的作品,不仅在当时的情景空间里具有代表性,更重要的是能超越时间和空间,给人以智慧和顿悟。

  于处在焦虑时代的我们而言,这本书也能称得上心灵的神话。

  《心理学与人类困境》读后感(二):过度信任与信仰

  书中提到,过度的信任与信仰,公众必将产生反对心理治疗,尤其是精神分析的反应。

  人们指望从心理学中获得关于爱,焦虑,希望,绝望这些问题的答案。他们得到的答案是什么呢?要么是过度简化的乌托邦,要么就是可以用于任何事情的测试这种鬼把戏,或者就是通过抛出语言来“解决”这种问题的技术手册。爱被抛弃了,并被性取代了,焦虑被紧张所取代,希望成了错觉,绝望成了抑郁。

  初读很震撼,觉得揭示了社会现状。再读觉得别有深意,一方想要的更多,一方能给予的太少。

  过度的信任,不知是否与信仰相似。在人们的心理,信仰无所不能,其实信仰能给予的又是多少呢?关键还是在于个人。

  同理,我们不能全部寄希望于心理学,不能觉得她无所不能。信仰会缺失,没有信仰的人也是完整的。

  如今的中国有信仰的人占了几成?我的家中三代都没有信仰,不觉迷茫。如果有信仰,没有自己的话,怎么会不迷茫呢?

  当过度信任某个人,某件事,就会成为信仰。《老残游记》中说,佛道儒本是一家,只是大小不同罢了,皆是教人向善。

  有信仰不妨有希望。没有接触过信仰这类东西,就觉得一个人也无妨。若是遇到过,则像是见过黑暗中唯一的光,想要紧紧抓住。

  我们无往不在牢笼里,靠别人靠信仰,不如靠自己。哪怕孤独一人,哪怕孑然一身,我便是唯一的光。

  《心理学与人类困境》读后感(三):心理健康不是没有焦虑,不是适应社会。

  是演讲稿集合,有些内容有重复,但是依旧很棒。谈一下对我有启发的点。 第一个主题,什么是“心理健康”? 罗洛梅认为,并非没有焦虑就是健康。相反,他特别建议,我们要有建设性的焦虑——认识客观世界和我们期望/目标之间的差距,然后促使我们想办法去解决这个差距。(有两个途径,调整你的行为,调整你的期望) 第二个主题,心理咨询的目标是什么?是治愈来访者吗? 罗洛梅认为不是这么简单的。简单的治愈,反而会让来访者内心产生一个“健康的空洞”,反而让人毫无激情,精神空虚,重要的是让来访者“认识自己是谁”,对自己作为一个个体的认知和感受,可以防止出现“空洞”。 第三个主题,心理咨询是要让来访者更“适应”社会吗? 罗洛梅认为不是的。太过顺应社会,反而会让人变成“组织人”。而现代人很多精神上的问题,恰恰是太过于在意他人看法,太过于在意社会规则

  第四个主题,因为我过去遭遇了不公平对待,所以我现在这样情有可原?

  罗洛梅认为人不是“被决定”的(这是弗洛伊德的观点),他认为人虽然站在这个时间点上,过去经历了那么多(遭遇不公平对待),但是我们依旧可以为未来的方向做努力。所以人是自由的(虽然是受限条件下的自由)。

  第五个主题,什么是人的自由?

  人的自由是能够差距到“刺激”(外界的事情)和“反应”(你的应对)之间的差距,并且主动作为缩小这个差距。

  自由意志是存在主义最核心的概念。自由不是说全能上帝感,而是对自己选择的自由,在知道自己有哪些选择,已经选择后发生的结果之后,可以自由做选择。

  第六个主题,我们为什么会内疚?

  罗洛梅认为,内疚是因为我们不能发挥出自己的潜能,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做自己。我们不是因为对不起别人而内疚,我们是压抑了自己而内疚。

  第七个主题,咨询师的伦理

  罗洛梅提到包括咨询师应该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应该有自己的价值观,但是要察觉不要把自己的价值观灌输给来访者,但是要用自己的价值观去判断、引导来访者反思自己的价值观。

  《心理学与人类困境》读后感(四):在困境中求发展

  这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书,不管是对于专业人士,还是对探索自我和世界感兴趣的非专业人士。

  这本书出版于1967年,二战后经济腾飞,科技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的美国人,卷入了越南战争和核战争的恐慌之中。

  而心理学也迎来了自己发展的黄金时代。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罗杰斯的人本主义三足鼎立,但是仍然没有为美国民众建立灵魂的庇护所。

  人们总是被不可名状的焦虑纠缠着,被生活中的无意义的空虚折磨着,对这是世界深深地怀疑着。

  罗洛梅通过接触那些走进治疗室的病人深深触碰到了属于美国人民的那个时代的困境。他发现了存在主义似乎是救世良方。

  存在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流派起源于欧洲,认为存在先于本质,存在重于一切。世界和宇宙本身是没有意义的,人的存在也是没有意义的,但是人有自由,有意识,能创造。每个人都应以自我为中心建立属于自己的存在宇宙,并且将其好好经营。其中的代表人物是索伦·克尔凯郭尔,尼采和胡塞尔。

  存在主义能带给心理学什么呢?首先存在主义代表着一个整体,整合了长久以来哲学上的分裂。存在主义,不再固执地将理性和非理性分开讨论,也不会纠结两者之间的关系,而是从一个更加宏大的角度去整合。再就是,存在主义的前提生命的悲剧性,生命其实没有意义,但是人能创造意义。人只有意识到生命中巨大的悲剧性,才能为自己负起责任。最后,存在主义强调及时的体验,它强调个体和周围环境的链接,以及由这种链接所带来的意义感。

  所以,存在主义者认为精神分析将一切行为解释为力比多的释放,这种简单化的概念,将会导致一种巨大的空虚感。人在这样的解释中丧失了生活的乐趣和自主性。存在主义批评行为主义,甚至认为行为主义者有神经症的倾向,行为主义者毫不犹豫地切断了人与周围环境的链接,彻底将人变成了环境的奴隶。而人本主义,尽管相信人的美好品质,但是对于人的理性太过信赖,没有直面那些愤怒和焦虑。

  罗洛梅反对心理治疗中“消除”焦虑和内疚的概念,认为人应该保持正常的焦虑和内疚。因为一个人的发展,正是从战胜这些焦虑和内疚中得来的,整个人类的发展也是从创造性地战胜那些人类困境中而得来的。把所有的焦虑和困境压抑没了或者全部消除都是对生命成长力量的打压。

  在这一点上,我看到了积极心理学的一些影子。

  美国的那个年代,像极了现在的中国。我们生活水平提高着,但是我们有比以前更多的焦虑和空虚,对于一切,我们有很多的不满,但是我们整体的应对方式是压抑,而不是面对。很多事情,大家都不会去谈论和解决。

  罗洛梅提到了美国大学生面对大学老师只顾科研,不管教学的态度,面对平庸的没有任何个性的大学教育,他们选择了罢课和游行;面对政客和越南战争,有些人成为嬉皮士走上流浪的道路。

  我们呢?在乏味的工作、买房、相亲和污染的巨大压力中,我们除了抱怨还有什么?

  就像存在主义观点,我们必须得承认我们生活的现状,必须去了解和思考,并且创造性地去解决。

  至少别再压抑和否认,那是最幼稚的方式。

  真诚推荐这本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