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法国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法国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11-13 03:49:1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法国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法国史》是一本由【法】乔治·杜比 主编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8.00元,页数:209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法国史》精选点评:

  ●年鉴学派的杜比编的法国史,不适合作为教科书,它不会系统地告诉你吉伦特派在政治经济外交上采取了哪些措施,它会把吉伦特派的上台和倒台放置于人民革命之中,从中看出大革命该阶段的特点之一。对于不了解大革命具体进程的人来说,这本书是非常不友善的。

  ●大补

  ●哪个挫人,把第1卷借走了,我只好从第2卷开始看了!第3卷似乎没什么意思

  ●普通

  ●翻译得不错,蛮有感觉的。= =、勉强看完

  ●整体感觉还算客观,在战争外交动机上有些美化

  ●年鉴学派的代表力作!全书两千页的硬骨头足以见译者的良心。年鉴学派发展到杜比一代,已经是充分融合前三代的史学理念,全书的史观融合和视角多样性让人叹服。最后对法国国民性中的“我”与“我们”进行的探讨,在当下我国也具有深刻意义。“与从前相比,人们现在参与国家生活更多地是因为热情而不是意识形态,这种参与可能更加明智——我们不奢望改变世界,我们也不否定历史,我们也不去改变生活,但我们至少能够抑制"恶——更加节制,毫无疑问也更加注重事实的真相。这种对透明的需要,及其可能带来的失望,似乎构成了这个时代的特点。”

  ●作为通史,内容详实程度和编排震撼我妈一整年。本书延续了年鉴学派的传统,更加侧重于对文化,物质状况而非对政治史的描写。

  ●年少无知一刷嫌琐碎,现在每次回翻都有新的收获

  ●在?不买来镇宅?

  《法国史》读后感(一):皇皇之作

  这是一本皇皇巨作,三大本一千七百页的正文,真难以想像如果不是乔治·杜比,我会去买它。当然对法国历史感兴趣也是我去购买与阅读的动力之一。真是一段辛苦的历程。   我喜欢阅读法国与俄国的书籍。这就存在着如果不了解两者的历史,许多东西是怎么也无法理解的。比如前段的《亨利四世》就让我迷雾重重,虽然是第二次阅读也有许多不知所云。   于是我阅读这本书。准确说来还是可以的。没有想像中那么出色(但也许是我想像过份了)。但对于想了解法国基本历史来说是足够了。特别是对法国历史的开端部份我有相当的收获。可以这么说,西罗马灭亡之后的欧洲历史也可以说是法兰西的历史。那克洛维、查理曼、亨利四世他们不仅是法国人的国王,也是欧洲历史的重要创作者之一,这种延续直到拿破仑才算终结。可以说西欧封建制的创建与扩大是与法兰克人分不开的。也许这就是法国文明带给人类的。法兰西文明并不亚于中国文明。   这本书的内容太丰富了,我实在没办法真正去评价,只有自己读过才能明了。

  《法国史》读后感(二):“法国已经说了很多,但显然还没有说完”

  ——读乔治•杜比主编的《法国史》

  据说本书的主编乔治•杜比是年鉴学派的大家。他的另一个身份是法兰西学院的院士。作为一个外行的读者,我绝对相信他的历史功力。但非常遗憾的是,不太喜欢他的历史写作风格。比如去年读过他的一本《布汶的星期天》。老实讲,阅读感受奇差。本书虽然不是他一人的手笔,但感觉应是以他的风格为主导。于是阅读感受也并不是太美好。

  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本书的诸位作者夹叙夹议的写法有些过了。有些文字已经不是议了,更像是感慨,正如本文标题所引用的全书终结的句子。个人非常不喜欢这样的风格,感觉作者给历史书注入了太多个人情感,并试图以此影响读者。

  我虽然完全认同每个作者所认识到的历史是有偏差的,继而导致他所叙述的历史也是有差异的。即使是最客观的历史叙述者的眼中之竹和心中之竹,都不会是客观世界里的那根竹。但至少,我作为读者希望看到的是尽量接近客观的竹,而不是作者对竹的感叹、歌咏、抑或悲戚。我是在读史,而不是在读散文或诗歌。

  此外的一个问题是,虽然本书足够厚重,但毕竟只是一本书。诸位作者试图用一本书将法兰西丰富多彩的历史,从政治到宗教,从经济到文化等等,一网打尽,显然野心过于膨胀了,显然对于主题和内容的取舍决断不够。因此使得读者的阅读感受像是被各种叙事方向杂乱牵扯。

