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和平(全四册)读后感摘抄
《战争与和平(全四册)》是一本由[俄] 列夫·托尔斯泰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元,页数:16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战争与和平(全四册)》精选点评:
●无与伦比的老托尔斯泰。写下这部巨著的时候,他才三十几岁。他已经预感到新旧鼎革的些微征兆,他最担心的就是俄罗斯发生法国大革命式的破坏力无法估量的历史转向,这也是为什么他中晚期一直不遗余力地宣扬那些不被理解的非暴力改良思想,很多人不能理解他为什么明明能写出更多的杰作,却偏偏走向了说教。这是多么大的误解啊。但最后俄罗斯还是很不幸地走上了那样一条不归路。这部书里多数人物都是势利、虚伪的市侩,就像一片望不到边际的沼泽地带,而那几个可爱的令人着迷的人物,就像飘游其上的萤火,赋予了那个污浊至极的堕落世界以非凡的意味。乌烟瘴气的充满乏味势利小人和寡情薄义者的现实,永远常态的现实,或许也正因如此那稀少的萤火才会像星光一样获得了某种永恒的可能。
●这种写作方式的确非常不“文学”,思想深度上其实是不错的,可惜如此拖沓的篇幅,必然不能尽善尽美,还是略有瑕疵,文体上,还有战争与情感描写的节奏把握上。
●我觉得是最好的译本
●读完它只是因为觉得自己不能再拖下去了,上一次有这样的感觉是读福克纳和加缪。 坦白讲,托尔斯泰对于历史观的叙述我看不懂,可是刨除这个历史观的描写之外,故事并不能算得上是一个好故事,它给我的震撼远远不如《静静的顿河》。 读的人真难受啊。
●终于看完了,我能写出更好的
●迄今为止最好的译本。
●在学校看的是现代出版社草婴译本,回家换成了上译娄自良译本。草婴在长短句的划分上明显更胜一筹,语言也简明了当,娄的译本则偏文艺气。个中人物的描写极尽其能,正写反写侧写,一一呈现,托翁在报纸声明里说的自己笔力不够,不足以详尽表达观点,实在是谦虚。但这种全景式的描述,即保留大量细节描写和不必要的旁白吐槽会让人感到不耐烦,甚至抓不到重点所在。
●开篇就是宏大细腻、有条不紊的场面描写,大师就是大师。面要铺得广,还得沉得下去,《巨人的陨落》即便视域还要广阔,串联也很流畅,可面对这种玄铁重剑正面强攻,也仍然嫌乎取巧。关于瞬息万变战场的正面描述我在《巨人》还没读到,但《战争》的表现完全是小说手法的《遥远的桥》,面面俱到又详略得当,完全赋予了这两个滥调词以应有的尊严。读《战争》,就是想让自己明白《巨人》的那点儿朦胧模糊的欠缺到底在哪儿,看完第一段就明白了,然后越看越震撼。不单有战争与和平,还写了婚姻与爱情…看完《战争》,我仿佛面对天空的安德烈一样,感觉到自己的无比渺小…我被震撼了,我被升华了…托翁真是厉害!
●草婴的译本,作家和翻译家同样伟大。2010阅读。
●史诗 星辰 19世纪的人心有上帝
《战争与和平(全四册)》读后感(一):垃圾
之前看过托尔斯泰的《复活》,感觉很一般,对我来说,一本小说,最看重的是文字,细节到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字。现在这本《战争与和平》已经看到一半,托尔斯泰的文字我也已经有了很明确的认识,只能说一般,甚至平庸。
实际上只需要读几页,一本书我就可以有一个印象。
对于大名鼎鼎的托尔斯泰写的这本号称史诗级的长篇,显然名气大大超过了水平。
不过还好,在读复活的时候就已经了解。
据说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小说中最具有阅读性的一本,呵呵。
《战争与和平(全四册)》读后感(二):读书过程中想到的几句话和几个问题~
这里先记下读书过程中想到的几句话或几个问题。。。
************************************************************************************
1. 我们在追求什么?什么是有意义的?从这本书里可以找到一个回答——即对人类最本真的情感的关切,超越一切尘世爱、恨、善、恶的无私的普世的爱。
2. 托尔斯泰对于死亡和战争这两个永恒的主题给出了回答。当面对死亡、面对战争我们又能给出怎样的答案?
3. 没有亲身的经历就不可能获得深切的体验和感受。
4. 真实的历史是怎样的?是否可能认识历史?应怎样看待历史?
5. 个人在历史大背景、集体在历史大背景、个人在集体中的命运会有怎样的发展?
