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历史》读后感100字
《阅读的历史》是一本由史蒂文·罗杰·费希尔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小16开图书,本书定价:40.00元,页数:36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阅读的历史》精选点评:
●无感。2017年7月3日。
●作者又想要写各个国家,但是没想到自己学艺未精,关于东亚的部分错误比比皆是。
●全球视野下的阅读史梳理,颇有学术价值。阅读是建立在文字、语言、文学以及更多学科基础上演进的,同时探究阅读本质还离不了神经科学等人脑研究发现,这对阅读史研究深入增加了更多难度。
●成都书店偶遇
●阅读的历史就是获取自由的历史
●本来这本书行文逻辑性结构性强过曼古埃尔那本阅读史,更学术化,但是由于我昨天才读过阅读史,遂发现此书大量抄袭曼古埃尔著作,尤其第二章几乎通篇抄袭,只是打碎了位置改变了叙述语言,引文某些俏皮话都几乎一模一样,丢人呐,幸好不是国内学者,否则我一定写个檄文!
●感谢阅读,让知识不朽。另外每次玩TTA,都想到这本书里提到印刷术的伟大。
●阅毕,有深度
●是本好书,无奈学识不够,读起来确实不轻松,尤其是中美洲、印度那块,不懂的太多,读的时候还是要做好多功课。本书基本上涉及全世界,全时段的阅读史,“阅读”演变到今天的样子,的确有些不可思议。尽管功能性阅读从未消失,但文化阅读才是最感动人心之举。 如果能多附一些图片说明各国各时段文字、书写工具等相关材料就更直观、易读了。
●内容很有趣,翻译文笔也挺流畅,不错的书
《阅读的历史》读后感(一):人类阅读的历史是从读开始的
一本比较严谨的讨论人类阅读历史的书,恨不得从远古还没有文字说起!不过显然还是不得不从有文字开始。其中对古代不同地域的人们阅读的境况的描述还是比较新鲜——莎草纸时代的以读为主和羊皮纸时代开始以阅为主,很有意思。
有一件事情最为不解:奴隶制时代难道奴隶主、贵族不认字,要由奴隶来读给他的主人听?实在是想不通。
后面的印刷时代、宇宙时代等没有细读,觉得没有太大新意。
《阅读的历史》读后感(二):阅读是另一种思考
文字决定我们的思维方式,不同语言对一个事物或者一件事情会体现出这个国家或者民族的观点。在语言的翻译时这部分态度会被忽略或转化。
拼音文字印刷的便利性让欧洲在印刷时代文化超越了印刷成本昂贵的亚洲,对印刷内容的宽容让欧洲北部文化超越了欧洲南部,而与罗马教会的分裂让英国获得教会财富的同时也获得了超越其他国家的图书,使英国的文化超越了欧洲本土。
阅读是第六感,本身是一种人类潜在的能力,可以通过阅读进入一种思考的状态,让读者的思想漂浮在与现实生活完全不同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和任何一个作者对话,甚至可以与自己的过去未来对话。
《阅读的历史》读后感(三):阅读史
《阅读的历史》这本书是和《如何阅读一本书》同时从学校图书室借来的,比之于《如何阅读一本书》强调“指南”的性质,这本书显得更加专业,它是作者《语言史》、《写作史》和《阅读史》三部曲的最后一部,视线放眼整个世界,从标记、符号的出现一直写到当今电子文本的出现,考察追溯了整个世界的阅读形式及其发展的方方面面。
坦白说,我读这本书的感觉不如《如何阅读一本书》,一方面也许是这本书不像《如何阅读一本书》一样用一些生动且妙趣横生的比喻将本来比较枯燥的东西说得很形象,比之于那一本,这本显得要晦涩得多——当然,也显得这本书更加专业,而我自己太业余;更主要的原因应该是我自己对世界历史的所知太过浅薄,所以当作者天南海北古往今来的信手拈来之时,对于我多少有些对牛弹琴的味道。
我原本打算用“分析阅读”的方式来对待这本书的,但最终还是放弃了,仅仅是粗浅地浏览了一遍,正因如此,这本书的真正价值在我这里变成了打折甚至是贱卖了。