  特别是对于我这样对法国历史只知一个粗浅的大概的读者而言,在某些章节上更加被这样的风格弄得晕头转向。比如关于法国大革命的一段,虽然有100页左右的内容,可是很大程度上是作者的感慨,而且似乎是基于读者对大革命的历史已经详知的情况下作者与之对话的感慨。比如,这一段——“革命危机中的这些形象,无论是悲怆还是辉煌,都只是历史进程中的泡沫,现在该超越它们,去认识革命的历史影响和历史成就了”。刻薄地说,这样的句子让我感觉在读中学生的作文,而非历史大家的历史专著。

  其它的一些缺点,虽然同样不让人愉快,但是属于可以理解也可以接受的偏差。比如对密特朗在两德统一中的作用的评价似乎过于正面了,毕竟从德国人的回忆来看,他们的第一感觉是法国政治家对德国的统一并不情愿。

  本来是想给三星的。考虑到这样的篇幅,考虑到确实给到自己一些历史盲点的知识补充,值得加一星。

  《法国史》读后感(三):关于本书和历史背景的一点补充说明

  原书:https://www.amazon.fr/Histoire-France-origines-nos-jours/dp/2035861047/ref=sr_1_1?s=books&ie=UTF8&qid=1535802914&sr=1-1&keywords=Histoire+de+France+des+origines+%C3%A0+nos+jours

  共1416页,

  作者Georges Duby , 维基百科第一段总结的话是:Georges Duby, né le 7 octobre 1919 à Paris et mort le 3 décembre 1996 au Tholonet, est un historien français. Spécialiste du Moyen Âge, il est professeur au Collège de France de 1970 à 1991.

  曾是法兰西公学院Collège de France的教授,专业方向是中世纪历史。也就是说本书很可能中世纪部分是亮点。

  另外,法国的年代划分方法和中国是不一样的,附上维基百科:https://fr.wikipedia.org/wiki/%C3%89poque_historique

  简单的概括就是:

  公元476年以前叫古代Antiquité

  公元476------公元1492年叫中世纪Moyen Âge

  公元1492----公元1789叫近代Les Temps Modernes

  公元1789----公元1815叫大革命时期Les temps révolutionnaires

  公元1815至今 算现代,其中还有几个细分的小时期,比如1914-1958叫动荡时期Les Temps agités

  《法国史》读后感(四):年鉴派的历史写法,好好感受下

  世界历史文库系列的第二站,法国。大国的历史,总是不同时间维度,不同学者流派汗牛充栋,既然系统研读外国历史第一站的俄国史选用了世界历史文库系列,那本着保险和效率法国史就直接选用该系列。那么多国家为什么第二站选择法国呢,一方面实在是其在近现代的政治文化艺术等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抬头不见低头见还是早点了解比较好,不同于北欧啦墨西哥啦这种相对于独处一隅。最最简单的例子就是美国建国的背景就和法国启蒙思想时期有着极大的渊源,更别说在政治军事上得到的帮助了;印度支那的近代史也离不开宗主国法国。还有一方面就是毕竟我去过巴黎,虽然只是短暂的惊鸿一瞥,但毕竟对法国的心脏大巴黎地区有了切身的感受,比俄国史看起来应该略显亲切。最后当然并非最不重要的是对于文学爱好者的我,法国文学是头等大事,而读了那么多法国著作对其中的热月政变、雾月政变、1830、1848、法兰西第二共和、法兰西第二帝国真的是一头雾水,初中义务教育那些接近科普的粗浅介绍早就忘到爪哇国了,因此理清法国历史的头绪绝对是当务之急!

  读完三卷砖头般的《法国史》,最大的感受就是:自己是个白痴!!

  被书名欺骗了,该版《法国史》近似于半部法国的百科全书,史前时代到公元两千年的历史脉络一个不少之外,更是囊括了法国在国际局势中的纷繁复杂、政治制度的演变、宗教、教育、文学、哲学、绘画、建筑、戏剧、大众的生活状态(收入、居住、娱乐等)。开读法国历史的第一套著作直接杠上了这么个全镜头深层次的“硬货”,从来没有觉得读书的进度有如此之慢,关键还不是光慢就能解决的,经常看了一页内容网络搜索其中的背景典故就花去大半个小时,不是我要带着学究的精神,而是不靠查阅其他资料压根就看不懂。读历史读得如此挫败感也是没谁了。不过作者在晦涩难懂之上还加上了各种省略,就好比你对一个刚学习中国历史的外国人说“说曹操曹操就到”,有没有考虑过老外连三国时期都还不知道?因此我强烈怀疑作者的目标受众绝对是法国本土人士,太多基础信息想当然了,不过这或许就是年鉴学派的特色吧。

