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們的新世界》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我們的新世界》读后感摘抄

2020-11-21 04:07: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們的新世界》读后感摘抄

  《我們的新世界》是一本由艾倫.葛林斯潘著作,大块文化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NT$450,页数:6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們的新世界》精选点评:

  ●怎么可以写得这么无聊。

  ●台币只要450,大陆的中文翻译版居然要150,真心贵啊

  ●如果你打算只读一本有关宏观经济学的书,可以挑这本

  ●美联储主席在经济危机爆发的前夕竟完全没有一丝一毫的预见到

  ●2016-11-20 起阅 2016-12-04 阅毕

  ●第一本台版书。

  ●一开头就读不下去,很令人惊讶他的思维可以这么狭窄,深度可以这么浅薄,MAESTRO,我觉得普通的老人都比他思想有深度。也许是被全世界吹捧的太久,把自己的脑子都吹蒙了吧。

  ●後半部份要再讀,關鍵是要學習其分析現實經濟的方法,畢竟學界的思維方法和實務界的還是有區別的。

  ●关于赤字和账目的一章看的头晕。一些值得观察的要点包括产权。民主。法治。信用。竞争(创造性破坏)。教育。而政治的部分并不懂。感觉美联储独立性并没有格老标榜的强。宏观政策不仅要实时跟踪市场的实际状况。还要预测市场对其政策的反馈。目前缺乏建模的能力。只能靠一些假设和猜想做一些模糊的推想。对中印俄拉美等问题感觉入木三分。另外对格老泡妞有印象。懂音乐的学术男。

  ●自传不是励志用的,大人物的爸爸妈妈或其他的家庭背景都有过人之处。

  《我們的新世界》读后感(一):干货版《我们的新世界》

  1 要想富,先有产权。

  没有足够的产权激励就不会有聪明的投资和创造性破坏。

  2 要想富,就必须公正的开放。

  闭门造车是不行的,没有开放就没有竞争和创造性破坏。

  3 要想富,就必须有良好的经济管理能力。

  因为我太牛逼了,所以我当了经济沙皇。苏联把一代市场经济管理者都给格式化了,所以变天后还是混成了傻逼。

  4 福利支出太高了,而且越来越高,该咋整?

  除了砍掉福利让老人病人穷人去死之外没有第二个办法。但是这么说太难听了,所以我尽可能委婉一点说说这事。

  5 财政赤字太高了,该咋整?

  TMD一说这事我就来气,华盛顿的老爷们不大把花钱这心里就跟猫挠似的。得靠我顶着不给钱花。

  6 国会里两党越来越不合作了。

  唉,想想福特时代,两党可以坐下来解决争议和矛盾极大的问题。现在是一代不如一代喽,议员们没有信念只在乎利益,互相拆台是他们的最爱。过几年缺乏两党背景的独立候选人可能会当上美国总统……哎呦我去,似乎要一语成谶了?

  7 为什么我们的经济发展速度常年保持3%的水平呢?

  唔,这就有点儿进入玄学的领域了。原因可能是我们人类的水平反映在经济和科技上就是这个水平。

  《我們的新世界》读后感(二):我的新世界

  上周五,收到在淘宝上购买的书《我们的新世界》。该书是鼎鼎大名的前美联储主席Alan Greenspan的回忆录。台版平装,繁体竖排,2007年10月二版三刷,印质精良。译者是台大出生的美国西北大学经管硕士,金融本家,翻得流畅明了。129¥包邮(书价450新台币,按4:1比例换算差不多),值。

  该书有两大部分:前半部分,格老回忆自己传奇一生;后半部分,作者以很高的眼界剖析当今世界经济环境,预测未来走向。他老人家作为自由市场资本主义的前任掌门兼形象代表,有资格、有能力、有资历、有材料以一览众山的高远气概分析历史品评现状。

  全书出彩的地方在于,交代政治人物的经济决策的明暗背景,宏观透视几次美国经济危机及新经济的特色。周末拜读1/4后,我越发觉得,这种参与实际重大经济决策,运筹帷幄金融市场的泰斗级人物,果然通透旷达。说话行文常常一句话就点到别人含糊懵懂之处,气象比繁琐模糊的寻常经济教材(尤其是国内编纂的多数垃圾教材)精彩多了,令我不时眼前一亮。比如,他说,利率是由市场决定的,利率代表了放贷人对通货膨胀的预期,高通胀需要高利率保住放贷人的货币价值。高明呐,我第一次看到这层,以前我只领悟到提高利率能够抑制贷款生产需求,从而为经济降温。