6. 只需真实地记录所发生的事情,而不要妄加评论。
7. 智慧的人要能自觉地认识到自己的无知。
《战争与和平(全四册)》读后感(三):人物记录
安娜.帕夫洛夫娜.舍列尔-太后 玛丽亚.费多罗夫娜的贵族宫女和亲信 亲戚 鲍尔康斯基公爵 女 玛丽亚公爵小姐 女伴布里安娜 友 朱丽.卡拉金娜 儿 娶了丽莎.梅南,是库图佐夫的副官 女 鲍尔康斯卡娅 公爵小姐 别祖霍夫伯爵 私子 皮埃尔 大女 卡季什 二女 ? 小女 索菲 瓦西里.库拉金 公爵 儿 伊波利特.库拉金 友?莫特马尔 儿 阿纳托利 女 海伦 阿纳托利的友: 史蒂文斯,英国人 多洛霍夫,谢苗诺夫近卫团军官 库拉金 莫里奥大神甫 德鲁别茨卡娅公爵夫人 安娜.米哈伊洛夫娜 儿 鲍里斯 ,又名鲍连卡 亲戚 罗斯托夫 妻 罗欺托娃伯爵夫人 ,又名娜塔莉娅 女 娜塔莉娅 小名娜塔莎 帮打理事务的贵族 德米特里.瓦西里耶维特,小名米坚卡 库图佐夫将军 多洛霍夫 热尔科夫 涅斯维茨基 仆?哥萨克 巴甫洛格勒骠骑兵团 团长 卡尔.波格丹内诺维奇.舒伯特 士官 尼古拉.罗斯托夫 士官 米罗诺夫 骑兵连长 杰尼索夫大尉 通信兵 邦达连夫 仆人 拉夫鲁什卡 司务长 捷利亚宁 基尔斯滕上尉 驻奥地利外交官 比利宾 仆人 弗兰茨
《战争与和平(全四册)》读后感(四):战争时代的三个女孩子
解读托尔斯泰的作品《战争与和平》的角度是多样,而其中很多人都是倾向于称呼其伟大、宏观,但我想从渺小、微观的角度看一看本书中出现的三个女孩子,娜塔莎、玛丽亚和索尼娅。 俄法战争期间,她们在彼时时代背景下的最重要的婚嫁之事也受到了牵连,而她们鲜明的性格令读者对她们所做出的行为印象深刻。 其一,就是娜塔莎。此前写过娜塔莎就是贾母评判书里写的绝代佳人,一见到清俊男子,诗书忘了,父母也忘了,一心想着自己的终身大事,佳人不算佳人,倒像是个贼了。这位贼,却也是个偷心的贼。有安德烈公爵、阿纳托利和皮埃尔等前后为她动心,她是罗斯托夫家有女初长成,明媚鲜妍,娇俏动人。娜塔莎的心情常常随着生活中出现的各色男子而频频掀起波澜,在她和安德烈公爵订婚以后,如老公爵之语,以一年为期,再行成婚。谁能料想到,安德烈公爵守住了他的承诺,娜塔莎却没有,几次和阿纳托利接触后,芳心大动。阿纳托利远遁而走,她亦与安德烈公爵解除婚约。度过一段流言蜚语缠身的日子,战争激化,娜塔莎随家人离开故乡,重遇安德烈公爵。此时,安德烈公爵身受重伤,她又忍不住去照顾他。在安德烈公爵最后的时光,她情难自禁地给了他爱意和照顾。然后,在安德烈公爵死后,娜塔莎重新见到皮埃尔,又对皮埃尔思绪起伏。她的半生仿佛都是围绕着爱来转的,必须要有一个去爱,她守不住寂寞,又像是一川流水,浩浩汤汤地淌着止不住的爱意。 其二,就是玛丽亚。玛丽亚的父亲老公爵对她的管教很严格。玛丽亚在父亲的教导下过着修道院的修女一般清苦的生活,幼年起父亲就教她读书,后来又学习几何、代数等,再长大些,就有管家的才具,可以说她是一个典型的大家闺秀。但是,她是脱离普通人的,在战火蔓延到她们的庄园时,她请求众人放弃此地,跟她一同离去,但遭到了众人的反对。她不会知道土地是农民们生存的基础。此外,他们无法信任贵族阶层。玛丽亚并非泥胎木偶,她亦有自己的情感,譬如她对皮埃尔有意。但是,每一次的接触和对话,她都显得克制。对于哥哥未来的妻子娜塔莎,她不认同对方的行径,但看到她对哥哥弥留之际的照顾,也能放下心结,去接纳她,与她成为好友。她替死去的嫂子照顾侄儿,更在父亲和哥哥去世后承担全部的责任。有一点却不能不提出,她对这种父亲引导她过上的生活是谈不上喜欢的。在老公爵病入膏肓,奄奄一息之时,玛丽亚曾希望父亲快点往生。可她很快又后悔了。她的心中虽有恶念,但更多的是信奉上帝的惭疚。 其三,索尼娅。比之娜塔莎、玛利亚两位,索尼娅的戏份不算吃重,她的的角色有点“林黛玉”,都是寄人篱下,但有些不同的是,索尼娅不是出挑之人,也不是充满反抗意识的人,她的形象更为平。在夫人劝她放弃爱情,成全尼古拉时,她的心理描写可谓是感人至深。索尼娅深切地明白这一家人对她的恩惠,而她也想报答他们,但在报答她们的前提条件是牺牲自我的爱情的面前,她没有自己想象的那般深明大义,她还是会纠结和难过。 简言之,在《战争与和平》这幅深广的生活图景下,三个活灵活现的贵族少女让读者窥见那个时代的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