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巨人的聚散》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巨人的聚散》读后感摘抄

2020-11-13 04:07:5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巨人的聚散》读后感摘抄

  《巨人的聚散》是一本由[德]伊丽莎白·尼采编著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7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巨人的聚散》精选点评:

  ●论文材料

  ●编者作为尼采胞妹少不了偏见,所幸这些信件本身就是一种文学。“我们的生命都太短暂,我们的视野都太有限,致使我们除了在这层崇高境界上做朋友之外,当不成其他意义上的朋友。因此,就让我们对彼此的星际友谊保有信念吧,尽管在地球上我们命中注定是敌人。”(275)

  ●尼采和瓦格纳是两个相惜却并不相近的灵魂,我摒弃了伊丽莎白尼采片面的、执拗的、对自己哥哥过度的占有和保护欲的碎碎念,相信尼采说的那句“我们变化太大已经认不出来,但只有这样我们在对方眼里才更加神圣。” 所以伊丽莎白小姐,请不要以这么一种赤裸裸的酸言酸语插足两个巨人之间心灵的碰撞。

  ●书本身不错,可以了解些八卦(例如尼采曾长期坚持素食,大概后来才喜欢上吃香肠),可惜翻译有好些错,连带那些俗不可耐的中文表达。

  ●还是大有收获的

  ●搞cp(雾)一晚上看完的,到最后尼采还要决定接受人各有志,真的觉得有点不敢置信…此前没有读过尼采的书,接下来想读。另外感觉整本书尼采都是受害者,可能要看看瓦格纳视角的叙述才中肯吧

  ●……

  ●拿来当同人文看的(够)…但是真的…好感动…【因此,就让我们对彼此的星际友谊保有信念吧,尽管在地球上我们命中注定是敌人。】

  ●由于对伊丽莎白小姐的不信任,所以叙述部分一直在半信半疑

  ●在一個說出「上帝死了」的人心裡,瓦格納是他的神。

  《巨人的聚散》读后感(一):我很愚钝

  读了一遍,没有弄懂两人闹翻的确切原因,书写的朦朦胧胧的,设置了一个广大的背景,却忽视了师徒间冲突爆发的因果。而且身为作者的妹妹明显偏向尼采,这就引出另一个话题——坊间传言尼采与妹妹有段乱伦的情感,不知真假。

  《巨人的聚散》读后感(二):无法言说的轻歌剧

  有时觉得这一切冥冥之中应该有一种结果,此时不好说

  有时觉得这一切冥冥之中应该有一种结果,此时不好说

  有时觉得这一切冥冥之中应该有一种结果,此时不好说

  有时觉得这一切冥冥之中应该有一种结果,此时不好说

  有时觉得这一切冥冥之中应该有一种结果,此时不好说

  有时觉得这一切冥冥之中应该有一种结果,此时不好说

  还行不是真的还行是不好说

  《巨人的聚散》读后感(三):一段堪比爱情的友谊在追求和审视自我的道路上走向终结

  这本书在我的“在读”中停留快十年了。最近决定把在读书都读完。第一本选择了这本。

  忘记为何买了这本书,也许是尼采和瓦格纳两个名人的声誉让我好奇双方的奇遇与碰撞。在此之前,我并不了解那个相去甚远的年代双方曾经存在着友谊。

  “爱之恨,责之切”这句话用在他们身上一点也不过分。粉丝和偶像在岁月的流逝中成长、成熟,哪怕是距离再近也无法阻挡心理的变化。当发现一切不再是所期望的未来和所持有的过去,人们就必须重新面对和选择,这就像人生的重置、排列组合。

  引言中的内容似乎是站在尼采的立场,对瓦格纳本人的评价带有敌意,似乎是瓦格纳利用了尼采。但在我看来,真正的友谊不存在利用,而应该是在为了共同的理想和爱好的而进行探索的过程中,他们之间给予对方更多的灵感和默契,同时也认清自己,这就像一面镜子。

  书中没有让我觉得存在是非恩怨,所以没必要为谁对谁错寻根究底且站队鸣不平。倒是让我在他们之间的书信来往中看到了真情实感。那文字中所闪现的优美词藻也让我由衷的羡慕。

  《巨人的聚散》读后感(四):教士与演员--读后感

  作为一个哲学家,他太感性了,而作为一个诗人,他又太理性。

  他的虔敬和纯洁,以身作则的个性注定他是一个有修士气的人,而他的作品又那样的离径叛道,

  他是一个德国学究,却向往战士的生涯,

  他是一个病人,却呼唤超人。

  他活着的时候是寂寞的黑暗,身后却点燃了火焰。

  他以反基督者自居,却成了被钉上十字架的殉道者。

  他的一生既是一出寡淡无趣的学者生涯,也是一出独角戏的主角。

  我有一种可以叫做成见的东西,那就是说我一直怀疑尼采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家的称谓,在我看来他是一个有哲学气质的诗人,而这两种身份恰恰是不相容的。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尼采。

