势读后感100字
《势》是一本由【法】弗朗索瓦·余莲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势》精选点评:
●很好的启蒙,思维的冲击,并且留下来很多探索的空白。
●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描述
●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的后两章能读。势在汉语中的诸多语义及衍变,作者显然忽视,过分突出一个思维模式的建构,但也并没有完全说清楚这个势的思维。不过,恰需异域的思维对比。
●2018-05-21:对势的西方式解读。势,不同与道、理。是中国文化中静态和动态结合的一个观念,不是二元对立。势存在于多个领域,从军事到政治,书法到绘画美学到文学理论,以及历史反思到哲学。势是事物发展的一个趋势,人们应该有策略地运用、发展它—时期产生最大的功效。势理不可分。离势无理,离理无势。势的思想不同于西方的因果论,因果论是外因的,效力不是外因的。因此,乘势是目的,顺应趋势,调节变化,促进和谐。
●涂光社的《势与中国艺术》也是谈第一、二卷的问题,不管承不承认,历史的复杂性被于连连带性地消解了
●看看
●海外中国研究是不是就很我们研究国外一样,其实本质上就不是说给我们听的?#瞎说什么大实话#
●异域视角下的“势”关键词研究,出色地呈现了跨学科或曰前学科时代,“势”的种种表征。如军事战略、政治权术、文章体势、书法与绘画经营、盆栽与园艺布置,乃至山川起伏、历史演进趋势,并最终寻得“势”的形象化表达——龙,可谓视域广阔而又搜讨精细。在比较视域下,不惟古希腊重长枪近搏而轻投射的战争理念与中国势论相异,单是“势”字(兼具“姿势”与“运行”之义)的难以对译便足以说明其异质性。由此,势之存在更近乎于中国文化的独特元观念,它具有统摄性,而绝非单一学科论域所能涵盖。所谓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余莲的俯瞰与旁观对于中国文化关键词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从先秦到王夫之,内容广博。第二卷谈论了书法绘画诗歌,放在一三卷讲政治历史战争之中,有点别扭和奇怪。
●从法式思维下理解中国的“势”颇有新意,并且感受到作者非常用心地了解了中国的文化,引经据典分析了那么多诸子百家思想和王昌龄的诗句实属不易,但是总是觉得还是有一点点文化隔阂的僵硬感。最后两章还是蛮有意思的:“所有向某一个域外的敞开都不会造成无止境的宣泄,也不会带来神游象外的晕眩,而只会立即获得相应的关闭作为补偿,这便构建了现实的整个进程,并使其呼吸跃动。因此不需要制造一个用来超越的道德,也不需要在喜悦与颤抖之间捏造一个救恩,顺应变化就够了,变化总能调节,促进和谐。”势,即是在变化中的和谐。最后实名喜欢这个有点点可爱的作者
《势》读后感(一):人类学课程作业
余莲虽以西人哲学家之身,但终能进乎其中并出乎其外,其跨文化对比对于审视中国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用出色的前学科的前沿分析,展现异域文化对中国哲学的关键词研究——“势”。从军事谋略、政治权术、书画布局、文学体势,到山川地形,再至历史趋势、人类关照,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均以“势”统领之。又终于寻得中国的经典意象——龙,并以之代作者之意。在其屈伸、浮沉交替之间,“势”是中国人思考的基点。作者视域又极其广阔:希腊之目的论与中国“势”之观念,表面虽相似,在其机锋之处,亦有微妙的差异。正如“势”字终究难以在西方语言中完美译出。取消西方哲学的二元对立,阴阳的交替转换是如此自然并且永无止境,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阻挡——这正作为某种元观念,统摄中华文明。本质性的差异横亘在中西之间。西人毕竟希望得到神之垂怜,而“势”则专注于人世间的手段与利益。
《势》读后感(二):看到有人把人类学课程作业发上去了,我也想发一下
