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空杯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空杯读后感锦集

2022-05-28 02:08:2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空杯读后感锦集

  《空杯》是一本由张宗子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3.50元,页数:25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空杯》精选点评:

  ●喜欢这样的文字,行云流水的感觉。

  ●看张先生的文章,感受他对生活琐事的见解和体会,欣赏他对古诗文、歌剧、电影的热爱和痴迷,冷不丁的一点自嘲解闷,让人喜笑颜开~

  ●还是挺喜欢张宗子的。

  ●琐碎的片段,注满一盏空杯。

  ●空杯里盛满了酒窝

  ●因为相似,所以喜欢

  ●从《书时光》知道了张宗子,相比之下,《空杯》要乏味一些。

  ●我看散文是极其喜欢抠字眼的,每次读到兴起都会想,同一个命题,假如换成自己写,遣词造句又是什么样。起初翻到这本书没放下是因为自序,张把庄子以来所有时代出彩的文体一一点评,尤其喜欢对苏轼散文“吃力”的说法。到后来则是越看越欢喜,单纯写散文而不偏颇历史政治太多的作品已经很少,写得好的更是少之又少。虽然眼界隔了小半个世纪,但是非常幸运,能在不那么痛快的时候找到这样一本书,使我沉淀。

  ●文笔很精确

  《空杯》读后感(一):清茶一杯

  初听到这书,是在一个读书评论里。

  因这作者与明末清初张宗子(岱)同名,

  就有了点印象。

  后来就顺便买了这本杂文集来,但一直没时间看。

  今天有空拿出来翻,

  看了开头的几篇:《庭院》、《家》、《书房》……

  淡淡的喜悦就浮了上来。

  他的文笔干净而又飘逸,

  看他写的东西不累不倦不费神,

  就像一杯清茶,清新却又能回味良久。

  读到会意处,

  昨夜至今的烦恶之气,

  也渐渐消散而去。

  这大概就是好书的妙用之一吧。

  《空杯》读后感(二):“滑来滑去的时间”

  第一次接触张宗子的文字是那本他翻译的《殡葬人手记》,后来又注意到三联出的读书随笔集《书时光》。昨天在图书馆新书架上看到这本《空杯》,便迫不及待地翻了起来。这种偶然遇见,是否也如同作者所说,是“有意味的”。

  张宗子的文字很美,古质典雅,飘逸流畅。这或许是因为他喜欢庄子、李贺、庾信等还有明末小品,又偏爱周氏兄弟和何其芳的关系。时髦的纽约在他的镜头下呈现出不同的一面。

  作者饱读诗书,字里行间书卷气极浓。他的比喻又很灵巧,画面感很强。某些段落还很有禅宗意味,像是对于“空杯”的解释:“注满前的杯子冲虚无物,饮后的杯子,仍然是空。空是完成,空是期待,空是两次充盈之间的短暂休息,一头连着往事的回味,一头连着未来的希望。中流容与,前瞻后顾,是犹豫,是彷徨,又是逐渐引满的弓,在无限的敬畏中蓄势待发。”

  特别欣赏作者“不计效率地做一件事”的态度。每个人都有24个小时,有人蹉跎度日,有人急吼吼地奔东跑西。像张宗子这样喝茶喝酒垂钓于时间长河之中的人,像他这样优雅的让时间滑来滑去的人,像他这样不带功利性为人处世的人,真是越来越少了。

  勘误,书还掉了页码不记得,出现了2次“艾伦·坡”和1次“爱伦·坡”

  《空杯》读后感(三):《空杯》——用空杯盛上一滴什么

  因为生活圈子的关系,生命力遇到的朋友,文学青年几乎是没有的。甚至连喜欢文学的人都很少见。一定要说有,也不过是一个喜欢村上的伪文青和一个喜欢林语堂的富二代,这两人懒惰到从未写过什么矫情的文字(许是不愿让我看到),所以做不得数的。朋友圈里有一个二把刀诗人,此君每次发的诗歌多少都有些不知所云,因而我也就不知所止地选择性忽略了。