  而瓦格纳,伟大的音乐家的背面却也是一个并不厌倦世俗荣誉与享受的人,尽管他的作品是反资式的庸俗,宣扬浪漫主义的传奇,可是他本人又是一个安于物质奢华的人,透着一股中产市民的味道。

  也就是说,他毕竟是一个搞艺术的人,摆弄戏剧的人,总有演员的气质,喜欢炫耀,虚荣而自负。

  当这两个人相遇的时候,一个已经是功成名就的大师,一个是才华初展的年轻学者。凭借着艺术家所具有的独特眼光,瓦格纳轻易的发现了这个羞涩的年轻教授罕见的才华,而后者也为着他的音乐甘愿成为了他的学生与仆人,德国人最喜欢的两个角色。

  是叔本华将他们联系在了一起,但是尼采最终超越了叔本华,找到了权力意志的超人,而老瓦格纳却更喜欢象叔本华那样,一边享受着珍馐美味,一边谈论自杀。

  两条道路在一处相交之后,还是分叉了,各自走向了自己的人生终点。

  从书中收录的书信可以感觉到,瓦格纳欣赏尼采的才华,并把他和其他一些崇拜者一样在大师的众多仆从中班里安插一个位置,他老练的运用自己的圆滑,特别是借助于科西玛夫人的力量来左右这个年轻人。使他为自己服务。

  而起初,尼采也正是这样谦恭的做了。

  我曾经读过他与勃兰兑斯的书信往来,我发现这个在自己著作中狂妄自大人却总是以极其谦卑的口吻来和别人交谈。我把这归结于心灵的孤独导致的倾诉的温柔。

  尼采的信笺表明自己是一个大师艺术忠实的捍卫者,流露出一种年轻人的热情与忠诚。

  在两人交往的过程中,学生在不断的长大,逐渐开始摆脱老师的影响,他失望的发现了导师言行不一的一面和江湖作风。

  老师却对自己相当满意,流露出一个老人的自负与妥协。

  这是一个年轻人与老人的分歧,也是一个虔诚的修士与圆滑的演员的差异,他们的分手是注定的。

  虽然是一出《帕西法尔》导致了最后的决裂,但是之前的种种不快已经存在。瓦格纳没有超越自己的时代,尽管他的浪漫主义音乐被当时的人认为是前卫的,不过他本人还是一个受到自由主义思想熏陶的18世纪的人,他可以说是一个过渡性质的人物,一半在过去一半在当代,总的来说,这部宣布自己与宗教和解的戏剧是他对世俗的妥协而不是真正对宗教的领悟。所以尼采厌恶的正是这一点,正象他的妹妹说的那样,他厌恶的是一种不真诚的态度,而不是信仰本身。

  象尼采这样一个单纯的人,是无法忍受这种表里不一的行为的。他是个虔诚的为信仰而奋斗的人,不惜用生命来做赌注,而瓦格纳,有家有孩子,有名望,不世俗也难。

  一个单身汉和有家的男人,当然是有分歧的。

  正是尼采大胆的指出了瓦格纳音乐中浮华迎合观众的一面,而只有尼采才真正的为瓦格纳的音乐感动,两个人是心灵的知音。

  尼采是绝对不甘于做人附庸的,他的孩子般的单纯与大胆的思想远远的超越了时代,象他自己说的,下一次战争后,人们就理解我了。

  他看到了虚无的阴影,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尼采说,除了瓦格纳,他从来没有过任何人。

  在这个世界上,也许只有他那样虔诚的爱过瓦格纳。

  而这种友谊,也是一种星际的友谊,在地球上注定是敌人。

  说来有趣,尼采说带鞭子去女人那里,可是他的生前却和母亲妹妹相依为命,死后也要靠着妹妹的介绍方才得以为众人熟知。

  而他的著作,大概也是全部哲学著作中最容易为女性读者接受的,因为那其中的感情和美妙的音乐一般的风格。他的语言是诗意和音乐化的,如此的优美悦耳。

  至少我是通过他的扎拉图斯特拉爱上了他,我对他本身那种受难和孤独的爱慕甚于他的著作。

  我年轻的时候最崇拜两个男人,一是尼采,二是拿破仑。

  可是难道这不也是他悲剧的一种嘲讽吗/

  尼采这个伟大的名字对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意义,对我来说,尼采意味的是--纯洁与青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