  这本书,是第一本令我在读首遍时,就已经做好二遍阅读计划的传记。以前哪怕读R.特里尔写的《毛泽东传》都没这么爽过。有实力当然有魅力。

  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天命就是自然规律,大人就是君、亲、师,圣人之言就是Greenspan这类当世贤达的语录文章。违反自然规律就要灭亡,不听“大人”言就有麻烦(当局要惩罚,亲人要痛心,老师要叹气,自己要倒霉),而不悉圣贤的智慧就向愚蠢迈进了一步。

  这本书,就是我的新世界。以后我的blog要贴一些读此书的心得笔记了。哈哈,爽。

  《我們的新世界》读后感(三):经济民粹主义

  “经济民粹主义幻想一个更为直接了当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其观念架构似乎偏离明显而紧迫的需求。其原则很简单。如果发生失业,那么政府就应该雇佣这些失业的人。如果货币紧俏导致利率攀高,那么政府就应该设定利率上限或多印一些钱出来。如果进口对工作产生威胁,就停止进口。这样的反应,和你想发动汽车时就去启动钥匙比起来,为什么就比较不理性呢?

  答案是,在一个数以百万计的人每天工作和交易的经济里,个别市场非常密切地相互连结在一起,如果你压制住一个失衡现象,必然引发一系列的其他失衡现象。如果你对汽油订定价格上限,就会出现短缺,加油站前大排长龙,就和美国一九七四年的情况一样,非常清楚。市场系统之美,就是当其运作顺畅时,而市场几乎总是运作顺畅,市场倾向于创造自己的均衡。民粹主义的看法就相当于单式簿记,它只记录借方,像是降低汽油价格的立即效率。我相信经济学家采用的是复式簿记。”(The Age of Turbulence, page 385-386)

  格林斯潘刻划了一群愤怒的傻瓜——经济民粹主义者,一群执政几十年却把拉美世界搅得超速通胀、市场萎缩的傻逼政客们。读这段的时候,我眼里却见水泊梁山上“替天行道”的响马们。在野则口号响亮,大义凛然;在朝则头脑单纯,破坏规则,直截了当。

  贫穷最可怕,既能掏空肚子,又能贴牢愚昧。当水深火热的低层民众翘首期待弥赛亚的时候,最令人心动的往往不是理性的改良者,而是标榜激进、方式粗暴的救世主自居者。流血的历史总是告诫我们:誓言建设人间天堂的人,往往带来的是人间地狱。越是苦大仇深的民族里,技术型官员越是轻而易举地输给蛊惑者,大家也就越身陷“穷困-愚昧”的恶性循环里无法自拔。这样痛苦的经历,离国人仅30多年而已。

  有意思的是,“如果你压制住一个失衡现象,必然引发一系列的其他失衡现象”,此话离我们很近。不久前,房价应宏观调控的烘托而屡攀新高,不就因为调控政策总是野蛮愚蠢地打击供给而造成的么?

  《我們的新世界》读后感(四):《The Age of Turbulence: Adventures in a New World》摘记

  1、翻译质量很差,参差不齐,前后不一致。对照着英文版看才不被弄糊涂。

  2、引言、第十二、十三、十八、十九、二十、二十五章不错。

  3、Alan Greenspan为free market capitalism摇旗呐喊。

  4、反市场思想的根源:第一,竞争和冒险产生的焦虑,本质上是对风险、不确定性的回避。第二,对财富的反感,本质上是对差异的回避,和狩猎采集部落里争取获得Prestige是悖论,是群居人的悖论,既因群居产生不快,又离不开群居;既要和人相同,又要和人不同。第三,期望在外在力量帮助下实现目标,如不劳而获、懒惰。

  5、美国经常账户逆差来自,一方面全球结算需要的美元流动性,另一方面来自对美国投资机会的需求(这在80年代全球资本账户开放前规模较小)。美国家户和非金融企业将原来的国内负债,转为部分国内部分国外负债。而家户和企业杠杆率提升是金融深化的结果,风险倾向并没有显著上升。

  6、美国储蓄率低,除了其他原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投资效率高,所需的储蓄不用太高。对比之下,虽然中国储蓄率高,但投资效率高么?

  7、80年代以来长期利率和通胀下行(“谜团”)的三个原因:第一、资本全球化,储蓄供给充裕,压低实际利率,转型国家储蓄率高,原因是收入低且没有社保,必须储蓄以备不时之需(储蓄率和收入水平负相关);消费提升速度慢于收入增速,储蓄率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进一步提高。第二、转型国家劳动力供给充裕,压低制成品价格和工资。第三、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

  8、GDP增长,一部分来自生产者增加,另一部分来自效率提升,即劳动生产率。中国金融危机后GDP的增长,生产者增加不多,劳动生产率能解释其余部分么?