  小时候对散文是无感的,从来也觉得没有什么主旨的文章,就如同无调性音乐,很难勾起一个完整的逻辑。反正我是不喜欢。现在想来,多少有些幼稚,因为对情节的爱好似乎早被人批判为是阅读的肤浅。散文这种文体能始终存续,自有它的道理。不是因为散文就能给你带来些什么明确的收益,更多的时候,千人眼中的散文真意各有不同。所以散文其实并不适合轻阅读,没有阅历和文字鉴赏能力的人也难怪不爱散文。听音乐也是一样,贝多芬固然美妙,但能享受欣德米特和斯特拉文斯基的人才会被认为是成熟的听众。未必要发自心底地喜欢,明白其个中妙处就不容易。在浮躁焦虑的时代,似乎也很少有人会回归散文的怀抱寻找那种寻找过程里的平静。好的散文,读起来的乐趣其实不亚于小说,而比那些戳中读者G点的垃圾小说更是相去不止以千里计。

  读完《空杯》,其实没有太多值得感悟的东西,但是心里是有一股文艺的气息在流动的。年轻尚轻,且从来没有真正踏出校园的我,绝大多数的生命经历都来自于阅读和观察,切身体会的缺失当然也导致了体悟能力的不足。看别人的生活,尤其是看一个长辈文学家的生活,生出的同理心当然是有的,只可惜并不足泛滥。让我感叹的,只是学文学的人旁征博引的能力实在是让人望其项背。一个好作家未必需要是一台两脚书橱,福楼拜那样为了写书看2000本书的大神不是每个人都学得来的。可引用和迁移话题的能力每个人都需要,此时也正显出了从小就有人提醒的“摘抄”的重要性来。看过几百本书,脑中却空空的人并不少见,大多是亏在了没有正确使用摘录上了。人脑的模糊性真是个害人精,可是你又没有办法指责它,能做的大概也真的是用什么方法辅助一下吧。看了这本书,多少体会到了自己的文学功底有多差,也难怪写不出风花雪月的文字了。跟前辈取取经的话,自己还是多摘录、模仿、背诵吧。24岁的时候才因为这样的机缘想明白这些道理,也许实在是晚了一点。这种类似于中产焦虑的对无知的恐惧,恐怕也不是什么好消息。

  但,有总胜于无。

  哪怕,那只是空杯里盛的一滴烈酒。或者浓茶。

  《空杯》读后感(四):《空杯》的虚空

  钱钟书先生有段妙语,大意是说,世界上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到最后吃。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的最好的;第二种人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的最坏的。但是事实上正好相反,缘故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用钱钟书先生的话描述现在的我的矛盾心境似乎有点小题大做了,不过是推荐张宗子先生的《书时光》和《空杯》嘛,还不至于如此精致的不老实,絮絮叨叨惹人烦,不如径直进入主题合适。张宗子的两本书,《书时光》是早先一步出版,《空杯》随后而至。但是从我的阅读经验看,我倒是希望先读《空杯》,然后再读《书时光》,至于原因嘛,开头说的明白,这种方式阅读,你还能在失望后得到意外的希望的补偿;反之,则是希望后更多渴望的落空。

  我曾经严重推荐过《空杯》,那是因为早先读到了这本书的序文。是不是可以因为一篇汪洋恣肆的序文就可以推荐整本书?当然可以了。但问题是,《空杯》中除了序文外,整体都乏善可陈,无论谋篇还是布局,跟序文中隐约出的黄钟大吕般的境界相差太远。文章起的太高了看来不是好事,预期的希望吊起了大大的胃口,结果吃到肚子里的只是些残羹冷炙,这个时候已经不仅仅是失望可以解释得了,反而是失望之后的集体沉默,沉默当然不是余音绕梁,回味不绝的沉默,是无言蔑视的沉默。鉴于此,我倒是建议把《空杯》的序文调到最后做后记,原因很明显,这样我们阅读的时候还有希望,不想靠回忆打发无聊的阅读时光。

  这样狂轰乱炸似的批张宗子先生的《空杯》好像也有些过分,一本书的整体格调不高并不代表某些篇章不好。《空杯》一书共分“满目山河”、“纽约片段”、“从前的东西”和“旧茶”四辑。我的观感,“满目山河”一辑中《庭院》、《家》和《书房》等文读起来颇有韵致,仿佛拾起了年少时的旧东西,在喧扰的纽约都市中回忆起故国的草木和山水,满怀深情和蕴藉,以此倾注于文字中,因此所有的文字无不光彩,无不深情和蕴藉。尽管我们知道那种怀想只是奢望,身不能往,意不能达,因此怀想中又有些迷离的伤感和小小的绝望,如此的情绪反观文字,又多了几分的凄迷和痴情混杂其中,这样的文字怎么会不好看?