首看此书的感觉大概就是,我看他者如何看我,结果就是……不明觉厉……。战略上排兵布阵,政治上运筹帷幄,以及艺术上收放自如,这对于国人来说这不是很自然的事情吗?直至书后一卷,作者搬出自己浸淫其中的西方哲学观,与国人所讲求的“势”二者对比,我算是明了了一点我们日常中随处可见的“势”为何让作者的体悟如此之深。西方传统的思考方式强调因果论,万物形成与变化必有其因,如此步步推理,必得寻到万物本原方可理解万物存在之理,于是上帝必须存在。但在国人传统的观念中,天时、地利、人和,势成,事也可成,何必寻其根本。正如作者所说,势,就是通过某种布置,于格局中生成一种潜能,这种潜能可以转化成一种现实。中国的围棋倒也是一例,高手对弈必是在你方布局我方拆解中进行,局成,势成,未及结束,双方输赢便可窥一二。无论战争的智谋兵略,还是政治的权术谋略,抑或书法绘画中的点横交映,都为布局造势,静中隐隐透着动的力量。国人的趋势论中,天地配合应运而生,以势而行,在这个万物形成的过程中没有启动因也没有主体作为推动,这也倒契合了我们常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整体观。
关于这本书的讨论,有同学将这种趋势观与打乒乓球联系了起来,小学时候有过一段时间迷恋乒乓球,现在回想二者还是挺契合的。以前打乒乓球时想着,如何跟电视上的运动员一样(无奈还是不怎么会打……),怎样击球过去了,对方接住,但对方回球球路正按着自己所预计的一样,然后自己顺势一击,完美击败对方。在你击第一球时,就已做好判断如何回击第二球,这其中也正如“势”的道理,观众能看到的是第一球的运动员击球线路落点与结果,但这其中其实已经蕴含着第二球的趋势。有时候由第一球所造的势才是第二球赢球的真正原因,而这得靠对对手的充分了解与自己的球技相结合。这与中国古代兵法故事中的知己知彼再布局制胜的道理倒也是一脉相承。除了球,还想到了初高中流行过的五子棋,高手下五子棋并不会直接将五个棋子连起来,而是布局造势,明明才连成三棋,但对手已直呼“输了”,其实是对手已经成功落入布的局中,除非还能从棋盘的全局中找到拆解之法,否则输赢之势已成,再下已无意义。
《势》读后感(三):关于本书的一节--“龙的主题”
先说一段题外话,寒假的时候,舅舅问我一个问题:为何我们中国人自诩为龙的传人?而后,又附加了一个问题:我们中国人喜欢存钱是不是因为龙喜欢睡在金银财宝之上造成的?我没有回答,但我更倾向于认为,龙的这种喜好是附会了中国人的性格,毕竟,龙的意向是中国人自己创造出来的。
----------------------------------------------------------------------------------
本书的作者余莲,是法国著名的汉学家,无意间翻到这本书《势 中国的效力观》,目录中有一节“龙的主题”,于是甚为欣喜。
“龙的主题”一节篇幅很短,但不乏简练精彩的评析,先节录如下:
:一、形状里的潜能(蜷曲)
1 龙常与云连为一体,使其周围的事物也跟着震动不已,因此象征一种以扩散来增加空间密度的能力,而且因这气象而变得更丰富。
2 我们在观看山水地形的高低起伏时,其实就在观察其中蕴藏的龙势。(例如:势委蛇曲折,千变万化,本无定势。----郭璞《葬书》)
3 风水师在龙弯曲的身体内缩之处,观察出那是生命力最密集的地方,蕴藏了最丰富的吉祥福气,并且最能散布出来而使人事繁荣旺盛。
二、以交替作用制造变化
1 龙既是阳中之阴,也是阴中之阳。龙体永不竭尽地变化着,因此体现了以交替产生连续性的最佳例子。
2 小说也是这样,唯有以交替方式达成的变化,才能保证前后连贯的发展趋势。
3 中国人以“交龙”这个双重形象来表现并且说明这种由永远在变化的龙体所代表的交替力量。正如Jean-Pierre Dieny 所分析的,这种双龙盘绕或者头尾相交的布置,在古代中国是常见的图像。
三、无穷尽的变化使人难以琢磨
1、龙变化不息,它时显时隐,时飞时潜,因为“形其不可得而制”,龙因此被视为神圣的。
2、这种情况也是兵法家的理想,即总在更新自身的布置。
3、中国诗里也有类似的情况,其精神在于既不描绘也不叙述,例如归乡诗,只写内心的感受,写情感连续不断地来回摇摆。
4、龙从来没有固定的形状,因此显得奇异而且永远充满诱惑力,龙绝对不可能被控制,龙象征无止尽的超越。
四、龙和云:使生命跃动的力量
1、龙在同样的冲力作用之下,以独一的生命力量使整个宇宙空间活跃起来。
2、法家论及君王权位的时候,曾经比喻龙藉云雾而上腾高空,因而得以有别于在地上爬行的虫。
3、在中国的美学观里,空间绝对不可以事先设限的,它绝不限于一个部分或是一个角落,而是宇宙的全部,从空虚的深渊逐渐变成现实,并且由此向无限展开。
五、“空虚”与“超出”都含有势的力量
1、在远东的传统建筑中,屋顶的曲线表现力量(势)。那些曲线并非事先构想预定的,而是随着建筑物的种种需要而个别设计得出的结果。(鄙人认为:这个说法甚有道理,所看到的建筑中磅礴的气势从何而来?也许就蕴藏其中。。。)
2、龙体于云雾之中忽隐忽现,把画面的空间拉紧,又给该空间跃动的力量。
《势》读后感(四):人之于势