  9、财政透支(发债)诱发通胀,是因为借钱不还导致通胀,发债一直不还就会诱发通胀。借钱不还导致通胀,还钱不会,坏账注销减损股东权益不会,财政发债注资银行会导致通胀。

  10、老龄化导致通胀,为什么?因为储蓄率降低,资金/资源供给减少,实际利率抬升,资产估值抬升,资产价格下跌。因为生产者减少,资源生产减少,资源需求增多,资源价格上涨,通胀抬升。

  11、资产增值,流动性增加,购买力增加。

  12、财产权将收益内部化,鼓励了投资和冒险。

  《我們的新世界》读后感(五):破译者——格林斯潘

  破译者——格林斯潘

  这本书是在台湾旅游时,在台北一家二手书店买的,因为各种事情耽搁,陆陆续续在贴上读完。

  非常推荐的一本书籍,其完全超越了一本传记类书籍提供的信息。

  阅读有一点点麻烦在于(1)台湾一些名词翻译和我们的习惯有些不一样,但是很容易推测出来, (2)竖排,刚开始有些不适应。

  这本书不管是从了解美联储掌门人的角度来说,还是从经济学辅助读本来说,都是五星推荐的。

  格林斯潘实在是想和大家分享太多了东西了。可以在公开资料随便搜下格林斯潘的简历,就会发现他所看到、经历的事件是我们每个人亲历过后都会当一辈子故事,他所处的位置,使得他能够时刻观察着国际金融、政治,并且还时时准备“干预”。因此,这本书仅仅在前一半篇幅,将他半生的经历和我们分享了下,从中提炼出其对于音乐、数字的特殊感觉,以及其主要的工作历程以及感情历程。从这本书的后半段开始,就是其对世界政治经济的总结,从这开始顿时就感觉信息量蜂拥而至。

  在书中,格林斯潘自己都提到,在美联储主席的这个位置上,他能够轻易的获取所有美国乃至世界的经济贸易信息,而这是他以前专门做按行业顾问时所不能想象的。 其实,读到这里,联系到我上一本读到的克鲁伊夫自传,我发现现代的这些人物都有了一些共性——对信息的看重,这个有些脱离我之前的揣测,按照我个人的推测,当今信息时代,信息的传播如此迅捷,因为说个体之前信息差别相比以往会小很多。但是,克鲁伊夫自传中,克鲁伊夫本人以及克鲁伊提到的比利·比恩(Billy Beane,点球成金Money ball的原型主角)都说到,对信息的解读才是真正的信息为王的关键。没有信息解读的能力下,大数据的应用也无非就是硬盘更大,数据点更多,并不会提供更多的生产力。格林斯潘在书中提到其自己在早期工作期间,利用一些可见的公开数据,勾勒出国家经济运转背后的实质路径,应该这就是他能做美联储主席,并且长期任此职位的关键。

  格林斯潘是信奉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调节能力的,其认为任何形式上的干预,都无法阻止市场本身的规律,甚至当他任美联储主席的时候,都尽量减少美联储对于经济的直接干扰。其认为,促进经济的首要因素,就是相信市场力量,政府最应该做的就是对于财产权的保护,政治对于经济的直接干预效果都很差。其认为苏联中央的经济学家,实际上都是非常厉害的计量经济学家,其对于经济模型的研究之深,但是苏联的试验只能证明,对经济的任何管控都是很难做到的,而让市场中的交易方和交易对方相互作为监督,才是市场持续运营的最终目标。

  格林斯潘对于中国、日本、韩国、印度、英国、法国、南美、墨西哥等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都做了深入的分析,对于中国来说,当前实际上拥抱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已经让中国经济疾速发展,马上面临的障碍就是如何继续邓小平所认定的改革路线;而其他不同地区的文化背景,实际上都对于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打上了不同的烙印,比如南美的民粹主义,印度、英国的费边社会主义干扰等等。有趣的是,从2019年回头看这本书已经预见到了很多事情,比如委内瑞拉的经济崩溃,美国特朗普代表的民粹主义抬头等等。书读至此,不由得心生佩服。

  对于美国能源前景、收入不均、医保问题、全球化问题都做了专门的章节分析讨论,简单来说,核能和电能是解决能源问题的一个方向,收入不均的最为直接原因是教育制度无法提供合格的技术工人,导致高收入人群与低收入人员的薪资背离越来越大,医保问题的解决无法依靠政府承诺实现,要更多依赖市场力量,全球化是趋势,旧有的经济统计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现在的全球经济体系,市场地图不会与政府地图合并。

  最后的预言章节,我也想等到2030年时候,回头对照下,看看格林斯潘的预言功力有几成。

  对于自传类书籍,我强烈建议一定要看主角自己写的自传,任何他人代笔的或者什么人物挖掘类的,看不下去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