  看张宗子先生笔下的家:“我一直梦想的家是乡下农家似的小院,背山面水,左右或是草地斜坡,或是一带疏林。房子不要多,一小厅,一卧室,一书房。两边的厢房可以招待朋友。院子要宽敞,种花,栽树,养一条看门狗,养一池野鱼。地面上宁可是土,或铺一层青砖,走道则用卵石点缀,免得下雨的时候泥泞难走。地面不抹水泥,让细小的野草能从砖缝里探出头来。靠墙根的地方不妨留着些原来自生的青蒿、老鸹眼、狗尾草,甚至气味顶不好、带刺的果实还爱沾衣服的苍耳子之类,夏天或许能引来几只土蜂和一种瘦小得像头发似的小蜻蜓。”不知怎么了,读这段文字的时候我的脑子里灵光一闪似的,却是明时另一个同名的张宗子张岱笔下的“不二斋”,“不二斋,高梧三丈,翠樾千重。墙西稍空,腊梅补之。但有绿天,暑气不到。后窗墙高于榄,方竹数珠,潇潇洒洒,郑子昭‘满耳秋风’横批一副。天光下射,望空视之,晶沁如玻璃、云母,坐者横在清凉世界”。文字虽然不同,那是那种隐约中的意境,点滴之间的情致,挥毫之间的心醉,并无二致。这个现代的张宗子,走到了全球化之后的美国,走到了钢筋混凝土构筑的纽约都市,骨子里还是明时的那个张宗子。当然他还不仅仅是那个张宗子,他还是陶渊明,是李白,是杜甫,是苏轼,是蒲松龄,是袁枚,是曹雪芹,是中国传统文人在现代世界中的一个缩影。他的骨子里流淌出的是日常俗世尘寰中掩映不住的诗意的血脉。他对家那种朴素的返璞归真似的幻想已经不能单纯的看作是渴望田园的诗意生活了,更多的应该看作是对每日沉迷于现代器物文明和工具文明中的人类日益萎缩乃至丧失审美情趣的反抗。

  可惜的是,在《空杯》中类似这样的文字实在太少了。读他除此寥寥之外的那些文字,仿佛是临时凑数应付出版而书就的,缺乏精致和灵魂,诗意和内容。那些皱巴巴的文字基本都是与都市的生活相关的。这样说来也奇怪,写俗世的文字,下笔都是烟火气,灰尘气,而只有对那些虚空之外世界的冥想中,思绪驰骋万千,幻化千年的阻隔,远离了宋明,抵达了唐宋,用唐诗的豪迈激昂,宋词的婉约小丽,汇聚成千古文人的诗意,传送至今。这样挥就的文字,高远轻灵,浑然不惹尘埃,该是内心十分通透清明的证明了。

  张宗子先生在《空杯》中偶尔提到了他现在的写作,“我当然还会写到一朵花,一棵树,任意的一处风景,但它们将仅仅是一朵花,一棵树,一处风景。我不再去形容它们的茁壮茂盛,柔姿丽影,或是细瘦干枯,哀哀将残,因为我觉得,对于一朵花,一棵树,重要的就在于它们是树和花,而不是一块石头和一堵墙。”能对自己的文字有如此的感悟实在难得,空杯之空,空杯之虚,这一虚一空之间,看似破碎虚空,其实是充盈的万物,自足的生命。这人生,这写作,都该是过眼的云烟吧。

  思郁

  2007-12-5书

  《空杯》读后感(五):《空杯》自序-----张宗子

  说起散文,第一个想到的是庄子。“汪洋恣肆”四个字,用来形容文章,可能只有庄子当得起。庄子说天籁,天籁究竟如何?就是解衣盘礴,就是“汪洋恣肆”。其次是魏晋南北朝,再下来,也许是苏轼。说到苏轼我有点犹豫,因为苏轼的散文虽然好,但已经让人感到吃力了。吃力不是说它不自然。魏晋南北朝的文章也不自然,但不吃力。这是时代的原因,非关个人。中国文学向来诗文并称,诗到唐朝是顶峰,文章(这里且不管文笔和骈散之分)呢,我觉得魏晋南北朝是顶峰。唐宋承一丝余绪,尽有可观,所谓唐宋八大家,也不是浪得虚名,韩愈的气派非一代宗师不能有,东坡则历来为我喜欢,柳宗元的山水小品,其神韵在