归总一下, 我将“势”理解为“现象”、“状况”,再通俗些说,是“呈现出来的样子”。此时加上我们这些有主观能动的人类身处其中、伴随而动的状况,使原本稳定而(天赋)固有的大背景有了变化并被裹挟着朝某个方向演进,从而发展出“势动”,再强调人“不甘于现状”的一面,则可以印证“智慧”“能力”等词会出现“操纵”现象。
原初状态下应当只有“势”而并不存在“人”,鉴于人类社会都无从谈起,此时的势大体可称为自然环境,遵循一定的演变规律做着大部分平稳的规整运动,不存在人类创造的“发展”之义,通过极尽漫长的累积作用对宇宙造成影响,但大多情况下我们不将它称为今日通常意义所言的“势”。
然后出现了“人”。利用原初积累的环境进行生存、扩张、繁衍最后带去了社会是人的一大飞跃,宇宙自此开始了突出显著的有需求、有意志、有欲望的征程。一个人,加上他身边可利用的“布置”——把“势”称作“布置”有两个意思:一为布置好了的事物即人在某个时间定点社会与自然赋予在其能产生相互影响的范围内的“情形”;二为有待布置的过程即如何处置上述“情形”对所处其中的人事做出安排调整加固等操作。
起始的布置是对人原初的恩赐和考验。人最初得以安置自身的处所和不至于诞生迅疾灭亡的资源均来源于原初,包括人的“美德与长处” 都是赏赐而非劳动所得。但,势并没有利于人的意志,当遭遇其弊端或模棱两可不明利弊的情况或认为利可以更大的情况,人将面临用作动词的“布置”。
有「决定大势的,局势合理发展出来的客观实情,而不是由人的意愿左右的」 ,不过我认同且只认同“意愿”一词,并非死抠字眼而是认为,动词“布置”之于“势”即由人的智慧与能力加以引导。的确人绝不可能是一锤定音的主宰角色但人可以通过(一般水平而言)小部分小部分地改变大势中的构成点逐渐地缓慢地达成改变大势的目的;甚而如果智慧得以洞悉大势中中流砥柱的部分,而能力得以四两拨千斤地改变那些可能极为巨大的部分(也有可能势之关键是不起眼的小点,此时“智慧”“发现它”的难度和作用就更大了),则人在与大势顺应事物原始发展规律而做出变化的博弈里,并非处于劣势。例如: 两军交战且力量悬殊,之后甲方败走,乙方乘胜追击是“依照规律”,前逃后追是发展出的“势”[记作“势一”]。如若甲方冒险一试分流部分兵力绕至乙方之后,以诸如马匹后捆绑枝叶助扬尘土等方式促使乙方认为甲方有大批援军到来,会有何变化——此时,因为“很可能有援军且很可能激发穷寇无穷潜力致使不必要损失”(大致)是“发展规律”[记作“律一”],所以“放弃追击”于乙方仍是“依照规律”,而最终,将形成的“没有对甲方赶尽杀绝”的新势[记作“势二”]。此时可以明显发现,势一、势二均脱离不开“势”顺应“规律”(我大约理解为“原罪”中的很多考量如惰性(sloth)——以最小投入获得最多产出、贪欲(greed)——占有更多资源以更长久生存或生存质量更好、嫉妒(envy)——由于资源有限仇视对抗打压其余可能占有资源的人••••••)发展,但由“势一”向“势二”转变的过程和结果,均出自甲方背离“保存更多实力”、“追则逃避”等“规律”做出的决断,这可以称为来源于“人的智慧”而“找到小道、迅速把枝叶帮到马匹上”可以算是“人的能力”吧。不过“势一”不一定发展到“势二”,例如:乙方兵力雄厚,也可以分流兵力仔细向后查看弄清甲方实情[记作“规律二”],规律一、二间产生冲突,乙方“智慧”体现在两点:一、做出选择的利弊分析、实力评估、前景预估、制定应对策略等过程;二、能够意识到由两种的规律引起了两种选择!
事实上,“势”是因为有“人”,才有意思、有意义、有意蕴的。
例如“顺应”,实际上最终是要改变大势的。如,太极手法制服抢劫犯。抢劫犯持刀冲向A君。A以牵引式将抢劫犯引向自己是“顺应”“抢劫犯冲向自己‘有巨大力量’”的势,同时,改变了“抢劫犯‘制造了巨大攻击力’冲向自己”的势,以此创造出新的势——惯性环境,达成诸如倒霉抢劫犯摔倒的结果。
如果没有人,势起不了区分智慧和能力的作用,锦上添花不了智者也落井下石不了愚者——他们都不存在嘛。(其实可以假设势是个有点小聪明的小鬼头)事实上,没有人,压根就没有什么便于传递的符号(比如文字承载的语言)去描述、传播、夸赞——奇妙的势。
【参考文献】
[1] 余莲(2009):《势:中国的效力观》,卓立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 孙膑:《孙子兵法》,李凤山主编,辽宁民族出版社,1996.1
[3] 格里高利•曼昆(2009),《经济学原理》(第五版),梁小民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4] 《圣经》,《旧约•创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