  法国史某种程度上和中国史有的一拼,虽然作为炎黄子孙我坚信中世纪及以前的法国和中国完全不在一个当量上,可在欧洲范围仍旧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虽然不像中国在东亚地区一枝独秀),这就意味着对于法国历史的时间跨度和深度那是相当厉害,俄国基本可以约等于公元800年以后的事,而法国史索性从旧石器甚至更早阶段开始讲起,这确实是历史文化大国的标志。不过好在这样的国家不多,我估计也就英国、意大利、德意志、中东地区、日本等寥寥数个。不过说了那么多郁闷之处,读法国历史也有个很显著的优点,那就是古往今来的天然疆界变动不太大,这和看俄国从基辅罗斯到莫斯科公国到横跨欧亚大陆的变化相比要简单明了得多,几百上千年前的某个市镇或地区,今天还是法国境内,甚至连名字都一样。

  洋洋洒洒近两千页的纯文字烧脑后,对法国历史的梗概还是形成了鲜明的轮廓,从重要性详细程度及对当今的影响来看,基本只要从凯撒时代作为起点即可,这里捎带提一下了解了欧洲的一些历史后不得不叹服古罗马的奠基性意义,感觉从罗马开始欧洲才开化,以至于到十九世纪为止上流社会都是以古典文明包括拉丁语来作为阶级特征的。要我做类比的话,古罗马相当于中国的秦汉,大一统,并且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有深远的影响,而古希腊则类似我们的夏商周,过于久远但其意义也绝不可低估。

  墨洛温王朝,有点打酱油的味道,算是西罗马帝国灭亡到查理曼大一统前的过渡期在打基础。而墨洛温王朝过渡到加洛林王朝颇似我们的曹魏篡汉,就是丞相当道,先是几代人的低调蛰伏,然后一鸣惊人改朝换代。至于到了查理曼大帝时期为何可以实现囊括当时大半个欧洲的帝国,恕我没理清头绪。总之凡尔登条约将查理曼的疆土一分为三成为现金法、德、意三国雏形这件事我觉得非常神奇,因为按照中国人的观念,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怎么到了查理曼这里分完之后就没有然后了呢…隐约感到当时欧洲没有一种文化成为绝对的先进势力,因此从语言、民族、宗教文化等多方面都为永久分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华大地也是多事之秋,但因为绝对领先的华夏文明有着黑洞般的吸引力导致了谁来谁被同化。

  公元987年开始的卡佩王朝我觉得是法国最牛没有之一的王朝。因为从广义的血统理论上来说直到1793年以前整个法兰西君主都是卡佩家族的人,什么瓦鲁瓦王朝及至大名鼎鼎的波旁王朝都是旗下的各种男性直系后裔,均因为前朝君主的绝嗣而向上追溯旁系而来,某种程度上相当于明武宗朱厚照死后绝嗣,内阁商量一番之后决定往上几代按照儒家礼法追溯到了朱厚熜使其登基,即大宗绝嗣,然后小宗入继承嗣,变成新的大宗。沿用这种逻辑,以至于路易十六被处决前,革命人士还称其为“公民路易·卡佩”!所以说为什么总体结论看完后觉得是白痴,因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为什么卡佩王朝以后法国君主都是因为绝嗣而引入小宗,没有发生过严格意义上的改朝换代?人民内部矛盾各派政治异己势力方面法国也一个不少,怎么就在法国大革命之前没有发生外部强力推行的改朝换代?这个问题在俄国历史也似曾相识,这就牵扯出更深层次的宗教文化伦理的探寻,难道是基督教世界(无论东正教天主教新教)的普遍存在?还有怎么看怎么觉得路易十四前的法国,虽说是名义上的君主专制,但感觉也就比东周时期的周天子勉强好那么一点呢,法兰西君主本身“直辖”的领土极为有限,然后通过公国、侯国、伯国的松散效忠体制进行统治,巴黎与很多偏远地区的关系在我看来甚至不比明朝与朝鲜的附庸关系紧密多少,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说穿了也是各自为政,除了名义上奉行个周天子,谁不是关起门来过自己日子。而就是这样,法兰西君主通过一代代的努力,地盘人口财富的积累,最终集中央集权大成于太阳王,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派官和收税,其实人类社会到今天都是如此,人权财权都有了才是真正的统治实权。