  后代的无数仿作中再难遇见,王安石霸气十足,视天下人如无物,唯一可惜的是太艰涩了。和先秦比,和魏晋南北朝比,唐宋的文章好比元明清的诗,尽管不乏才力绝高的作手,尽管不乏更深入的开掘,一应技巧更完备,但气势和神韵上就是差了那么一点,这就象我们拿明清人的短篇故事和唐人传奇比一样。

  五四以来的新文学,散文家多如河沙,被奉为名家、大家的不知凡几,然而始终卓立于群峰之上的,惟鲁迅一人而已。周作人如果放在今天,按照今天的评论标准,那就需要把“伟大”二字来个平方立方,方足以形容。其实知堂文字的好处和不足都明晃晃地摆在那里,想学,不难,要超越他,也不难,实在用不着把他神化。反观鲁迅,也许因为所有稍具文学常识的人(倪二那种天不怕地不怕的好汉除外)都明白,学,谈何容易,超越,差不多等于天方夜谭。这样,抛开了功利,谈起来反而随便,可以什么话都讲。事实上,伟大的作家都不是供人超越的,因此也是不可超越的。这并不是说,在他之后,别人就没法写散文了,而

  是说,后来者必得别开生面,自己另打出一片江山。

  说鲁迅无人能及,这里仅提一点。如果说每一个优秀的作家身后都有一个伟大的传统,都有他的师承,如《诗品》中常说的“其源出于某某”,我们看二十世纪以来的散文,只有鲁迅一人的文章是得了魏晋南北朝文的精神和气度的,其他的,都谈不上。

  一个熟读韩愈的人,最大的收获是学到文章的章法。韩愈的每一篇文章都有章法,而且每一篇都在求变。他的章法很容易被总结成甲乙丙丁,怎样起手,怎样承接,怎样荡开,怎样收束,像格律诗的格律一般明确具体。韩愈的应景文章太多,我觉得他刻意营造出这些格式,也许是为了批量生产时方便。事实上,韩愈集中的序赠和碑表也真多,尤其是那些墓志铭,对象全是陌生人,难为他洋洋洒洒写得出来,而且写得不差。韩愈的送人之作更高明,光说那开头的套路,至少也有几十种,有些开头的方法,让人觉得匪夷所思。读烂了韩文的人,有几十套范本在肚子里,任何场合都可以应付了。

  启功先生谈到八股文的时候,曾经感叹说,不要轻易骂八股文一无是处,写八股文的人,起码作文章有个基本的章法,而如今见到的文章,纯是乱写。周作人最恨八股,追根寻源,把账算到韩愈这里,但韩愈的文章,不是八股文能比的。简言之,八股文中有的,韩文都有;韩文中有的,八股文却未必。较之韩愈格调高绝的诗,我对于韩文不是很喜欢,但我得承认,每个人都可以从韩愈那里学到很多东西,不仅仅是章法。就是微末小技的章法本身,也够很多人混一辈子了。周作人骂韩愈,但你看他的短文,学韩愈学得多到家。

  韩愈的胸襟在,气度在,学识修养在,纵是八股,纵是套路,等闲人毕竟学不来。桐城派讲义理,自以为得了韩愈的衣钵,其实韩愈即使写《原道》这样的文字,载道固然载道,文章丝毫不乏韵致,不像他们那么笨拙、那么急不可待。在韩愈那里,法是活的,在桐城派这里,法是死的。风干的锦蛇,不可能再蜿蜒逶迤。

  我大量读韩愈是很晚的事,而且是带着很大的偏见去读的。从韩愈的门徒那里体会到的韩愈,和从韩愈身上亲见的,大不相同。这就像从同光诗人那里窥宋人的门径,从梁实秋那里学英国散文的洒脱和机智一样,失之毫厘,差之千里。问题是,我们常常以为看到的影子,甚至是蹩脚的影子,就是那个人本身,我们再继续作蹩脚影子的蹩脚模仿。

  不管是好还是坏,年轻时受到的影响很难消除,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我们性格的一部分。在年轻时的阅读中,和我们的天性和处境契合的书,如同少男少女梦想中的爱人,尽管也许只是出自幻想,却仍然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在未来的许多年,一个人的成长和成熟,其实就是转化和摆脱那些影响,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我很早就喜欢庄子,庄子给我的最初感觉就是,文章居然可以这样写!它的开头总是突如其来,没有先兆,说来就来了,来了就立住了。似乎不能成立的,偏就成立了,你觉得它好。过去的规范全被打破,因为事实摆在眼前,不由你不信。接下来,也许你想得到,也许你想不到,它是想怎么走就怎么走。文章就这样漫不经心,但又极为潇洒地向前推进。然后,不知不觉地,它收住了,完全没有结尾地收住了。你会觉得文章不可以这么写,但它确实如此。也许结尾在开篇之时已经埋伏好了,也许结尾早就静静地坐在文章的任何一个段落,等待着遥远的回声。