尽管如此,还是有些印象较深的地方的,如作者对阅读和写作的一番论述——“阅读和写作密不可分,但两者是对立的,甚至激活大脑区域也诚然不同。写作是一种技巧,阅读是一种智能。写作始于精心撰写,经几易其稿方可杀青,阅读的演进与人类对文字潜能的认知水平协同。写作史基于人类的观念借鉴和升华,阅读史关乎社会不断走向成熟的各个阶段。写作是表达,阅读是感染。写作是公共行为,阅读是个人行为。写作拘泥受限,阅读无拘无束。写作把瞬间凝固,阅读把瞬间延绵。”在我所看到的关于写作和阅读的关系的论述中,这番论述很独特,尽管对其中一些方面我个人不太认同,但尤为喜欢最后两句——“写作把瞬间凝固,阅读把瞬间延绵”。
(2014.7.20)
《阅读的历史》读后感(四):读书笔记
能就语言、写作、阅读这类领域展开历史研究和写作的作者肯定是了不起的。这些领域需要的知识储备太多,对组织材料和完善思路也有极其高超的要求。阅读与整个文明史相伴随,书本的形式和载体千变万化,牵涉到的也不只是书本这一个领域,往往还有意识形态、工业、商业、政权诸多因素,但阅读本身有过挫折却从来没有衰亡。作者提到的一个现象,早期的记录很少与口头言语行为区别开来,书面的优势真正展现出来要到后来。“与书面文字这个天赐之物相随的是专制。作为一种自主变化的结果,识字的人丧失了口头记忆、口头文化和扣头自由。作为一种人为的权威,书面文字把自己强加于每个识字人的身上,就像一个暴君奴役虔诚的臣民一样。如今我们已经完全丧失了自己的口头传统,根本意识不到这个暴君无所不在地征收苛捐杂税,我们的生活、思维、信仰,我们的敬重之情,都离不开书面文字,让我们忘却了世间存在的其他一切可能,我们所有人不经意间成了阅读的附庸。”(p36)
十七世纪印刷出版业的一个现象,值得摘录下来:
整个欧洲都在经济衰退的边缘摇摇欲坠,此时的书籍市场再度呼唤新的理念。至于这一理念是来自依然占据主导地位的宗教书籍,还是已经崭露头角的世俗书籍似乎并不重要。虽然出版物十有八九销量不佳,但仅凭这十分之一的“畅销书”就足以支持那些销量不好的书籍出版。(这一计划起到了良好的作用,稳定了书籍出版的种类和质量。到20世纪70年代,出版巨头为获得巨额利润,才普遍放弃了这一做法,改为出版“肯定畅销”的书籍。)即便如此,在出版界盟主法国,最走红的出版物依然是宗教作品,而非名垂千古的诗人、剧作家或小说家的作品。这些作者的名字到今天大多已为人们所淡忘,但在当时,宗教作品的地位堪与20世纪的恐怖小说或爱情小说相媲美,成为出版商的摇钱树。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英属北美殖民地印刷出版的第一本书不是小说,而是《圣咏集》的英文译本,该书于1640年由位于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的斯蒂芬·戴伊出版社出版。(p224)整个历史上最会阅读的一个人当然是18世纪英国的塞缪尔·约翰逊博士。约翰逊博士谈论阅读,随便说出来的话几乎都是格言,他的传记作者鲍斯威尔记录:
(约翰逊博士)总是抓住一切机会强调阅读的益处,批判“通过对话就可以获取足够知识”这种肤浅的看法。他说:“阅读是基石,普遍真理一定要从书中得到,并经受实践的检验。谈话获得的知识缺乏完整的体系。了解一个话题需要和上百个人对话。由此获得的知识参差不一、彼此相距甚远,从而无法让我们对真理产生全面的认识。”(p243)约翰逊博士还说:
令人奇怪的是,这个世界有这么多人从事写作,却没有多少人专注于阅读。如果可以选择其他的消遣方式,人们一般是不会乐意读书的。读书一定要有一个外在动力来激励,比如竞争、虚荣或贪欲。彻底读懂一本书带给人们的苦恼远远超过了快乐。人们往往认为语言如此苍白贫乏,难以尽述内心微妙复杂的情感。没有人会纯粹出于兴趣去阅读科技作品。我们喜闻乐见的总是些轻松愉快、平铺直叙的文章。但是今年,我读完了维吉尔的史诗《埃涅阿斯纪》,每晚一卷,十二个晚上就全部读完了,并且从中获得了无穷的乐趣。(p244—245)作者最后说:事实上,阅读只有一种“归宿”,那就是知识。(p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