  如果说王朝时代看得云里雾里,那么法国大革命开始则是新一轮的梦魇。虽然时间更近,世界影响力更深,但远没有我自以为地那么了解。如果说导致亚洲第一个共和国中华民国诞生的辛亥革命来自于欧美的榜样,那么法国大革命这一开启人类先河的伟大创举来源于何处呢?启蒙思想?封建贵族的过度压榨?文艺复兴之后几百年熏陶下人民普遍的意识觉醒?亦或是量变引起质变的一个历史必然只是碰巧发生在了1789年?每一个疑问仿佛都可以写一篇博士论文,这就是看法国史觉得挫败感的原因之一。撇开王朝复辟时期不算,之后的法国就是各派政治势力的博弈,什么右派、极右派、左派、中间派、偏什么的温和派让我彻底陷入了政治知识的汪洋大海,尤其是对于我这种从小生长在一个一党专政的“天朝上邦”的公民,对于多党派议会制的政治格局没有切身的概念,更加剧了领悟的困难。

  好了或许我也被原作者的宽广搞迷糊犯了个原则性认知错误,既然我把法国历史某种程度类比中国历史,那么中国历史我怎么可能妄想通过短短几个月三卷书的研读去通盘了解呢,三卷法国史是作者耗尽心血而成的洪制巨著,但经过我的阅读研究仅能获取个梗概,能掌握其精华的十分之一已属万幸。

  现在来谈谈法国历史启发的其他几点重要方面吧。第一点就是英法千年虐缘,相爱相杀。拿合并财务报表的视角看,英国+法国的领土上千年来没有变化,但是内部的变迁却是沧海桑田,曾几何时,小半个法国的领土居然是属于英国的,英国国王就其在法国本土拥有的封地需要向法王宣誓效忠,更有甚者短暂的时期英国国王和法国国王是同一个人!中世纪的百年战争彼此恨不得将对方灭国,而到了一战二战却亲密无间一家亲。直到今天的欧洲,英法两国人民内心的这种复杂历史爱恨仍旧在拧巴着。

  撇开英国这一特殊虐缘对象,法国历史有着紧密联系的还有西班牙、低地国家、神圣罗马帝国、瑞士以及意大利(当年应该叫萨伏伊、伦巴第、热那亚、那不勒斯、威尼斯共和国更适合),当然俄国某种程度也算上吧。这一点对于中国人一定要切换一个频道,因为中国历史在近代以前非常封闭,不是自大,确实从客观上就是属于东亚绝对霸主,本国历史就是局部地区的世界历史,其中频繁提到的南蛮北狄东夷西戎说白了是拿其当四害对待的,完全谈不上平等的国际关系。到了欧洲就完全不同了,没有一个主流国家的历史进程可以自说自话的。国际关系对于每个国家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甚至连最偏远的俄国和岛国英国都不例外。而这在看中国历史时完全不存在这类问题,你可以完全忽略东南亚、朝鲜半岛、日本、中亚以及长城以北,对研究中国历史几乎没有影响。回过头来,看完法国、俄国历史,迫在眉睫的就是英国、德国、意大利、低地国家等等,书真是越读越觉得读得少!

  至于其他的百科全书知识面,肯定是要推进的,但路漫漫,极其漫漫。基督教及主要分支,建筑美学领域的哥特式、巴洛克式、洛可可式,君主制、立宪制、议会、总统制、共和国等政治体制,绘画方面的印象派、抽象派、野兽派,文学领域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象征主义、存在主义、结构主义等等。当博大精深的法国历史遇上年鉴学派,真可谓是火星撞地球激情四射。年鉴派打开了我的历史风格新眼界,历史主线条比如君王登基、改朝换代、某某战争都是最终反应出来的结果事件,而长期积累的经济、文化、宗教、全民意识诸方面才是因,年鉴学派将同时期的各个方面的因平行展现,而对果往往很简略甚至压根不提。这个比很多传统的编年史学派要更富有科学精神和唯物主义观念。当然如果年鉴学派能够同时兼容下通史类著作对基本政治、军事、社会演化路线的明细架构,则会更加完美。

  最后还得用当今的法国做结尾,作者自己也深深承认,法国已经沦为一个中等实力的强国,任何妄图通过其一己之力对欧洲乃至世界施加影响的想法都是不切实际的。路易十四和拿破仑的辉煌终成历史云烟,如今排在了英、美、德、中、日等国后面。但也是有曲线救国的可能,那就是在日益紧密一体化的欧盟中扮演愈来愈重要的角色,通过欧盟这个杠杆来放大法国对世界的影响倍数,也是一步妙棋。

  好了,该是刹车的时候了,不能再发散出去了,原著属于百科全书式的,我的书评可做不到百科全书式的。虽说书中大部分无法理解其精髓,但却给我打开了更大的视角,那种晦涩艰深背后的璀璨丰富交织着让郁闷的我感到很幸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