  庄子的文中处处神来之笔,但就是没有章法。读庄子,你可以说气,可以说神,可以说意,唯独没有章法。庄子说,以神为马。这样的文章不需要开头,也不需要结尾,它是虚空中的一个圆,处处是一切。

  嵇康、阮籍的文章是有庄子的神韵的,尽管没有那样的形式;李白的诗是有庄子的神韵的,甚至形式也相类;苏轼的一部分诗、词和赋也有庄子的遗风,但他过于自律。其实嵇阮也有自律,李白则无,而庄子是完全放开的。没有人敢说他的文章学庄子,但自其中取一瓢饮,未尝不可能。试看东坡的《后赤壁赋》,那个道士入梦的插曲,不就是庄子式的莞尔一笑吗。

  大学前后那些年,我很喜欢明末的小品,陶庵、三袁、陈继儒、李日华,都喜欢。他们那种刻意结构、崇尚清雅、追求余韵而在文字上一个一个死抠的风格,很能满足年轻人一味求上的好奇心,而且提供了最适宜模仿的范本。此后很多年,我一直在努力从他们的趣味中脱身出来。这种趣味,也许是时代的差异,体现在我们身上,往往不是清雅,而是矫情,不是精致,而是造作,不是言近意远,而是简洁的空洞。

  虽然如此,明人小品毕竟教会了我一点,学会留白:说出来的要比该说的少,知道的要比说出来的多。

  明人小品也是庄子的余波,但这是令人啼笑皆非的余波。

  近代散文作者,除了周氏兄弟,我对何其芳一直怀感激之情。何其芳是那种语感极好的人,而语感是天生的。《画梦录》把晚唐的绮丽和青春的伤感与梦想结合在一起,又带着一丝半缕拜伦、雪莱的浪漫。它的纯粹和精致在今天难觅其匹。鲁迅高扬远引,难以追随,沈从文文秀质羸,天然成趣,都不是何其芳的路子。我对语言的偏爱,很大程度上得力于何其芳而非鲁迅,连带着,他的纤弱和伤感我至今未能彻底摆脱。

  值得一提的是,何其芳的《预言》,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罕见的佳作。成熟的何其芳没有再写散文,也没有写诗。我不知道他如果一直写到五十岁会是什么样子。有时我面对自己的文字,忍不住会想,如果是何其芳,他会如此写吗?当然,任何人都不会变成他人,人也不应该以成为他人而自豪,然而,如果我觉得在我身上能找到一点成熟的何其芳的影子,我欣慰无比。

  历代笔记教会很多人把文章写得干净,写得蕴藉风流,因为笔记最大的好处是自由,一行两行是它,一页两页也是它,用不着凑字数。汪曾祺和孙梨都得力于此。周作文除了日本随笔的枯淡,清代学者的笔记也给他很大影响。

  何其芳的丰华与周作人的清癯恰成对比。而在这之上的,是鲁迅的包笼万有的浩淼烟波。轻视传统任何时候都是愚行,赞叹《秋夜》“一株是枣树,另一株也是枣树”的人,有多少人想到过这里面有韩愈《秋怀》诗的影子呢?不管是何其芳的晚唐,还是周作人的明清,还是鲁迅浸淫其中的魏晋南北朝,别说贯通,但能得一城一地,就足够让你立足,营造个人的一片江山。

  我在多年前的一首诗中写道:在人的世界为人,是我的幸福。用汉语写作,是一个写作者的幸福。世界上很少有一种语言,像汉语这么优美、精雅、丰富、细腻、深刻,而且强大有力。它的画面感,它的音乐性,它的柔软易塑,它的准确犀利,让我只有庆幸。这是经过无数天才熔铸过的语言,是从庄子、列子、屈原、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三曹、嵇阮、庾信、李白、王维、杜甫、韩愈、苏黄和周邦彦、姜夔手里出来的语言,是唐诗、宋词和元杂剧(特别是《西厢记》)的语言,是《红楼梦》的语言。对汉语失望的人,其实是对自己的绝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空杯读后感锦集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